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風格的鐘表、路易十四風格的家俱或者是路易十四風格的裝飾藝術作品,都極具辨識度。那個時代的法國是「歐洲時尚引領者」,家俱師們把鍾殼看作房子,悉心打造,才有了那麼多讓人難忘的藝術鐘錶。來,一起來感受一下法國曾經獨特又高超的鐘表製造技術。
撰文 | 張羿
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必然與他的名字連在一起而成為人類永遠的記憶。
——伏爾泰論路易十四
1 序 言
路易十四(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在位期間1643年-1715年)時代是法蘭西文化與藝術奠定基礎並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時代。得益於其祖父亨利四世(Henry IV,1553年-1610年)創立的眾多合理的文化與社會制度,在路易十四統治法國的漫長歲月裡,巴黎聚集了大批當時世界上最頂尖的各類人才,他們一起合力創造了人類歷史上一個最輝煌偉大的時代,而他們的諸多文化藝術成就,直到今天還都影響著我們的藝術、文化品味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們通常會說在路易十四時代,法國造型藝術水平超越了包括義大利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與民族,巴黎因此成為了歐洲的時尚中心。客觀說來,在繪畫、雕塑等純藝術方面,法國最頂尖級的作品雖然達到了可以和當時義大利藝術家相媲美的水平,但真正使法國在路易十四時代一躍成為歐洲時尚引領者的是其室內裝飾藝術,尤其是包括藝術鐘錶在內的家俱等室內裝飾藝術品。正是這些展示了全新理念的作品成為了歐洲各國君王貴族與大收藏家們所追捧與收藏的物品,它們鮮明的個性,可以很容易讓人辨認出其時代風格,在藝術史上被稱為路易十四風格的鐘表、路易十四風格的家俱或者是路易十四風格的裝飾藝術作品。
2 建築式擺鐘造型與路易十四時代法國藝術鍾標準造型
2.1 鐘擺的發明與最早的科斯特擺鐘
對於現代機械時鐘製造來說,最重要的發明毫無疑問應是鐘擺,其理論是由義大利著名數學家與物理學家伽利略(Galileo,1546年-1642年)提出的,而具體的科學實驗則在後來由荷蘭數學家與物理學家克裡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年-1695年)完成。1657年荷蘭鐘錶製造師所羅門·科斯特(Solomon Coster,1620年-1659年)製造出了第一個擺鐘,1658年,惠更斯出版了《擺鐘論》,它在世界科技史上被認為是17世紀最重要的三大科學著作之一(圖1)。鐘擺的發明將機械計時裝置的準確性從原來每天誤差在15分鐘以上提高到每天誤差可以控制在15秒內,極大提高了機械計時裝置的準確性;同時,鐘擺的發明也使得以前每天需要數次上弦的鐘表變為可以間隔一天以上才需上弦的機械裝置,鐘錶因此開始變得真正實用起來並有了商業化的可能。在鐘擺發明後,由於地理上的近便、自身科技人才的積累以及法國從1500年開始逐漸建立起來的有效的學術和科技制度,法國迅速掌握了鐘擺技術並有所創新與突破,很快就形成了法國獨特的鐘表製造技術與造型設計。
圖1. 左邊展示的是所羅門·科斯特根據惠更斯的發明於1657年最早第一批製造出來的幾個擺鐘之一,而右邊則是惠更斯於1658年時發表的著作《擺鐘論》;現陳列於荷蘭萊頓的布爾哈夫博物館(Museum Boerhaave,Leiden)中。
2.2 建築形擺鐘
