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股份擬收購LG化學偏光片業務 再次跨界布局新材料

2021-01-19 騰訊網

杉杉股份擬收購LG化學偏光片業務,繼成功轉型新能源領域後再次跨界布局新材料——

「常青樹」,關鍵在「青」不在「常」 

作為曾經的中國西服第一品牌,杉杉選擇在行業上升期、企業巔峰期轉型布局新能源領域,並取得巨大成功。目前,其正在進軍素有「光學行業晶片」之稱的偏光片領域。

杉杉股份方面認為,企業成為「常青樹」的關鍵不在於「常」,而在於「青」。要是一直走尋常路,就不會有杉杉的今天。與其等到行業下行、企業走投無路之時再尋求轉型,不如在企業還健康、現金流還穩健時主動轉型。

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日前發布重大資產購買預案,擬收購韓國LG化學顯示器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LG化學」)旗下LCD偏光片業務及相關資產。標的資產基準購買價為11億美元,上市公司以增資形式取得該標的70%股權,對應基準購買價為7.7億美元。此舉意味著杉杉股份這家曾經的服裝行業巨頭繼成功轉型布局新能源領域後,再次跨界新材料領域。

邁向偏光片

偏光片被業界稱為光學行業的「晶片」。由於該領域內的三大巨頭LG化學、日東電工、住友化學均為外資企業,偏光片一度成為「卡脖子」的老大難問題。所以,專家表示,此次杉杉股份計劃拿下LG化學相關業務,將對中國偏光片產業及下遊的液晶面板產業產生深遠影響。

公告顯示,根據「框架協議」,LG化學將在中國境內以現金出資形式設立一家持股公司,杉杉股份則以增資形式取得該持股公司70%的股權,LG化學持有剩餘的30%股權。

杉杉股份方面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的資產規模、銷售收入與經營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有望成為國內偏光片行業領軍企業。

業內人士表示,受益於我國下遊面板行業迅猛發展,作為面板核心材料之一的偏光片需求量也將穩步增長。偏光片是液晶面板的關鍵原材料之一,約佔面板成本的10%,因此,實現偏光片國產化配套勢在必行。

作為全球領先的偏光片製造商及分銷商,LG化學偏光片業務中國市場份額連續多年保持第一。

通過本次交易,杉杉將進一步優化公司業務結構,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持續經營能力和發展潛力,實現上市公司股東利益最大化,提升上市公司核心競爭力。

先一步轉型

跨界進軍偏光片領域並不是杉杉的第一次轉型。從服裝到鋰電池是杉杉轉型的第一步。

成立於1992年的杉杉股份曾經是國內西服第一品牌。1996年,杉杉股份在A股上市,成為中國服裝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當時,杉杉細分市場綜合佔有率高達37.4%;連續7年登上消費者「心目中理想品牌」「實際購買品牌」「購物首選品牌」3項評比的榜首。

不過,杉杉並未滿足於此。僅僅3年後的1999年,公司就前瞻性地布局新能源產業並開啟戰略轉型,密集布局電池系統集成、能源管理服務、充電樁建設及新能源汽車運營等領域。

杉杉「掌門人」鄭永剛告訴記者:「企業成為『常青樹』的關鍵不在於『常』,而在於『青』。要是一直走尋常路,就不會有杉杉的今天。只有不斷創新,不斷蛻變,企業才有活力,才有持續競爭力。」

居安思危是鄭永剛最看重的品質。在公司巔峰時期,鄭永剛便開始思考轉型,「當時我就問自己,杉杉能否升級為ZARA、優衣庫一樣的時尚型企業,答案是不能。因為我們只會做西服,在其他服裝細分領域沒有優勢。既然不能升級,那就只有轉型」。

基於這一思路,他離開寧波來到了上海,在服裝之外找到了「第二曲線」——鋰電材料。從1999年開始,鄭永剛帶著杉杉一頭扎進了彼時市場關注度還不高的新能源材料行業,探索鋰電池負極材料產業化道路。

