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合成方法|過氧化氫|諾貝爾化學獎|鋰電池|催化劑|電化學|科學

2020-12-01 騰訊網

▎學術經緯/報導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鋰電池研究,其中一位獲獎者一時間成為各大媒體的高光人物,他便是97歲高齡的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先生。引人矚目的不僅是他「足夠好」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年近百歲的他仍舊堅持在科研一線工作,努力尋找進一步優化鋰電池的方案,日復一日、風雨無阻。人們還搜集了他年輕時的傳奇經歷,其中不乏趣事甚至糗事,就連「小時候扒臭鼬的皮,被禁止上桌吃飯」也有所記載。與此同時,科研工作者也在感慨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科研不僅要做好,還需身體好;只有熬得久,才有希望獲諾獎……

John B. Goodenough教授(圖片來源: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官網)

而頒獎以前,諸多權威學術機構也在預測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會花落誰家。「點擊化學」(click chemistry)同樣成為高頻詞彙,儘管今年無緣折桂,但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年定會得到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垂青。若問「點擊化學」研究的奠基人,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TSRI)的K. Barry Sharpless教授當仁不讓。早期他便因在不對稱催化合成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榮膺200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假使梅開二度,應該會引來自然科學領域的沸騰,彼時或許連Sharpless教授喜歡吃中餐的軼事也將成為各個媒體頭條題目的關鍵詞(不好意思劇透了)。

K. Barry Sharpless教授(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熟悉Sharpless教授經歷的人可能知道,他的一隻眼睛因一場實驗事故永久失明,當時他正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任職助理教授。一日,Sharpless教授通宵做實驗後準備回家,但一時疏忽,摘掉護目鏡後繼續去檢查一名學生使用火焰密封的核磁管。核磁管炸裂的碎片濺入他的一隻眼睛,刺穿虹膜並造成眼球破裂。為此,他將自己的這次遭遇整理成文,旨在告誡大家做實驗時安全防護的重要性。

Sharpless教授回顧事發經過(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有毒(toxic)、易爆炸(explosive),或許是化學實驗事故兩個關鍵的導火索(相關閱讀:你經常做的這個反應,可能存在爆炸危險)。相比之下,前者相對可控,後者則不確定因素較多。就像Sharpless教授的上述經歷,你很難預料事故發源於核磁管爆破。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對象或許大家非常熟悉,這種物質不僅可作為工業原料用於生產多種化學品,在醫療領域還可用來物體表面消毒及傷口消毒,作為非處方藥(OTC)在藥店中也可買到。它便是過氧化氫(H2O2,俗稱雙氧水)。

雙氧水及其用途(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類似漂白粉、84消毒液,H2O2消毒的作用機制也是基於其強氧化性。這種化合物可與水任意比例互溶,不同用途的H2O2水溶液濃度不一。H2O2在弱酸性(pH = 3.5-4.5)條件下較為穩定,可緩慢分解為水和氧氣,而在鹼性體系、光照、受熱、撞擊和接觸大多數金屬及其氧化物的情況下均可能急劇分解並發生爆炸。

追溯至其生產源頭,2-乙基蒽醌工藝是目前主流製備H2O2的方法。蒽醌作為反應載體首先在Ni或Pd催化劑的作用下與H2反應得到相應的氫醌,該中間體分離後進一步被空氣氧化形成蒽醌與H2O2,隨後使用大量水從有機相中萃取H2O2,得到濃度為1-2 wt%(質量分數)的H2O2水溶液,再根據實際需求蒸餾濃縮H2O2得到其濃溶液,有機相中的蒽醌則可以循環使用。但這種工藝仍存在諸多缺點,如生產線龐大,且需要分批操作。而最大的問題便在於為了儘可能降低存儲和運輸成本,H2O2溶液會從起初1-2 wt%的濃度濃縮至70 wt%,但實際應用中所需的濃度遠低於此(通常2O2可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歷史上已發生好幾起相關的事故。

