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新聞》看似流水帳交待福克斯性侵醜聞,人物布局卻大有深意

2020-12-04 文學私秘

每年奧斯卡提名名單裡,都少不了反映當代美國社會政治的電影,因為時間太近,這些電影只能是浮光掠影,擷取皮毛,因為它們的淺顯,也註定難以在奧斯卡評獎中獲得大獎。

比如上一屆的《副總統》獲得8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最終只捧回了一座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

今年的《爆炸新聞》簡直在命運上與《副總統》是難兄難弟。最終《爆炸新聞》也獲得了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

這一結果真有一點諷刺意味。本來《爆炸新聞》與《副總統》一樣,近距離地瞄準了美國的政治熱點,其咄咄逼人的尖銳性,讓人可以感受到銀幕上傳遞出來的火藥味,比如《爆炸新聞》中,把美國總統川普表現成一個小雞肚腸、輕視女性、出言不遜的瘋子一樣的人物,在《副總統》中,同樣把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希表現成一個近乎是白痴的形象,都可以看出,這類時事片的針砭意味是相當的濃烈的,但最後,這類電影恰恰只能得到一個徒有其表的化妝與髮型設計的獎項,不知是褒獎這類電影的敢於直面權貴的急流勇進態度,還是諷刺它們譁眾取寵只能流於表面、避重就輕的鴕鳥作為。

《爆炸新聞》的主體事件是2016年發生的美國三大有線電視新聞網之一的福克斯新聞最高主管羅傑艾爾斯性侵醜聞。這種電影,距離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太近,當事人都在,真正的內幕難以全面裸露,還有方方面面涉及的人物出於各自利益,都會關注自己在電影裡的形象,因此,一部電影涉及到如此眾多敏感的人物,註定要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既要表述事件,但又不能表現太深,很多場面,電影只能提供一點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現象,而無法對這現象後邊的實質作出深度解析,所以,必然使得整個電影亂眼生花,煞是熱鬧,但一片放完,依然迷霧重重,難知真相。因此,這類電影可以稱著是「螺螄殼裡做道場」,難度是相當大的。

儘管如此,《爆炸新聞》卻在它浮皮繚草的匆匆敘事中,埋伏著大有深意的布局,讓我們可以看到,電影力求提拎起最關鍵的轉折點,來凸顯人心交戰的秘密。

一、《爆炸新聞》裡的主視點選擇了並非性醜聞事件的導火索梅根,出於何種目的?

表現同一事件的影視作品,可以說深得美國影視的青睞。在《爆炸新聞》公映之前,2019年,還有一部表現同樣題材的電視劇《最響亮的聲音》出現。

這部劇集以羅傑艾爾斯為主線,表現他當年是如何被三大有線新聞網之一的「微軟全國有線廣播電視公司」一腳踢開,然後跳槽到還沒有開辦的福克斯新聞頻道,篳路藍縷,一手促成了福克斯新聞頻道從無到有,從末位後來居上,成為三大有線新聞網的龍頭大哥。這部七集劇集時間跨度長達二十年。

但這部劇集在表現羅傑艾爾斯的性醜聞事件的時候,只是把導火線格雷琴作為主角,以絲絲入扣的筆法,描寫了格雷琴如何在被解僱之後,逼上梁山,反戈一擊,終於擊倒了不可一世的福克斯新聞最高主管的前因後果。

在這部劇集中,梅根的形象是只聞其聲,未見其人,根本沒有對她進行任何的形象刻畫。

而《爆炸新聞》恰恰選擇了梅根的視角,為什麼會採取這樣人物布局?