進軍新能源材料領域的杉杉並沒有很快在業界嶄露頭角,畢竟做科技企業與做服裝企業完全不同。不過,杉杉並沒有遲疑,他們埋頭研發,持續培育全產業鏈。

20年後的今天,杉杉已經脫胎換骨。至2018年,公司核心產品鋰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收入佔總營收近80%,服裝營收佔比降至不到8%。

2018年11月份,杉杉10萬噸鋰電動力電池材料長沙基地項目試投產。2019年,公司位於包頭的10萬噸鋰電負極材料生產基地投產。此外,杉杉還在長沙麓谷、寧鄉與寧夏石嘴山相繼開展產業布局。

如今,杉杉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鋰離子電池正極、負極材料及電解液領域生產商,蘋果、奔馳、LG等都是杉杉的客戶。

杉杉「加減法」

「當時,服裝產業還是挺賺錢的。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兩條路,第一條是等到行業下行,企業走投無路再尋求轉型;第二條是在企業還健康,現金流還穩健時主動轉型。孰優孰劣,一眼便知。」鄭永剛說。

沿著這樣的思路,杉杉摸索出了一套「加減法」邏輯。

去年7月份,杉杉大手筆地做了個「減法」:以29億元的價格將杉杉商業集團100%股份賣給了唯品會。位於寧波的杉杉商業集團主要業務包括建設和運營奧特萊斯業務,旗下包括寧波、鄭州、南昌、瀋陽、贛州等多地奧特萊斯廣場以及寧波奧特萊斯跨境貿易有限公司。

同樣在去年7月份,杉杉做的「加法」則是以1.09億元認購澳大利亞鋰礦公司Altura8.6%的股份。此前,杉杉股份曾以1.2億元購得Altura2.51億股股份。這兩次交易,使杉杉持有Altura的股份達到19.41%。

對於如此劇烈的結構調整,不少人表達了惋惜。不過鄭永剛卻認為,新能源、新材料是公司新的主營業務,公司必須下定決心,做精做大主業。

「如今,杉杉在鋰電池材料領域的『江湖地位』已經超過了當年杉杉的西服行業地位。我們不僅是行業第一,而且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打破了國外壟斷。」鄭永剛表示:「鋰電池市場很大,競爭也很激烈。要實現價值最大化,必須進行全產業鏈布局。比如,正極材料的上遊是碳酸鋰,電解液的上遊是六氟磷酸鋰,杉杉在碳酸鋰、六氟磷酸鋰生產方面都有布局,因此可以很好地平抑原材料風險。又比如,從2015年開始,杉杉將產業鏈向下遊延伸,覆蓋動力電池到動力總成、新能源整車、儲能以及新能源車運營等。經過努力,公司已經形成價值鏈閉環。」

杉杉此次進軍偏光片領域也是「加法」思路的體現。有預測顯示,2023年全球65寸及以上超大尺寸電視面板的出貨面積將達6532萬平方米,將超越55寸成為出貨面積佔比最大的產品。對應來看,到2023年,全球65寸及以上偏光片的需求將達到1.63億平方米,其中中國市場需求將達到1.53億平方米。

相關專家認為,我國正在加速LCD面板產業國產化,此次杉杉股份擬拿下LG化學相關業務,目的顯然是進一步提升其在超寬幅偏光片領域的競爭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李治國)

