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基地

2020-12-05 溫州市政府網

  創業服務中心 2010年,溫州高新技術產業創業園建設高校公共創新平臺3個,引進高科技項目20個,完成年度任務的125%;高科技成果成功轉化7個,完成年度任務的116%;培育優秀較大規模高科技企業7家,完成年度任務的116%,被省有關部門評定為溫州市唯一一個省級和諧勞動關係先進工業園區。創業園引進企業20家,其中留學生企業5家; 8家高新技術企業有意入駐創業園。創業園新增項目35個,新增投資額40 370萬元。至年底,入駐企業76家,其中留學生企業26家。入駐企業行業涵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軟體、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等多個領域,入駐企業承擔國家級項目7個,省級項目19個,市、區級項目75個。據統計,累計吸引投資資本金約88 328萬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15%;科技城中試大樓入駐3家高新技術單位。1月~10月份,創業園產出約6.5億元,比上年增長45%。9家經營狀況較差的企業遷出創業園。2010年,創業服務臺中心組織13家企業申報科技型中小企業千星成長計劃。舉辦金融機構和園區企業對接座談會,組織園區浙江格魯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同銀行對接。開設《打造卓越團隊》、《中小企業發展瓶頸》、《中小企業發展戰略》等課程,請工商管理博士、「中國十大傑出培訓師」狄振鵬先生上課,邀請創業導師對園區重點企業進行創業輔導。與時代光華籤約建立網上商學院。確定浙江光正大律師事務所為2010年度合作中介機構。開設「創業園企業人才招聘平臺」為企業推薦人才信息近300多條。組織溫州國技互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參加溫州大學畢業生招聘會。啟動高新園區科技創新創業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完成項目建議書。園區有35家企業參與勞動和諧園區創建活動。引進歸國留學人員創辦5家企業。浙江博爾塑膠有限公司的林葉剛博士入選國家第三批「千人計劃」;溫州雷賽醫學雷射有限公司由國際行業龍頭美國雷賽科技有限公司和溫州醫學院合作成立,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優化切削模式眼科準分子雷射治療機,填補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項目被列入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由留美博士潘躍曉創辦的溫州恆輝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醫用LED燈,採用高顯示指數的用於特殊行業的功能LED開發無影燈,技術水平達國際先進水平。為留學生申報各項優惠資助,組織留學生企業申報市電子信息與軟體專項資金資助計劃,開展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工作。累計接待省、市領導等國內外客人計15批,115餘人次。

  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 2010年,溫州市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加快在建項目的施工進度和已竣工項目的組織驗收。大好大食品有限公司計劃一期工程5.8萬平方米,已經結頂;美福食品有限公司附樓已經結頂,主樓21層,已建19層。園區籌措建設資金投入到農業總部經濟園建設,總建築面積19 000平方米,管委會投資4200萬元,已投資2000萬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00%。園區引導溫州以外的工商企業或農業企業投資園區的農業項目,把總部設在農業高新園區。制訂招商引資辦法,並報上級政府批覆。組織參加海西經貿交易會和浙江農業博覽會。4月邀請溫州科技職業學院7名專家和教授,與園區的農業企業進行技術對接和科技合作。引導企業申報和認真組織實施科技項目,特別是省、市重大科技項目的申報和組織實施工作。園區幫助被拆遷企業項目重建的審批手續辦理,落實到位拆遷徵地補償資金。園區著手被毀排水渠和電線恢復建設工作,新建排水渠長486米、供電線路350米,總投資27.47萬元。籤訂安全生產或安全施工責任書,制訂和完善《2010年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考核辦法》等規定,每月一次安全生產檢查。
    龍灣灘涂養殖科技孵化器 2010年,浙江省龍灣灘涂養殖科技孵化器開展灘涂養殖品種的良種培育、新品種引進開發和大規格苗種培育技術推廣示範及養殖模式研究、病害防治、環境監測工作。公司與華東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水產大學、浙江大學、寧波大學、溫州大學等單位合作,是浙南海水養殖優良新品種引進、開發、新技術研究、水產養殖技術示範和行業技術培訓、優良苗種供應、技術諮詢的核心。孵化器內有溫室3500平方米,建成綜合樓2幢(2000平方米),各類實驗室300平方米,新品種、新模式高標準養殖試驗塘10口(面積約200畝),生態淨化蓄水塘2口(面積約60畝),高位精養塘7口(面積約10 000平方米)。配備水、電、氣系統以及水質分析、病害觀察、種質分析、生物餌料等實驗室以及多媒體教室,添置科研生產的儀器設備。從2010年開始對養殖池塘進行改擴建。擁有來自海水養殖、海水化學、海洋生態、水產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等專業學科的技術隊伍。其中,中級以上職稱的技術人員25人,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16人。基地承擔國際項目、國家級項目(「863」項目、國家級科技支撐項目)及省市區各級科研項目30餘項,取得10餘項科研成果。基地承擔的項目有:聯合國「中國南部沿海生物多樣性管理」項目、國家863計劃「餌料微藻異養—光自養串聯培養技術研究」、「條紋斑竹鯊人工養殖試驗研究」、「海水蔬菜引種與栽培技術研究」、「文蛤大規模人工育苗技術」項目和「蛤、蚶、蟶抗逆品種選育」項目等。在海洋經濟貝類繁育及增養殖技術,對蝦高效循環養殖等相關研究上取得一批自主創新性成果,涉及文蛤、泥蚶、縊蟶等多個經濟貝類品種,突破貝類苗種供應的瓶頸。魚蝦貝高效生態循環養殖模式研究開發特有的零排放、無汙染、自循環的生態養殖模式,為溫州市乃至全省全國的海水養殖業提供健康養殖示範樣板。

