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社會中的交往藝術,在我們每個人自身所處的社會中,如果建立不起一個好的交際圈子,也就不會被主流社會進程所容納,生活也就不會相應的步入正軌。
我們看看下面這個故事:
一所高校的沃建中老師曾講了這樣一件事:「一位老師讓一位研究生去購買一些實驗器材,列好清單後,就交給這位研究生。學生拿到後第一個反應就是問老師:「這些東西到哪兒去買?」老師說:醫療商店有。·那醫療商店在哪裡?'老師又說:'可能在新街口方向。然後,學生就騎著自行車走了,約一個半小時,他回來了。老師問他買到沒有,他說:這家醫療商店我找到了,可是沒有!難道你不能找第二家嗎?'他很自然地說:『那第二家在哪裡呀?」「這讓我很震驚。我一直在考慮,如果一個研究生連起碼的應變能力都沒有,如何才能適應未來的黨爭呢?」擔任發展心理研究所研究生輔導員的沃建中老師決定從自己的11名研究生開始訓練。從上學期開始,沃老師和他的研究生每周都要座談一次,說出最近發生的一件事,然後大家討論怎麼處理。從怎麼跟別人捏手、怎麼打電話,到如何與別人交往都涉及到了。「接我的理解,所究生的生存能力不是指將來有沒有飯吃,能不能找到工作。」發展心理研究所2000級項士生劉慧說,「可以說,沒有一項研究工作是一個人究成的,要想有所成就,除了專業知識外,團隊精神、合作精神、溝通能力、應變能力等,都是我們的生存要素。"
看來,交際和我們的學歷、文憑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我們無需過於在乎這一點,努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質,建立起多個良好的交往圖,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我們把自己的各種交際圈成功的建立起來了,這其中有朋友圈、有同事圖、客戶圖…等等各種各樣的交際圈。然而,當我們把自己的交際圈逐步建立成功後,是否就代表我們的任務便告一段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一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便是融合我們的交際圈,使之其中的關係互相轉化。
轉化關係很重要
我們把與自己有關的各種交往圈建立起來固然重要,但是倘若能進行進一步的融合,就會使我們的交際變得更完善。比如,我們完全可以把同事變成我們的朋友:朋友發展成我們的客戶,我們甚至還可以把客戶群體中的客戶們發展成我們的朋友。這種融會貫通的方式會使我們的人生道路更加順暢。而在這其中,把客戶轉變為我們的朋友,可以說是最主要的融合方式。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下面這些真實的小故事:
我國香港著名一家企業的老總周先生,憑著智慧與汗水創辦了一個大型集團公司,經過幾十年的奮鬥與拼搏,現已成為我國同行業中執牛耳者。周先生雖已成家立業,但時時劉刻都在想著家鄉,想著家鄉的人民,現在年齡也大了,很有一種葉落歸根的想法,但苦於工作太忙,無法回去。
這時,周先生的家鄉為了修築一座大橋,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當地政府千方百計籌款,オ籌到了總數的三分之一,於是就派出李某去找周先生,希望能得到援助。
李某是政府對外聯絡辦的,為人聰明,各於交際,且很有辦法。他看了周先生的詳細責料後,就判斷周先生這時也很有回家鄉投的意向。因此,在沒有任何人員的陪同,也沒有準備任何禮品的情況下,李某獨自一人前往香港,並且打包票定會籌到款項。
當周先生聽到家鄉來人時,他在欣喜之餘也感到有些驚語。因為久不聞家鄉的訊息,突然有家鄉人來了,該不會是招接撞騙的吧!周先生心裡不由生起陣陣疑心,但出於禮節,他還是同陳某見了面。
李某一見周先生這種態度,知道他還未完全相信自己。於是他挑起了家鄉的話題,只講家鄉解放前及現在的風貌變化,他那生動的語言,特別是那濃濃的愛鄉之情滋於言表,令周先生深受感動,也將他帶回了童年及少年時期,想起了那時的家鄉、環裡的爺爺奶奶還有鄰裡親成…顯然,周先生記憶深處中的那塊思鄉領地已被陳某揭開了蓋頭,蘊藏在心中的那份幾十年的感情全部流露了出來,欲罷不能。
就這樣,經過三個小時的「聊天」,李某對借錢一事隻字未提,只是與周先生回憶了家鄉的變遷,猶如放電影一般。最後,周先生不但主動提出要為家鄉捐款一事,還答應了與家鄉合資辦廠的要求,並與李某成為「忘年交」。李某巧妙利用「老鄉」關係,成功地達到了求人辦事的目的,更給自己増加了一位可以信賴的朋友和靠山。
前幾年小趙剛買了套新房子,雖然他非常中意這房子,但由於它的售價很高,交易完成後就一直心存焦慮,不知道自己這筆買賣是否很值。當他轍進屋後,大約過了兩、三個星期、該房地產的經紀人來電說希望登門拜訪。於是星期六早上他來到小趙的新居拜訪,他坐下後便開始向小趙道賀,讚賞他慧眼獨具,中這塊區城的房子。著他到這附近的各傳說和有事,指出近幾家計著的屋,其買主多是地方上鹽有名的人士,使小趙不引以為豪。這位經紀人表現出對這片土地的熱發和賞,其態度不遜於銷售時的般勤介紹。他的來訪像一顆定心九,小趙也因此不再擔心,反而更加滿意。而他們之間也不再僅僅是買賣方的交易關係,他們成為了莫逆之交。
這份友誼的建立花了這位房地產經紀人一上午的時間,他本來可以把這寶貴時間用於開發新客戶的。然而,大約一周左右,小趙卻打電話通知他,他有另一位朋友想買這附近的一房子。結果呢,他這位朋友雖沒有買下他本想買的房子,卻在經紀人的介紹下,買了另一棟房子,交易達成。
一位賣首飾的櫃檯銷售人員說過這樣一段話:「早上有位老婦人走進我的店裡看鑽石別針,後來開支票買下別針。我一邊把包裝好的別針交到她手中,一面以別針為話題跟她閒聊起來。我誠願地表達對這隻別針的喜愛,稱這枚鑽石是本店最大的一隻,並且來自南非著名的金礦區,此外,我視福她著這枚別針,快樂永駐。
沒想到她熱淚盈眶,說我帶給了她快樂一一因為她當時已開始後悔,懊悔自己花了一大筆錢,只為買一隻別針。我後來送她到店門,誠地感謝她並邀請她經常惠顧本店。一小時之內,這位婦人借來另一位婦人,她親切地介紹我們認識,並請我領她們參觀店裡的商品。雖然,第二位婦人並沒有買下像第一位婦人所買的昂貴鑽飾,但她畢竟也帶給我一筆生意。送她們出門時,我很高興交了兩位新朋友。」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這就是把自己的客戶轉化為朋友的真實事例。可見,我們的客戶完全可以成為我們不錯的朋友,這不僅方便我們與客戶之間的協作關係,還可以增加我們自身的朋友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