相關焦點

  • 釐清業務板塊「聚焦鋰電」 杉杉股份收購LG化學LCD偏光片業務再跨界
    6月10日,杉杉股份發布重大資產購買預案,公司擬以7.7億美元(約人民幣54.49億元)收購LG化學旗下LCD偏光片業務及相關資產,收購完成後,杉杉股份將持有LG化學LCD偏光片業務及相關資產70%權益。
  • 杉杉股份:擬以7.7億美元收購LG化學部分偏光片業務及資產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杉杉股份擬以7.7億美元收購LG化學部分偏光片業務及資產6月9日晚間,寧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杉杉股份」,600884)發布公告稱,擬收購LG化學旗下在中國和韓國的LCD偏光片業務及相關資產。
  • 資訊:杉杉股份擬收購LG 化學LCD偏光片業務 行業格局或將洗牌
    長期以來,LCD偏光片生產主要由LG化學、住友化學、日東電工等幾大日韓廠商主導,我國臺灣和大陸廠商跟隨,但這一格局被杉杉股份打破。6月9日晚間,杉杉股份(600884.SH)公告擬出資7.7億美元收購LG化學旗下LCD偏光片業務及相關資產。
  • 杉杉股份漲停!擬收購LG化學旗下LCD偏光片業務 券商:高端偏光有望...
    來源:金融界網站杉杉股份漲停,總市值182億元。消息面上,杉杉股份昨日公布,根據上市公司與LG化學、中國樂金投資、南京樂金、廣州樂金、北京樂金、臺灣樂金籤署的《框架協議》,LG化學將在中國境內以現金出資設立一家持股公司(「持股公司」)。
  • 杉杉股份7.7億美元收購LG化學LCD偏光片業務獲韓國政府批准
    今年6月9日,杉杉股份發布公告,宣布公司擬出資7.7億美元認購與LG化學新成立合資公司中70%股權。新合資公司將作為收購主體,整合LG化學旗下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韓國的LCD偏光片業務及相關資產,總估值11億美元。
  • 韓方政府技術管控限制消除,杉杉股份將收購LG化學偏光片業務
    8月14日,經過韓國政府相關部門決議,LG化學偏光片生產技術不涉及國家安全和產業安全,不涉及不可出售的技術。這意味著杉杉股份收購LG化學偏光片業務掃除了政府技術管控的限制。今年6月9日,杉杉股份曾發布重大資產購買預案,稱擬作價7.7億美元收購韓國LG化學旗下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韓國的LCD偏光片業務及相關資產70%股權。
  • 杉杉股份55億買下LG化學LCD偏光片業務
    寧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2年,公司自1996年A股上市以來由國內第一家上市的服裝企業轉型為新能源產業領軍企業,現有業務覆蓋鋰離子電池材料、電池系統集成(包括鋰離子電容、動力電池PACK)、能源管理服務和充電樁建設及新能源汽車運營等新能源業務,以及服裝、創投和融資租賃等業務。
  • 豪擲7.7億美元收購LG偏光片 杉杉鄭永剛再跨界
    「前段時間,我們收購了LG的偏光片。我們跟LG是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這一輪我們把它收購下來,總收購標的11億美金。我們第一期收70%,7.7億美金。」6月10日,杉杉股份發布重大資產購買預案稱寧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杉杉股份)擬通過對持股公司增資的方式取得持股公司70%股權(持股公司是 LG 化學在中國境內新設的一家公司),並通過持股公司間接購買 LG 化學旗下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韓國的 LCD 偏光片業務及相關資產70%的權益。
  • 杉杉擬接盤LG化學偏光片業務 政府技術管控限制現已消除
    摘要 【杉杉擬接盤LG化學偏光片業務 政府技術管控限制現已消除】記者獲悉,經過韓國政府相關部門決議,LG化學偏光片生產技術不涉及國家安全和產業安全,不涉及不可出售的技術。這意味著杉杉股份收購LG化學偏光片業務掃除了政府技術管控的限制。
  • 杉杉股份(600884.SH):擬收購LG化學旗下相關區域的LCD偏光片業務及...
    格隆匯 9 月 14日丨杉杉股份(600884.SH)公布,根據上市公司與LG化學、中國樂金投資、南京樂金、廣州樂金、北京樂金、臺灣樂金籤署的《框架協議》,LG化學將在中國境內以現金出資設立一家持股公司(「持股公司」)。
  • 韓國政府放行:杉杉55億元拿下LG化學LCD偏光片業務
    之前曾有消息稱,寧波杉杉股份要以11億美元的價格出售該公司LG旗下的的LCD偏光片業務,不過這筆交易被韓國政府進行了審查。按照韓媒的說法,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將決議LCD偏光片技術是否與第八代或更高代TFT(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製造技術相關聯。TFT目前被韓國指定為國家核心技術。