  樂清智能電器產業基地 2010年,國家火炬計劃樂清智能電器產業基地擁有電器及相關配套生產企業57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875家,企業集團79家,年銷售額億元以上企業81家,超10億元企業11家,超100億元企業3家,基地主要成員企業40家,骨幹企業6家,基地為國內生產智能電器廠家最集中、智能電器品種最齊全、產能較大的地區。2010年樂清電器工業總產值600多億元,創利稅67億元,佔樂清市工業總產值和利稅的比重分別為57%和74%,對樂清市GDP和財政貢獻率分別為24.9%和37.6%。基地主要成員企業工業總產值256億元,創利稅31.9億元,出口創匯3.8億美元。基地企業技術開發費抵扣與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所得稅優惠超過1.5億元。樂清電器產業從業人員達20多萬人。其中,基地骨幹企業中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2128人,佔從業人數比例超過20%。基地企業與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西安高壓電器研究所、上海電科所等單位保持科技合作的基礎上,又與中科院上海分院建立科技合作關係,建立中科院上海技術轉移中心樂清辦事處,與河北工業大學共建樂清電氣技術研究中心和電器可靠性實驗室。協同溫州大學籌建浙江省溫州低壓電器及智能電器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蓋達組織企業參加科交會、高交會等高新技術產品展示交流活動,華儀、鴻寶等46家企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基地骨幹企業正泰、德力西、人民、長城集團位列中國企業500強,成為國內同行業的龍頭,德力西、正泰集團建成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擁有省級研發機構16家,實施國家863計劃1項、火炬計劃50項、星火計劃53項、國家級新產品14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產生45個中國馳名商標。正泰集團的「支持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協同設計和製造系統的研究及其在電器創造業中的應用」、德力西集團的「信息化系統安全防護過電壓電器技術」、華儀的「配電自動化系統」等項目入選省級重大攻關項目。

  永嘉特種泵閥產業基地 2010年,國家火炬計劃永嘉特種泵閥產業基地有成員企業50家,其中骨幹企業5家,高新技術企業23家,省級高新技術技術研究開發中心8個。2010年,基地企業產品銷售收入120億元,比上年增長20%;出口創匯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0%;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7.1億元,佔銷售收入的6%。基地企業開發新產品80多項,專利產品132件,其中發明專利18件,列入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1項,國家級重點新新產品1項,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家。基地支持蘭州理工大學溫州泵閥研究院、永嘉縣泵閥創新服務中心等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投入18萬元支持「中國泵閥網」等行業網絡平臺升級改版。2010年,基地企業列入市級以上企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建設項目5個,累計擁有市級以上企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9個。泵閥創新服務中心繼續開展大中專畢業生崗前培訓,舉辦2期,培訓學員400多人,全部被泵閥企業招聘使用。協會舉辦技術工人技能培訓2期,培訓學員200多人,耗資20萬元。基地累計實施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8項,其中7項通過省科技廳驗收,項目內容涉及工藝研究、技術開發、試驗裝置、信息化等。開誠鑄業有限公完成「改性水玻璃砂工藝技術應用研究」 項目實施後產品供不應求,項目全年銷售收入2.2億元。制定《永嘉縣泵閥「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邀請國內泵閥行業專家來永嘉調研考察,開展論談、講座,與企業開展座談交流會。

  瑞安自動化設備產業基地 2010年,瑞安自動化設備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申報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3項、立項2項,爭取資金150萬元,申報省重大科技項目8項、立項2項,爭取到資金160萬元,申報省科技成果轉化重大專項3項、立項3項,爭取資金240萬元,申報溫州市科技計劃項目16項,立項12項,爭取資金350萬元。申報國家火炬計劃項目27項,申報國家重點新產品7項,申報《國家高新技術產品目錄》產品26項,申報省級新產品計劃170項,立項146項。區域經濟和支柱產業發展中關鍵、共性技術項目立項18項,安排經費490萬元,根據《瑞安市落實企業技術開發費稅前扣除政策的實施辦法》,落實嘉利特公司三個項目技術開發費1900萬元。基地自動化設備產業規模企業年產值以38.1%的速率增長,總收入13.7億元,形成自動化製藥機械、包裝機械、印刷機械、建築機械、智能儀表、智能鑑偽點鈔機為主導的特色產業。基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8家,獎勵資金360萬元。基地企業申報溫州市、省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12家,獎勵資金80萬元,累計達31家。

