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網友問及什麼是觸覺素描,摘拙著《於小冬講觸覺素描》回答他的問題,並希望與網上高人共同探索、討論。以下圖片皆為高清,會理解的更透徹。——中央畫室
什麼是觸覺素描?觸覺素描的概念是什麼呢?我們從丟勒畫的《祈禱的手》開始解釋這個問題。《祈禱的手》可以說是在美術史當中讓我們記憶最深刻的一雙手,幾百年來它感動我們。我將這張素描的最精美複製品掛在自己的屋子裡,像每天的祈禱和祭拜。一張小畫,充滿感情,充滿深刻的內在精神體驗;畫的堅實具細,他的觀察方式很像手的觸摸。這張畫是很有代表性的觸覺素描的例子。應當說丟勒是素描的一道門,只有入了丟勒這道門才有可能真的會畫素描。我們會提出疑問,畫素描是用眼睛去看的,難道還要用手去看嗎?實際上我是用「觸摸」作為一種比喻,去指向用眼睛「觀察」,在這一類素描當中眼睛的觀察如同手的觸摸,我把觸覺式觀察的素描稱為「觸覺素描」。
「觸覺的觀察」這個詞不是我發明的,有一位二十世紀初的美學家叫沃爾夫林,他寫了一本很重要的書,叫《藝術風格學》,在那本書裡他把觀察方式分為兩類,一個是觸覺式的觀察,一個是視覺式的觀察,並由此發展出繪畫系統豐富的風格變化,發端於觸摸式的觀察,就會導致繪畫中邊緣線的銳利,所有的部分都可以畫的清晰可見,也會導致這種風格的畫面關係是比較平面的,丟勒是最典型的代表畫家,他在灰底上用黑白兩種顏色畫素描,與他油畫的製作程序也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是視覺方式的觀察,觀察的方式會像照相機,人眼球的構造本來就如同照相機,焦距能夠調虛、調實,這種觀察方式就叫做「視覺式的觀察」,視覺的觀察方式會導致對明暗、光影、虛實、空間、距離更敏感。可以說,在西方美術史乃至所有民族的美術史中,我發現都存在這樣兩個系統,即觸覺的方式和視覺的方式。我的素描教學,就是圍繞著第一類觸摸式觀察的方式展開的。
丟勒的得意之作《亞當與夏娃》,在觸摸式的素描階段他到了一個巔峰狀態,此時的觀察方式無論遠近、明暗,皆被畫的清晰可觸。丟勒的畫甚至有一點神經質,邊緣線都是緊張痙攣顫動的,刻的非常實,對細節興趣盎然,局部畫得很深入。連樹皮怎麼裂開的都畫得很清楚;這些樹幹畫的很圓,有厚度;腳邊小耗子的尾巴也畫的很圓,像畫一根柱子一樣的去表現;不要以為觸摸式的素描邊緣銳利不能夠表現厚度,這張畫是很好的例證,它能夠把人體的空間和厚度表達充分,肩頭結實的體積,肩窩裡的前後疊壓穿插清晰。
我猜想,當年沃爾夫林除了「觸覺」也找不到更好的詞了。其實觸覺素描在古典大師那裡也有很多不同風格。基本訓練的階段,應當縝密如丟勒,在更自如的階段也可以如賀爾拜因的素描精準卻有概括力。
下面是我學大師素描在自己寫生實踐中的消化吸收。
視覺與觸覺是一對概念。觸覺的觀察,正是沃爾夫林利用通感造出的詞彙。以觸摸的軌跡觀察必然觸及更多細節。以下是我在另一本書《於小冬講速寫》關於觸覺觀察的論述:
觸覺式的觀察,力求深入精準,作畫中,首先要看到全局,而後是在形狀的邊緣上讓眼睛窮追不捨。在關乎體積的時刻,眼睛更象是在形體的起伏轉折上觸摸的手,象作雕塑一樣能觸到形體看不到的背面,也象醫生和按摩師,能用眼睛如手一般拿捏肌膚筋骨,軟硬細糙盡如手感。如此這般形體可堅實的長在畫面中。當眼被訓練的如手般敏感細微,有如神經網布滿形體也布滿畫面,在這種狀態下眼已是手,眼不再是通過光線在眼底成像的工具,它們變成手,那一刻畫者就象是盲人。盲人在黑暗中也實實在在的用手感知著形體和空間。在造型訓練的初級階段,觀察事物的方式應當先是「觸覺」化的,畫家觀察的眼睛象一隻手在觸摸著對象的形體,鉛筆象一把鋒利的刀,敏感的雕刻著形狀的邊緣。觸覺的觀察可以看什麼都是實的,遠處和暗處只要畫面需要可以畫實。這樣的素描應該稱之為「觸覺素描」。不妨用「手感」來比喻這種觀察和表現方式。
「視覺素描」指的是:威尼斯畫派以後,自卡拉瓦喬起西方繪畫的用光術。光就象是魔術,它製造著如舞臺般的戲劇效果,它成就了倫勃朗這樣的用光大師,西方的人們也被這些大師們的畫啟發了雙眼,於是看到了光影,在日常視覺中印證了大師們用光的真實感。直到照相術的出現,似乎用光影就可以表現立體於平面。堅實的邊緣被代之以印象派大師們眯著眼看到的模糊的形,他們有意把焦距調的不實,在眼底所成的似乎是一個虛像。此一路素描可稱為「視覺素描」。維米爾沒有任何一幅素描傳世,要說清這種觀察方式他卻是最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