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精煉的語言,意境優美的文字,飽含豐富情感的內容,反映一定社會現實的文學體裁,中國的詩歌,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們的驕傲。
當這種古老的文學在另一個國度盛行,再次掀起一場空前絕後的文化風暴,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漢詩早在魏晉時期就已傳入日本,日本貴族們常常在舉行正式的宴會活動時,模仿中國的五言、七言絕句,創作出五七調長短句形式的詩歌,並逐漸發展為日本本土的一種詩歌,也就是和歌。
日本和歌雖然是以中國文化為源頭而興起,但是終究是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它是日本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等在文學上的藝術結晶。
成書於八世紀的《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和歌集。它的地位就如同《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且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始於民間。
直到日本第一部敕選和歌集《古今集》的問世,和歌才終於取代漢詩文,佔據日本文壇。可以說,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都喜愛創作和歌。如今,許多和歌依然被人們爭相吟誦。
為了讓更多讀者了解和欣賞日本和歌,我國譯者鄭民欽編著了《風雅和歌》系列書籍。和歌雖然不同於俳句那樣有著明確的季語,但是仍可按照敕撰和歌集的四季形式進行編排。
因此,我們也就得以看到具有鮮明四季特色的和歌集。其中,《漫山秋色濃》正是《風雅和歌》系列中的秋卷。
「暮色小倉山,今宵不聞鹿鳴聲。秋夜靜入眠。」
舒明天皇的這首和歌是萬葉初期最具代表性的和歌之一。呦呦鹿鳴,在安靜的夜幕中,聞之悽然,然而歌人的思鄉戀妻之情於心中油然而生,今夜自然也就聽不到鹿鳴聲了。這是一首抒情性的敘事歌,表達了對人、對故鄉的深切眷戀。
「熊野海濱上,素靜文殊蘭。思如百重葉,不得到君前。」
柿本人麻呂的這首和歌是我比較喜歡的,它情感真摯而熱烈,描繪了陷入愛戀的男女,想念不能相見的哀嘆。「思如百重葉」,多麼形象的比喻啊,可是卻「不得到君前」,又是多麼地無奈,這讓我想起了宋詞中的那句「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心隨明月行,心如明月清。心月融一體,此心終迷濛。」
西行法師是平安時代末期至鎌倉時代初期的歌人,他的和歌充滿了浪漫的精神追求。這首和歌表現了人的生命與自然的關係,「心」與「月」完美地融為了一體,猶如我國「天人合一」的思想。不過,大概不知道漂浮在天空中的月亮究竟會去往何處,歌人才會為之感到迷茫不安。
在我看來,和歌很美,就如同中國的詩歌一樣。它並不需要你花費什麼心思,只要你去認真地誦讀,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韻味。一遍不成,兩遍,兩遍不成,三遍……多讀幾次,一切就豁然開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