  龍灣食品與製藥設備產業基地 2010年,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浙江) 基地龍灣食品製藥裝備分基地通過驗收,基地擁有食品製藥設備生產企業506家,從業人員3萬餘人。產值億元以上2家,5000萬元以上12家,500萬元以上72家,1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具有國家壓力容器許可證,280多項國家智慧財產權。產品有製藥機械、食品機械、包裝機械等300餘種,產品規格1000多種。產品品種和生產能力,分別佔全國40%與30%以上,2010年全行業實現工業生產總值61.3億元。科技項目——「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藥裝備及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通過專家組的成果鑑定。龍灣區食品製藥區域科技創新平臺擬採取股份制運作方式,由幾家龍頭企業組建股份制企業,確定一家牽頭,成立董事會,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負責實施平臺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劃和日常管理。平臺主要提供技術服務、實施成果轉化、組織聯合攻關、開展人員培訓、提供信息服務等工作。11月,蓋達組織浙江大學(龍灣)食品與製藥裝備技術轉移中心、浙江溫兄機械閥業有限公司、溫州市金榜輕工機械有限公司、溫州市中製藥設備機械廠、溫州市正展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參加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主辦的「2009(廣州)傳統醫藥國際科技博覽會」。浙江溫兄機械閥業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夏英傑教授就中藥提取技術、濃縮技術及分離術做專題報告會和現場互動,龍灣企業在博覽會上達成項目合作意向金額達5000餘萬元。

  甌海包裝製品及設備產業基地 2010年,甌海新型包裝製品及設備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有包裝企業300家,相關企業200多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家,實現產值20多億元,創利稅上億元。基地多年來均以18%以上的速度發展,創造了近萬個就業機會。甌海區專門撥款50萬元對基地予以資助。每年選擇約5項技術開發和產業化項目給予重點支持。累計扶持經費達到100餘萬元。對被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甌海區給予獎勵10萬元,每件發明專利鼓補助1萬元,每件實用新型專利補助2000元。建立華聯包裝機械省級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中包紙包裝技術研發推廣中心、浙江省紙包裝行業技術中心、溫州市紙製品檢測中心、溫大·東經包裝技術研發中心、浙江中申瓦楞紙複合板研究開發中心、包裝行業特色產業基地。近2年來基地累計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8項,其中省級重大專項1項,市級科技計劃項目2項,區級科技計劃項目5項。申請國家專利超過5項(授權發明專利1項),形成行業產品技術標準3件。2009年8月以來,基地舉辦培訓班12期,計1000人次。

  蒼南儀器儀表產業基地 2010年,蒼南儀器儀表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有企業30多家,產業產值達11億元,7家骨幹企業從業人員1115人,實現工業總產值7.7億元,銷售收入6.75億元,創利稅1.58億元。新增1家高新技術企業,使基地內骨幹企業均進入高企行列,獲國家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基地加強與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北京電力科學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7月份組織基地企業赴上海高校技術市場開展科技成果對接活動。全年有1家企業研發中心列入省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開發新產品13個,產品列入國家創新基金2項,列入國家火炬 計劃2項,國家新產品計劃1項,省重大專項1項,獲國家專利14項。

  龍灣閥門產業基地 2010年,龍灣特色閥門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有各類閥門企業1400多家,其中規模企業107家、年產值超億元企業6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其中高級工程師50人、中級工程師500人。擁有各類高新技術企業15家;擁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8個。中國特種閥門協會2個副會長單位在龍灣。主要產品佔據全國閥門市場25%的份額。2010年,基地實現全行業逆勢增長,閥門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36.92億元,比上年增長1.6%。建立從閥門研發到產業化科技經費支持方式。累計拿到1個國債資金項目(獲900萬國家撥款)、4個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14個國家火炬計劃項目、3個國家重點新產品,承擔浙江省重大機電裝備專項4項。基地全行業擁有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6家,佔全區總數的40%;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5家,佔全區總數的50%。江南閥門入選浙江省首批創新型企業試點。江南閥門準備在中小板上市。以凱喜姆閥門為龍頭組建的凱喜姆科技集團,整合重組龍灣區17家閥門企業,總註冊資金5168萬元,預計集團生產總值可突破20個億。五洲閥門兼併龍灣區內6家閥門企業,籌建集團公司。引進蘭州理工大學溫州泵閥工程研究院在龍灣設立院點。龍灣區政府對企業引進大院名校直接認定研發中心給予5萬元扶持;市級補助10萬元、省級補助20萬元。基地發展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8家;獲專利368項,其中發明專利42項。

  瑞安高分子材料產業基地 2010年,瑞安市政府制定《瑞安高分子材料產業發展規劃》,開展《瑞安市主導產業發展戰略研究》,推出《關於加快發展高分子材料行業若干扶持政策的通知》、《瑞安市扶持發展高分子材料行業若干意見》、《關於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就瑞安高分子材料產業新產品試製、技術改造、打造品牌、引進人才、智慧財產權保護、信息化建設、孵化器和技術中心建設以及外向型經濟發展予以政策傾斜。對新認定3家高新技術企業獎勵60萬元。組織企業申報溫州市、省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4家,獎勵資金80萬元。基地重大科技項目立項18項,安排經費490萬元,幫助華峰公司審批7個項目,技術開發費9700萬元。華峰集團聚氨酯鞋底原液的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50%,帶動瑞安高分子加工產業發展,形成集中於製鞋和箱包企業、製革企業以及紡織企業的產業鏈。瑞安塑料薄膜生產企業形成產業群,獲「中國塑料薄膜生產基地」稱號。成立瑞安市科技創業中心、溫州聯合研究院瑞安分院、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溫州大學高分子材料研發中心。華峰集團建有浙江省級研發中心兩個,是超纖合成革和氨綸長絲行業標準的起草制定單位;浙江華泰塑膠股份有限公司建有浙江省級研發中心1個,長期與浙江大學、武漢工程大學、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蓋達組織企業赴紹興、永康進行科技創新平臺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等考察學習活動,到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8所大學合作交流。與大院名校聯合開發新產品,對接國內外優質科技成果24項。邀請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釺焊協會、浙江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來瑞安開展論壇、講座等活動。

