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裡京城作為千年古都,北京城常出現於各類繪畫作品中。古代繪畫,特別是清代宮廷繪畫中,有許多描繪北京城市、建築與園林的畫卷,而現當代的繪畫作品中也常見北京的身影。「畫裡京城」欄目將帶領讀者在各類繪畫作品中探尋北京的前世今生,了解北京的城市面貌、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
老北京的城樓記載著北京的歷史。
北京城市規劃學會原理事長趙知敬用素描的形式將內城和外城的城樓精細表現,從規劃的角度詮釋其平面布局和建築形制,對全面研究北京城樓有著指導和借鑑意義。
內城的城門樓
老北京內城有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和四座角樓。
▲正陽門
正陽門包括正陽門的城樓、翁城、閘門和箭樓。
正陽門平面示意圖
四個特點:1. 箭樓有門洞,甕城,東西88米,南北108米,這門洞只有皇上每年兩次出正陽門,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一次是驚蟄至先農壇耕種。2. 在甕城牆,東西兩個閘門。3. 甕城內有兩座小寺廟,觀音院在東,關帝廟在西。4. 城樓是全城規制最高的。
正陽門整體側立面示意圖
正陽門前門城樓正立面圖:
是內城規格最大的歇山頂三層挑簷面闊,上下層均為七開間加稍間(廊間)
正陽門箭樓
正陽門箭樓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築形式為磚砌堡壘式,箭樓為重簷歇山頂,上下四層,東西南三面開間84個,規模最大。箭樓四闊七間62米,北出抱廈五間42米,樓高35米。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樓兩度失火被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前夕,在義和團拳民焚燒大柵欄時,被飛濺火星引燃燒毀。1901年開始修繕箭樓,1906年竣工。1915年,政府委託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正陽門箭樓,添建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簷,月牆斷面增添西洋圖案花飾,1916年竣工。
▲ 崇文門和宣武門
位於前門兩側,其規制雷同。
崇文門(元代稱文明門)標誌是鎮海的崇文鐵龜,當年它是北京各城門中最繁忙的門,那時南郊大興一帶很多釀酒作坊,酒車多由此門進城,崇文門又是收稅的地方。
宣武門(元代稱順承門)標誌是報時的宣武午炮,多走囚車,也稱死門,那會兒墓地都集中在東陶然亭一帶
崇文門、宣武門甕城平面圖
崇文門宣武門城樓
歇山頂、三重簷、兩層柱廊、五開間,明間大,次間、邊間等大,一層稍間(廊間)3米左右,二層稍間(廊間)1.5米左右,進深三開間,加稍間(廊間)寬14米左右。比正陽門小。
崇文門宣武門箭樓
經核對,除前門外,其餘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的箭樓均與崇文門,宣武門箭樓雷同。 建築形制均屬磚砌堡壘式,箭樓為重簷歇山頂,上下四層,三面開箭窗,正面及兩側四層,正面十二排窗、側面四排共80個箭窗。箭樓面闊七間,面寬32米左右,後邊抱廈五間,進深三間25米左右。以上八個城門的箭樓都沒有門洞。
崇文門、宣武門、西直門、東直門、 阜成門(甕城牆西弧形)、朝陽門、 德勝門(甕城牆北弧形)、 安定門(甕城牆北弧形)
▲ 西直門、東直門、德勝門,安定門
城樓立面圖
西直門、東直門、朝陽門翁城平面圖雷同
內城(除正陽門外)箭樓雷同
▲ 內城角樓
北京內城為一個不甚規則的矩形,但四隅方位是規整明確的,由城牆四圍所形成的四角,即東北角,西北角,西南角,東南角。
明正統四年(1439年)整修京城城池後,除增建各門箭樓、閘樓,改建石橋外,在城內隅,同時增建角樓。
北京城角樓不僅是標誌性,裝飾性建築,同時又是防禦性極強的城角箭樓。
四隅角樓規制相同,就像兩個城門箭樓折角而立,但每面都比城門箭樓還顯寬大。角樓結構規制同城門箭樓,重簷歇山式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的堡壘式建築,綠琉璃列脊和鴟吻垂獸,戧脊垂獸為五個,最外端有仙人引路。因是相當於兩個箭樓成曲尺狀對立,其結合部屋面出十字脊,此端的山花板也成九十度對立。造型優美別致,集裝飾性和實用性於一身,可以說是五百年前明代建築藝術的典範。雖不如紫禁城角樓的繁複和雍容華美,但是凸顯了大城的壯麗和威嚴。這從現存唯一的內城東南角樓來審度,雖四周現代建築林立,但仍不失莊嚴和大氣。
臺座高度與城牆同高達12米,底邊長約40米(比城牆厚多了,形容人臉皮厚說:「比城牆拐彎還厚」,就是從這來的),樓高17 米,樓連臺通高29米。樓體沿城臺外緣轉角而建,樓體外側的兩正面和兩側面,均開有箭窗,上簷下為1排,重簷下為三排,正外面每排14孔,兩面共112孔,側外面每排4孔,兩面共32孔,總計144 孔。
內城角樓
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京城全圖》上的東北角樓,西北 角樓,西南角樓,東南角樓:
1905年修建環城鐵路時,東北角,東南角,抹角曲線,每角穿了兩個洞,讓開了角樓,至此東南角樓保存至今。
1915 年 6 月,環城鐵路開工 1916 年 1 月 1日通車,解決運貨,13.5 公裡,沿線經過的甕城全部拆除,只保留城樓和箭樓;1950年-1958 年停運並拆除。
外城的城門樓
原本外城為四面之制,外包京城,因國力不濟,縮減規劃,北折在東西兩側麵包砌於京城東南角樓、西南角樓,新建外城牆工程,7 座城門。最後北京城呈「凸」字形。
外城七組城門樓: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安門,廣渠門,西便門,東便門。
