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深處正在發生著一些事情,科學家們仍在努力完全理解...

2020-11-27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海洋世界傳播 ,作者方舟

海洋世界傳播

《海洋世界》雜誌1975年創刊,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海洋學會主辦。致力於「宣傳海洋科學普及知識,樹立國民海洋意識」。

我們知道

北極正在經歷

海冰的大量融化

但是在海洋深處,正在發生著一些事情,科學家們仍在努力完全理解......

北極的春天,最北端的自然剛剛醒來,這裡每天有24小時的日光照射,陽光溫暖著這裡的一切。

在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和格陵蘭(Greenland)之間的弗拉姆海峽(Fram Strait)水域,冰要融化了。

北極的升溫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導致海冰大量融化。但是,儘管我們知道氣候變化正在使北極的空氣變暖,但在冰下還有許多我們不完全了解的事情。

這是一個由跨學科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綠色和平組織的協助下進行的一項研究,這是該研究團隊近一年來進行極地探險的開始。科學家們想更多地了解冰下的威脅,這威脅有可能會破壞這裡的生物循環,並威脅整個地球的生命。

碎冰

運送科學家的充氣船緩慢地駛過破碎的冰海,破碎的浮冰和冰塊曾經是北極冰原的一部分,被風和海流向南推動,進入弗拉姆海峽。

在這裡,科學家們花了幾天的時間在不穩定的浮冰上工作,在浮冰上鑽洞以測量浮冰的厚度,科學家們在作業的時候要格外提防北極熊的襲擊。北卡羅萊納州威爾明頓大學的極地物理學家蒂爾·華格納說:「該海域的浮冰確實變薄了,到處都可以觀察到這一情況。」

據弗拉姆海峽北極觀測站稱,自1990年以來,這裡的海冰厚度已減少了三分之一,從大約3米減少到2米。

弗拉姆海峽是墨西哥灣流經過的地方,來源自墨西哥的溫水,流經大西洋數千公裡,到達北極冰緣。弗拉姆海峽是80%北冰洋冰塊進出的通道。

華格納解釋說:「從長遠來看,海冰的流失一直是由上方融化冰層的較高氣溫造成的。」

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可能正在發生改變。「(從南方)來的溫水是在海洋表層,然後進入北冰洋時又沉降在冰的下方。」華格納說,「冰層下面的溫水層已經越來越靠近海洋表面,並從下面融化冰層。」

微觀生命

海冰融化對生態系統以及對我們人類的影響,是本研究的核心。科學家們從浮冰中提取出冰芯,這些芯所藏的線索是肉眼看不見的。

冰芯樣品 圖源網絡

在實驗室裡,生物學家和海洋學家馬蒂斯·開普(Mattias Cape)正在顯微鏡下觀看冰芯樣品,他驚呼道:「啊,好漂亮!在這片冰塊中是一片微觀的森林。所有這些小氣泡,這些小通道,都是這些微觀生物的家園。」

綠色和平組織的這艘「北極日出」號科考船已經變成了一個浮動的科學實驗室,在船上科學家們對冰芯樣本進行了蒸餾和觀察。在顯微鏡下,冰芯裡面的世界栩栩如生:這是一個由海冰藻和浮遊植物組成的萬花筒,是利用陽光作為能量的微觀生物世界。

開普(Cape)解釋說,這些生物通過從大氣中吸收導致氣候變暖的二氧化碳,並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封存在生物圈中,在減少氣候變化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說:「它們(微觀生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排出氧氣,這些氧氣也是我們人類呼吸的氧氣。」

科學家們稍後會在陸地上對這些冰樣進一步的研究,以幫助人類了解海冰的減少,如何可能影響其吸收和封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生命網

北極水域看似貧瘠,但卻是構建海洋生命物的基礎,微觀水域卻充滿了生機。

冰的底部充斥著浮遊動物,這些都是以浮遊植物為食的微小甲殼類動物。反過來,磷蝦和小魚則以浮遊動物為食,大魚則以小魚為食,因此它們構成一條包括鯨魚、海豹、海鳥甚至北極熊在內的食物鏈。

隨著海冰的融化,冰藻和浮遊植物會被釋放到海中。在短期內,這會產生某種營養注入,從而使海洋的生命周期開始跳躍。

但是近年來,整個北極地區的海冰損失每年都卻創下最新紀錄。北極冰塊的減少最終將使整個生命周期處於危險之中,冰量減少,意味著注入海洋的營養素也越少,意味著沿著鏈條的食物也越少。