  瑞安市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 2010年,瑞安市汽車關鍵零部件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有1997家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實現產值146億元。基地企業主要分布在塘下鎮、安陽鎮,2010年向佔地面積33.53平方公裡的國際汽車零部件園區大規模集聚。瑞安市制發《瑞安國際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區規劃》、《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規劃》、《汽車零部件產業科技發展綱要》,《關於加快發展汽摩配行業若干扶持政策的通知》、《瑞安市扶持發展汽摩配行業若干意見》、《關於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等政策研究,全力支持基地發展。基地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3家,獲獎勵260萬元。申報省、市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12家(累計31家),獲獎勵資金80萬元。申報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3項、立項2項,爭取到資金150萬元,申報省重大科技項目8項、立項2項,爭取到資金160萬元;申報省科技成果轉化重大專項3項、立項3項,爭取到資金240萬元;申報溫州市科技計劃項目16項,立項12項,爭取到資金350萬元;申報國家火炬計劃項目27項;申報國家重點新產品7項;申報《國家高新技術產品目錄》產品26項;申報省級新產品計劃170項,立項146項。基地企業技術開發費稅前扣除政策獲落實,企瑞明公司三個項目通過審批,獲技術開發費3200萬元。12月5日~6日在溫州舉辦「第三屆中德先進位造與管理論壇」,基地30多家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高新技術企業參會,討論全球化背景下汽車產業發展問題。

  浙南作物育種重點實驗室 浙南水稻選育種試驗室以選育適宜在浙南及同緯度地區栽培的水稻、旱糧、蔬菜等作物良種為主,以選育溫州名特優地方品種為輔,並開展良種安全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至2010年底,實驗室固定資產總投入3275.35萬元,固定科研人員45人,其中中級職稱26人,副高級以上職稱14人,中高級佔在編人數的88.89%,高級職稱佔31.11%;其中博士5位,碩士29位。實驗室新立科技項目8項,其中省基金項目1項,合同經費83萬元;到位科研經費232.76萬元;院投入經費452萬元;橫向課題12項,經費61.25萬元;科技開發創收約60餘萬元,其中「金玉甜1號」通過國家審定,兩系雜交稻新組合「Y兩優689」通過浙江省品種考察審查;發表論文17篇,其中SCI 3篇,專著2本。承擔「花椰菜細胞工程育種技術及其新組合的開發利用」等省級科技項目和「農用銅素殺菌劑的載體化及其效應研究」等市級科技項目。建民、羅利軍、汪炳良等12位研究員來重點實驗室作學術講座,顏龍安院士,王建軍研究員、吳先軍教授等指導育種工作。實驗室派遣11名科技人員擔任溫州鄉鎮科技特派員。8月25日,蔬菜所被共青團溫州市委評為第二批「溫州市青少年教育基地」。3月29日~4月2日,承辦2010年度溫州軍分區蔬菜生產骨幹集訓。9月28日在平陽召開「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抗性雜草防控技術示範」現場會。11月19日~23日,參展第四屆中國(溫州)特色農業博覽會。

  省生物技術製藥工程實驗室 2010年,浙江省生物技術製藥工程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包括生長因子類生物技術藥物上遊關鍵技術、生長因子相關生物藥物中試關鍵技術、重組多肽蛋白藥物化學修飾及製劑工藝、質量標準和新劑型(包括微乳、微囊及納米微囊等)的研究與開發等。實驗室裝備有50L發酵罐、200L發酵罐、PCR儀、冷凍離心機、超低溫冰箱、培養箱、凍幹機、高效液相、蛋白質純化系統等,引進的600MHZ核磁共振調試完畢。本年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有:激活內質網應激途徑逆轉非小細胞肺癌化療耐藥篩選體系的建立及其分子機制研究、促進糖尿病心肌梗塞損傷修復及其機制研究、糖尿病心肌病中硝化蛋白的鑑別和分析、新型bFGF結合肽拮抗bFGF的作用機制研究、白藜蘆醇與胡椒鹼聯合應用的協同抗抑鬱作用及機制研究、CXCR4特異性拮抗劑SDF-βP2G促進下肢缺血性血管再生的機制研究等,浙江省自然基金傑青團隊 「李校堃研究團隊」 項目1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 「一類新藥重組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關鍵工程技術及應用」獲2009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完成人李校堃,吳曉萍,馮成利,黃志鋒,黃亞東,初彥輝。實驗室派出5人到美國、加拿大等高校進修、訪問、交流。實驗室部分高水平科研人員:李校堃(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金利泰(教授、浙江省優秀博士後、醫藥衛生高層次人才)、譚毅(副教授,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訪問學者)、黃志鋒(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訪問學者、講師)、梁廣(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訪問學者、副研究員)、肖健(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訪問學者,講師)、王怡(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胡厚穩(博士,加拿大國家研究院聯合培養)、徐相(碩士、已發表影響因子達5.0的SCI論文),引進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博士高紅昌、軍事醫學科學院趙應徵副教授,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胡培聲等。2010年在讀研究生共52人。

