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陶慶春 周珍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一、前言
本文件的目的是提供實驗室生物安全的臨時指南,該指南與符合中國武漢確定的新型病原體(即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即命名為COVID-19的疾病)病例定義的患者臨床標本的檢測相關。
由於我們對2019-nCoV造成的疾病的了解有限,但增長迅速,世界衛生組織將繼續監測事態發展並將在必要時修訂這些建議。
2019-nCoV實驗室生物安全的要點
所有程序都必須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並且只能由證明有能力的人員在任何時候嚴格遵守任何相關協議下執行。
所有標本的初始處理(滅活前)應在經過驗證的生物安全櫃或密閉裝置中進行。
非增殖性診斷實驗室工作(如測序、NAAT)應在相當於BSL-2,增殖性診斷實驗室工作(如病毒培養、分離或中和分析)有空氣單向流動密封BSL-3中進行。
應使用經證實具有抗包膜病毒活性的適當消毒劑(如次氯酸鹽(漂白劑)、酒精、過氧化氫、季銨化合物和酚類化合物)。
疑似或確診病例的患者標本應以UN3373「生物物質,B類」運輸。病毒培養物或分離物應作為A類UN2814「感染人類的傳染性物質」運輸。
二、實驗室安全
核心要求:
第四版WHO生物安全手冊定義的最低要求,是一套實驗室安全的基本的和必須的風險控制措施.,這些措施反應了國際標準和最好的生物安全措施,是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必須的,也是生物安全風險最小的。
確保健康實驗室遵守適當的生物安全措施。應由受過相關技術和安全程序培訓的工作人員在裝備適當的實驗室中對符合疑似病例定義的患者進行2019-nCoV或臨床標本的檢測。在任何情況下都應遵守國家實驗室生物安全指南。關於實驗室生物安全指南的一般信息,請參閱WHO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第三版,在第四版發布前的過渡階段。
http://www.who.int/csr/resources/publications/biosafety/WHO_CDS_CSR_LYO_2004_11/en/
要點:
每個實驗室應進行本地(即機構)風險評估,以確保其有能力在適當的風險控制措施下安全地進行預期的測試。
在接收和處理標本(包括用於血清學檢測的血液)時,應遵循良好的微生物操作流程和程序(GMPP)是基本實驗室流程和程序。
處理和處理疑似或確診為2019-nCoV病毒感染病例的標本,用於額外的實驗室檢測,如血液學或血氣分析,應遵循當地處理潛在傳染性物質的指南。
應採用下文附件1中詳述的「核心要求」的流程和程序,並根據當地風險評估的信息選擇適當的「強化控制措施」,開展非增殖診斷實驗室工作,包括對疑似或確診感染2019-nCoV病毒的患者的臨床標本進行測序、核酸擴增試驗(NAAT)。在此期間,WHO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第三版中的生物安全等級2(BSL2)仍然適用,直到第四版取而代之。
處理高濃度活病毒材料(如進行病毒繁殖、病毒分離或中和試驗時)或大量傳染性材料時,應僅由實驗室中經過適當培訓且有能力滿足基本要求和實踐的人員進行,例如BSL-3。
控制措施要點:
一系列實驗室風險控制措施可能需要提供適當的實驗室設備,因為風險評估顯示,實驗室操作或活動與相關風險,不能接受核心要求以下的條件。
包括測序和NAAT在內的所有樣本的初始處理(滅活前)應在經過適當維護和驗證的生物安全櫃(BSC)或基本密封的措施裝置中進行。
在推薦的接觸時間、稀釋度和製備後的工作溶液在有效期內,使用適當的消毒劑,並證明其具有抗包膜病毒的活性。
所有技術程序的執行應儘量減少氣溶膠和液滴的產生。
處理這些樣本的所有實驗室人員都應穿戴由詳細風險評估確定的適當的個人防護設備。
疑似或確診病例的患者標本應以UN3373運輸「生物物質,B類」。病毒培養物或分離物應作為A類,UN2814運輸,「影響人類的傳染性物質」。
三、推薦實驗室特定操作相關的最低/基本工作條件的建議
以下的附加建議提供了與實驗室特定操作相關的最低/基本工作條件:
