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故事之壩基巖芯:見證三峽工程,砥礪學子前行!

2020-12-05 中國教育在線

靜靜矗立在地大校園的三峽壩基巖芯

  走進地大南望山校區西區,矗立在圖書館門前的五截圓柱形斷巖一下子就吸引了來往行人的目光。這五塊斷巖可不是普通的石頭,它們均來自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以下簡稱"三峽工程")壩址所在地--宜昌縣三鬥坪鎮中堡島,是著名的三峽壩基巖芯。

  這五塊巖芯,不僅記錄著三峽工程重要的地質信息,更見證了幾代地大人立足專業特色,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艱苦奮鬥的光輝歲月。1993年秋,它們落址地大圖書館門前,至今已經歷27年季節輪迴、風雲流轉。

  中堡島位於夷陵區太平溪與三鬥坪之間,是一個四面環水,面積為1.5萬平方米的小島,也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的三峽中唯一的一個小島,是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大溪文化遺址之一,三峽大壩軸線即橫穿小島。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動工興建,中堡島聞名中外。隨著三峽工程建設穩步推進,中堡島漸漸從地圖上消失,只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永久的地名。

  自上世紀50年代中期始,長江水利委員會即著手三峽工程科研並實施壩址勘探,認定中堡島乃最理想的壩基之一。從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長江水利委員會有關單位對中堡島進行了多次鑽探,產生了大量開口巖芯。

  建校以來,我校數代師生和校友積極投身國民經濟主戰場建功立業。南遷武漢後,更是舉全校之力,推動湖北區域經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我校參與三峽工程、葛洲壩工程等大型工程的師生和校友前後達2000多人,他們從事勘測、科研、規劃、設計和建設等工作,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奉獻了寶貴的青春甚至畢生精力,為母校贏得了很高的社會聲譽。

  1992年底,得知三峽工程及大壩巖芯的有關情況後,我校博物館工作人員觸發了採集大壩大口徑巖芯的想法,不僅是為了保存珍貴的地質歷史資料,給我校增添新的地質景觀,更是為了記錄幾代地大人服務三峽工程的艱辛歷程,極具紀念意義。

  七度往宜昌,不辭勞苦覓巖芯

  決定採集三峽大壩巖芯,距三峽壩址鑽探已有數十年。要找到質量好的大口徑巖芯,難度則相當大。

  時任副校長的楊巍然多次致信長江水利委員會勘測總隊,時任博物館副館長的謝大華及館員張凡,帶著楊巍然親筆信前往長江水利委員會勘測總隊,獲得總隊領導的首肯,同意三峽區勘測大隊協助我校提供三峽工程壩基巖芯,作為永久性陳列展覽。

  在地質系宋利好老師的幫助下,博物館工作人員幾經波折,與數位從事三峽工程建設的校友取得了聯繫。1992年6月,時任博物館副館長的魯連仲帶領宋利好、李富強、張凡,首次前往宜昌溝通洽談,並與三峽區勘測大隊初步達成合作意向。1992年7月中旬,博物館正式向學校提交了有關巖芯標本採集的書面報告。

  1992年7月底,正值酷暑之際,魯連仲等人再度前往宜昌,實施標本採集的具體計劃。在三峽區勘測大隊副大隊長李其斌、辦公室主任程家富和秦興黎工程師的協助下,首次登上中堡島實地勘察,收集了許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了解了巖芯採集的難度和可能性。

  由於當時正值農民收穫季節,採集巖芯恐影響農民一年的收成。再三思量,博物館工作人員決定暫時返漢,待9月上旬再與三峽勘測大隊進一步商量巖芯採集的具體事宜。

  在武漢耐心等待的過程中,從宜昌傳來一個好消息:臺灣中央大學、臺灣大學通過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得到兩節較完整的巖芯標本,將於近期運回臺灣,三峽勘測大隊也將藉此機會把一部分巖芯從中堡島運回宜昌。