這恰恰是《爆炸新聞》在結構設置上的高明之處。

格雷琴起訴羅傑艾爾斯性侵犯,有著一個重要的前因,是她在電視臺中處處受到羅傑艾爾斯的刁難,最後合同到期,自動解聘,在被逼上死路的情況下,她才不得不拼死一搏,以不把皇帝拉下馬誓不甘休的精神,向羅傑艾爾斯發起了命懸一線的挑戰。

而梅根雖然在十年前,有過受到羅傑艾爾斯侵犯、但被她巧妙地加以化解的歷史,但是後來羅傑艾爾斯對她還是不錯,總的來說,還是維護她的,她在福克斯新聞臺裡幹的也是風聲水起,應該屬於既得利益者,因此,從她的地位與角度來講,她根本沒有必要跳出來,向她的上司羅傑艾爾斯落井下石。

而《爆炸新聞》恰恰重點表現了梅根這個視角在面對著邪惡與正義抉擇中自己站位的變化,反映了她內心世界的良心的覺醒與復甦,最終使她勇敢地拋棄了自己的猶豫不決,而站到了反抗性騷擾的正義與良知的一邊。

因此,《爆炸新聞》選擇梅根作為主要視點,是因為這個人物形象身上雲集著一個普通人面對一次巨大選擇時的那種內心的膠著與交戰,更能表現出她那種彷徨、矛盾直到最後選擇正義一邊的心理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講,《爆炸新聞》在對主體事件人物選擇時,挑選了一個能夠利於心理刻畫的線索進行重點凸顯,這樣才使得電影情節富有起伏,人物刻畫也有縱深感。

《爆炸新聞》的前半部分,我們可以看到,梅根與川普對上了勁,因為她在電視節目中曾抨擊川普對女性出語不遜的言論,引得川普心胸狹窄地把梅根作為一個假想敵,到處敗壞她的名聲,在他的那個信馬由韁的推特上大爆梅根的臭事與女性隱私,哪裡像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儘管梅根與川普較上了勁,但這時候的羅傑艾爾斯卻並沒有給梅根小鞋穿。畢竟梅根與川普的針鋒相對只是在無關緊要的認知中爆發的衝突,而這種衝突還能給新聞臺帶來收視率,所以,羅傑艾爾斯對梅根此舉還是暗中支持的。後來梅根在節目主持中,也有意與川普取得平衡,沒有將這種對立進行到底,因為川普畢竟在這一年成了美國總統,梅根要想混得好,深知權貴是不能得罪的。

當格雷琴爆出羅傑艾爾斯的性侵醜聞的時候,梅根最初的心態,是一種事不關已的觀望態度。《爆炸新聞》裡表現出了她的內心的這種矛盾心理,她坦言羅傑艾爾斯對員工還是不錯的,對員工待遇從不刻薄,總體來說還是寬容待人,大家幹工作還是能得到自我的放飛。關鍵是一點,就是你是否要向他臣服,這個臣服,對於女性來說,就是要容忍羅傑艾爾斯對自已的性侵犯。

《爆炸新聞》裡,梅根與大多數同行還必須考慮的一個後果是,如果羅傑艾爾斯被剔開了,他們這些屬於羅傑艾爾斯圈子裡的成員,也將面臨著重新洗牌的危險,工作位置隨時難保,這也正是梅根所面對的職場困境的共性難點。

但是,瞻前顧後的梅根最終選擇了站出來,揭開羅傑艾爾斯性侵的關鍵性幕布,她可以說是導致羅傑艾爾斯性侵醜聞塵埃落定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影片裡我們看到,格雷琴雖然率先發難,但她有一個不利因素,就是她是因為自己被清退之後才訴諸於法律的,羅傑艾爾斯正是抓住這一點,一口咬定她是出於報復才進行法律起訴的。

而梅根是羅傑艾爾斯手下的一個當紅的主播,她在關鍵時刻提供了關鍵的證據,才使得羅傑艾爾斯的性侵醜聞案鐵板上釘釘,再也沒有疑義。

《爆炸新聞》由此將梅根的作為置於拋棄個人利益與得失的高度來展現出她的精神內質,雖然不無拔高之嫌,但是從電影的架構來看,完成了電影中的人物心理的遞進性刻畫,給這樣一個相當平淡的電影鏈條注入了內心的激蕩空間。