圖1左邊所示所羅門·科斯特最早製造的擺鐘外殼只是一個木方盒子,正面鐘盤圈下方有一個用於籤名的小金屬片,在鐘盤圈與籤名小片底下襯著黑色絨布。法國鐘錶師在1658年-1680年間基本也採用了科斯特式外部造型,儘管在華麗程度與裝飾性上,有些法國鍾採用了玳瑁貼面甚至加上了一些簡單的鎏金青銅花紋裝飾。然而在觀念上與科斯特不同的是,製造鍾殼的法國家俱師們將鍾殼看做一個建築物或是房子,建築內部居住的是鐘的機芯與鐘擺。在同一時期裡,有些英國製造時鐘外殼的家俱師們也有類似的觀念;另外,從1660年查理二世到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推翻詹姆士二世這段時間裡,英國這兩位國王都篤信天主教,整個國家有著強烈的天主教傾向,因此在造型藝術方面,也有著類似於同時代法國路易十四王朝的思維方式與想法(圖2與圖2a)。法國與英國最終在路易十四時代後期走上了不同的藝術道路,應該與這兩個國家在光榮革命後宗教信仰上的差異也有關係。
圖2. 帶人體雕塑的建築式早期布爾鑲嵌藝術座鐘「時間之神」,路易十四時代,1685年前製作於巴黎;高58釐米,寬40釐米,厚19釐米;鐘錶師為讓·勒·梅爾;鍾殼製造者為安德列-查爾斯·布爾;私人收藏品。
圖2a. 多功能木貼皮配白銀與青銅鎏金雕塑座鐘,1689年完成,機芯為湯姆賓製造,高73.6釐米;寬34釐米;深25釐米,現陳列於大英博物館。
法國建築式座鐘在1680年代中期開始變得成熟起來,我們在此舉一個典型例子(圖2),其鍾殼是安德列-查爾斯·布爾在1680年代創作的最好作品之一。相對於當時流行的科斯特式早期擺鐘造型,布爾將鍾殼增高,把它做成了華麗的巴洛克式宮殿建築形狀。鐘的頂端做成了當時宮殿的帶墊層的房頂形狀,並分兩層加配了八個燃燒著的火炬形狀的鎏金青銅裝飾雕塑;在頂部下方連結鐘身的部分有一層用多個青銅鎏金的小柱子支撐起來的通透式長窗,它不僅使建築式的造型顯得活潑且更加華麗並富於裝飾性,而且也有著實際的用途,即擴散鍾鈴的聲音。在鍾殼兩側四角的位置上有四根古代希臘科林斯式柱子;鐘的正面是頂部為拱形的玻璃門,兩側也各有一個頂部為拱形的大玻璃窗,這些門窗周邊都豪華加配了鎏金青銅打造的植物葉子花邊裝飾浮雕,透過鐘身側面的玻璃窗,我們可以欣賞機芯的運動之美;鐘的最下方是四個上部雕刻了凹槽的青銅鎏金的陀螺狀支腳。
這個鐘殼最具革命性的地方是鐘身正面鐘盤下的青銅鎏金人像雕塑,他展示的是古代希臘神話中的時間之神克洛諾斯(Kronus),他的身體坐在一個打造成古典石碑狀的籤名牌上,克洛諾斯因用力而微微張開了翅膀,他正在舉起碩大的銀質鐘盤圈,其身下放置著象徵他身份的大鐮刀,與鐮刀一起的還有身體盤旋蠕動但卻低下了頭的一條蛇,這裡蛇應是妒忌的象徵,它表現了當時的鐘表師們對自己在這個時代所取得的成就的毫不掩飾的驕傲。可以注意到:這個帶有浮雕造型的籤名牌與最早的科斯特製造的鐘表上的籤名牌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建築式鐘錶最終在1700年前後發展成為典型的路易十四時代時鐘造型(請看下文)。
值得指出的是,1680年代英國同樣也有建築式座鐘的概念,我們僅給出一例由英國偉大的鐘表師湯姆賓(Thomas Tompion,1639年-1713年)製作的建築式座鐘(圖2a),供讀者欣賞。
2.3 路易十四時代的經典時鐘造型
由布爾製作的「命運三女神」座鐘外殼是由建築型座鐘抽象演化而來的(圖3),這類造型的鐘殼應該是在1690年代末期變得成熟起來。與圖2所示的建築式座鐘相比,可以注意到其鐘盤已經變成了典型的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樣式。在最外圈用從1到60的阿拉伯數字標示分鐘數,在此之內是由鑲嵌著12個白色小琺瑯片組成的內圈,小琺瑯盤上用羅馬數字標示小時數,在內部中心圓圈上裝飾有花籃與卷葉圖案的鎏金淺浮雕,鐘盤上有一對藍色鋼針指示小時與分鐘,這種鐘盤開始於1690年代,是法國時鐘最終擺脫科斯特鍾型的標誌之一。