開普介紹,海冰層下面30米左右是大約3.5度的溫水,這就是大西洋的溫水。在遠離冰層的這種較溫暖的水中,他們發現浮遊植物明顯減少。新融化的冰不僅將生命注入水中,還形成一層冷水,保護上方的海冰免於更多融化。華格納解釋說:「它將冰與底部的溫水隔離開來。」更少的海冰意味著更少的保護性冷層,將會導致更多的融化。

保護海洋

綠色和平組織從北極前往南極,以突出海洋所面臨的威脅,這是其海洋保護區運動的一部分。

隨著氣候變化和冰層融化給北極海洋生物帶來更大壓力,該組織希望將更多的海洋留作保護性儲備,而不受商業開發。聯合國正在就一項「全球海洋條約」進行談判,綠色和平組織是一個更廣泛聯盟的一部分,該聯盟正在爭取立法,到2030年將保護全球30%的海洋。

「我們可以達成一項能夠維持現狀的協議,或者我們可以達成一項有條件的協議,這將使我們能夠指定公海中受完全保護的海洋保護區。」綠色和平組織的探險領導者蘇恩·謝勒(Sune Scheller)說,「如果不建立海洋保護區,必將會把海洋生態系統推向風險的邊緣。最終,這項協議的達成,需要得到全球大多數國家的支持。」

但是,該協議可能是具有挑戰性的,包括俄羅斯和美國在內的一些強國都在考慮以犧牲地球的未來為代價的短期經濟利益。

美國尚未籤署《海洋法公約》,這是聯合國關於各國如何使用海洋的準則,而國務卿邁克·蓬佩奧最近也鼓吹,認為海冰減縮、新航道的開闢和大量海上運輸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機遇和自然資源。

「聽到這樣的消息真是可悲,我認為這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為很明顯,您可以找到有關氣候變化的小的好處,但從廣義上講,氣候變化對我們人類、環境和海洋都沒有好處。損失將大大超過潛在的小的好處。」謝勒說。

隨著科考船向南行駛,科學家們在冰層上看到了紅色的血跡,這是人類虐殺北極熊、海豹的血腥場景留下的痕跡。

沒有海冰不僅威脅著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還將威脅到其它一些動物的生存,我們將會看到的白鯨沿著冰緣慢慢地浸入海水,它們的深呼吸打破了這個偏遠地區的寂靜。海冰的流失將會影響我們所有人,只是我們人類還沒有完全理解。

來源:海洋世界傳播

未來兩天近海預報

預計明天,

渤海、黃海北部有1到1.7米的輕浪到中浪;

黃海南部有0.7到1米的輕浪;

東海北部有1.3到1.9米的中浪;

東海南部、釣魚島附近海域、臺灣海峽、臺灣以東洋面有1.9到2.5米的中浪到大浪區;

南海北部、中部、巴士海峽有2.5到3.6米的大浪區;

南海南部有1.3到2.3米的中浪區;

北部灣有0.7到1.3米的輕浪到中浪。

預計後天,

東海南部、釣魚島附近海域的大浪區減弱消失;

臺灣海峽、臺灣以東洋面的大浪區維持,浪高2到2.6米;

南海北部的大浪區維持,浪高3到4米;

南海中部、巴士海峽的大浪區維持,浪高2.5到3.6米。

11月24日~11月28日西北太平洋海浪數值預報

明日濱海出行提示

01

沿岸海域海況

預計明天,

上海海域是輕浪,舟山海域有中浪,受海面中陣雨影響,都不適宜濱海休閒觀光;

我國其他沿岸海域都是輕浪或中浪,海況優良,都適宜濱海休閒觀光;

連雲港海域受海面小陣雨影響,海邊出行請備好雨具。

我國主要沿岸海域包含:

Ⅰ大連;Ⅱ天津;Ⅲ青島;Ⅳ連雲港;Ⅴ上海;Ⅵ舟山;Ⅶ平潭;Ⅷ廈門;Ⅸ深圳;Ⅹ北海;Ⅺ海口;Ⅻ三亞。

02

主要航線海況

預計明天,

三亞至西沙北礁航線有大浪,乘船舒適度為三級,出行要注意預防暈船;

