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 王巍 王穎)10月18日,時隔一百五十多天,在北京西南邊的豐臺區王佐鎮佃起村,城六區內最大稻田迎來了開鐮節。新京報記者獲悉,今年王佐佃起村時隔40年再種水稻,水稻收成好於預期,預計明年佃起村的水稻種植面積將進一步增加。
豐臺區王佐鎮佃起村,今天迎來了開鐮節。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現如今的王佐鎮佃起中心村由南崗窪、水牛坊、佃起村三村合併而成。養水牛、種水稻,是村裡百年傳統。
開鐮節現場。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現如今住在南崗窪一代的村民,仍不忘舊時關於「南崗窪三寶」的歌謠:曲曲菜,蘆根草,夜裡睡覺蛤蟆吵。為什麼青蛙的叫聲也被當成寶?村民說,有蛙鳴的地方就有糧食,這也正應了幾分辛棄疾「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意思。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10月18日,時隔一百五十多天,豐臺區王佐鎮佃起村迎來了城六區內最大稻田的開鐮節。新京報記者 王巍 拍攝並製作
上世紀八十年代,高樓拔地而起,佃起村務農的村民越來越少,需靠人力插秧種植的水稻,也因為老人們日漸難彎下的腰背,而停止了種植。直至今年春天,為了延續村民們的念想與鄉愁,佃起村的60畝水稻便開始復耕。
時隔40年,佃起村的水稻還能種的好嗎?「比預期的好多了,更比我們年輕的時候種的水稻品質高多了。」
今日開鐮現場,有已經年到花甲、古稀歲數的村民特意趕到田間地頭,只為再親手收一鐮家鄉的水稻。
不少上了歲數的村民到田間地頭收割水稻。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家長帶著孩子收割水稻體驗農耕文化。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不少市民前來體驗收割水稻的樂趣。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開鐮現場,除了有追憶鄉愁的老年人,也不乏許多小朋友。
開鐮節上,小朋友感受了一把豐收的喜悅。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小朋友聞稻香。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家長劉女士對記者講述,帶孩子來看開鐮最重要的意義在於科普,「主要想讓他看看,每天都會吃的大米原本是什麼樣子的。他們這一代人生活在城市裡,距離田間太遠了,也想借這個機會帶他親近農業和自然。」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影 王巍 王穎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