  • 杉杉54億收購LG化學偏光片業務,LCD行業「中進韓退」加速
    6月9日晚間,杉杉股份(600884.SH)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擬收購韓國LG化學旗下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韓國的LCD偏光片業務及相關資產,基準購買價為7.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4.4億元)。10日,杉杉股份股價漲停,報收13.76元。
  • 杉杉擬接盤LG化學LCD偏光片業務 韓國政府技術管控限制已消除
    IT之家8月18日消息 《科創板日報》報導,經過韓國政府相關部門決議,LG 化學偏光片生產技術不涉及國家安全和產業安全,不涉及不可出售的技術。這意味著杉杉股份收購 LG 化學偏光片業務掃除了政府技術管控的限制。
  • 杉杉股份擲54億收購關鍵資產 中國LCD偏光片將告別卡脖子
    杉杉股份6月9日晚間宣布,擬收購LG化學旗下位於多地的偏光片業務及資產,其70%份額作價7.7億美元(約合54億元人民幣),剩餘30%將在未來3年完成收購。偏光片被視為光學行業的「晶片」。由於該領域內的三大巨頭LG化學、日東電工、住友化學均為外資企業,偏光片一度被視為「卡脖子」的關鍵產業。
  • 鄭永剛重掌杉杉股份 專注鋰電、偏光片
    杉杉股份昨晚發布公告稱,公司於當日召開董事會,選舉杉杉企業創始人鄭永剛擔任新一屆董事長,莊巍擔任副董事長,原董事長李智華專任公司總經理。  「該項任命表明,作為杉杉股份實際控制人,鄭永剛將親自操盤上市公司,其發展重點是鋰電池材料和新收購的偏光片業務。」有市場人士稱,按照鄭永剛經營實業的歷史和其強勢的個性,其執掌公司後有望對行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 獲韓國政府批准,杉杉股份7.7億購買LG化學旗下LCD偏光片業務
    獲韓國政府批准,杉杉股份7.7億購買LG化學旗下LCD偏光片業務近日,寧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擬通過對持股公司增資的方式取得持股公司70%股權(持股公司是 LG 化學在中國境內新設的一家公司),並通過持股公司間接購買 LG 化學旗下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韓國的 LCD 偏光片業務及相關資產70%的權益
  • 寧波杉杉收購LG化學LCD偏光片業務或遇阻
    集微網消息(文/小山),韓國LG Chem於6月份表示,已與寧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達成交易合同,將以11億美元的價格出售該公司大部分的LCD 偏光片業務。消息人士本周一稱,LG化學的出售計劃可能面臨阻礙,因為若韓國政府將該項技術定義為國家核心技術,將很難對國外出售。
  • 芯報丨獲韓國政府批准,杉杉股份7.7億購買LG化學旗下LCD偏光片業務
    7.7億購買LG化學旗下LCD偏光片業務 近日,寧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擬通過對持股公司增資的方式取得持股公司70%股權(持股公司是 LG 化學在中國境內新設的一家公司),並通過持股公司間接購買 LG 化學旗下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韓國的 LCD 偏光片業務及相關資產70%的權益。
  • 杉杉股份:變身「鋰電」後的前景並不光明
    加上杉杉股份收購LG偏光片資產,打造「鋰電」+「偏光片」雙引擎業務等一系列利好消息,中信證券、信達證券、財通證券、中銀證券等多家券商表示看好其未來發展、負極和電解液三大鋰電材料的生產企業,但是這種「開花」式的布局導致了杉杉「樣樣做,樣樣都不精」的尷尬。
  • 杉杉股份擬「改名」 全力聚焦鋰電池材料業務
    4月27日,杉杉股份發布公告稱,擬將公司中文名稱「寧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杉杉鋰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稱變更為「SHANSHAN LITHIUM INDUSTRY CO.,LTD.」。杉杉股份表示,隨著公司鋰電池材料業務的快速發展,公司鋰電池材料業務(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以及電解液)已成為公司主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