2-乙基蒽醌工藝流程的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最安全的方法或許莫過於現用現制,假使存在一種小型的設備,原位產生的H2O2水溶液濃度可滿足實際需求,並且可直接使用,無需進一步分離純化,H2O2便不再需要集中化生產,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最近,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王浩天教授團隊便實現了這一想法,並將其研究成果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從熱力學及動力學角度來看,將H2與O2直接混合形成相對不穩定的H2O2存在以下難題:首先,兩者化合傾向於形成更穩定的H2O;即便形成H2O2,若控制不當還會進一步氫化為H2O或分解為H2O和O2。此前人們便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來研究H2與O2混合後如何選擇性得到H2O2,並在最近的十幾年裡取得了一些進展。例如,英國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的Graham J. Hutchings教授相繼發展了Au-Pd合金、Pd-Sn合金催化劑,並取得了良好的選擇性。不過,實際操作時若將高壓狀態下的H2和O2直接混合加熱,操作不慎很容易發生爆炸,因而需要使用CO2或N2作為載氣分別對H2和O2進行大幅度稀釋,此時H2O2的生產效率又會大大下降。另外,反應還需以甲醇作為混合溶劑提高反應氣體的溶解度,製得的H2O2水溶液仍需要進一步純化。

使用合金催化劑直接合成H2O2的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相比之下,電化學合成過程可將參與反應的H2與O2兩種組分有效地隔離,因而可引入純淨的H2和O2,反應在室溫條件下便可以進行,安全性提高的同時還可提高合成效率,可謂理想之選。從原理上講,其將製備H2O2的過程分解為兩個半電池反應:陽極發生H2氧化反應(H2 2H++ 2e-),陰極發生O2還原反應(O2+ H2O + 2e- HO2-+OH-)。不過,實現這一過程仍需要尋找合適的催化劑作為電極材料或負載於特定的電極表面。以往的研究結果均不夠理想,不是反應過程中會產生其他混合副產物,便是H2O2的產率低、反應速率慢,並且仍需要後續分離純化操作。

王浩天教授實現電化學合成H2O2的關鍵在於他們設計了一種多孔固體電解質材料,這種電解質的主要成分為磺化的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微球顆粒,粒徑均勻並緊密堆積,具有優異的質子傳導能力,可有效促進兩個半電池反應分別形成的H+與HO2-結合,並且熱損耗較小,反應效率較高。微球顆粒間曲折的微米空隙可通過去離子水,並排出H2O2水溶液。

掃描電子顯微鏡表徵多孔固體電解質(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電解裝置的結構組成如下圖所示,兩個電極表面分別塗覆氣體擴散層(GDL),電極與固體電解質之間還分別設計陽離子交換膜(CEM)和陰離子交換膜(AEM),從而避免水直接與電極接觸而發生溢流。純淨的H2與O2氣流分別送入電解池的陽極與陰極,發生半電池反應形成H+與HO2-,兩者再進一步透過離子交換膜並結合,形成純淨的H2O2,去離子水通過多孔固體電解質溶解H2O2,由此便得到H2O2水溶液。這種設備可通過調節工作電流來控制H2O2的生成速率,並適當調控去離子水的流量,可以直接得到不同濃度的H2O2水溶液,無需進一步純化

電解裝置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電解裝置實物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上文我們也提到,尋找合適的催化劑是實現高效製備H2O2的決定性因素。作者考察了一系列不同的電催化劑材料,選擇碳負載的鉑材料(Pt/C)作為陽極催化劑,其超電勢較低,可提高H2的轉化率。相比之下,陰極材料研究得較少。他們使用硝酸預處理碳納米顆粒,在其表面引入含氧官能團,並發現表面氧化率與生成H2O2的反應活性及選擇性密切相關,最終選擇表面氧覆蓋率約10%的碳納米顆粒作為陰極催化劑。

該電解裝置中電極的橫截面積為4cm2,產生H2O2的選擇性在90-95%之間,僅需在0.61 V電勢的條件下便可產生200mA·cm-2的電流密度(換算為H2O2的生成速率:3.4mmol·cm-2·h-1,3660mol·kgcat-1·h-1)。而在這樣高的電流密度下並沒有檢測到H2O以外的其他副產物。當去離子水的流速為27ml·h-1,電解裝置電流大小為800 mA時,該裝置可產生濃度為1.7 wt%的H2O2水溶液。而改變去離子水的流速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製備不同濃度的H2O2,最大濃度可達20 wt%,完全可滿足目前工業生產及醫療領域的大多數需求。該電催化體系可長時間保持良好的穩定性(>100 h),期間反應活性及選擇性並不會發生明顯變化,相比於其他製備方法具有很大的優勢。