▲ 永定門
城樓形制一如內城,尺寸與內城相比有些特殊,廊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城臺高8米,樓高18米。甕城東西42米,南北36米,牆高6米。箭樓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高8米,樓連臺,15.8 米,甕城門洞位於城臺正中。
永定門甕城
永定門城樓
永定門箭樓
▲ 左安門、右安門
位於永定門兩側,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形制基本相同,城樓為單層單簷歇山式,面闊三間16米,進深一間9米,高6.5米,樓連臺高15米。甕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 米,南北長29米。箭樓為單斜山小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13米,進深一間6米,高7.1米,樓連城臺高16.6米,其南側闢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闢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面正中闢過木方門。
左安門、右安門城樓
左安門、右安門甕城
左安門、右安門箭樓
▲ 廣安門
(明代稱廣寧門又名彰義門),是明清北京城外城唯一向西的門,是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在清朝比較繁華,有「一進彰義門,銀子碰倒人」的說法。雍正年間,因為皇帝打算在路北修建皇陵,皇帝下令從廣安門到宛平城修築石板路。
廣安門城樓
原來廣安門和廣渠門規制相同,乾隆三十一年提出城樓規格仿永定門加以改建,城樓重簷歇山三滴水,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臺通高26米。
廣安門甕城
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長34米,南北寬39米。(見圖 24)
廣安門箭樓
為單簷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13米,進深一間6.6米,高7.8米,連城臺通高16.6米,南東西三面各闢箭窗二層,南面每層7孔,東西,每層3孔,北側樓門過木式方門,城臺正中對著城樓門洞闢一券洞門。廣安門箭樓規制同永定門(見圖 22)
▲ 廣渠門
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5年),是明清北京城外東側唯一一座城門,也是外城門中比較簡樸的一個。城樓低矮,僅一層廊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四周有迴廊。甕城呈弧形,箭樓為單簷山頂,正面及兩側各闢箭窗兩層,正面每層7孔,兩側每層各3孔共26孔,箭樓下開拱形門洞。
廣渠門城樓
廣渠門甕城
(見圖24)
廣渠門箭樓
(見圖25)
▲ 東便門、西便門
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外城北垣東段、西段的城門,包築於東南角樓和西南角樓。
便門城樓
便門城樓單層單簷歇山小式,灰瓦屋頂,四面開過木方門,無窗。城樓面闊三間寬21.2米,進深一間5.5米,高5.2米,樓連城臺高11.2米。
便門甕城
便門甕城呈半月形,東西27.5米,南北15.5米。
便門箭樓
便門箭樓為單層簷硬山小式,灰瓦屋頂,南面闢為木方門,北東西三面闢箭窗,每面兩層,每面每層4孔,東西每層兩孔共16孔,箭樓三間9米,進深一間4.6米,高4.7米,箭樓城臺中開門,外側(北)為三伏三券式拱券頂,內側(南)為過木方門洞,樓連臺高10.5米。
▲ 外城角樓
北京外城角樓也可能是在清朝乾隆初年修建,確切的說應該是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之前修建的。
北京外城角樓,不論從規制上還是體量上,都遠遜於內城角樓,但是從建築設計上又是非常巧妙,與外城牆的體量搭配也是非常的合理和勻稱。它那歇山十字脊出寶頂,方形堡壘式的獨特造型,也是中式古建築多樣性變化的典範。
角樓伸向城牆外3米的方形,城臺基寬約10.5米,頂寬8.5米。屋面為灰筒瓦,十字列脊、寶頂、鴟吻、走獸,戧脊走獸為5個。面闊、進深均為一間,寬度為6米。樓高7.5米,樓連臺通高16.6米。外城角樓設2排箭窗,朝向外的兩面每排3孔,共12孔;朝向城牆的兩面每排2孔,共8孔,總計20孔箭窗。
東南角樓(復建)
北京老城樓,讀城——畫城的啟示:
京城和萬裡長城有同等歷史價值。京城的城樓和箭樓是一種文化,和故宮建設同等重要。系統地整理老北京城的歷史資料非常必要。僅存的城牆、城樓、箭樓、角樓很有代表性,要保護好,利用好,宣傳好,通過點展示出全貌,提高文物保護力度,熱愛我們的北京城!
我跟規劃學會的年輕同志們講述我從事北京城市規劃60年的經歷,總想還能為北京做點什麼,他們建議我用畫筆把老北京城樓系列地畫出來,用繪畫的形式記載北京城樓的布局和形制。首先我從微信上看到了《終於收齊了!老北京的47 座老城門,值得收藏》,內容很豐富。我網購了兩本書,一本是當時市建設局孔慶普同志編寫的《北京的城樓與牌樓結構考察》,他親自經歷的解放後城樓修繕和拆除工作。另一本是由瑞典人喜仁龍編寫的《北京的城牆與城門》,他曾在20 世紀20 年代居住在北京,詳實記錄的歷史。認真閱讀,很有參考價值。我是邊研究邊畫,有的畫了好幾張,直到滿意。希望對城市規劃有所參考和借鑑意義。 ---趙知敬
內容來源:北京城市規劃學會圖文:趙知敬整理:周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