  浙江省眼視光學重點實驗室 2010年,浙江省眼視光學重點實驗室獲得國家973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7項,浙江省科技廳重大專項1項,浙江省科技廳一般項目1項,其他來源項目20多項,獲經費支持3000多萬元。據不完全統計,實驗室人員發表論文總數超90篇,其中27篇論文在國外雜誌上發表並被SCI收錄,影響因子總和近75分;發表在眼科頂級雜誌<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4篇。獲得發明專利1項,申請發明專利5項。實驗室注重和美國新英格蘭視光學院、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力分校、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等的合作,共同建設、開發、利用實驗室資源。策劃組織中華醫學會眼視光學學術會議、國際近視和視覺研究研討會,協助策劃和組織第十屆國際眼科學學術會議 、第十屆國際視光學學術會議,組織和參加第十五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等國內學術會議並在大會上發言。聘請國內外著名專家、教授為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提升科研實力。2010年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有螢光光學顯微鏡、幹涉儀、高效液相色譜儀、高通量篩選分析檢測系統、蛋白分離純化系統、定量PCR儀、紅外雷射成像系統、液體閃爍計數分析儀、全自動血球儀、全自動生化儀等。大型儀器完好率達100%,使用率達90%。實驗室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有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心理所、美國國立衛生院、生物晶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現代光學儀器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神經生理研究所、暨南大學基因組藥物研發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蘇州大學等單位的博士、碩士等研究人員來實驗室開展眼視光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項目。實驗室招收博士和碩士研究生60餘名,引進博士4名,全職從事基礎研究。

  浙江省醫學遺傳學重點實驗室 2010年,浙江省醫學遺傳學重點實驗室取得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包括:闡明線粒體DNA A1555G突變和C1494T突變是引起氨基糖甙類抗生素耳毒性聾的原因之一。繪製出浙江省漢族聾病人群的線粒體12S rRNA 基因突變頻譜,發現11個可能與藥物性耳聾相關的mtDNA新突變位點。確定TRMU、MTO2作為核修飾基因調節線粒體耳聾的表型特徵。提出了藥物性耳聾的致病機制。在國內成功建立一種同時檢測mtDNA A1555G突變和C1494T 突變的方法。與解放軍總醫院和溫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合作,在國內率先開展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線粒體基因突變研究,發現mtDNA A4401G突變導致的線粒體tRNAMet和tRNAGln代謝缺陷,這是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機制之一;其他修飾因子(如核修飾基因、線粒體遺傳背景、環境因素等)參與tRNAIle A4295G和ND1 T3308C突變相關的高血壓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並通過細胞功能研究確定線粒體 tRNAMet A4435G突變與母系遺傳性高血壓相關。該成果填補了國內此類研究的空白。開展線粒體糖尿病分子分型研究,繪製中國人群線粒體全基因圖譜,提出Ⅱ型糖尿病患者要關注A3243G、T10003C等突變位點,同時初步闡明mtDNA突變位點的協同作用及其在環境因素誘導下的致病機理,首次在省內發現糖尿病在線粒體基因變異方面的分子分型標誌物及其發病機制,這對於了解Ⅱ型糖尿病臨床特徵、判斷預後、早期預防併發症、減少Ⅱ型糖尿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在Leber氏視神經病研究方面,聯合國內多家醫院和研究單位建立全國的Leber氏病診斷治療研究網絡,用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基因組學等技術對此類疾病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首次發現新的線粒體基因繼發突變tRNAMet G4435A、tRNAThr G15951A能增強LHON相關的線粒體ND4 G11778A原發突變的外顯率及表現度。初步闡明了中國人群Leber氏病致病機制。在國內首先建立一系列診斷該病的新標準。這些成果對於LHON的遺傳諮詢和產前診斷具有極大促進作用,具有重大社會效益。在多糖藥物與基因表達調控研究方面,分析研究麥冬多糖的結構及其與功效之間的關係,闡明麥冬多糖在降血糖方面的獨特作用及其作用機制,為今後麥冬多糖在降血糖方面的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針對靶向分子的構建與基因治療載體研究,設計了一種新型的腫瘤靶向細胞因子 - 帶有EGF受體幹擾序列的人IL-18(EGF-IL18),建立EGF-IL-18體外與體內的腫瘤治療的研究平臺,證實EGF-IL-18融合蛋白具有雙特異性,既能與腫瘤細胞表面的EGF受體結合,又能與效應細胞表面的IL-18 受體結合。完成EGF-IL-18的基因工程中試開發。同時,EGF-IL-18臨床前研究業啟動,獲得2009年度重大科技專項和優先主題計劃資助。另外,利用脂聯素球狀結構域(gAD)可自發聚集形成三聚體結構的特性,將gAD與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II(sTNFRII)連接形成融合蛋白,促使sTNFRII-gAD形成同源三聚體,獲得一類新型高效的TNF&alpha;拮抗劑,可用於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肥胖症、II型糖尿病、冠心病和脂肪肝。該研究獲得了2009年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資助(2009ZX09103-649,150萬)。在基因組生物信息學研究方面,成功開發了一個輔助基因組拼接的分析平臺(PGA4genomics, http://centre.bioinformatics.zj.cn:8080/pga/),一個基於新一代高通量測序的small RNA轉錄組數據挖掘平臺(mirTools, http://centre.bioinformatics.zj.cn/mirtools/)和一個大規模Solexa測序短序列比對結果的可視化SNPs和InDels的檢測以及注釋工具(MagicViewer, http://bioinformatics.zj.cn/magicviewer/)。同時,將相關軟體應用於Autism全基因組外顯子捕獲,前列腺癌轉錄組和肝癌轉錄組,為解釋和闡明相關的生物學意義奠定了基礎。