影片中,梅根道明了她為什麼要站出來的原因:「如果我們一直藏著掖著這件事,它還會重演。」

影片裡的年輕的主播凱拉就指責梅根當年因為沒有及時地扼制羅傑艾爾斯的性侵行為,而導致更多人的身受其害,其義不言自明,那就是「縱容惡,就是惡的同謀。」凱拉的指責無疑是梅根思想轉折的一個重要誘因,因此,影片裡的虛構角色凱拉的存在,恰恰是梅根思想轉變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催化劑。

影片正是從內心交戰與外界施壓兩個維度,展現了梅根的心靈變遷歷程,從而完成了她的自我超越,踏上了與邪惡勢不兩立的終極決斷,擔負起了整個電影的最核心的性格嬗變力場,由此梅根也成了影片當之無愧最值得致敬與禮讚的中心人物。

二、《爆炸新聞》看起來是再現了性醜聞事件,但卻有著更深的背景。

《爆炸新聞》的前臺上,表現了幾個女主播如何勇於挑戰強權勢力的獲勝事件,但事實上,整個電影呈現出的豐富內涵,顯現出的真相卻並非那麼簡單。

僅僅依靠幾個女主播就可以扳倒經營了二十年、具有根深底厚基礎的羅傑艾爾斯,顯然是不可能的。

《爆炸新聞》同時交待了這背後還有著更為複雜的背景。

在《爆炸新聞》裡,我們看到,福克斯公司的老闆默多克的兩個兒子,在推倒羅傑艾爾斯的作業中起到了幾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從影片裡的有限交待來看,默多克的兩個兒子與羅傑艾爾斯的過節很深,這主要是羅傑艾爾斯在福克斯新聞臺裡功高蓋主,自恃是自己一手創辦與成就了福克斯新聞頻道,臺裡的成員,都是他一手搜羅過來的,因此,這公司也就變成了他的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

福克斯集團總老闆的將來產業,要傳給他的嫡親後代,自然會給兒子們的承繼大業鋪平道路,而他的兩個兒子,在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也是迫不及待,蠢蠢欲動,亟欲掌控一直由羅傑艾爾斯一手遮天的福克斯新聞臺的大權。

而恰恰發生了格雷琴起訴羅傑艾爾斯性侵的導火線,默多克兩個兒子對之前一直無從下手的新聞臺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撕開裂口的孔隙,至此,羅傑艾爾斯掌控的帝國基業終於不攻自破,徹底崩潰。

電影也展現了羅傑艾爾斯深知一個道德問題,根本不是致他於死地的終極利器,恰恰是背後的政治勢力的較量,才是直搗黃龍的真正的動機。影片裡,羅傑艾爾斯從沒有以性醜聞為然,而是直陳這背後肯定還有其它的原因:「詹姆士默多克(福克斯老闆的兒子之一)可能是幕後推手,他妻子一直公開支持希拉蕊,現在可能瘋狂了,我有理由推測,現在在歐巴馬的白宮裡,他肯定是討論怎麼幹掉我。」

羅傑艾爾斯認為是政治勢力才是導致他醜聞爆發的幕後推手與黑手,這裡,也可以看出羅傑艾爾斯的站位問題。

多年來,隨便翻一翻在我們的公關教科書中,羅傑艾爾斯都是一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楷模形象,被稱為「利用媒介塑造形象的奇才」,他的主要功績包括參與尼克森、裡根、布希競選總統時的形象設計,一直有著明確的政治站位,與共和黨關係密切,所以他才認為擊倒他的是有著民主黨背景的勢力,其中他提到的希拉蕊就是代表著民主黨的力量,而歐巴馬基本是與希拉蕊處於同一站位的。

在羅傑艾爾斯的眼裡,一個小小的道德問題,根本不足以發酵成大事件,只有政治力量的角力,才是導致他風雨飄搖的原因。

憑著他混跡於政治與新聞體系的多年曆練,他的判斷不可謂不準。但是,恰恰是一個不值一提的道德事件,卻成為致命的拿下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很顯然,政治角力,是無法扳倒他的。因為政治是有立場的,無從評判優劣,屁股決定腦袋,不同的站位就有不同的評判,但道德卻是共性的,所以道德問題往往在政治角力中,承擔了最簡單化、最外在化、最表面化的勝負鐵門栓作用。