深圳至珠海航線是輕浪,海況極佳,非常適宜乘船旅行;

我國其他主要旅遊航線都是中浪,乘船舒適度都為二級。

我國主要旅行航線包含:

①大連-煙臺;②上海-普陀山;③海口-北海;④廈門-金門;⑤深圳-珠海;⑥海口-海安;⑦三亞-西沙北礁航線。

乘船舒適度分為五級:

一級:海面狀況極佳,非常適宜乘船旅行;

二級:海面狀況優良,適宜乘船旅行;

三級:海面狀況良好,較適宜乘船旅行;

四級:海面狀況較差,基本適宜乘船旅行;

五級:湧浪偏大,不適宜乘船旅行。

03

美麗海島海域海況

預計明天,

永興島附近海域有3.4米的大浪,釣魚島、分界洲島、蜈支洲島、黃巖島附近海域有2.5~2.8米的大浪,平潭島、湄洲島、東山島、南澳島、萬山群島、川山群島附近海域有2.1~2.3米的中浪,以上海島都不適宜乘船旅行;

永暑礁附近海域有2米的中浪,東海島附近海域有1.8米的中浪,覺華島、長山群島、菩提島、長島、嵊泗列島、南麂島、嵛山島、海陵島、南三島附近海域有1.5~1.7米的中浪,靈山島、岱山島、東極島、普陀山、大陳島附近海域有1.3~1.4米的中浪,這些海島較適宜乘船出行和遊玩;

我國其他各美麗海島附近海域都是輕浪,海況不錯,非常適宜乘船出行和海島遊玩。

美麗海島是指以下的35個海島:

覺華島、長山群島、菩提島、長島、劉公島、靈山島、秦山島、連島、崇明島、嵊泗列島、岱山島、東極島、普陀山、大陳島、玉環島、洞頭島、南麂島、嵛山島、三都島、平潭島、湄洲島、東山島、釣魚島、南澳島、萬山群島、川山群島、海陵島、南三島、東海島、潿洲島、分界洲島、蜈支洲島、永興島、黃巖島、永暑礁。