1、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它收集信息,評估暴露或釋放工作場所危險的可能性和後果,並確定適當的風險控制措施,以將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重要的是要注意,單獨的風險也不能暴露,以免對人類或動物構成危險。因此,還必須考慮所用設備的類型以及將使用的實驗室執行的程序。
強烈建議從每個流程步驟開始執行當地的風險評估,即從樣本收集、樣本接收、臨床測試、聚合酶鏈反應和病毒分離開始(僅在適用的情況下)。然後,在每個過程步驟中將考慮特定的危險,例如樣品處理過程中的氣溶膠暴露、樣品處理過程中的眼睛飛濺;感染性培養物溢出;和樣本洩漏(在樣本接收的情況下),具有評估的風險等級。對於每個已識別的風險,應選擇並實施適當的風險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建議,以便將剩餘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風險評估模板作為附件2附後,旨在作為一個例子並促進該程序的實施。
2、常規實驗室程序,包括非增殖診斷工作和PCR(聚合酶鏈反應)分析
對疑似或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臨床標本進行的,基於非培養的診斷實驗室工作和PCR分析,應採用常規臨床和微生物實驗室所選擇適當的實施操作程序進行,如下所述為「核心要求」。
然而,對所有潛在傳染性物質的所有操作,包括那些可能導致傳染性物質飛濺、液滴或氣溶膠的操作(例如,裝載和卸載密封的離心杯、研磨、混合、劇烈搖動或混合、聲波破壞、打開內部壓力可能不同於環境壓力的,含有傳染性物質的容器),應由具有能力證明的人員,在經過適當維護和驗證的生物安全櫃(BSCs)或主要密封裝置中進行。
常規實驗室實施程序的例子包括:
血清、血液(包括血液學和臨床化學)、呼吸樣本(如鼻咽和口咽拭子)、痰和/或氣管內吸出物或支氣管肺泡灌洗物、糞便或其他樣本的診斷測試;
對呼吸道樣本中的黴菌和細菌培養物進行的常規檢查。處理和處理標本時,應始終遵循「核心要求」(CR),包括良好的微生物操作和程序(GMPP),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更多細節將在世界衛生組織生物安全視頻系列中進行解釋和演示,可從以下連結獲得:
https://www.who.int/ihr/publications/biosafety-video-series/en/
3、合適的消毒劑
儘管對這種新型病毒知之甚少,但根據與非典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相似的遺傳特徵,表明2019-nCoV可能對證實具有抗包膜病毒活性的消毒劑的敏感。如果按照製造商的使用建議,包括次氯酸鈉(漂白劑)(例如,一般表面消毒為1,000ppm(0.1%),血液溢出消毒為10,000ppm(1%),62-71%乙醇,0.5%過氧化氫,季銨化合物和酚類化合物。其他殺生物劑,如0.05-0.2%殺藻胺或0.02%二氯己定可能效果較差。
不僅要特別注意消毒劑的選擇,還要注意配製後的,消毒劑的接觸時間(如10分鐘)、稀釋度(即活性成分的濃度)和有效期。
眾所周知,人類冠狀病毒一般會在金屬、玻璃或塑料等無生命物質表面上,存活長達9天。
4、病毒分離
除非一個國家另有決定,考慮到上述新獲得的知識和有效的預防措施,對疑似或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的臨床標本進行病毒分離,應僅在能夠滿足以下額外遏制要求的實驗室進行:
受控通風系統維持實驗室室內向內的氣流方向。
實驗室的廢氣不會再循環到建築內的其他區域。如果在實驗室內進行恢復和再循環,空氣必須經過HEPA過濾。當實驗室的空氣被排放到室外時,必須遠離已使用的建築物和進氣口。這些空氣應該通過HEPA過濾器排出。
對傳染性或潛在傳染性物質的所有操作必須在適當維護和驗證的有效的BSCs中進行。
實驗室工作人員應穿戴防護設備,包括一次性手套、正面或包裹式長袍、工作服或袖子完全覆蓋前臂的工作服、頭罩、鞋套或專用鞋、眼睛保護裝置(護目鏡或面罩)。
風險評估應告知呼吸防護器材的使用(經適配的微粒呼吸器,例如歐盟FFP2、美國6NIOSHcertifiedN95或同等產品,或更高防護)。