但羅傑艾爾斯是不服氣的,在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他還指望剛剛登上總統寶座的川普能給他東山再起的機會,電影最後落腳於川普上臺的盛大慶典,反襯著羅傑艾爾斯的黯然下臺,兩個事件交織在一起,給人以無盡的想像,因為羅傑艾爾斯恰恰與川普私交頗深,影片裡還表現了他接到了川普的電話,可見他並甘心自己的倒臺,依然尋找翻身機會。

在電視劇《最響亮的聲音》中,羅傑艾爾斯解聘後正是指望川普能助他一臂之力,幫他扳回一城。他的已經完全陷入到狂妄的頭腦裡,甚至幻想著川普給他一個執掌專屬川普的電視新聞臺的機會,讓他再度騰飛,壓倒他剛剛栽倒的福克斯新聞網,以雪一劍之仇。

但是,他根本沒有想到他的時間與身體都來不及了,他被裁十個月後因在家中滑倒傷到腦部而去世,終年77歲。

戰勝他的敵人,也包括他的年齡,以及上面提及的默多克兩個公子對他的釜底抽薪,而女主播們的「群起效尤」的道德指控恰恰是微不足道的。

電影的深刻意義在於,道德評價在歷史評價中的地位是多麼的慘不忍睹,多麼的不值一提,然而,歷史中唯一讓人們能夠訴說的理由恰恰是道德評價。

這是歷史的最無奈的一幕,也是人們稱歷史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原因。因為複雜的歷史,最終是通過最沒有力量的道德來書寫高下優劣的,這樣的由道德主宰與陳述的歷史,正是我們每天必須去信奉的一種過往的真實。

《爆炸新聞》的深意正在這裡,也顯示出人類現實的一種荒誕與荒唐。說羅傑艾爾斯是犧牲品當不為過也,但這個犧牲卻又那麼不容顛覆,富有說服力。羅傑艾爾斯擁有無數的維度,恰恰是其中的一個最微不足道的維度撞到了道德的槍口上,從這個意義上講,影片裡的梅根、格雷琴們都是一次險勝。

富有意味的是,看破了這種歷史與現實真相的年輕主播凱拉在聽到默多克高談闊論羅傑艾爾斯的貢獻的時候,悄然地背上自己的拎包,逆行著依然沉浸在謊言中的同行,去尋找這個世界上真正的讓心靈寧靜安置的世界,但她能找到嗎?

人類的追光只能藉助於這個虛構的人物身上,義無反顧地奔向那虛無飄渺的希望,尋找一個不知何處是前程與歸途的淨土。

三、《爆炸新聞》呈現出的是大環境下小人物抗爭的艱難歷程,具有普適性意義。

《爆炸新聞》的背景雖然局限於一家電視臺,但是它具有以一當十、管窺到涵蓋各個社會層面的生存現狀的高度概括性。

影片中的格雷琴當她孤注一擲地發起對體制內的投訴的時候,立刻遭遇到了強烈的反彈。

《爆炸新聞》裡表現了她的失望情緒,她原以為她扔出了炸彈,會得到眾多受害者的響應,但是應者寥寥,甚至幾無一人。

實際上,我們看到,在新聞臺這一體制之內的芸芸眾生,出於一種維護的慣性,都集體無意識地站到了羅傑艾爾斯這一邊。

甚至有人四處遊說,拉攏同行,發放印發支持羅傑艾爾斯的文化衫,形成了一種後備支援團的強大聲勢。可以看出,在強大的勢力面前,體制內部自覺地形成了一種抗體,附著在這種勢力之上,維持著這種機制的穩定性。

這就是權勢的慣性的力量。

在《爆炸新聞》裡,我們看到洞穿這種鐵板一塊力量的,還有眾多的因素。其中一名記者對福克斯新聞頻道的幕後調查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這一個人物,在電視劇《最響亮的聲音》中有詳細的披露。他本想寫一部關於羅傑艾爾斯與福克斯新聞臺的非虛構作品,當他準備進行他的調查的時候,卻讓福克斯新聞臺的相關人員如臨大敵,扼止他的探訪,這包括羅傑艾爾斯的妻子貝絲。

