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架飛機有兩翼,大飛機事業也有兩翼——民機製造與民航運行。這兩翼互相融合,協調發展,大飛機事業才能平穩、高速地起飛。
中國早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航空運輸市場。中國民航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民航全行業共有運輸航空公司62家,運輸飛機期末在冊架數3818架,全行業完成旅客運輸量近6.6億人次,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0624.9億元。
這些數據,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民航運輸業排名世界前列的實力。
與中國民航運輸業相比,中國民機製造業則要弱小得多。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中國第一款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噴氣式支線飛機ARJ21已陸續交付了34架。這個成績,若是縱向來看,當然是中國民機產業取得的巨大進步,但ARJ21飛機在中國民航的機隊中所佔份額連1%都不到,只能說剛處於「入門級」的水平。
雙方實力相差懸殊,但民航對民機充滿厚愛。10月15日,中國民航局局長馮正霖赴中國商飛公司調研時表示,民航局全力支持國產民機製造業,雙方要加強理念融合、人才融合、服務融合、標準融合、工作融合,把國產民機、特別是大飛機發展起來。
馮正霖指出,民航局正積極調研、著手編制「十四五」規劃,將在「十四五」期間繼續大力支持國產民機,將會進一步調動航空公司運營國產民機的積極性,在機場時刻上支持國產民機發展,在機隊規劃上為國產民機預留更大空間;民航局將引導機場進一步提高國產民機保障能力,把國產民機需求納入機場標準體系,也希望商飛能主動參與這一體系的建設;民航局還將進一步提升國產民機適航審定能力,集中審查資源,進一步使國產民機具備商業化使用價值,並推動民機製造與民航運行的深度融合。他還特別強調,民航適航審定工作擔負著國產民機的審定責任,也事關國際競爭力,適航審定要伴隨航空製造業一起發展,相輔相成,希望中國商飛在發展過程中,給民航的監管和適航審定工作提出問題、共同提高。
而民機製造業也卯足了勁,全力以赴跨越這「鴻溝」一般的差距。今年7~9月,中國商飛公司董事長賀東風帶頭,領導班子分赴國航、南航、成都航等調研學習。在跟客戶和民航一線職工進行深入溝通後,賀東風真誠地說:「中國商飛作為年輕的主製造商,距離行業榜樣還有很大的距離,離客戶、局方的期待還有很大的差距」,「作為行業後來者,我們對產品的持續改進永遠在路上、滿足客戶需求永遠在路上、向客戶學習永遠在路上」。他也向民航界真情「告白」:我們需要你們豐富經驗和專業能力的支撐,需要你們嚴苛標準和嚴格要求的鞭策。你們的嚴管就是厚愛。中國商飛因國家戰略而生,但最終靠客戶生存。希望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各方能夠給我們多一點時間、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呵護,共同努力讓ARJ21飛機飛出效益、飛出品牌、飛出溫暖。
找到了「老師」就找到了希望。年輕甚至還稚嫩的中國民機產業,只要堅持以客戶為中心,虛心學習,真誠服務,海納百川,踏踏實實,就一定能積跬步至千裡,積小流成江海,與中國民航一道展翅騰飛,為民航強國、創新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