多年以前的一款乾脆麵讓浣熊成功「c位出圈」,導致現在只要是長得像浣熊的動物出現,大家都會跟在後面喊浣熊。但其實幹脆面包裝上的圖案融合了多種相似的動物,圖案的臉部比較像浣熊,整體顏色更接近小熊貓,形態上又與貉有相似之處,這種小時候一直以來的誤導,就讓許多人分不清小浣熊和貉。
讓我們先來看看浣熊,它們是一種源自北美洲的雜食動物,幾乎什麼都吃,甚至對人類的食物也來者不拒。之前網上還流傳著浣熊潛入居民家中,翻遍了院子裡的垃圾桶和其它角落,只為獲取食物的視頻,甚至還有浣熊搶奪居民寵物食物的視頻,讓人看著好氣又好笑。如果你去觀察浣熊的神情,就會發現它們看起來非常乖巧,不過你可千萬別被它們的外表所迷惑,它們可能只是看上了你手中的好吃。
浣熊體長40到70釐米,尾長20至40釐米,它們最大的特徵就是眼睛周圍的黑色區域,與周圍白色的臉的顏色形成鮮明對比,像是戴了一個眼罩。它們四肢細長、行動敏捷,耳朵略圓,有白色的描邊,其它地方則為深淺不一的灰色。它們的尾巴蓬鬆且長,上面有5-7個有黑白環紋,也有少數浣熊的環紋為黃白相間。
浣熊雖然視力不佳,但卻能依靠一雙靈活的爪子分辨抓住的物品是什麼以及是否能吃。浣熊爪子上的觸覺細胞相當豐富,在與水接觸後,這些觸覺細胞就變得十分敏感,所以人們常常能看到浣熊在河邊「清洗」食物的場景。
如果你在亞洲某地看到了長得很像浣熊的動物,那麼它們很有可能並不是浣熊,而是另一個動物——貉。它和浣熊的相似程度從英文直譯名「浣熊狗」就能看出來,而它的日語羅馬音翻譯過來則是狸貓。只不過有趣的是,貉和浣熊、狸貓完全沒有關係,它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犬科物種,也是唯一一種需要冬眠的犬科動物。
查德一看,浣熊和貉長得真的很像,但貉的毛是棕灰色的,頰部覆有蓬鬆的長毛,形成環狀領,背的前部有一交叉形圖案,胸部、腿和足暗褐色。它們的體型也比較矮粗,腿比較短,看起來就像一個圓滾滾的糰子。它們的臉也不如浣熊圓滑,頭骨輪廓較為扁平。此外,它們的尾巴也沒有黑色的環紋,而是棕色中摻雜著些許黑色。
除了從外貌上區分浣熊和貉,我們還可以從它們的棲息地來區分。浣熊來自北美洲,而貉最早是東亞特有的動物,在20世紀初才被引入歐洲。日本分布著數量較多的貉,它們還是日本民間傳說中一種名為「化狸」的妖怪的原型,因此如果你在日本見到了長得很像狸貓的雕像,可千萬別將它們認錯了,它們並不是狸貓,而是貉。
最後,除了以上這些區別,浣熊和貉還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圓滾滾的貉通常四肢著地,它們無法像浣熊一樣輕鬆地用後腿站立起來,其前肢也不能像浣熊一樣捧起細小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