但這名記者沒有罷休,採取了外圍突破的辦法,去採訪曾經與羅傑艾爾斯有過交集的女性工作人員,從而找到了羅傑艾爾斯性侵犯的事實。

這些事實無疑給了格雷琴發起的投槍式訴訟提供了最為有利的輔佐,由此徹底地揭開了羅傑艾爾斯性侵的黑幕。

可以看出,羅傑艾爾斯性侵案的揭開,是一場內因外合的結果,如果沒有福克斯公司的幕後人物默克多家族的後臺助力,沒有揭秘記者持續多年的潛伏式調查,沒有格雷琴被清除出福克斯新聞臺這一個觸發點,是難以在2016年這一個時點,讓羅傑艾爾斯多年積累下的累累醜聞一古腦爆發的。

看起來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導致了一起陳年舊案終於爆炸性地橫空升起,雖然結果是正義戰勝了邪惡,但是這一天的到來又是何其的遲緩,它所帶來的無力感又是如此地讓人心懷疲憊。可以作出無數個「如果」,比如格雷琴沒有受到排擠,如果沒有記者發起調查,那麼,這樣一個爆炸性的一幕可能就不會發生,而邪惡依然會以道貌岸然的姿態在這個世界上耀武揚威,自鳴得意。

這種強烈的反差,正是《爆炸新聞》裡願意表達的。電影裡絕沒有張揚起一種志在必得的勝利炫耀,也沒有顯現出正義必定戰勝邪惡的不可抗拒性,它只是記錄了一種存在,甚至連對羅傑艾爾斯究竟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動機,而不顧自己名聲,肆無忌憚地實施自己的性侵犯都沒有折射出更多的內心動機,電影反而以一種雍容大度的客觀性,表現羅傑艾爾斯關心下屬、幽默風趣、夫妻恩愛的個性與秉性,那麼,這一切發生的原因究竟是為了什麼?

《爆炸新聞》顯然拒絕作出回答,但它提供的表面維度與內質肌理,都足以讓我們思索,就是影片裡的這種霸凌與傷害何時是一個終結,人類社會能夠阻止它再次發生嗎?這就是影片最後的字幕留給我們的問號:「指控艾爾斯的女性們是第一批打倒他這般有權勢的女性,但絕不會是最後一批。」

