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奧斯卡提名名單裡,都少不了反映當代美國社會政治的電影,因為時間太近,這些電影只能是浮光掠影,擷取皮毛,因為它們的淺顯,也註定難以在奧斯卡評獎中獲得大獎。
比如上一屆的《副總統》獲得8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最終只捧回了一座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
今年的《爆炸新聞》簡直在命運上與《副總統》是難兄難弟。最終《爆炸新聞》也獲得了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
這一結果真有一點諷刺意味。本來《爆炸新聞》與《副總統》一樣,近距離地瞄準了美國的政治熱點,其咄咄逼人的尖銳性,讓人可以感受到銀幕上傳遞出來的火藥味,比如《爆炸新聞》中,把美國總統川普表現成一個小雞肚腸、輕視女性、出言不遜的瘋子一樣的人物,在《副總統》中,同樣把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希表現成一個近乎是白痴的形象,都可以看出,這類時事片的針砭意味是相當的濃烈的,但最後,這類電影恰恰只能得到一個徒有其表的化妝與髮型設計的獎項,不知是褒獎這類電影的敢於直面權貴的急流勇進態度,還是諷刺它們譁眾取寵只能流於表面、避重就輕的鴕鳥作為。
《爆炸新聞》的主體事件是2016年發生的美國三大有線電視新聞網之一的福克斯新聞最高主管羅傑艾爾斯性侵醜聞。這種電影,距離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太近,當事人都在,真正的內幕難以全面裸露,還有方方面面涉及的人物出於各自利益,都會關注自己在電影裡的形象,因此,一部電影涉及到如此眾多敏感的人物,註定要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既要表述事件,但又不能表現太深,很多場面,電影只能提供一點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現象,而無法對這現象後邊的實質作出深度解析,所以,必然使得整個電影亂眼生花,煞是熱鬧,但一片放完,依然迷霧重重,難知真相。因此,這類電影可以稱著是「螺螄殼裡做道場」,難度是相當大的。
儘管如此,《爆炸新聞》卻在它浮皮繚草的匆匆敘事中,埋伏著大有深意的布局,讓我們可以看到,電影力求提拎起最關鍵的轉折點,來凸顯人心交戰的秘密。
一、《爆炸新聞》裡的主視點選擇了並非性醜聞事件的導火索梅根,出於何種目的?
表現同一事件的影視作品,可以說深得美國影視的青睞。在《爆炸新聞》公映之前,2019年,還有一部表現同樣題材的電視劇《最響亮的聲音》出現。
這部劇集以羅傑艾爾斯為主線,表現他當年是如何被三大有線新聞網之一的「微軟全國有線廣播電視公司」一腳踢開,然後跳槽到還沒有開辦的福克斯新聞頻道,篳路藍縷,一手促成了福克斯新聞頻道從無到有,從末位後來居上,成為三大有線新聞網的龍頭大哥。這部七集劇集時間跨度長達二十年。
但這部劇集在表現羅傑艾爾斯的性醜聞事件的時候,只是把導火線格雷琴作為主角,以絲絲入扣的筆法,描寫了格雷琴如何在被解僱之後,逼上梁山,反戈一擊,終於擊倒了不可一世的福克斯新聞最高主管的前因後果。
在這部劇集中,梅根的形象是只聞其聲,未見其人,根本沒有對她進行任何的形象刻畫。
而《爆炸新聞》恰恰選擇了梅根的視角,為什麼會採取這樣人物布局?
