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鳥類前齒骨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2-06 騰訊網

NEW RESEARCH

長在白堊紀今鳥型類下頜最前部的前齒骨,是鳥類演化史上出現過的最奇怪的骨骼之一,當前學術界對其的研究還停留在簡要的描述階段。11月18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所周忠和、Alida Bailleul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望揭開這塊神秘骨骼的面紗。

本項研究採用了一系列分析測試手段,包括骨骼形態觀察、顯微CT以及nano-CT斷層掃描重建、古組織學切片、掃描電子顯微鏡分析等,詳細研究了來自於熱河生物群馬氏燕鳥(Yanornis martini)的前齒骨和其可能關節的部分齒骨的前端。結果顯示,前齒骨以及齒骨之間可能通過關節軟骨相連,並受下頜神經分支的控制,該關節可以增加了下頜的活動性,而這種增強的活動性顯然與鳥類的取食功能有關,無疑在處理食物的時候具有高度的靈巧性。

馬氏燕鳥頭骨前部照片。紅箭頭為前齒骨,藍箭頭是和前齒骨咬合的前上頜骨的缺齒部位

研究者還發現,前齒骨的存在與鳥類最前端的缺齒性有一定關聯,前齒骨與上前頜骨末端可能都被骨質喙所包裹,並能夠感知外界的受力激發的信號。頜骨末端的角質喙、前齒骨、牙齒、齒骨,展現了一種極具特徵、已經滅絕的高度靈活的頭骨可動性(cranial kinesis),但是這種方式可能僅僅局限在滅絕的今鳥型類化石中,從早白堊世一直持續至晚白堊世,之後逐漸消失。

馬氏燕鳥捕食魚類復原圖

此外,基於化石以及已有的現生鳥類的胚胎發育的研究數據,研究者推測前齒骨應該屬於籽骨(sesamoidbone)一類的骨骼,而並非起源於頜骨中任何已有的骨骼,代表了今鳥類演化的一個特有支系中的創新特徵。但是鑑於前齒骨的化石很小,保存也更為罕見,所以這一推測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予以驗證。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克拉通破壞與陸地生物演化」,中科院國際人才計劃(PIFI)項目以及中科院先導項目的資助。