(上圖中的照片來自網絡)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海洋深處正在發生著一些事情,科學家們仍在努力完全理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海洋深處正在發生著一些事情,科學家們仍在努力完全理解……
    我們知道北極正在經歷海冰的大量融化但是在海洋深處,正在發生著一些事情,科學家們仍在努力完全理解......但是,儘管我們知道氣候變化正在使北極的空氣變暖,但在冰下還有許多我們不完全了解的事情。這是一個由跨學科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綠色和平組織的協助下進行的一項研究,這是該研究團隊近一年來進行極地探險的開始。科學家們想更多地了解冰下的威脅,這威脅有可能會破壞這裡的生物循環,並威脅整個地球的生命。
  • 美國導演卡梅隆今晨隻身潛入萬米海洋最深處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經美國《國家地理》確認,關島當地時間7:52,即北京時間今天早晨5:52,美國導演卡梅隆已經駕駛其單人深潛器「深海挑戰者」號成功下潛至世界海洋的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的挑戰者海淵底部。
  • 全球氣候變暖:海洋深處未能倖免,或將影響海洋生態
    這些巨大的熱量會對海洋產生影響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科學家們探測到南大西洋最深處已經出現變暖趨勢。顯然,全球變暖甚至開始滲透到海洋的最深處。然而,基於一些測量和氣候模型的最新估計,通過分析2009年至2019年十年間阿根廷盆地的溫度記錄,研究人員發現,深度不同的四個地點的升溫幅度都在0.02至0.04攝氏度之間。隨著海洋的循環和翻轉,深海的某些部分正在變得越來越溫暖。來自烏拉圭海岸的阿根廷盆地的數據表明,通風相對良好的南大洋比北大洋變暖的速度更快。
  • 科學家們復活了海底深處1億年前沉積物中發現的微生物
    科學家們復活了海底深處1億年前沉積物中發現的微生物,極大地擴展了我們對地球上生命存在地點和存在時間的看法。2.5億年前的鹽晶體中回收並復活了細菌孢子,但一些專家不同意這一結論,稱樣本受到汙染等問題。這些樣本是從海底以下75米深處提取的,年代為1300萬至1.015億年。在這些深層中檢測到一些氧氣,但實際上沒有像碳這樣的有機物質(即微生物的食物)。這部分海洋包含著世界上最清澈的水,這是因為海面浮遊植物濃度低,而浮遊植物通常會下沉並為海底微生物提供食物。因為這片區域被稱為海洋降雪,所以海底沉積物的形成異常緩慢,每百萬年形成的速度只有1到2米。
  • 現在連大洋深處也變暖了,科學家再也坐不住了發出警告
    在上個月裡,科學家已經發現全球變暖的大趨勢,早已不僅僅是沿海陸地被淹沒的事情海水的循環,目前已漸漸把海面所吸收到的熱量,一點一點地網海洋深處滲透下去,這樣的結果,或許引發我們之前完全預料不到的後果。由他們管轄範圍內的科學家們,已經陸續在南太平洋深處,證實了這個事實。就那南美洲旁邊的阿根廷盆地,研究人員之前無意中設定的4個深海溫測點,都不約而同地展示了同樣的趨勢。海洋深處的變暖趨勢,似乎變得越來越明顯了!就拿其中一個,深藏於海平面4757米以下的溫測儀所顯示,溫度有明顯的改變。
  • 科學家們找到的10個解決海洋汙染問題的方式
    由於如今海洋所面臨的水汙染的嚴重程度,塑料元素通過水攝入人體已經逐漸成為了現實。海洋動物生活在汙染的水源中生存,而這也終將改變食物鏈,並且影響到人類自身。然而,科學家們仍在不斷地提出如何拯救環境的想法。從可降解的產品到塑料消費機器,我們可以找到許多來自科學家的發明。所以這次,擼哥就將帶來:科學家們找到的10個解決海洋汙染問題的方式。
  • 科學家們發現地殼深處微生物生命
    地球可以說是一個「多彩」的星球,生命體無論是在海洋還是陸地區域,相比已知的天體多得多,當然如今也沒有看到其他任何天體存在生命,科學家們也只發現了一些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例如:金星,火星,木星衛星等。最終是否存在生命,還需要確認。
  • 海洋深處的罪惡 電影《海洋深處》觀感
    電影《海洋深處》,就把人類的這種貪婪演繹得淋漓盡致,這部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所以也就更具有說服力。19世紀的1820年,捕殺鯨魚會獲得豐厚的暴利,於是惹得貪婪的人們蜂擁而至,爭相捕獵。可見弱肉強食一直是自然界亙古不變的法則,自從人類統治了地球,便以王者自居,人類不僅霸佔了陸地,而且貪婪的觸角也伸向了海洋,就像鯨魚這種身形無比龐大的海洋生物,也未能倖免。於是,就有了這部影片所描述的大海深處驚心動魄的捕鯨故事。
  • 海洋深處到底有什麼?存在著人類未知的深海巨獸嗎?
    就算到了19世紀中期,大多數科學家們也認為寒冷、陰暗的深海水域任何生物想生存下來都是痴人說夢。由於當時人們對海洋深處了解太少,覺得海洋深處十分危險,當時的環境也沒有合適的潛水設備,所以「海底無生物」這種觀念一直存在於大家的腦海中。直到1864年,有位挪威博物學家薩爾斯在海洋3000米的深處發現了活的「海百合」,這一發現推翻了人們之前的想法,人們開始猜測海洋深處會不會有更多的遠古未知生物存在呢?
  • 科學家發現大西洋海底正在漏水,可能在未來消失,這是怎麼回事?
    那麼海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交界之處是否就一定會經常發生地震呢?當然也不是,萬事都有例外,比如地球另一邊的大西洋板塊和周邊大陸很多時候就相安無事,沒有頻繁的地震發生。不過有一個區域的兩次強地震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和質疑。