  機不可失,經得學校同意後,1993年2月22日,魯連仲、李富強、張凡一行3人第三次前往宜昌,落實巖芯標本的吊裝事宜。就這樣,博物館工作人員前後7次前往宜昌,最終使得5塊壩基巖芯標本和1塊葛洲壩巖芯標本落址我校,為美麗的校園增添了新的地質景觀。

  幾經波折,石落地大見奇蹟

  三峽工程壩基巖芯,取自中堡島地下的元古代古老巖層閃雲斜長花崗巖,距今約8億年。主要由斜長石、石英、角閃石、黑雲母等組成,巖性均一完整,力學強度高,透水性低,是包括我校校友在內的幾代勘察設計工程師歷經50餘年遴選出來的理想基巖。

三峽壩基巖芯近景

  作為興建三峽大壩的重要地質依據,該基巖芯地質意義重大,現世存量有限,是彌足珍貴的收藏珍品。記者在圖書館門前看到,最高的一截巖芯達1.88米,解理較發育,兩截巖芯保有明顯的動力滑動擦痕,發綠部分已呈蛇紋石化狀。最寬的直徑達0.9米,重達3噸。

  最讓人驚奇的是,其中一截中間部分長出了一棵綠色的幼苗,在秋日陽光中蓬勃生長,象徵著頑強的生命。

  巖芯雖珍貴,如何將其從長江中的中堡島安全運回武漢?在交通極為不便的上世紀九十年代,這成為第一道攔路虎。

  作為三峽巖芯的採集的見證者,張凡和李富強談起採集巖芯的過程,依然記憶猶新。據他們介紹,當時巖芯大多散落在中堡島以北江岸的農田裡,而江北當時尚未通公路。由於巖芯體積大、分量重,非人力搬運所能及,必須動用機械、船舶及車輛等,其中涉及的各種問題非常複雜,需要和其他幾家有意採集巖芯標本的單位共同協商解決。

  巖芯採集難度如此之大,值不值得花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去做?在地大人眼裡,值得!

  於是,在長江水利委員會勘測總隊陳德基、崔政權兩位校友的大力支持及關心下,在三峽區勘測大隊的協助下,巖芯採集工作一直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隨著臺灣中央大學、臺灣大學採集的巖芯標本運回宜昌,我校選中的大口徑巖芯標本也同期運到了宜昌,大大降低了巖芯標本的運輸成本及難度。

  從宜昌到武漢,全程300多公裡。裝運這五塊巖芯,需要用載重八噸的卡車,兩個司機輪流才行。為了防止巖芯撞碰破碎,必須包紮保護、捆綁固定……諸多細節,均由熱心的校友一一協助進行。

  李富強坦言,運送巖芯的過程,比預計的困難要多得多,時間、程序、操作、經費……,然而,在廣大校友的支持下,這些問題都一一迎刃而解,令人非常感動。

  在運送巖芯的過程中,我校意外獲得了一截葛洲壩巖芯標本,是目前僅剩下為數極少的大巖芯標本,同時是一塊珍貴的遺蹟化石,豐富了博物館的館藏。目前,該標本安放於逸夫博物館門前路邊,供來往行人參觀。

  江水悠悠,曾經的長江第一島--中堡島早已淹沒在長江底下,而江面船隻往來穿梭,見證著三峽工程的奇蹟。唯有三峽壩基巖芯,依然默默靜立在我校校園,吸引著莘莘學子步入地學殿堂,鼓舞著更多學成者從這裡走出,投身到社會經濟建設的滾滾浪潮中。(中國教育在線 通訊員 徐燕 彭磊 彭晶 葛文靚 攝影 張凡)

