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矗立在地大校園的三峽壩基巖芯
走進地大南望山校區西區,矗立在圖書館門前的五截圓柱形斷巖一下子就吸引了來往行人的目光。這五塊斷巖可不是普通的石頭,它們均來自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以下簡稱"三峽工程")壩址所在地--宜昌縣三鬥坪鎮中堡島,是著名的三峽壩基巖芯。
這五塊巖芯,不僅記錄著三峽工程重要的地質信息,更見證了幾代地大人立足專業特色,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艱苦奮鬥的光輝歲月。1993年秋,它們落址地大圖書館門前,至今已經歷27年季節輪迴、風雲流轉。
中堡島位於夷陵區太平溪與三鬥坪之間,是一個四面環水,面積為1.5萬平方米的小島,也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的三峽中唯一的一個小島,是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大溪文化遺址之一,三峽大壩軸線即橫穿小島。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動工興建,中堡島聞名中外。隨著三峽工程建設穩步推進,中堡島漸漸從地圖上消失,只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永久的地名。
自上世紀50年代中期始,長江水利委員會即著手三峽工程科研並實施壩址勘探,認定中堡島乃最理想的壩基之一。從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長江水利委員會有關單位對中堡島進行了多次鑽探,產生了大量開口巖芯。
建校以來,我校數代師生和校友積極投身國民經濟主戰場建功立業。南遷武漢後,更是舉全校之力,推動湖北區域經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我校參與三峽工程、葛洲壩工程等大型工程的師生和校友前後達2000多人,他們從事勘測、科研、規劃、設計和建設等工作,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奉獻了寶貴的青春甚至畢生精力,為母校贏得了很高的社會聲譽。
1992年底,得知三峽工程及大壩巖芯的有關情況後,我校博物館工作人員觸發了採集大壩大口徑巖芯的想法,不僅是為了保存珍貴的地質歷史資料,給我校增添新的地質景觀,更是為了記錄幾代地大人服務三峽工程的艱辛歷程,極具紀念意義。
七度往宜昌,不辭勞苦覓巖芯
決定採集三峽大壩巖芯,距三峽壩址鑽探已有數十年。要找到質量好的大口徑巖芯,難度則相當大。
時任副校長的楊巍然多次致信長江水利委員會勘測總隊,時任博物館副館長的謝大華及館員張凡,帶著楊巍然親筆信前往長江水利委員會勘測總隊,獲得總隊領導的首肯,同意三峽區勘測大隊協助我校提供三峽工程壩基巖芯,作為永久性陳列展覽。
在地質系宋利好老師的幫助下,博物館工作人員幾經波折,與數位從事三峽工程建設的校友取得了聯繫。1992年6月,時任博物館副館長的魯連仲帶領宋利好、李富強、張凡,首次前往宜昌溝通洽談,並與三峽區勘測大隊初步達成合作意向。1992年7月中旬,博物館正式向學校提交了有關巖芯標本採集的書面報告。
1992年7月底,正值酷暑之際,魯連仲等人再度前往宜昌,實施標本採集的具體計劃。在三峽區勘測大隊副大隊長李其斌、辦公室主任程家富和秦興黎工程師的協助下,首次登上中堡島實地勘察,收集了許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了解了巖芯採集的難度和可能性。
由於當時正值農民收穫季節,採集巖芯恐影響農民一年的收成。再三思量,博物館工作人員決定暫時返漢,待9月上旬再與三峽勘測大隊進一步商量巖芯採集的具體事宜。
在武漢耐心等待的過程中,從宜昌傳來一個好消息:臺灣中央大學、臺灣大學通過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得到兩節較完整的巖芯標本,將於近期運回臺灣,三峽勘測大隊也將藉此機會把一部分巖芯從中堡島運回宜昌。
機不可失,經得學校同意後,1993年2月22日,魯連仲、李富強、張凡一行3人第三次前往宜昌,落實巖芯標本的吊裝事宜。就這樣,博物館工作人員前後7次前往宜昌,最終使得5塊壩基巖芯標本和1塊葛洲壩巖芯標本落址我校,為美麗的校園增添了新的地質景觀。
幾經波折,石落地大見奇蹟
三峽工程壩基巖芯,取自中堡島地下的元古代古老巖層閃雲斜長花崗巖,距今約8億年。主要由斜長石、石英、角閃石、黑雲母等組成,巖性均一完整,力學強度高,透水性低,是包括我校校友在內的幾代勘察設計工程師歷經50餘年遴選出來的理想基巖。
三峽壩基巖芯近景
作為興建三峽大壩的重要地質依據,該基巖芯地質意義重大,現世存量有限,是彌足珍貴的收藏珍品。記者在圖書館門前看到,最高的一截巖芯達1.88米,解理較發育,兩截巖芯保有明顯的動力滑動擦痕,發綠部分已呈蛇紋石化狀。最寬的直徑達0.9米,重達3噸。
最讓人驚奇的是,其中一截中間部分長出了一棵綠色的幼苗,在秋日陽光中蓬勃生長,象徵著頑強的生命。
巖芯雖珍貴,如何將其從長江中的中堡島安全運回武漢?在交通極為不便的上世紀九十年代,這成為第一道攔路虎。
作為三峽巖芯的採集的見證者,張凡和李富強談起採集巖芯的過程,依然記憶猶新。據他們介紹,當時巖芯大多散落在中堡島以北江岸的農田裡,而江北當時尚未通公路。由於巖芯體積大、分量重,非人力搬運所能及,必須動用機械、船舶及車輛等,其中涉及的各種問題非常複雜,需要和其他幾家有意採集巖芯標本的單位共同協商解決。
巖芯採集難度如此之大,值不值得花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去做?在地大人眼裡,值得!
於是,在長江水利委員會勘測總隊陳德基、崔政權兩位校友的大力支持及關心下,在三峽區勘測大隊的協助下,巖芯採集工作一直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隨著臺灣中央大學、臺灣大學採集的巖芯標本運回宜昌,我校選中的大口徑巖芯標本也同期運到了宜昌,大大降低了巖芯標本的運輸成本及難度。
從宜昌到武漢,全程300多公裡。裝運這五塊巖芯,需要用載重八噸的卡車,兩個司機輪流才行。為了防止巖芯撞碰破碎,必須包紮保護、捆綁固定……諸多細節,均由熱心的校友一一協助進行。
李富強坦言,運送巖芯的過程,比預計的困難要多得多,時間、程序、操作、經費……,然而,在廣大校友的支持下,這些問題都一一迎刃而解,令人非常感動。
在運送巖芯的過程中,我校意外獲得了一截葛洲壩巖芯標本,是目前僅剩下為數極少的大巖芯標本,同時是一塊珍貴的遺蹟化石,豐富了博物館的館藏。目前,該標本安放於逸夫博物館門前路邊,供來往行人參觀。
江水悠悠,曾經的長江第一島--中堡島早已淹沒在長江底下,而江面船隻往來穿梭,見證著三峽工程的奇蹟。唯有三峽壩基巖芯,依然默默靜立在我校校園,吸引著莘莘學子步入地學殿堂,鼓舞著更多學成者從這裡走出,投身到社會經濟建設的滾滾浪潮中。(中國教育在線 通訊員 徐燕 彭磊 彭晶 葛文靚 攝影 張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