實驗室應配備專用洗手池。
應使用密封的離心機轉子或樣品杯進行樣品離心。這些轉子或杯狀物應在BSC器中裝載和卸載。
5、與病毒分離研究相關的額外風險
某些實驗程序可能會帶來額外的病毒突變風險,可能會增加致病性和/或傳播性,或者病毒的抗原性或藥物敏感性發生改變。在執行以下任何程序之前,應進行特定的風險評估,並採取特定的風險降低措施:
JournalofHospitalInfection
https://doi.org/10.1016/j.jhin.2020.01.022
細胞培養物與不同冠狀病毒的混合感染,或任何可能導致混合感染的程序;
抗病毒藥物存在下的病毒培養;
故意對病毒進行基因改造。
6、與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動物一起工作
下列活動需要動物設施——生物安全3級設施和工作程序,詳見WHO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第3版。
從新的冠狀病毒樣本中給動物接種疫苗,以便得到新的發現。
任何涉及動物接種以確認和/或表徵推定的新型冠狀病毒製劑的方案
7、將標本轉移至具有以下特徵的實驗室應有適當的防護措施到位
不能滿足上述生物安全建議的實驗室應考慮將標本轉移到國家、區域或國際轉診實驗室,這些實驗室的2019-nCoV檢測能力能夠滿足生物安全要求。
四、包裝和運輸
實驗室內和實驗室間運輸的所有材料應放在二級容器中,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破損或溢出的可能性。一個例子包括將材料從生物安全櫃轉移到保育箱,反之亦然。離開BSC的樣品應進行表面淨化。WHOT生物安全視頻系列提供了詳細指導,特別是「良好微生物做法和程序(GMPP)7:運輸」:
https://www.who.int/ihr/publications/biosafety-video-series/en/
在國家邊界內運輸標本應符合適用的國家法規。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標本的跨境運輸,應遵循聯合國規則,《航空運輸危險貨物安全技術指南》(Doc9284)和任何其他適用法規,具體取決於所使用的運輸方式。更多信息可參見WHO《2019-2020年感染性物質運輸法規指南》(自2019年1月1日起適用)。
對以上的概述4
https://www.who.int/ihr/publications/WHO-WHE-CPI-2019.20/en/
傳染性物質的運輸也可以在《流行病管理手冊》
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272442.的工具箱4中找到.
當出於診斷或研究目的運輸疑似或確診病例的患者標本時,應作為UN3373「生物物質,B類」運輸。病毒培養物或分離物應作為A類UN2814「影響人類的傳染性物質」運輸。所有被運輸的樣本(無論是UN3373還是UN2814)都應該有適當的包裝、標籤和文件,如上述文件所述。
附件1、核心要求
1、良好的微生物操作程序(GMPP)是最佳的實踐:
切勿在實驗室儲存食物或飲料,或個人物品,如外套和袋子。飲食、吸菸和/或塗抹化妝品等活動只能在實驗室外進行。
無論是否戴手套,都不要在實驗室內將筆、鉛筆或口香糖等材料放入口腔。在處理完任何生物材料(包括動物)後,在離開實驗室之前,以及已知或懷疑手上有汙染的任何時候,最好用溫水和肥皂徹底洗手。
確保明火或熱源從不靠近易燃物品,也從不無人看管。
進入實驗室前,確保覆蓋物覆蓋在任何傷口或破損的皮膚上。
確保在進入實驗室之前,實驗室設備和消耗品的供應,包括試劑、個人防護設備和消毒劑,對於正在進行的活動來說是足夠和適當的。
確保供應品儲存適當(即根據儲存說明)且安全,以降低實驗室人員發生意外和事故(如溢出、絆倒或跌倒)的機率。
確保所有生物製劑、化學和放射性材料的適當標籤。
使用屏障(如塑料覆蓋物)保護書面文件免受汙染,尤其是那些可能需要從實驗室移出的文件。
確保小心、及時、不匆忙地執行工作。應避免疲勞時工作。
保持工作區域整潔、乾淨,安靜。沒有工作不需要的雜物和材料。
禁止使用耳機,耳機會分散人員的注意力,並防礙聽到設備或設施的警報。
適當遮蓋或移除任何可能撕裂手套材料、容易被汙染或成為感染媒介的珠寶。如果定期佩戴,應考慮對珠寶或眼鏡進行清潔和去汙。
