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誰嗎?成就是什麼?

2021-01-12 喝酒的莊稼

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名古屋大學的赤崎勇,天野浩以及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中村修二,以表彰他們在發明一種新型高效節能光源方面的貢獻,即藍色發光二極體(LED)。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獎授予那些對全人類的福祉作出重大貢獻的成就,通過藍色LED技術的應用,人類可以使用一種全新的手段產生白色光源。相比舊式的燈具,LED燈具有更加持久且高效的優點。

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名古屋大學的赤崎勇,天野浩以及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中村修二,以表彰他們在發明一種新型高效節能光源方面的貢獻,即藍色發光二極體(LED)。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獎授予那些對全人類的福祉作出重大貢獻的成就,通過藍色LED技術的應用,人類可以使用一種全新的手段產生白色光源。相比舊式的燈具,LED燈具有更加持久且高效的優點。

紅色與綠色發光二極體已經伴隨我們超過半個世紀,但我們還需要藍光的到來才能徹底革新整個照明技術領域,因為只有完整的採用紅,綠,藍三原色之後,我們才能產生照亮我們世界的白色光源。但儘管工業界和學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產生藍色光源的技術挑戰仍然持續了超過30年之久。

當時,赤崎勇和天野浩在日本名古屋大學工作,而中村修二當時則在位於四國島上的德島市內一家名為「日亞化學」(NichiaChemicals)的小公司工作。當他們通過半導體產生出藍色光源時,照明技術革命的大門打開了。白熾燈照亮了整個20世紀,而21世紀將是LED燈的時代。

一個發光二極體由數層半導體材料構成。在LED燈中,電能被直接轉換為光子,這大大提升了發光的效能,因為在其他燈具技術中,電能首先是被轉化為熱,只有很小一部分轉化成了光。白熾燈和滷鎢燈一樣,電流被用於加熱一根燈絲,從而實現發光。

在日光燈管中(此前這種燈泡曾經被稱為低耗能燈泡,但隨著LED燈技術的出現,這一名稱失去了意義),氣體進行放電,在此過程中同時發熱並發光。

一個發光二極體由數層半導體材料構成。在LED燈中,電能被直接轉換為光子,這大大提升了發光的效能,因為在其他燈具技術中,電能首先是被轉化為熱,只有很小一部分轉化成了光。白熾燈和滷鎢燈一樣,電流被用於加熱一根燈絲,從而實現發光。在日光燈管中(此前這種燈泡曾經被稱為低耗能燈泡,但隨著LED燈技術的出現,這一名稱失去了意義),氣體進行放電,在此過程中同時發熱並發光。

因此,新型的LED燈相比舊式的燈具,實現相同發光效率所消耗的能源就要低得多。另外,LED技術目前仍在不斷被改進,其發光效率還在不斷提升。最新的記錄已經突破了300流明/瓦,而一般的燈泡這一指標是16,日光燈則是70。考慮到目前全球有大約1/4的電力用於照明目的,高效節能的LED燈技術對於全球的節能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LED技術與手機,電腦,以及所有其他基於量子現象原理的現代技術一樣,源於同樣的工程技術手段。一根發光二極體內包括幾個分層:n層帶有多餘負電荷,p層則電子數不足,你也可以將其理解為這裡存在多餘的帶有正電的空洞,或「正電穴」。

在它們之間是一層活動層,當向半導體施加一個電壓,就會驅動帶負電的電子層與正電穴層之間的相互作用。當電子與正電穴相遇,兩者就會結合併產生光線。這一過程產生光線的波長完全取決於半導體的性質。藍光波長很短,只有某些特定材料可以產生這一波長的光線。

歷史上最早使用半導體實現發光的報導見於1907年,由1909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無線電與電報發明者馬可尼的同事亨利·羅德(HenryJ. R[www.hb0376.com)ound)實現。隨後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蘇聯的奧列格·羅塞夫(Oleg V.Losev)對發光原理進行了詳盡考察。然而不管是羅德還是羅塞夫,他們都缺乏能真正理解這一現象所需的知識。人們還需要等待數十年的時間,直到電致發光原理提出之後,事情才有了真正的進展。