這恰恰是《爆炸新聞》在結構設置上的高明之處。
格雷琴起訴羅傑艾爾斯性侵犯,有著一個重要的前因,是她在電視臺中處處受到羅傑艾爾斯的刁難,最後合同到期,自動解聘,在被逼上死路的情況下,她才不得不拼死一搏,以不把皇帝拉下馬誓不甘休的精神,向羅傑艾爾斯發起了命懸一線的挑戰。
而梅根雖然在十年前,有過受到羅傑艾爾斯侵犯、但被她巧妙地加以化解的歷史,但是後來羅傑艾爾斯對她還是不錯,總的來說,還是維護她的,她在福克斯新聞臺裡幹的也是風聲水起,應該屬於既得利益者,因此,從她的地位與角度來講,她根本沒有必要跳出來,向她的上司羅傑艾爾斯落井下石。
而《爆炸新聞》恰恰重點表現了梅根這個視角在面對著邪惡與正義抉擇中自己站位的變化,反映了她內心世界的良心的覺醒與復甦,最終使她勇敢地拋棄了自己的猶豫不決,而站到了反抗性騷擾的正義與良知的一邊。
因此,《爆炸新聞》選擇梅根作為主要視點,是因為這個人物形象身上雲集著一個普通人面對一次巨大選擇時的那種內心的膠著與交戰,更能表現出她那種彷徨、矛盾直到最後選擇正義一邊的心理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講,《爆炸新聞》在對主體事件人物選擇時,挑選了一個能夠利於心理刻畫的線索進行重點凸顯,這樣才使得電影情節富有起伏,人物刻畫也有縱深感。
《爆炸新聞》的前半部分,我們可以看到,梅根與川普對上了勁,因為她在電視節目中曾抨擊川普對女性出語不遜的言論,引得川普心胸狹窄地把梅根作為一個假想敵,到處敗壞她的名聲,在他的那個信馬由韁的推特上大爆梅根的臭事與女性隱私,哪裡像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儘管梅根與川普較上了勁,但這時候的羅傑艾爾斯卻並沒有給梅根小鞋穿。畢竟梅根與川普的針鋒相對只是在無關緊要的認知中爆發的衝突,而這種衝突還能給新聞臺帶來收視率,所以,羅傑艾爾斯對梅根此舉還是暗中支持的。後來梅根在節目主持中,也有意與川普取得平衡,沒有將這種對立進行到底,因為川普畢竟在這一年成了美國總統,梅根要想混得好,深知權貴是不能得罪的。
當格雷琴爆出羅傑艾爾斯的性侵醜聞的時候,梅根最初的心態,是一種事不關已的觀望態度。《爆炸新聞》裡表現出了她的內心的這種矛盾心理,她坦言羅傑艾爾斯對員工還是不錯的,對員工待遇從不刻薄,總體來說還是寬容待人,大家幹工作還是能得到自我的放飛。關鍵是一點,就是你是否要向他臣服,這個臣服,對於女性來說,就是要容忍羅傑艾爾斯對自已的性侵犯。
《爆炸新聞》裡,梅根與大多數同行還必須考慮的一個後果是,如果羅傑艾爾斯被剔開了,他們這些屬於羅傑艾爾斯圈子裡的成員,也將面臨著重新洗牌的危險,工作位置隨時難保,這也正是梅根所面對的職場困境的共性難點。
但是,瞻前顧後的梅根最終選擇了站出來,揭開羅傑艾爾斯性侵的關鍵性幕布,她可以說是導致羅傑艾爾斯性侵醜聞塵埃落定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影片裡我們看到,格雷琴雖然率先發難,但她有一個不利因素,就是她是因為自己被清退之後才訴諸於法律的,羅傑艾爾斯正是抓住這一點,一口咬定她是出於報復才進行法律起訴的。
而梅根是羅傑艾爾斯手下的一個當紅的主播,她在關鍵時刻提供了關鍵的證據,才使得羅傑艾爾斯的性侵醜聞案鐵板上釘釘,再也沒有疑義。
《爆炸新聞》由此將梅根的作為置於拋棄個人利益與得失的高度來展現出她的精神內質,雖然不無拔高之嫌,但是從電影的架構來看,完成了電影中的人物心理的遞進性刻畫,給這樣一個相當平淡的電影鏈條注入了內心的激蕩空間。
影片中,梅根道明了她為什麼要站出來的原因:「如果我們一直藏著掖著這件事,它還會重演。」
影片裡的年輕的主播凱拉就指責梅根當年因為沒有及時地扼制羅傑艾爾斯的性侵行為,而導致更多人的身受其害,其義不言自明,那就是「縱容惡,就是惡的同謀。」凱拉的指責無疑是梅根思想轉折的一個重要誘因,因此,影片裡的虛構角色凱拉的存在,恰恰是梅根思想轉變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催化劑。
影片正是從內心交戰與外界施壓兩個維度,展現了梅根的心靈變遷歷程,從而完成了她的自我超越,踏上了與邪惡勢不兩立的終極決斷,擔負起了整個電影的最核心的性格嬗變力場,由此梅根也成了影片當之無愧最值得致敬與禮讚的中心人物。
二、《爆炸新聞》看起來是再現了性醜聞事件,但卻有著更深的背景。
《爆炸新聞》的前臺上,表現了幾個女主播如何勇於挑戰強權勢力的獲勝事件,但事實上,整個電影呈現出的豐富內涵,顯現出的真相卻並非那麼簡單。
僅僅依靠幾個女主播就可以扳倒經營了二十年、具有根深底厚基礎的羅傑艾爾斯,顯然是不可能的。
《爆炸新聞》同時交待了這背後還有著更為複雜的背景。