避免使用移動電子設備(例如,行動電話、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快閃記憶體驅動器、記憶棒、照相機和/或其他可攜式設備,包括用於DNA/RNA測序的設備)進行的實驗室程序沒有特別要求時。
將移動電子設備存放在不易被汙染或感染的地方。如果此類裝置不可避免地與生物製劑非常接近,請確保在離開實驗室之前,它們受到物理屏障的保護或已被淨化。
技術程序:
避免吸入生物製劑。操作樣品時,使用好的技術來最大限度地減少氣溶膠和液滴的形成。避免攝入生物製劑和接觸皮膚和眼睛。
處理標本時,請始終佩戴一次性手套。
避免戴手套的手接觸面部。
在可能發生飛濺的操作過程中,保護或以其他方式保護嘴、眼睛和面部。
如有操作必要,要小心處理所有尖銳物和針頭,以防止生製劑的傷害和注射。儘可能用塑料製品替換任何玻璃器皿。
對於需要剪刀的工作,最好使用鈍頭或圓頭的剪刀,而不是尖頭的剪刀。
使用安瓿開啟器來安全處理安瓿。將使用注射器或針頭的風險降至最低。切勿復帽、夾住或取出一次性注射器中的針頭。
將任何尖銳物品(例如針頭、與注射器結合的針頭、刀片、碎玻璃)放入裝有密封蓋的穿刺或抗穿刺容器中。
防止生物製劑的擴散,將標本和培養物丟棄在防漏容器中,容器頂部應適當固定,然後再放入專用廢物容器中。考慮用浸有消毒劑的墊子/紗布打開管子。在工作程序結束時,如果有任何材料溢出或明顯被汙染,用合適的消毒劑對工作表面進行消毒。確保消毒劑對被處理的病原體有效,並與傳染性廢物接觸足夠長的時間,以實現完全滅活。
https://www.who.int/gpsc/tools/GPSC-HandRub-Wash.pdf
2、人員能力和培訓
一般熟悉和意識培訓:
介紹實驗室布局、操作準則、當地指南、安全手冊、風險評估、立法要求和應急程序。
特定工作培訓:
培訓要求可能因工作職能而異。然而,一般來說,所有參與處理生物製劑的人員都必須接受GMPP方面的培訓。在獨立工作之前,必須對使用能力和熟練程度驗證評估,隨後進行定期審查和複習培訓。更新新程序等相關信息必須傳達給相關人員。
安全和安保培訓:
所有人員必須意識到實驗室中存在的危險及其相關風險;安全工作程序;安全措施;以及應急準備和反應。
3、環境設施
必須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指定的洗手盆,適當限制人員的進入。
實驗室的門必須貼有適當的標籤,實驗室的牆壁、地板和家具必須光滑、易於清潔、不滲透液體、耐實驗室通常使用的化學品和消毒劑。
實驗室通風(包括加熱/冷卻系統,尤其是風扇/局部冷卻分流系統空調裝置,特別是在改裝時)應確保氣流不會危及安全工作。必須考慮合成氣流的速度和方向,應避免紊流;這也適用於自然通風。
實驗室空間和設施必須足夠且適合安全處理和儲存傳染性和其他危險材料,如化學品和溶劑。
必須在實驗室外提供飲食設施,並且可以使用臨近的急救設施。
實驗室附近必須有適當的廢物淨化方法,例如消毒劑和高壓滅菌器。
設計中必須考慮廢物管理。安全系統必須涵蓋基於風險評估的火災、電氣緊急情況和緊急/事故響應設施。
必須有可靠和充足的電力供應和照明,以保證安全出口。
在設計中必須考慮當地風險評估中指出的緊急情況,並應包括地理/氣象背景。
4、樣本接收和存儲
實驗室收到的樣本必須附有足夠的信息,以確定它是什麼,何時何地採集或製備的,以及要進行哪些測試和/或程序(如果有)。
考慮在BSC中打開包裝,打開包裝和接收標本的人員必須經過充分的培訓,了解引起相關的危險;根據上述GMPP,如何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如何處理破損或洩漏的容器;以及如何處理溢出物和使用消毒劑來控制任何汙染。
樣本必須儲存在具有足夠強度、完整性和容量的容器中,以容納樣本;正確使用蓋子或塞子時防漏;儘可能用塑料製成;包裝外部沒有任何生物材料;正確標記、標記和記錄以方便識別;並且由適合所需存儲類型的材料製成。
在將標本轉移到其他區域進行進一步操作(如PCR分析)之前,無論何時使用滅活步驟,都必須對滅活方法進行適當驗證。
5、淨化和廢物管理
在實驗室操作過程中,任何已知或可能被生物製劑汙染的表面或材料必須正確消毒,以控制感染風險。
在淨化和/或處置之前,必須採用識別和分離受汙染材料的適當程序。
當無法在實驗室區域或現場進行淨化時,受汙染的廢物必須以批准的(防漏的)方式包裝,以便轉移到另一個具有淨化能力的設施。
6、個人防護設備