相關焦點

  • 新聞人物: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簡介
    卡爾多·賈科尼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8日電 新聞人物: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雷蒙德·戴維斯、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和美國科學家裡卡爾多·賈科尼,以表彰他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得主名單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設立物理學獎項,最早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中被提及。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出爐了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獲獎者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獲獎,理由是「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1901年至2017年)111次: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1次。其中有六個年份沒有頒發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年。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盤點近年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
    設立物理學獎項,最早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中被提及。從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113次,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為25歲,最年長者為96歲,此前歷屆得主中有三位女性。以下為近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201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詹姆斯·皮波斯因「在物理宇宙學上的理論發現」享一半獎金,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羅茲因「發現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共享另一半獎金。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盤點近年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
    設立物理學獎項,最早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中被提及。從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113次,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為25歲,最年長者為96歲,此前歷屆得主中有三位女性。以下為近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201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詹姆斯·皮波斯因「在物理宇宙學上的理論發現」享一半獎金,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羅茲因「發現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共享另一半獎金。
  • 九成以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具有這些特徵
    從1901年設立諾貝爾獎至今,共有216位科學獎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大陸目前還沒有一位科學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與中國人口佔世界五分之一、GDP排名第二的國際大國的地位嚴重不符。93%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有博士學位在216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中,僅有15位沒有博士學位,其中4位之所以沒有博士學位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博士學位,而是因為英國的劍橋大學在1919年之後才有博士學位,這樣換算過來就是93%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有博士學位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一行
    闊別63年後,75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攜夫人琳達女士返回平頂山寶豐老家。4月22日、23日,先後參觀考察寶豐縣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等文博單位,零距離感受家鄉悠久璀璨的歷史文化。省、市外僑辦等有關同志陪同考察。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設立物理學獎項,最早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中被提及。
  • 三名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環球網綜合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兩名日本科學家和一名美籍日裔科學家。此前廣受外界關注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華裔教授楊培東和史丹福大學華裔教授張首晟無緣獲獎。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兩名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一名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共同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三人在新型節能環保光源高亮度藍光LED研究方面的成績。
  •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
    中新網11月13日消息,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當地時間11月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圖為小柴昌俊生前接受採訪時的畫面。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2014年,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獲獎,理由是「發明了藍色發光二極體(LED),並因此帶來的新型節能光源」。 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1901年至2018年) ▲ 112次: 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2次。
  • 數據解讀:1901-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牌正面109次諾貝爾獎各領域沒有頒發獎項的年份自獎項於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被授予了109次。201人1901-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國籍統計從1901年到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頒發了201人次,但是有一位名為約翰·巴丁(John Bardeen)的人兩次獲獎,所以總獲獎人數是200人。其中47人是單獨獲獎,32人是與一位同仁共同獲獎,30人與另兩位合作者一起捧得殊榮。
  •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 享年94歲
    日本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 享年94歲】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揭曉!獲獎者都有誰?
    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5點45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獲得者是: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以及Didier
  • 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 去世
    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 近日逝世,享年98歲。Arthur Ashkin 194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2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核物理博士學位。20世紀60年代後期,他開始用雷射操縱微粒,1986年發明了「光鑷」。
  • 朱隸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這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和李遠哲之後又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也是華人4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尖端技術造福人類10月15日凌晨,睡夢中的朱棣文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驚醒,他的研究生率先向他報告了獲獎的消息,起初朱棣文還以為是學生在跟他開玩笑,隨後,一個疊個探詢和祝賀的電話不斷打進來,朱棣文這才確信:「我是真得得獎了」。
  • 清華大學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蓋姆名譽教授稱號
    清華大學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蓋姆名譽教授稱號清華新聞網10月15日電 (通訊員 馬小帥 姜楠)10月12日上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蓋姆清華大學名譽教授授予儀式在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簡稱「TBSI」)舉行,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共同院長張林向蓋姆教授授予了清華大學名譽教授聘書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其中一位為女性科學家
    作為根據諾貝爾遺囑設立的五大獎項之一,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與其他諾貝爾獎相比,物理學獎的薦舉和甄選過程更長、更縝密。諾貝爾物理學獎規則規定,獲獎者的貢獻必須「已經受時間的考驗」。這意味著諾貝爾委員會往往會在科學發現的數十年以後才會為此頒發獎項。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人因黑洞研究獲獎
    202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比2019年增加了100萬瑞典克朗。在物理獎中,羅傑·彭羅斯獲得獎金的一半,而另兩人分享另外一半。她也成為繼瑪麗·居裡(1903年)、瑪麗亞·格佩特-梅耶(1963年)和唐娜·斯特裡克蘭(2018年)之後,第四位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迄今為止,一共頒發過114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共有215名科學家獲得過該獎項,其中包含4名女性科學家。這些科學家用自己的智慧、堅持和不懈努力,為我們揭示了宇宙的奧秘,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人因黑洞研究獲獎
    202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比2019年增加了100萬瑞典克朗。在物理獎中,羅傑·彭羅斯獲得獎金的一半,而另兩人分享另外一半。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是英國理論物理學家,1931年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