相關焦點

  • 這項「包庇」教會性侵醜聞的最高機密制度,終於被取消了!
    該命令於17日以法令的形式制定,由方濟各批准,梵蒂岡二號人物、紅衣主教帕羅林(Pietro Parolin)籤署,並立即生效。自此,教會收集的有關性暴力、虐待未成年人和兒童色情製品案件的任何證詞,現在都將提供給當局,並允許受害者了解其案件的最新情況。
  • 好萊塢大亨哈維·溫斯坦 30 年性侵醜聞曝光,被自家公司驅逐
    編者按:近日,大名鼎鼎的好萊塢金牌製作人(Harvey Weinstein)被媒體爆出性侵好萊塢女星長達30年之久。他一手創立溫斯坦影業公司,而如今性侵醜聞纏身的他已被公司一眾董事投票驅逐,公司目前由他的弟弟鮑勃·溫斯坦(Bob Weinstein)接手。溫斯坦在美國好萊塢是發行電影無數的電影大亨。
  • 《聚焦》首款海報 眾大咖圍坐披露神父性侵醜聞
    《聚焦》首款海報 眾大咖圍坐披露神父性侵醜聞 時間:2015.08.2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離心力
  • 媒體血洗好萊塢性侵事件,醜聞持續擴大,這次主角竟然是他!
    我是今天做了姨媽色美甲本想高貴冷豔結果變成失足少女的囚妹兒這幾天健身全很不太平呀尤其是這兩天爆出的好萊塢驚天醜聞好萊塢金牌製作人哈維·韋恩斯坦是第一個被曝光的人隨後詹姆斯·託貝克(James Toback)性侵過的女性人數高達325人的惡行也被曝光
  • 世界十大「醜聞」:拍成電影後的反思
    在「娛樂至死」的時代,醜聞,永遠不分身份與地位,也不分國界與性別,今天會會給大家帶來的電影是從50年代至今,圍繞著不會古老也不會遠去的主題展開——醜聞。6、Bombshell《爆炸新聞》(2019)豆瓣7.1 IMDb 6.8
  • 《爆炸新聞》——女性在面對職場性騷擾時,該如何是好?
    大部分的職場女性都有過被性騷擾的經歷。有人沉默,有人發聲,有人為了更好的前景而默認成了某種交易。《爆炸新聞》就是根據一樁轟動全美的世紀醜聞案件改編而成的電影。但凡爆出大人物侵害女性的新聞,總有人跳出來提出:大人物怎麼會性騷擾女人,他們有名有利有權有勢,大把女人會往前撲,挑都挑不過來!於是,在這個自媒體日益發達的社會,很多聲音開始覆蓋掉事實的真相:這個女人是不是為了錢?
  • 美國無神論者借性侵醜聞號召信眾退出教會 天主教聯盟對此警告:信...
    該廣告引用了最近發表的賓夕法尼亞州大陪審團報告,這份報告報導了有數百名神父性侵兒童事件,但教會包庇了他們幾十年:「過去,神父對小男孩和小女孩進行強姦。那些管理他們的屬神的人都沒有出面制止,還把這些事情藏起來。」廣告指出:「六個教區,三百個獸性神父,超過一千位受害者。沒有任何一個主教受到起訴。教宗的反應是什麼呢?
  • 福克斯主持人:CNN正在聯繫美國運營商欲將福克斯新聞欄目下線
    1月9日,福克斯新聞主持人塔克·卡爾森在播報中聲稱,美國CNN新聞正設法聯繫美國電信運營商讓福克斯新聞欄目下線。他還表示,CNN的倡議得到了不少美國民主黨要人的支持。
  • 摩根·弗裡曼被爆性侵,人設崩了
    1摩根·弗裡曼被爆性騷擾多位女性 醜聞風波或再次發酵?今年已經80高齡的摩根·弗裡曼是好萊塢最大牌的明星之一。她說,「(有一次)他想要掀起我的裙子,還問我穿沒穿內褲。」儘管她怎麼躲避,弗裡曼總是窮追不捨。她說,「就連艾倫都說過讓他住手。然後摩根就驚呆了,啞口無言。」對於上述指控,摩根·弗裡曼先後兩度發表「道歉」聲明,但否認自己的性侵指控。
  • 好萊塢正經歷一場大地震:性騷擾、名利場與崩塌的電影帝國
    哈維·韋恩斯坦深陷不斷升級的性侵醜聞,可謂是「樹倒眾人推」。醜聞事件愈演愈烈之際,就連韋恩斯坦此前曾聲稱堅定支持他的妻子、Marchesa品牌時裝設計師Georgina Chapman,昨日(10月10日)也公開對人物雜誌表示,已向法院提交離婚申請。年齡相差24歲(韋恩斯坦時年65歲,Chapman時年41歲)的兩人2007年結婚,育有一兒一女。昔日同僚四面楚歌,家庭妻女毀於一旦,可以說是這位電影大亨私生活劣跡斑斑的「現世報」。
  • 福克斯前CEO性騷擾女主播 賠償1.33億和解