不同方法製備H2O2重要參數的對比(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作者還將製備的H2O2水溶液用於雨水淨化製取飲用水。總有機碳(TOC)是衡量水質有機汙染的重要指標,他們從萊斯大學校園區域內收集的雨水中TOC約為5 ppm,高於德克薩斯州飲用水的處理標準(~2 ppm)。在電極的橫截面積為4cm2、電流密度為200mA·cm-2、去離子水的流速為27ml·h-1的情況下,雨水淨化的最大處理速率為0.88L·h-1。可以想像,適當擴大電解裝置的反應規模可以實現更高的效率。

H2O2為原料電化學合成H2O2(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他們還發現,陽極的H2可以替換為H2O,此時可適量加入H2SO4提高導電率,但反應過程中並不會消耗H2SO4,也便不會引入其他副產物。而陰極的O2也可換作空氣,進一步拓寬了該電解裝置的適用標準。由此看來,這種製備H2O2的方法如果能得到進一步推廣應用,將會顯著提高生產效率,並大大減少安全隱患。

H2O為原料電化學合成H2O2(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行文結尾再次談談安全問題。說來巧合,筆者也曾遭遇過一次「核磁管」事故,當時正使用硝酸清洗核磁管中難溶的金屬鹽。金屬鹽緩慢溶解,但隨後體系中突然產生其他氣體導致核磁管內壓力增大,其中的硝酸便濺到筆者鼻翼及眼睛的位置。幸而當時佩戴著護目鏡,並火速使用大量水衝洗,經過治療也沒有留下疤痕,假使沒有護目鏡的遮擋,後果很難預料。

圖片來源:Pixabay

每次事故的發生均存在偶然性與必然性。假使設計一場賭博遊戲,事發當時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都有可能會使當事人免受其難。遊戲可以重新體驗,但事故發生以後則沒有重來的機會。我們常常看到一種危險發生的概率很低,但這是大量數據的統計學分析結果,對於一個人而言,其發生的可能性要麼為0,要麼為1。所以,再次提醒大家在實驗過程中做好安全防護,切莫在紅線上跳舞,也不要在事發後追悔莫及。

參考資料

[1] A cautionary tale from the past. Retrieved Oct. 18, 2019, from http://news.mit.edu/1992/safety-0311

[2] Sungeun Yang et al., (2018). Towards the decentralized electrochemical production ofH2O2: A focus on the catalysis. ACS Catal., DOI: 10.1021/acscatal.8b00217

[3] Chuan Xia et al., (2019). Direct electrosynthesis of pure aqueousH2O2solutions up to 20% by weight using a solid electrolyte.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y1844