相關焦點

  • 專家:三峽工程運行安全可靠 壩體變形處於彈性狀態
    圖片來源: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微信公眾號新京報快訊 據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微信公眾號7月6日消息,三峽工程是治理和開發保護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發電、航運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綜合效益
  • 【全員講黨課 黨旗耀邊疆】見證改革巨變 繼續砥礪前行
    【全員講黨課 黨旗耀邊疆】見證改革巨變 繼續砥礪前行 2020-11-20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砥礪前行,三一海工的中國製造夢!
    三一海工組織全司領導幹部同步觀看十九大直播盛況,共同見證並感受祖國新時代的歷史巨變。砥礪前行,三一海工的中國製造夢!生產車間  三一海洋重工於2005年組建完成,擁有長沙、珠海兩大產業園,下設小港機、大港機、海洋重工三大研究院,開發了正面吊、堆高機
  • 迎戰多重壓力 2020年三峽樞紐過壩貨運量達1.38億噸
    2020年,三峽樞紐過壩貨運量達1.38億噸,通航效益顯著。其中,三峽船閘過壩貨運量達1.37億噸,主要運行設備完好率達100%,兩線船閘平均通航率為94.62%。三峽升船機按時恢復通航,充分發揮了快速過壩通道的作用。
  • 三峽大壩變形了?記者採訪證實:三峽大壩「沒毛病」
    央視記者多方採訪證實:三峽大壩「沒毛病」  近期,一則「三峽大壩已變形,潰堤在即」的言論流傳於社交網絡。而從所謂的變形圖片上,可以看到三峽大壩壩體有明顯扭曲。昨天央視財經記者專門採訪了負責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的專家,解答三峽大壩的真實情況。
  • 三峽大壩已經變形,潰堤在即?官方闢謠
    ,潰堤在即」的言論引發關注,三峽集團方面對此回應稱,三峽樞紐運行以來的監測資料表明,各建築物工作性態正常,工程運行安全可靠。  2015年7月,中國工程院完成了《三峽工程建設第三方獨立評估綜合報告》,評估意見認為:三峽樞紐工程175米試驗性蓄水以來,三峽樞紐建築物各項監測值均在設計允許範圍內,各建築物工作性態和電站機組運行正常。
  • 【感謝您們】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感謝您們】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多壩溝公安檢查站輔警葉爾包拉提同志的父母驅車83公裡來到多壩溝公安檢查站疫情執勤監測點,向堅守疫情防控一線的民警、輔警送來羊肉、酸奶、方便麵、水果等慰問品,給在寒冷冬日執勤的公安民警們帶來了家的溫暖。
  • 又傳"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回應
    針對三峽大壩變形的不實傳言,去年已經澄清過一輪了。另外,所謂的大壩變形和防大洪水之間也沒有必然關聯,拼接在一起,容易引起公眾誤解和恐慌。」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少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紛紛向社交媒體平臺舉報該傳言為不實信息。
  • 三峽大壩變形了嗎?會潰壩嗎?
    三峽大壩的安全標準按抵禦「萬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而設計,即使在洪峰流量高達12.43萬立方米/秒(這樣大的洪水在三峽地區歷史記載上從未發生過)的衝擊下,大壩本身仍能安然無恙。第二,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是最結實的壩型,不僅不怕長期浸水,其抗壓能力反而會在100年內水越泡越結實。
  • 「三峽大壩變形」謠言為何站不住腳?「彈性變形」是啥?
    為什麼「水庫再大」、」水壩再高「,只要建在國外都是安全的,但只要建在中國,就一定要出大問題?造謠者的邏輯矛盾昭然若揭。謠言經不起推敲。為什麼世界上建有的幾十萬座水庫大壩,從來沒有一個出現過「嚴重變形」,而偏偏中國的三峽出了這種問題?原因恐怕只有一個,有人(有意或者無意地)在照片上做了手腳。因為,根據常識,大壩的建築材料都是脆性的。
  • 「三峽大壩變形」謠言為何站不住腳?「彈性變形」又是什麼?