在《爆炸新聞》裡,我們看到,福克斯公司的老闆默多克的兩個兒子,在推倒羅傑艾爾斯的作業中起到了幾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從影片裡的有限交待來看,默多克的兩個兒子與羅傑艾爾斯的過節很深,這主要是羅傑艾爾斯在福克斯新聞臺裡功高蓋主,自恃是自己一手創辦與成就了福克斯新聞頻道,臺裡的成員,都是他一手搜羅過來的,因此,這公司也就變成了他的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
福克斯集團總老闆的將來產業,要傳給他的嫡親後代,自然會給兒子們的承繼大業鋪平道路,而他的兩個兒子,在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也是迫不及待,蠢蠢欲動,亟欲掌控一直由羅傑艾爾斯一手遮天的福克斯新聞臺的大權。
而恰恰發生了格雷琴起訴羅傑艾爾斯性侵的導火線,默多克兩個兒子對之前一直無從下手的新聞臺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撕開裂口的孔隙,至此,羅傑艾爾斯掌控的帝國基業終於不攻自破,徹底崩潰。
電影也展現了羅傑艾爾斯深知一個道德問題,根本不是致他於死地的終極利器,恰恰是背後的政治勢力的較量,才是直搗黃龍的真正的動機。影片裡,羅傑艾爾斯從沒有以性醜聞為然,而是直陳這背後肯定還有其它的原因:「詹姆士默多克(福克斯老闆的兒子之一)可能是幕後推手,他妻子一直公開支持希拉蕊,現在可能瘋狂了,我有理由推測,現在在歐巴馬的白宮裡,他肯定是討論怎麼幹掉我。」
羅傑艾爾斯認為是政治勢力才是導致他醜聞爆發的幕後推手與黑手,這裡,也可以看出羅傑艾爾斯的站位問題。
多年來,隨便翻一翻在我們的公關教科書中,羅傑艾爾斯都是一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楷模形象,被稱為「利用媒介塑造形象的奇才」,他的主要功績包括參與尼克森、裡根、布希競選總統時的形象設計,一直有著明確的政治站位,與共和黨關係密切,所以他才認為擊倒他的是有著民主黨背景的勢力,其中他提到的希拉蕊就是代表著民主黨的力量,而歐巴馬基本是與希拉蕊處於同一站位的。
在羅傑艾爾斯的眼裡,一個小小的道德問題,根本不足以發酵成大事件,只有政治力量的角力,才是導致他風雨飄搖的原因。
憑著他混跡於政治與新聞體系的多年曆練,他的判斷不可謂不準。但是,恰恰是一個不值一提的道德事件,卻成為致命的拿下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很顯然,政治角力,是無法扳倒他的。因為政治是有立場的,無從評判優劣,屁股決定腦袋,不同的站位就有不同的評判,但道德卻是共性的,所以道德問題往往在政治角力中,承擔了最簡單化、最外在化、最表面化的勝負鐵門栓作用。
但羅傑艾爾斯是不服氣的,在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他還指望剛剛登上總統寶座的川普能給他東山再起的機會,電影最後落腳於川普上臺的盛大慶典,反襯著羅傑艾爾斯的黯然下臺,兩個事件交織在一起,給人以無盡的想像,因為羅傑艾爾斯恰恰與川普私交頗深,影片裡還表現了他接到了川普的電話,可見他並甘心自己的倒臺,依然尋找翻身機會。
在電視劇《最響亮的聲音》中,羅傑艾爾斯解聘後正是指望川普能助他一臂之力,幫他扳回一城。他的已經完全陷入到狂妄的頭腦裡,甚至幻想著川普給他一個執掌專屬川普的電視新聞臺的機會,讓他再度騰飛,壓倒他剛剛栽倒的福克斯新聞網,以雪一劍之仇。
但是,他根本沒有想到他的時間與身體都來不及了,他被裁十個月後因在家中滑倒傷到腦部而去世,終年77歲。
戰勝他的敵人,也包括他的年齡,以及上面提及的默多克兩個公子對他的釜底抽薪,而女主播們的「群起效尤」的道德指控恰恰是微不足道的。
電影的深刻意義在於,道德評價在歷史評價中的地位是多麼的慘不忍睹,多麼的不值一提,然而,歷史中唯一讓人們能夠訴說的理由恰恰是道德評價。
這是歷史的最無奈的一幕,也是人們稱歷史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原因。因為複雜的歷史,最終是通過最沒有力量的道德來書寫高下優劣的,這樣的由道德主宰與陳述的歷史,正是我們每天必須去信奉的一種過往的真實。
《爆炸新聞》的深意正在這裡,也顯示出人類現實的一種荒誕與荒唐。說羅傑艾爾斯是犧牲品當不為過也,但這個犧牲卻又那麼不容顛覆,富有說服力。羅傑艾爾斯擁有無數的維度,恰恰是其中的一個最微不足道的維度撞到了道德的槍口上,從這個意義上講,影片裡的梅根、格雷琴們都是一次險勝。
富有意味的是,看破了這種歷史與現實真相的年輕主播凱拉在聽到默多克高談闊論羅傑艾爾斯的貢獻的時候,悄然地背上自己的拎包,逆行著依然沉浸在謊言中的同行,去尋找這個世界上真正的讓心靈寧靜安置的世界,但她能找到嗎?