作者:慄靜舒

編輯:沈韋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貪吃才會贏:白堊紀鳥類前齒骨研究取得新進展
    Martin)首次在白堊紀今鳥型類化石中觀察到了齒骨邊緣的一個小小骨茬。根據它所在的位置,馬丁將其命名為前齒骨。 今鳥型類是中生代最為進步的鳥類支系,現生鳥類就是從中演化而來。基於化石以及已有的現生鳥類的胚胎發育的研究數據,研究人員對前齒骨的來源也進行了探討。
  • 白堊紀早期的一種鳥類新物種擁有尾蹤骨
    這個物種生活在大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或能增進我們對於早期鳥類演化的理解。始祖鳥(Archaeopteryx)一般被認為是已知最早的鳥類,但是與現代鳥類相關的特徵直到白堊紀才出現。已知最早的白堊紀鳥類化石是在中國東北地區發現的二維標本,它們缺少尾蹤骨——一塊位於脊椎末端的三角形骨頭,用來支持尾羽,是現代鳥類的一個重要特徵。 日本福井縣立大學恐龍學研究所、福井縣立博物館的今井拓哉及同事描述了一塊三維保存的鳥類化石,該化石與鴿子大小相當,發現於日本中部,可追溯至白堊紀早期。
  • 晚白堊紀鳥類揭示喙的獨特發育
    晚白堊紀鳥類揭示喙的獨特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3:56 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傳統骨科醫學院Patrick M. O』Connor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7-1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  經觀察分析,研究團隊認為這件蜥蜴標本代表一個新屬種,將其命名為王氏因陀羅蜥(Indrasaurus wangi)。
  •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他曾經領導了對於琥珀中恐龍尾巴、鳥類遺骸及恐龍羽毛的研究。McKellar)、中國科學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易棲如博士等學者合作,完成了對這枚琥珀中包含物的研究。 2020年3月1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的研究論文,論文中將保存在琥珀中的鳥類命名為眼齒鳥(Oculudentavis),模式種名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揭秘翼龍生命史等入選
    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2017年度十大進展的發布,有助於推動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同時,對於進一步促進學科創新發展,展示我國古生物學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和科研成果,推動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和化石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謝樹成等在利用地質微生物研究陸地極端乾旱事件和海洋極端環境事件方面取得突破,發現地質微生物不僅能夠識別2.52億年前引起最大生物滅絕的惡劣古海洋環境,而且能夠識別最近35萬年以來陸地發生的大乾旱事件。這兩項成果顯示了小小微生物能夠訴說地球大災難,為古生物學服務全球變化領域開拓了新方向。
  • 日本發現1.2億年前的遠古鳥類化石
    新華社東京11月16日電 日本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通訊-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在日本福井縣發現了距今約1.2億年的鳥類化石,它擁有之前發現的類似時期鳥類化石中沒有的尾綜骨,有助於人們了解早期鳥類演化情況。
  • 神秘的白堊紀時代,恐龍並沒有完全滅絕,其中一部分進化成鳥類
    從一點點的哭泣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沒有恐龍時代的終結,很可能哺乳動物就不會有大的發展,科學家們從歷代的生命演化模式中對此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舊的物種滅絕了,新的物種可以開始繁衍生息。那麼科學家們在恐龍研究方面取得了什麼進展呢?
  • 3D翼龍蛋、古人類頭骨化石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你知道...
    謝樹成等在利用地質微生物研究陸地極端乾旱事件和海洋極端環境事件方面取得突破,發現地質微生物不僅能夠識別2.52億年前引起最大生物滅絕的惡劣古海洋環境,而且能夠識別最近35萬年以來陸地發生的大乾旱事件。這兩項成果顯示了小小微生物能夠訴說地球大災難,為古生物學服務全球變化領域開拓了新方向。兩篇成果發表於2017年的《地球與行星科學雜誌》。
  • 日本首次發現白堊紀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
    圖為在日本福井縣勝山市發現的原始鳥類化石及其復原效果圖。(圖片來源:日本媒體)  中國日報網1月6日電(信蓮)據共同網1月6日報導,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5日宣布,在勝山市距今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前期的地層中發現一具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該化石將從6日起在館內展出。
  • 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恐龍
    北票龍生活在早白堊紀,體長約2.2米,體重估計為85千克,北票龍的喙部沒有牙齒,但是有頰齒,內趾比較小,頭部較大,下頜的長度大約為股骨長度的2/3。從北票龍的化石標本上面的皮膚痕跡來看,北票龍的身體被類似絨羽的羽毛所覆蓋,就好像中華龍鳥一樣,只不過北票龍的羽毛稍微長一些,並且垂直於手臂,科研人員認為北票龍的絨羽代表著它是介於中華龍鳥與較高等鳥類中間的物種。
  • 琥珀中的白堊紀生物:世界最小恐龍比蜂鳥小卻有100顆牙齒
    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地質學家對該礦區的火山灰鋯石同位素測定地質年齡後認為,胡岡谷地的琥珀形成於約一億年前(約9900萬年),屬於白堊紀中期(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這裡被認為是人類能一窺「真實」白堊紀世界的最佳窗口。
  • 孔子鳥類研究取得進展
    始孔子鳥復原圖(麥可·羅斯曼 繪) 《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近日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臨沂大學、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等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揭曉,古植物研究成果上榜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內容涉及動物早期演化與寒武紀大爆發、脊椎動物演化(恐龍類、古鳥類、哺乳類等)、白堊紀琥珀生物群、古植物與古生態、古人類學、分子古生物學等多個研究領域。
  • 二齒獸類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二疊紀四足類的研究由來已久,在新疆人們發現過大量二齒獸類(Dicynodontia)化石,而很長一段時間,在華北廣泛出露的二疊系地層中未發現二齒獸類,只有幾件鋸齒龍類(Pareiasauria)化石。1989年在內蒙古大青山腦包溝組報導發現了邊緣大青山獸,打破了這一沉寂,但是在出露更為廣闊的孫家溝組卻依然沒有發現。
  • 全球最知名的10種恐龍:中華鳥龍驚豔白堊紀
    中華鳥類是第一種被發現化石中帶有羽毛的非鳥類恐龍,也是第一種被確定羽毛顏色的非鳥類恐龍。它生活在早白堊紀的中國,與秀頜龍(最小的恐龍)有著相近的親緣關係。照片中這塊保存完好的化石顯示中華鳥龍全身覆蓋皮毛般的十分簡單的羽毛――儘管有爭論說這只是細絲狀的膠原纖維殘留物而已。這些細絲由一種簡單的兩徑結構構成,與現在的幾維鳥的第二基羽毛略微有些相似。
  • 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陳燁光研究組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合作在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Genome-wide mapping of
  • 吉林首次發現新角龍類恐龍化石
    日前,吉林大學博物館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了基幹新角龍類恐龍化石——短頜太陽角龍化石。
  • 億年前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拉爾斯·施米茨博士、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等學者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