    為什麼「水庫再大」、」水壩再高「,只要建在國外都是安全的,但只要建在中國,就一定要出大問題?造謠者的邏輯矛盾昭然若揭。謠言經不起推敲。為什麼世界上建有的幾十萬座水庫大壩,從來沒有一個出現過「嚴重變形」,而偏偏中國的三峽出了這種問題?原因恐怕只有一個,有人(有意或者無意地)在照片上做了手腳。因為,根據常識,大壩的建築材料都是脆性的。
  • "三峽大壩變形"謠言為何站不住腳?"彈性變形"是啥?
    其實,中國的三峽只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水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但三峽的水庫和大壩,在世界上都不是最大的。三峽水庫的蓄水量,在世界上只能排在第20多位。世界上庫容最大的烏幹達歐文水庫,庫容要比三峽大上幾十倍。三峽大壩的壩高,在世界上也要排到幾十位之後。
  • 三峽:人水和諧新境界
    ——三峽工程七大焦點生態問題解讀  一條江,一座壩,一條魚,一株草。三峽工程如此牽動一個國家的神經。
  • 三峽大壩變形了?真相來了
    央視財經記者專門採訪了負責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的專家,解答三峽大壩的真實情況。專家:三峽壩體位移幅度正常 肉眼不可見△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視頻今年87歲的陳厚群院士,從1994年就開始參與三峽樞紐工程的質量檢查工作。
  • 烏東德大壩:精品工程背後的質量故事
    ,施工質量優良,未出現一條溫度裂縫,打破過去大體積混凝土「無壩不裂」的「魔咒」。早在烏東德工程籌建階段,三峽集團就抓住「設計」這個「牛鼻子」,提出「設計是質量控制源頭與核心」。籌建初期,烏東德工程建設部主任楊宗立潛心抓規劃布置、謀劃頂層設計,與設計單位一道共同創新管理模式,開展一系列基於項目管理的大質量工作組織結構優化設計。
  • 三峽大壩變形?每年夏天都要傳一遍,結果真相是……
    為全面、準確、及時地掌握三峽各建築物的工作性態和安全狀況,三峽樞紐工程區域布置了門類齊全、數量龐大的安全監測設施,總共有3大類、14科目、12087支監測儀器,對工程的工作性態進行自動化實時監測和分析。
  • 又傳「三峽大壩變形」?專家:純屬惡意炒作
    「我的科研工作主要和房屋建築相關,和三峽大壩等水利水電工程沒有直接關係,也沒有發表過任何和三峽大壩相關的言論。」黃小坤表示。監測表明三峽工程運行安全可靠事實上,「三峽大壩變形」的傳言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了。去年7月,針對社交媒體上流傳的所謂大壩扭曲變形的傳聞和圖片,相關專家已經進行了解疑釋惑。沒想到,一年後這個「舊梗」又被重新翻出來炒作。
  • 世界幾十萬座大壩,為何偏偏三峽出了這種問題?原因恐怕只有一個
    其實,中國的三峽只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水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但三峽的水庫和大壩,在世界上都不是最大的。三峽水庫的蓄水量,在世界上只能排在第20多位。世界上庫容最大的烏幹達歐文水庫,庫容要比三峽大上幾十倍。三峽大壩的壩高,在世界上也要排到幾十位之後。
  • 那個用一生守護三峽的老人去世了,他說:「我們不能當千古罪人」
    他說,「三峽工程不能出現任何差錯,要對工程負責,要對歷史負責,我們設計標準是千年一遇,在有生之年可能都不會遇到這麼大的檢驗,但是你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1995年,當年還是20剛出頭的驗收員陳磊,在三峽大壩的第一倉混凝土要澆築時發現壩基有個地方平整度有問題,他便不同意驗收,要求施工方立刻修整。
  • 2020三峽大壩變形是真的嗎有圖片?官媒專家回應
    針對三峽大壩變形的不實傳言,去年已經澄清過一輪了。另外,所謂的大壩變形和防大洪水之間也沒有必然關聯,拼接在一起,容易引起公眾誤解和恐慌。」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表示。  不少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紛紛向社交媒體平臺舉報該傳言為不實信息。經查證,社交媒體平臺也判定該傳言為惡意拼接的不實信息,並公示了處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