在鐘盤之下是華麗的青銅鎏金命運三女神浮雕,左邊的克洛託(Clotho)從她的線竿上發出生命之線,右邊的拉刻西斯(Lachesis)將線收回到繞線筒上,而中間的阿特羅波斯(Atropos)則是手拿剪刀隨時準備將線剪斷。浮雕中命運三女神的造型有可能受到古希臘雕塑中美惠三女神的影響,即兩邊的女神面對觀眾而中間的一位則是用她的背對著大家,正好適合故事本身的要求,即中間的剪斷命運絲線的女神阿特羅波斯不該看到觀眾,因為這意味著觀者在塵世命運的終結。毫無疑問,這個配合計時裝置的浮雕力圖表達的主題是源自古代希臘荷馬史詩中就已經傳達出的與時間相關的哲學觀念:
「人的生命之長短無可奈何地必然由在冥冥之中的『命運』來決定。」
我們應該注意到這個鐘上雖然有浮雕和頂上的裝飾性雕塑,但它的聚焦點是讀取時間的鐘盤,這一點也同樣適用於2.2節中結束的建築鍾型。
圖3. 布爾式座鐘「命運三女神」,路易十四時代,安德列-查爾斯·布爾製作鍾殼,長104釐米,寬60釐米,高22釐米,現陳列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
1690年-1700年是路易十四時代法國時鐘造型開始成熟、定型的時代。在認真觀看了圖3等後,我們現在可以給出路易十四時代經典時鐘造型的描述,典型的路易十四時代座鐘的造型具有如下特徵,它們都是帶有寓意-象徵式浮雕主題座鐘,取材於古典時代的神話。通常鐘的頂端會有一個古代希臘-羅馬神話中的神祗或人物,他們通常是:
1. 時間之神克洛諾斯(Chronos),他或者是斜臥著或者是坐在地球上,身上帶有翅膀且手持大鐮刀;
2. 正義女神雅典娜,她或者站立或者坐著,身穿鎧甲並帶著頭盔,通常手持長槍和盾牌,她還象徵智慧、勝利等;
3. 命運女神,她的形象通常為一手拿棕櫚葉而另一手持著長號,並有可能被塑造成正在吹長號的樣子。
鐘的側面四個邊的上端頂部一般可以分為兩種:
1. 類似於支撐柱式的裝飾性圖案雕塑;
2. 做成人體形狀的支撐柱,其形象可以是地球上的四大洲,一天中的早晨、白天、黃昏與黑夜等。
鐘盤下方會有浮雕,常見主題有命運三女神、駕駛太陽車的阿波羅等,這個主題性淺浮雕通常都會展示鐘錶製造者(確切地說,是鍾殼製造者)對古典拉丁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或是對16-17世紀紋章學大師切薩雷·裡帕(Cesare Ripa,約1560-約1622年)的《圖像學》(Iconology)的理解。鐘的底部支腳會做得略微有些渦卷形,其造型可以是馬匹、海妖、臥著的斯芬克斯或帶翅膀的女妖等。
在現實的時鐘製造過程中,會根據具體情況有所調整,比如鐘頂上的神祗或人物雕塑有可能會被去掉,鐘頂下的四個人像立柱或是裝飾雕塑立柱可以只在正面前方有兩個,甚至鐘盤下的寓意浮雕可以變成純粹裝飾雕塑或籤名牌等。我們這裡再給出一個同樣也是布爾製作的「命運三女神」座鐘例子(圖3a),它顯然也是按照上面所說的路易十四時代典型座鐘的原則創作的,讀者可以通過比較來看出布爾對這一原則的靈活運用。當然也可以在上述的標準結構上加入一些輔助裝飾,例如我們可以在圖3所示「命運三女神」座鐘鐘盤上方看到一個古羅馬雙面戰神同時也是象徵過去與未來的時間之神亞努斯的青銅鎏金浮雕(圖3b),這個亞努斯雕像的加入,不僅明確將時間概念、國家的戰爭與和平狀況與命運連結起來,而且同時也清楚表明了它是一個皇家定製作品。
圖3a. 布爾式座鐘「命運三女神」,路易十四時代,安德列-查爾斯·布爾製作鍾殼,巴黎擺鐘藝廊提供圖片。
圖3b. 布爾式座鐘「命運三女神」局部,亞努斯神像浮雕。
作者簡介
張羿,藝術史研究者,俄羅斯冬宮博物館鐘錶與古樂器部顧問,法國擺鐘藝廊顧問,廣東省鐘錶收藏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也是數學家、邏輯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