  省染料及中間體中試基地 浙江省染料及中間體中試基地主要從事化學工程、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研及相關的技術服務工作。2010年,基地在研科技項目11項、立項市級科研項目3項、新申報科研項目3項、通過驗收科研項目1項。分析測試中心在外為400多家企業提供1000多批次的分析檢測服務,對內基地提供近百批次的檢測。2010年,基地與浙江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溫州大學等多所大學的化材學院或化工系建立戰略合作關係。2010年引進碩士1名,晉升高級工程師2名,1人到復旦大學學習,1人到浙江大學學習,21人次參加專項短訓學習。全年政府支持經費投入80萬元。與浙江禾本農藥化學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省級染料及中間體中試基地,先後為浙江禾本農藥化學有限公司開發成功新型高效低毒殺蟎劑螺蟎酯,其技術指標超過國外進口同類產品,合作開發農藥中間體戊二醇、低毒殺菌劑戊菌唑原藥及製劑、低毒殺蟎劑噻蟎酮原藥及製劑等;為樂斯化學有限公司的選擇性除草劑二甲戊靈進行新工藝的研究和開發,確定選擇性除草劑苯嗪草酮的生產工藝路線,使其迅速投入生產;為浙江超微細化工有限公司開發橡膠促進劑二苯胍、硫化促進劑DTDC(二硫化己內醯胺),對超細氧化鋁及作為電子化學品進行技術諮詢和服務;為溫州市甌海精細化工有限公司開發高介電性氰乙基纖維素及其乳液,為浙江一帆農藥有限公司的殺菌劑苯醚甲環唑進行了技術諮詢等等。全年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著作和研究報告5篇。

  水域科學與環境生態重點實驗室 2010年,溫州市水域科學與環境生態重點實驗室新增實驗用房7間共約240平方米,包括環境地理信息技術實驗室2間共60平方米,環境化學實驗室4間共120平方米,斑馬魚培養室1間60平方米。新增研究生學習室1間約60平方米。使實驗室總面積由2007年的460平方米擴充至2010年的近760平方米。添置彩色大型繪圖儀、彩色大型掃描儀、高精度全球定位、氣相/質譜聯用儀、附帶消化設備的微波萃取儀、TOC/TN分析儀、斑馬魚行為分析系統、水質監測儀、小型低值儀器等儀器設備。新增專業科研人員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科研骨幹7人,具有碩士學位實驗員3人,使團隊固定科研與實驗人員人數達到23人。新評正高級職稱1人,副高職稱3人,使團隊固定科技人員具有高級職稱人數達到8人。續聘美國得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孫魯浙教授、美國佛羅理達科技大學林俊達教授和美國Oregon州立大學R.L.Tanguay教授3位國內外知名學者作為客座教授;新聘美國加州大學水科學系的Randy Dahlgren教授和楊東仁博士為特聘教授。新招收碩士研究生29人,博士研究生1人,使在讀研究生達到60人以上。培養畢業研究生11人。在崗碩士生導師5名,博士生導師3人。實驗室董巧香、王學東、梅琨、朱元勵先後赴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進修。建立具有溫州特色的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環境化學、環境毒理學和生物資源保護等多學科領域交叉的科研團隊,承擔30餘項國家級、省部級、市級和國際合作研究課題,涉及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現狀調查及其環境風險評價、稀土鈣鈦礦型氧化物用於汽車尾氣催化淨化的計算機模擬、生態溝渠及人工溼地的淨化工藝、水環境信息系統應用與示範等環境科學的各個領域。溫瑞塘河GIS研究與管理項目,借鑑美國加州先進的治水經驗,建立「數據-模型-軟體-方案」一體化的水環境科學管理研究體系,並在溫瑞塘河保護管理委員會、溫州市規劃局、水利局等單位進行應用示範。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開展長期科研合作與學術交流,長期從事水域科學與環境生態研究的Randy A. Dahlgren教授、Dennis Rolston教授、Shu Geng教授、Mark Schwartz教授、Jan Hopmans教授等專家為實驗室客座教授,借鑑美國加州水汙染治理經驗,探索科學治理溫州市水域資源汙染問題的道路。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劉昌明院士團隊合作,開展對溫瑞塘河水質模型的研究,相互承擔子課題。與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的方萍教授、劉杏梅副教授合作,結合土地利用情況等區域特點,開展對溫瑞塘主城區河道水體汙染空間分異的研究,並申請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與浙江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劉維屏(錢江學者)教授的研究團隊開展農藥(特別是手性農藥)和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環境化學與環境毒理學的科研合作,相互提供科研平臺,以達到雙贏的目的。與華東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林匡飛教授的研究團隊聯合申請國家環境保護部的重點項目,共同開展我國東南沿海全氟辛酸與多溴二苯醚的現場調查與風險評價,以及與其環保部重點實驗室開展關於斑馬魚毒理學的研究。建立面向溫州地區社會團體開放參觀學習和科普教育的機制,在溫州地區範圍內的所有社會團隊(包括中小學)均可就與本重點實驗室相關的研究方向提出參觀學習或進行科普教育的申請。2010年,基地出臺《管委會章程》、《學術委員會工作細則》、《開放課題管理辦法》、《產學研合作機制》、《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制度》、《面向社會開放服務制度》、《儀器設備及設施操作規程》,《科學數據及檔案管理制度》、《實驗室環境汙染控制與處理制度》、《實驗室量化考核指標》等制度。