人類的追光只能藉助於這個虛構的人物身上,義無反顧地奔向那虛無飄渺的希望,尋找一個不知何處是前程與歸途的淨土。
三、《爆炸新聞》呈現出的是大環境下小人物抗爭的艱難歷程,具有普適性意義。
《爆炸新聞》的背景雖然局限於一家電視臺,但是它具有以一當十、管窺到涵蓋各個社會層面的生存現狀的高度概括性。
影片中的格雷琴當她孤注一擲地發起對體制內的投訴的時候,立刻遭遇到了強烈的反彈。
《爆炸新聞》裡表現了她的失望情緒,她原以為她扔出了炸彈,會得到眾多受害者的響應,但是應者寥寥,甚至幾無一人。
實際上,我們看到,在新聞臺這一體制之內的芸芸眾生,出於一種維護的慣性,都集體無意識地站到了羅傑艾爾斯這一邊。
甚至有人四處遊說,拉攏同行,發放印發支持羅傑艾爾斯的文化衫,形成了一種後備支援團的強大聲勢。可以看出,在強大的勢力面前,體制內部自覺地形成了一種抗體,附著在這種勢力之上,維持著這種機制的穩定性。
這就是權勢的慣性的力量。
在《爆炸新聞》裡,我們看到洞穿這種鐵板一塊力量的,還有眾多的因素。其中一名記者對福克斯新聞頻道的幕後調查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這一個人物,在電視劇《最響亮的聲音》中有詳細的披露。他本想寫一部關於羅傑艾爾斯與福克斯新聞臺的非虛構作品,當他準備進行他的調查的時候,卻讓福克斯新聞臺的相關人員如臨大敵,扼止他的探訪,這包括羅傑艾爾斯的妻子貝絲。
但這名記者沒有罷休,採取了外圍突破的辦法,去採訪曾經與羅傑艾爾斯有過交集的女性工作人員,從而找到了羅傑艾爾斯性侵犯的事實。
這些事實無疑給了格雷琴發起的投槍式訴訟提供了最為有利的輔佐,由此徹底地揭開了羅傑艾爾斯性侵的黑幕。
可以看出,羅傑艾爾斯性侵案的揭開,是一場內因外合的結果,如果沒有福克斯公司的幕後人物默克多家族的後臺助力,沒有揭秘記者持續多年的潛伏式調查,沒有格雷琴被清除出福克斯新聞臺這一個觸發點,是難以在2016年這一個時點,讓羅傑艾爾斯多年積累下的累累醜聞一古腦爆發的。
看起來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導致了一起陳年舊案終於爆炸性地橫空升起,雖然結果是正義戰勝了邪惡,但是這一天的到來又是何其的遲緩,它所帶來的無力感又是如此地讓人心懷疲憊。可以作出無數個「如果」,比如格雷琴沒有受到排擠,如果沒有記者發起調查,那麼,這樣一個爆炸性的一幕可能就不會發生,而邪惡依然會以道貌岸然的姿態在這個世界上耀武揚威,自鳴得意。
這種強烈的反差,正是《爆炸新聞》裡願意表達的。電影裡絕沒有張揚起一種志在必得的勝利炫耀,也沒有顯現出正義必定戰勝邪惡的不可抗拒性,它只是記錄了一種存在,甚至連對羅傑艾爾斯究竟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動機,而不顧自己名聲,肆無忌憚地實施自己的性侵犯都沒有折射出更多的內心動機,電影反而以一種雍容大度的客觀性,表現羅傑艾爾斯關心下屬、幽默風趣、夫妻恩愛的個性與秉性,那麼,這一切發生的原因究竟是為了什麼?
《爆炸新聞》顯然拒絕作出回答,但它提供的表面維度與內質肌理,都足以讓我們思索,就是影片裡的這種霸凌與傷害何時是一個終結,人類社會能夠阻止它再次發生嗎?這就是影片最後的字幕留給我們的問號:「指控艾爾斯的女性們是第一批打倒他這般有權勢的女性,但絕不會是最後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