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備考過程中出現這種情況,對於廣大考生來說,在做理解類的知識點習題時相對出錯較少,然後一遇到定義反選題目,大多數人都會存在模稜兩可,甚至出錯率較高的狀況。教育學的考試主要還是以識記為主,理解的考題相對較少。所以為了能夠更好的為廣大考生提供便利,在此中公講師為大家講解一下教育學重容易混淆的概念,以便更好的理解。
1、教育、教育學
教育與教育學的概念基本上理解較容易。教育可以認為是一種社會現象,而教育學則是一個研究的學科專業領域,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兩者有區別。教育的概念一般分為廣義和狹義之分,而在考試中易考廣義的概念所包括的「三結合」教育。
廣義的教育: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的活動。
除此之外,對於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對於教育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教育是在一定條件下促進個體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而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學科。教育問題是推動教育
發展的內在動力。
2、教育方針、教育目的
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的區別較大。教育方針是國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導思想,是國家根據政治經濟的要求,為實現教育目的所規定的教育工作的總方向。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務方向、教育目的、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著人才的質量和規格,對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導作用。教育目的強調了教育活動要達到的最終結果,它是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目的主要解決的是「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方針除此之外還包括「怎樣培養人」。從範圍角度來說教育方針包括教育目的。從區別來看:教育方針更偏向國家的政策思想,主要指導如何辦學;教育目的更偏向理論化,主要指導如何培養人才。
3、教育結構、教育體制、學校教育制度
上述三個定義經常為考生最為苦惱的內容。
教育結構通常指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內的各種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組合和比例構成。
教育體制指教育機構與教育規範的結合體、統一體,它是由教育的機構體系與教育的規範體系所組成。
學校教育制度指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目的、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育結構強調各級各類學校比例多少;教育體制強調各種教育機構及其規章制度的綜合;學校教育制度單純規定了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等。所以從定義範圍看教育體制和教育制度不同。
4、課程、課程標準、課程目標
課程分為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指為實現學校教育目的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指某一學科。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的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與任務,知識的範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課程目標: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它規定了某一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以後,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期望實現的程度,它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
一般情況下,考生會對於課程標準與課程目標難以區分。課程標準是一個文件,規定每一個學科具體有關教學的內容;課程目標是課程標準內容的核心,是課程標準的一部分,是課程實施後要達到的最終結果。二者有本質區別。
5、教學模式、教學組織形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所採用的行為方式的總和。
6、教學測量、教學評價
教學測量是指藉助量表等測驗工具對學生的學習和行為水平進行量化的過程。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並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
教學測量是通過測驗工具對學生的學習水平測量後獲得一個客觀數值;教學評價是根據測量所獲得的客觀數值並根據一定依據做出主觀判斷。所以測量時客觀的,評價是主觀的。
7、教學原則、教學規律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教學原則既指導教師的教,又指導學生的學。
教學規律貫穿於教學活動中的客觀存在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是客觀存在著的。
教學規律是客觀的內在聯繫;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和教學規律制定的主觀行為準則;教學規律是客觀的;教學原則是主觀的。
8、班級、班集體
班級是學校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將年齡和知識程度相近的學生編班分級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數的基本教育單位。
班集體是按照班級授課制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規範組織起來的,以共同學習活動和直接性人際交往為特徵的社會心理共同體。
9、班級管理、課堂管理
班級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則和具體要求,對班級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以實現各種共同目標而進行的管理活動。
課堂管理是指教師為有效利用時間、創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設性的學習環境以及減少問題行為而採取的組織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處理課堂行為的一系列活動與措施。
10、課堂紀律、課堂結構、課堂氣氛
課堂紀律是指為保障或促進學生的學習而設置的行為標準及施加控制。
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是課堂的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相對穩定的組合就是課堂結構。課堂結構包括課堂情境結構和課堂教學結構。
課堂氣氛通常是指在課堂上佔優勢地位的態度和情感的綜合狀態。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學科知識」即可查看13大學科知識點解讀
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獲取考試資訊!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