  材料成型工藝與模具技術實驗室 2010年,溫州市材料成型工藝與模具技術重點實驗室引進專業技術研究人員2名,在6月份和11月份召開兩次實驗室人員參加的主題學術交流會。申報並實施市級科技項目2項——《基於引導超平面進化算法的複雜件優化排樣系統研究與開發》、《精密模具表面磁性液體磨具加工技術的研究》。《雙層厚片塑料板材一次中空吸塑成型工藝及設備研究與開發》獲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院級重點課題、溫州市「新世紀」551人才項目立項;《工藝參數對電弧離子鍍薄膜表面大顆粒的影響研究》獲浙江省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項目立項。實驗室人員作為技術專家參與溫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立項評審、鑑定、溫州市科技進步獎評審、溫州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評審等。作為技術專家參與溫州市經濟貿易委員會立項評審、鑑定、溫州市工程師資格評定等。與樂清市模具協會、溫州建達電子有限公司、溫州合興集團模具中心聯合舉辦模具設計與製造專業「雙元制」大專班,通過半工半讀的形式,培養大專層次的模具技術人才;與溫州市模具協會、溫州市勞動局聯合舉辦溫州市鉗工技能大賽,促進溫州市模具鉗工人才的培養;承擔面向社會的CAD/CAM、普通車床、加工中心、數控車床培訓達57人次;為溫州國寶閥門鑄造有限公司解決凸輪轉子泵產品線性曲線造型設計,轉子泵模具數控編程及加工問題;6月赴溫州瑞明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探討精密模具研發、精密檢具研發、汽車零件研發、模具表面處理等方面的技術問題及合作方案;7月為黃石市邦柯科技有限公司解決升降座高精度同心度問題加工問題;為溫州市波珠電器有限公司解決電風扇模具大深度小R角清角五軸加工問題。4月與浙江工業大學聯合承辦2010年全球數位化設計與製造技術會議。5月參加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先進模具技術發展高峰論壇。全年實驗室接待各類考察團隊達20餘次,發表論文、著作和研究報告4篇。

  外科學重點實驗室 2010年,溫州市外科學重點實驗室有國家級課題立項2項,省級課題3項,廳局級課題5項,進行相關的門脈高壓動物實驗和臨床手術。申請專利5項。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參加國際會議5次,其中美國移植年會1次、加拿大移植年會1次。諸葛啟釧在歐洲學習訪問兩周,主要學習神經外科技術和實驗室管理等先進管理和醫學技術;5月,陳必成參加美國移植年會;10月,張啟瑜對加拿大移植年會進行為期2周的學術訪問。2010年,實驗室接待美國、瑞典等國4位實驗室科研人員來訪。合作申報課題6項,其中一項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合作文章4篇。實驗室協助溫州醫學院、本地區其他學科的相關科研工作,為血液科、生殖醫學、呼吸科、消化科等多學科提供研究條件。與學術委員會6位專家合作和交流。全年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發表外文文章9篇,中文15篇。

  康復醫學實驗室 2010年,溫州市康復醫學重點實驗室培養研究生9名。6月,李莎莎獲大夫康復醫學與理療學博士學位;鄭國慶獲神經病學學位;張雄大夫福建醫科大學攻讀神經病學博士學位,劉寶華大夫吉林大學攻讀神經病學博士學位;蔣松鶴赴武漢大學攻讀康復醫學與理療學博士學位。柯將瓊等3名醫師攻讀在職碩士完成學位。實驗室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腦卒中後吞咽障礙的神經網絡演變特徵及定向調控機制研究」1項,廳局級項目「無創磁共振新技術對腦卒中後吞咽障礙機制研究」等1項。「人參皂苷Rg1聯合神經幹細胞移植對老年性痴呆模型大鼠的保護機用及機制」項目獲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獎三等獎,「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項目獲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獎三等獎。舉辦繼續教育項目1項(第四屆全國兒童康復及第十三屆全國小兒腦癱學術會議暨國際交流學術會議)。舉辦國家級會議1次。參加在臺灣舉辦海峽兩岸康復會議和亞太康復會議等國內外會議6次,多篇論文在會上交流。11月,學術委員會由王小同教授召集和主持,胡永善教授、賈子善主任、陳翔教授參加學術委員會活動。全年實驗室發表SCI 文章11篇、國家一級雜誌論文12篇。