    文丨胡然  美國時間9月6日,76歲的福克斯前CEO羅傑·艾爾斯性騷擾女主播卡爾森(Gretchen Carlson)一案有了結果。福克斯母公司21世紀福克斯公司與原告卡爾森達成和解,將支付其2000萬美元作為賠償(約合1.33億元人民幣),並進行公開道歉。
  • 《大人物》Joe Somebody
    《大人物》Joe Somebody2001年12月19日12:35:08 網易報導 水杯子 出品:福克斯電影公司 導演:約翰·帕斯金 主演:蒂姆·艾倫    凱麗·林奇    派屈克·潘提爾    朱麗·鮑文 官方網站 下載壁紙 上映日期:12月21日 手機簡訊,推薦新聞
  • 非洲觀察|陰魂不散的「非洲憲兵」性侵事件
    據法新社援引消息人士的披露,僅僅去年11月底至今年1月初這短短兩個月期間,有名有姓、有根有據的針對聯中穩定團藍盔兵的性侵和性虐投訴,就有26起之多。正如布吉納法索《瓦加杜古國家報》文章所言,在很長時間裡,聯合國各機構對有關聯中穩定團藍盔兵涉嫌性侵、性虐當地女性的指控、投訴和傳言,通常採取了「冷處理」的措施,畢竟此前負責維和的法國外籍軍團和其它法國軍隊,就曾因在2013和2014年先後有4名士兵涉嫌性侵事件曝光,而令其在許多中非當地人心目中的形象,從救人水火之中的「非洲憲兵」,墮落為對弱小女性伸出魔爪的「臭流氓」,藍盔兵
  • 《爆炸新聞》影評:強大帝國背後的荒謬與虛偽
    《爆炸新聞》有大眾也有川普《爆炸新聞》前段聚焦在查理茲·塞隆所飾演的主播梅根凱利與當時還未當選總統的川普身上,透過兩人因為一場辯論會與川普推特的推文所引起的恩怨情仇出發,除了藉此呈現大眾新聞的媒體定位、網絡上不理性支持者的抨擊之外,更以幾位女性主播即便在保守派電視臺工作,但內心仍對政治與其他社會議題處於不同立場的現象,巧妙的把崇尚「白男至上主義」、多次公開發表對女性與其他族群歧視言論的川普
  • 寫了這麼多年,原來我每天只是在記流水帳
    作者將寫作過程分成三個階段:流水帳階段,故事階段和小說階段,並介紹了流水帳階段和故事階段的明顯區別。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流水帳階段只是將事情敘述下來,或者記錄下生活中的一些點滴事件,沒有過多的構思和設計,更談不上故事的起承轉折,情節的撲朔迷離,語言的生動有趣。  我覺得作者說得很好,很準確,也一針見血。
  • 安德魯王子醜聞升級,女孩坦言17歲時與王子發生關係,還被舔腳趾
    安德魯王子醜聞升級,女孩坦言17歲時與王子發生關係,還被舔腳趾英國的安德魯王子是伊莉莎白女王第2個兒子,最近的日子可不好過,他被捲入一場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之中,以至於最近都不敢拋頭露面,各種王室活動中都很難見到他的身影。英國的安德魯王子看似憨厚老實,但實際上卻非常有女人緣,喜歡出入各種娛樂場所。
  • 淘氣電影頭條 |《這個殺手不太冷》導演再陷性侵醜聞,又有5名女性...
    淘氣電影頭條今日快訊星期四 ---- 11月29日每晚 8 點關注「電影日報」 一覽全球影市資訊▼呂克·貝松再陷性侵醜聞,又有5名女性出面指控曾執導過《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五元素》、《超體》的呂克·貝松再被5名女性指控性騷擾,目前已共有
  • 據爆CNN正聯繫電信運營商讓福克斯新聞欄目下線
    1月9日,福克斯新聞主持人塔克·卡爾森在播報中聲稱,美國CNN新聞正設法聯繫美國電信運營商讓福克斯新聞欄目下線。他還表示,CNN的倡議得到了不少美國民主黨要人的支持。卡爾森的這一番指控出自他在福克斯新聞主持的「今夜卡爾森」的節目中。他在播報時稱:「周五早上,CNN宣布他們將盡力使福克斯新聞下線、讓該公司破產。不少身居要職的民主黨人都紛紛表示了支持。」
  • 臺灣7歲男童效仿A片情節 性侵鄰居5歲女童
    臺灣7歲男童效仿A片情節 性侵鄰居5歲女童 2013年03月26日 14:1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