點擊播放 GIF 0.1M

相關焦點

  • 《科學》:擔心雙氧水爆炸?試試這種電化學合成方法
    ▎學術經緯/報導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鋰電池研究,其中一位獲獎者一時間成為各大媒體的高光人物,他便是97歲高齡的古迪納夫(John B.
  • 鋰電池之父們獲諾貝爾化學獎,讓我們拿起手機致敬!
    當地時間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當地時間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
  • 2019諾貝爾化學獎揭曉,他們是鋰電池發明者
    視頻截圖 約翰•B•古迪納夫是鋰電池之父,他使鋰電池體積更小、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獎項。 化學是對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而言最重要的一門科學,因為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化學家,他的發明以及他所使用的工業過程大多基於化學知識。化學獎是諾貝爾在遺囑中提到的第二個獎項,諾貝爾化學獎由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
  • 科學史:探索 表面化學|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格哈德·埃特爾
    表面是事件發生的邊界領域在2007年10月10號他71歲生日的早上,把格哈德·埃特爾從睡夢中叫醒的是來自斯德哥爾摩的電話,電話裡說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因為那一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埃特爾一人獨得,所以110萬美元的獎金全部歸他自己所有,這也讓他非常驚喜。
  • 新型光催化劑可高效合成過氧化氫
    新型光催化劑可高效合成過氧化氫 2019-08-02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剛剛,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年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17年,共頒發了109次,擁有178位獲獎者。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科學家。
  • 康振輝JMCA:一石二鳥,無金屬光催化劑選擇性生產氫氣和過氧化氫
    另一方面,H2O2被廣泛應用於藥物和化學工業等領域,也是可供選擇替代傳統能源的替代品,製備H2O2有一些清潔和廉價的方法,例如光合成方法。在光催化體系中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將太陽能在水基反應中直接轉化為可儲存的化學能(H2和H2O2),產生H2和H2O2隻需要陽光,水和氧氣。然而,水裂解產生氫氣的機制和自由能不同於氧氣反應產生的H2O2。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預測:鋰電池之父有望獲獎
    最開始只設立了物理、化學、生理和醫學、文學與和平五種。1969年瑞典銀行用諾貝爾的名義捐了一筆款,增設了經濟學獎。值得一提的是,以遺產設立該獎項,發明了硝化甘油炸藥的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傑出的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不「化學」根據維基百科列出的1900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的名單,統計發現,其中有17次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生物學方面的成就。
  • 2019諾貝爾化學獎: 二戰老兵的傳奇人生
    歷年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17年,共頒發了109次,擁有178位獲獎者。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科學家。
  • 「鋰電池之父」獲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John B Goodenough,英國化學家M 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化學家Akira Yoshino,以表彰這三位「鋰電池之父」為鋰離子電池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回顧 鋰電池未來會更精彩
    近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古迪納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分校斯坦利·威廷漢和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吉野彰三人,以表彰他們對鋰離子電池研發的卓越貢獻。那麼,鋰電池是如何研發出來的?未來的發展將會怎樣?
  • 109次諾貝爾化學獎中,催化竟然佔了15個!
    他大學畢業後便來到了巴黎,在有機合成創始人柏裡勒教授的指導下,從事金屬硫化物的研究。二十四歲時,就獲得了科學博士學位。這在十九世紀末葉的法國是很少見的。他曾被譽為」娃娃博士」。蘭茂爾一生潛心科學研究,有過許多重大的發明創造。由於對表面化學的探究和發現以及在原子結構和理論方面的建樹,於一九三二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金。
  • 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名單
    他因此與其他兩位美國同行分享了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  2001年 威廉·諾爾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和美國科學家巴裡·夏普雷斯,以表彰他們在不對稱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三位化學獎獲得者的發現則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質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 【盤點】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
    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新的癌症療法,並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埃曼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Doudna)  諾貝爾化學獎首次頒發於1901年,截至2019年,共頒獎111次,有183人獲獎。
  • 2015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7日中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日下午5點45分),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當地的瑞典皇家科學學院揭曉中新網10月7日電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7日中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日下午5點45分),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當地的瑞典皇家科學學院揭曉,託馬斯·林道爾(Tomas Lindahl)、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以及阿奇茲·桑卡(Aziz Sancar)獲獎。獲獎理由是「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
  • 諾貝爾化學獎女科學家
    已經「119歲」的諾貝爾化學獎,也是一部記錄了在化學領域取得重大成果的科學家的編年史。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1次。截至2019年,共有183人獲獎,其中只有5名女性。在眾多獲獎者中,有兩位「跨界高手」,分別是一百多年前的法國科學家居裡夫人和半個多世紀前的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
  • 2015諾貝爾化學獎獲獎人員名單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2015諾貝爾化學獎獲獎人員名單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7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7日中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日下午5點45分),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當地的瑞典皇家科學學院揭曉,託馬斯•林道爾(Tomas Lindahl)、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以及阿奇茲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她和她
    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CNN稱,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開發出能夠「改寫生命密碼」的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的科學家。 2020年諾貝爾獎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0月5日至12日陸續揭曉。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她和她!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45分許正式揭曉,由法國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與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 Doudna)獲得。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 2019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當初鋰電池賣不出去很痛苦
    中新網10月10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日本學者吉野彰及另兩位英美學者因為對研發鋰離子電池貢獻卓著,共同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回憶說,開發出鋰電池後起初3年都賣不出去,身心很沉重、備受折磨。當地時間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古德伊納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報導稱,77歲的美國化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97歲的約翰古德伊納夫以及71歲的日本化學家吉野彰,因為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突出貢獻,被授予2019年諾貝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