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壟斷型央企因急於採購推出的「非常招標」引起風波。
本周,國家電網公司2009年智能電錶第一批項目的招標結果預計將揭曉,總價值近9億元的294萬隻電錶訂單將花落數十家企業。這次招標原計劃7月份進行,但直到11月中旬才啟動,已經將近半年「無表可用」的國家電網公司,試圖通過此次招標快速選定急需的首批智能電錶。
或許由於時間緊張,在部分投標者看來,國家電網公司在這次招標中採取了一些不甚合理的做法:比如要求投標企業按照新的技術規範在7天內製造出用於檢測的樣表,而正常情況下生產樣表至少需要兩周時間;在檢測結果沒有公布時,投標企業就需購買標書,導致沒有通過檢測的企業花了一筆「冤枉錢」;國家電網公司的關聯企業在這次招標中獲得先機,部分下屬企業被指定為電錶重要元器件的供應商,等等。
一位投標企業的高層將這些做法總結為「程序不公」和「利益尋租」,並稱這將導致眾多有實力而沒關係,也不願「灰色攻關」的電錶企業被排擠出局。
國家電網公司有關人士稱,這次招標嚴謹規範,沒有聽說投標企業反映的上述問題。
不過,據本報了解,國家電網公司已在後續工作中對這次招標進行了補救,並對隨後即將展開的第二批智能電錶招標進行了完善。
樣表風波
廣東一家電錶企業的高層,用「連滾帶爬」來描述他們11月初趕製樣品時的緊張狀態。那7天企業幹部員工24小時連軸轉的情景,他至今記憶猶新。
11月3日,國家電網公司發布公告,決定對集中規模招標採購的智能電錶進行招標前全性能試驗,這一試驗是該公司電錶採購檢測工作四個環節中的首個,之後還將進行到貨前全性能試驗、到貨後抽樣驗收試驗和全檢驗收試驗。
儘管採取了自願送檢原則,但國家電網公司明確規定,送檢樣品的檢測報告將作為公司智能電錶集中招標的評審依據之一。這意味著,如果通不過招標前的全性能試驗,電錶企業即便參加了投標,也將被淘汰出局。
2009年下半年,國家電網公司計劃通過「總部統一組織,網省公司具體實施」的新模式集中招標採購智能電錶,改變以往由總部和各網省公司自行組織招標的傳統做法。對全國600多家電錶企業而言,國家電網公司成為近乎惟一的國內客戶,能否中標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自己的生死存亡。很多電錶企業都將這次招標視為自己的「背水一戰」。
原計劃7月的招標工作,直到11月18日才啟動。鑑於市場急需,國家電網公司留給首批智能電錶招標的時間非常緊張,招標前全性能試驗所能佔用的時間更是屈指可數。
國家電網公司在11月3日發布的送檢公告中,要求電錶企業11月4日起至11月10日,將樣品送至接收單位國網國際技術裝備有限公司,而且這些樣品須按照國家電網公司剛剛頒布的智能電錶形式規範、技術規範和功能規範製造。這樣,企業從接到公告到生產樣表再到送至北京,最長只有一周時間。
對於大部分電錶企業而言,這是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據上述廣東電錶企業的高層介紹,按照國家電網公司新公布的智能電錶標準生產樣表,正常情況下需要20天左右時間,其中,僅製作印刷電路板,就需要大約7天時間。
為了按時交付樣表,廣東這家電錶企業組織技術人員加班加點,連續熬了多個通宵,才倉促生產出樣表。將樣表送到北京時,頗費了一番周折。為了趕時間,樣表必須用飛機運輸,但由於電錶內含有可能會在高空爆炸的電池,航空公司最初不同意空運,在通過高層疏通關係並進行了充分的安全保護後,這批樣表才得以在截止日當天下午空運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