實驗室必須使用實驗室外套,以防止個人衣物被生物製劑濺到或汙染。實驗室外套必須有長袖,最好有彈性或合身的袖口,並且必須封閉穿著,袖子永遠不應該捲起。外套必須足夠長以覆蓋膝蓋,但不能拖在地板上。在實驗室穿戴時應該系好。在可能的情況下,實驗室塗層的織物應該是防濺的和重疊的,以提供堅實的正面。實驗室外套只能在指定區域穿著。不使用時,應妥善存放;它們不應該掛在其他實驗服的上面,或者掛在儲物櫃或掛個人物品的掛鈎上。
所有可能涉及有意或無意接觸血液、體液和其他潛在物質的程序都必須佩戴合適的一次性手套.傳染性物質,它們不得消毒或重複使用,因為暴露在消毒劑中,長時間佩戴會降低手套的完整性,降低對使用者的保護。手套在使用前應經常檢查。
每當有必要保護眼睛和面部免受飛濺、撞擊物體和人工紫外線輻射時,必須佩戴安全眼鏡、護目鏡、面罩或其他保護裝置。可以使用眼部保護裝置,但每次使用後必須定期清潔。如果濺出,必須用合適的消毒劑消毒。
鞋類必須在實驗室穿著,其設計必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滑倒和絆倒,並能降低物體墜落和接觸生物製劑造成傷害的可能性。
呼吸保護通常不是核心要求的一部分。然而,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應進行局部風險評估,以確定是否需要使用呼吸保護,特別是當可能產生氣溶膠和液滴的程序將在BSC之外執行時,例如離心、處理洩漏的樣品和可能導致噴濺的程序(例如裝載和卸載密封的離心杯、研磨、混合、劇烈搖動或混合、聲波破壞、打開內部壓力可能不同於環境壓力的感染性材料容器)。
7、實驗室設備
當與GMPP一起有效應用時,實驗室設備的安全使用將有助於將處理或操縱生物製劑時將人員暴露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為了有效降低風險,實驗室管理層必須確保為設備提供足夠的使用空間。必須為設備的運行和維護提供適當的預算,包括納入設施設計的設備,並應附有概述其安全特性的規範。所有操作或維護設備的人員都必須經過適當的培訓,並能夠證明其熟練程度。
8、應急/事故響應預案
即使在開展低風險工作和遵循所有生物安全核心要求時,事故仍有可能生。為了減少接觸/釋放生物製劑的可能性或減少此類事件的後果,必須制定一個應急計劃,提供適用於工作和當地環境的可能緊急情況下應遵循的具體標準作業程序。人員必須接受這些程序的培訓,並定期接受再培訓,以保持應急能力。
急救包,包括醫用用品,如瓶裝洗眼液和繃帶,必須可供人員使用並易於獲取。這些必須定期檢查,以確保產品在使用日期內並有足夠的供應。
所有事件必須及時報告給適當的人員。事故和事件的書面記錄必須保持,符合適用的國家法規。必須及時報告和調查發生的任何事故,並用於及時更新實驗室程序和訪問應急預案。
包括消毒劑在內的防溢灑箱,必須便於人員拿到。根據洩漏的大小、位置、濃度和/或體積,可能需要不同的程序。必須為實驗室制定清潔和淨化溢出物的書面程序,並由經過適當培訓的人員遵循。
9、職業保健
僱用機構必須通過實驗室主任負責確保實驗室人員的健康,得到充分檢查和報告。
可能需要實驗室人員的體檢或健康狀況信息,以確保他們在實驗室工作的安全性。
附件2、風險評估模板
雖然這裡提供了一種定性方法來聯合風險矩陣中的可能性和嚴重性參數,作為風險評估方法,但重要的是要注意,定量(例如,簡單數值的複雜數學模型的評分方案)和混合(半定量)方法也可以用於風險評估。實驗室應使用最能滿足其獨特需求的風險評估/評估方法,同時不排除開發定製評估方法、評分方法和定義參數的可能性。雖然該模板主要是為生物安全風險評估而開發的,但也可用於實驗室活動的一般安全風險評估,特別是當生物安全和一般安全風險相互關聯時,例如,在適當和適用的情況下,樣本收集和運輸。
1、收集信息(風險識別)
2、評估風險
3、制定風險控制策略
4、選擇並實施風險控制措施
5、
五、致謝
為本指南的當前修訂做出了貢獻的以下人員:
泰國StuartBlacksell,MahidolOxford熱帶醫學研究所;瑞士伯爾尼大學傳染病研究所KathrinSummermatter。
世衛組織衛生應急計劃:KazunobuKojima,RicaZinsky,ZsofiaIgloi。
世衛組織參考號:WHO/WPE/GIH/2020.1
聲明:檢驗醫學網微信平臺首發,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編輯:小冉 審校: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