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抗戰史上,最悲壯的軍種無疑是中國海軍。由於日本海軍的實力遠遠超出中國海軍,根本無法進行公平的較量。因此中國海軍在1937年選擇了自沉封江,用自己的犧牲來封鎖侵入我國內水的日本艦船,並取得了一定的戰果。
即使沒有了軍艦,中國海軍也沒有遠離戰場,他們改用另一種方式來打擊敵人——水雷戰。中國海軍在長江流域施放水雷,化被動為主動,以此來攻擊日本艦船。由於海軍官兵英勇而又機智的戰鬥,水雷戰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果,在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39年,抗戰形勢愈發危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城市相繼淪陷,而日軍還在繼續推進,想要進一步攻佔長沙。日軍擁有大量內河軍艦,佔據了水上優勢,在中國內河橫衝直撞,積極配合其陸軍的推進。
大部分軍艦自沉後,中國海軍雖然滿腔熱血,卻面臨著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沒有軍艦,怎麼進行海戰?終於有人受到八路軍打遊擊的啟發,想到了用水雷打遊擊,這是以弱克強,轉守為攻的好辦法。
這個想法很快得到了總部的認同,海軍把長江流域被劃為三個區域,成立多支水上遊擊隊,每一隻總隊下面分為大隊和中隊配合當地的陸軍。他們的任務是打擊日軍的水上運輸線,破壞日軍的後勤運輸。
海軍布雷部隊有5個大隊,11個中隊,每個隊配有2名專業布雷技師和40名士兵。他們晝伏夜出,神出鬼沒,利用夜幕和惡劣天氣,在日軍船隻的必經航道上靈活布雷。
水雷遊擊隊的武器是九種定深雷和三種漂雷,都是湖南水雷廠製造的,可以懸浮在水下若干米,或隨著水流的漂浮而移動。一旦船隻撞上水雷,就會被炸得粉身碎骨。
世界上最早的水雷,就是中國人發明的。五百年前的明朝中期,已經出現了錨雷、觸發雷、漂雷等水雷,這些原始的原理和抗戰時水雷幾乎是一樣的。更巧的是,明朝水雷對付的主要目標是倭寇,而現在中國人又用水雷來打擊倭寇的後代。
海軍官兵們還會對水雷進行偽裝,比如要給水雷包上麻袋和樹枝,幹擾敵人的視線讓敵人無法發現水雷。為了適應內河環境,海軍還專門研製了小型水雷,更增加了布雷的靈活性。
日軍發現中國海軍的動向後,為了保證運輸航線的安全,派兵佔領長江兩岸的部分地區,並24小時不間斷地派出艦艇在長江上巡邏,布置防範的比較嚴密。這些都給水雷遊擊隊的作戰增加了難度,很多隊員被日軍抓捕、甚至殺害。
幸好長江一帶的地理條件對布雷十分有利,山多路窄,河叉密布,植被茂盛,對水上遊擊隊開展行動很是有利。為了更好地在敵後作戰,水雷遊擊隊還制定了保密措施,平時不允許佩戴任何標識,防止被敵特發現他們是海軍。
中國海軍的水雷戰是比較成功的,據中方和駐華的英國使館統計,1940年便擊沉擊傷218艘日本艦船,1941年毀傷100多艘。僅1941年1月25日,長江中遊馬當水面,一艘日本運輸船觸雷沉沒,造成200多名日軍士兵喪命。
同年10月仍然在這一水域,又有兩艘日船觸雷,200多名日軍喪命。這兩次水雷見功,消滅了日軍半個大隊500人。如果是在陸上戰鬥,想要取得這樣大的戰果,恐怕至少要付出上千名陸軍傷亡的代價。而海軍只用兩枚水雷就完成了目標。
在遭到接二連三的水雷打擊後,日軍不得不下令暫停很多水域的夜間運輸,即使是白天航行,也必須要求有軍艦護航。這樣一來,日軍的運輸效率大打折扣,對陸軍的支援力度大為下降。可以說,水雷戰打破了日軍對長江航道的控制,斷了其侵華的一條臂膀。
整個抗戰期間,中國海軍在長江幹線和支流上廣布水雷,僅第一遊擊區便布設1370枚水雷,毀傷日軍艦船114艘。總共擊沉約18萬噸日本艦船,佔到中國海軍戰果的絕大部分。沒想到水雷這種古老的武器,成為中國海軍打擊侵略者最有力的武器。
【參考文獻:《文史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