  • 地球磁場突然移動,科學家們也不知道為什麼
    文章中說,世界之巔正在發生一些奇怪的事情,地球的磁北極一直在從加拿大往西伯利亞的方向移動,這是由地核內部的液態鐵晃動(liquid iron sloshing)導致的。磁極移動地如此之快,以至於它迫使世界地磁專家們採取了罕見的行動。什麼罕見的舉動呢?其實就是提前更新世界地磁模型。
  • 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地球的警告:中國有2個地方正在「消失」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格陵蘭島上的巨大冰床開始發生融化,這不禁讓科學家也擔心不已,因為格陵蘭島上的冰塊僅次於南極洲,由於冰塊的加速融化也象徵著全球氣候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些都是因為我們人類的活動導致了全球氣溫升高,導致了氣候的不斷升高的罪魁禍首是因為越來越多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氣候的不斷升高就會導致冰川的融化,近年來兩極冰川融化一直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科學家發現,格陵蘭島的冰川融化速度正在不斷地加快,與30年前相比,冰川融化速度相當於那時的6倍。
  • 地球正在形成新的海洋!科學家確認要500萬年
    一條來自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 News的報導說,科學家們發出警告,未來地球可能會出現新的海洋。這個新海洋的形成時間,會在500-1000萬年後。正在醞釀的新海洋我們的地球之所以會呈現出陸地和海洋等構造差異,主要是因為地球上的幾大板塊一直在運動,這就是所謂的「板塊構造學說」。
  • 馬裡亞納海溝深處,科學家發現不該出現的事物,人類該警醒了!
    地球上有很多人都難以進入區域,比如最高峰和海洋深處,馬裡亞納海溝一直都是科學家研究的區域,這一區域內曾經發現過很多未知生物,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是人類難以到達區域,這一區域中的水壓是人類難以抗衡,最深處竟然發現了小魚、小蝦等其它海洋生物,由此可以看出這些海洋生物在水壓極高的環境下仍然能更好生存
  • 世界最深海溝深處,科學家發現神秘異象,或存在史前生物?
    作為海洋的最深處一直被無數的科學家密切的關注著,但是因為人類科技發展有限,人類根本沒有辦法到達海洋的最深處。只是雖說人類不能近距離地靠近馬裡亞納海溝,但是並不代表對馬裡亞納海溝是一無所知的。就比如居住在馬裡亞納海溝附近的日本民眾,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是能夠聽到一些奇怪的哀嚎聲。
  • 一個新的海洋正在非洲形成
    得益於使用新的技術工具,地質學家幾乎可以確定一個海洋正在非洲東部阿爾法地區(衣索比亞北部)形成,這是科學家首次觀察到這樣的現象。一些地質學研究者已經注意到三大地質構造板塊正在分離:努比亞板塊、索馬利亞板塊和阿拉伯板塊。非洲大陸將會被分隔成兩塊這個現象將使非洲大陸分隔成兩塊並形成一個新的海洋,整個過程可能需要500萬到1000萬年。
  • 科學家在10000多米的海洋最深處發現令人不安的東西
    即使隱匿到地球最深處的角落,那些可憐的動物也沒有辦法逃脫人類的魔掌,科學家們幾乎在每個動物的體內,研究人員發現了令人不安的東西——塑料垃圾。十年前,賈米森的科研團隊就開始探索太平洋周邊的深海海溝,包括日本海溝、伊豆小笠原海溝、馬裡亞納海溝、紐西蘭的克馬德克海溝、西南太平洋的新赫布裡底海溝以及秘魯-智利海溝等六個海溝。
  • 沒有臉的奇怪生物,來自海洋深處,科學家也毫無頭緒!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奇怪生物,有嘴有鼻子,可是它的臉在哪裡呢?人類自認為已經徵服了地球,翻越了高山,飛上了天空,下潛到海底,其實我們對於地球的了解還是少之又少,尤其是海洋。海洋佔據了地球的70%,而我們對海洋的了解僅僅只有5%而已,還有95%的面積是人類從來沒有到達過的海域。在這些海洋的深處究竟存在怎樣的生物,海底環境又是怎樣的?沒有人知道。沒有臉的海底生物在前段時間科學家們進行海洋探測的時候,意外捕捉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生物,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脂肪球一樣,看起來非常的噁心。
  • 未來能源:科學家們在努力控制「太陽能」
    37:24 來源: 科技生活快訊 舉報   作者: 伊利亞 貢恰羅夫  據科學家們評估
  • 《海洋深處》:關於自然平衡的改編,才是本片最大的意義
    ,其實每次觀賞這類以海洋作為核心敘事空間的影視作品時,我是有一種特殊偏愛的,一來我個人出海的次數極少,二來海洋總面積佔地球的71%,矛盾的是到目前為止人類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海洋絕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神秘夢幻世界,航行在海上,什麼事情都可能會遇到,所以《海洋深處》電影裡面那條仿佛魔鬼一般的兇猛大白鯨,也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捕殺鯨魚遇難生還的故事,它是有商業化的娛樂部分,但更多的是探討了人性慾望以及自然界事物平衡的哲學思辨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