  麻醉學重點實驗室 2010年,溫州市麻醉學重點實驗室繼續擴大實驗室使用面積,對實驗室進行裝修改造,將實驗室劃分為公共實驗室、形態學實驗室,細胞培養室、電生理實驗室、行為學實驗室、動物實驗室、疼痛實驗室、色譜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根據實驗需要,添置冰凍切片機、石蠟切片機、倒置相差螢光顯微鏡、正置相差顯微鏡、細胞膜片鉗和組織膜片鉗、高速臺式和立式高速冷凍離心機、實時定量PCR儀、普通PCR儀、核酸電泳槽、蛋白電泳轉膜系統等儀器。實驗室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項目4項,《MAPK家族在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及腦保護中的作用及機制》項目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在圍術期重要臟器功能保護方面,開展脂氧素促進內毒素性急性肺損傷、膿毒症的基因多態性、膿毒症發病機制與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機理及其防治、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機理及其防治和小兒心臟手術後急性肺損傷的機理及其防治的研究。疼痛的基礎研究主要在糖尿病性病理痛、針刺鎮痛在腸鏡檢查中應用的基礎與臨床、糖尿病性神經痛治療的實驗及臨床、針刺鎮痛的機制等方面開展。藥物依賴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獎賞環路在異丙酚依賴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結題,《伏隔核ERK信號傳導途徑介導丙泊酚精神依賴性的機制研究》開始進行伏隔核腦立體定位的動物預實驗。973子項目《阿片類物質精神依賴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第八子項目:抗精神依賴藥物新靶點及先導化合物》探討毒蕈鹼受體介導嗎啡依賴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戒毒中藥的篩選和評介等研究填補多項國內空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乙醯膽鹼在海洛因獎賞和復吸中的作用和相關的調控制機制》新發現乙醯膽鹼參與了線索誘導的海洛因復吸,對海洛因復吸模型、神經生物學機制以及幹預研究取得較大突破。在麻醉藥和醫療汙染毒理學的研究方面,《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多溴二苯醚環境風險的評價》獲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立項,《全氟辛酸的環境汙染、人群負荷與健康風險》獲浙江省科技廳重大專項立項。應用研究方面,收集溫州市科技局重大課題《抗糖尿病的新藥開發—溫莪朮的有效成分薑黃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的病例。5月和10月舉行兩次學術委員會會議。全年,實驗室發表論文、著作和研究報告28篇。接待外國專家來訪33人次。

  輕工產品舒適度技術研究中心 2010年,溫州市輕工產品舒適度技術研究中心完成通過驗收 「超聲波皮鞋二次整形定型器的研製」、「基於非接觸式測量方法的皮鞋製作技術研究」、「老年保健鞋的研究與開發」、「利用菜籽油製備淺色革加脂劑的研究」等4項市級科研項目。與傑豪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完成溫州市經貿委產學研合作重點項目「生物力學健康鞋的開發」。完成與華峰集團有限公司合作項目「聚氨酯鞋底材料的性能檢測」。 發表科研論文10多篇,其中國際會議論文2篇,國家核心刊論文2篇,被STP收錄2篇,SCI網路版收錄2篇;獲3項國家專利。為蒙拉尼鞋業掃描用於五趾鞋的開發的數據;為固特異等企業的鞋和鞋楦研發提供三維圖形信息支持,解決開發新產品時在材料選擇上的問題,協助醫學院等兄弟院校對病人進行足底壓力分布情況的測試等,為病人改善其足部壓力狀況提供數據依據。全年中心為企業提供各類服務十多項,涉及測試數據超200個。中心研究人員參加鞋類工藝與設計專業國家教學團隊建設。開發開設依託中心實驗室的《鞋類新技術》選修課程。

  生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0年,溫州市生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增加300平方米試驗場地,科研用地面積達到500平方米;增加大型測試分析儀器及試驗設備,包括FT-TR、表面接觸角儀、高效液相色譜儀、磁控濺射真空鍍膜機、生物安全櫃等,總價值500萬元;開展高生物活性眼科替代與修復材料、納米藥物靶向製劑的研發工作,設計和建立角膜光學修復觸鏡材料臨床試驗和相關技術標準,開展RGP表面改性及沉澱物物吸附動力學研究,用BCA法,選用溶菌酶為標準蛋白,完成RGP表面吸附蛋白的檢測方法的建立、並對其解析率進行檢測,完成表面蛋白吸附動力學研究工作。開展載藥納米粒的製備、性能表徵,對其製備工藝進行優化,進行初步中試放大工藝研究;利用PEG-PLGA雙親嵌段共聚物為載體,以長春新鹼為模型藥物,採用復乳- 溶劑蒸發法(W/O/W ) 製備PEG-PLGA嵌段共聚物載藥納米粒。對影響載藥微球粒徑大小、粒度分布、載藥量及包封率等的有關因素進行初步研究。PEG-PLGA載長春新鹼釋放結果顯示,釋藥曲線經擬合後與 Higuchi模型基本吻合,表明長春新鹼緩釋微球的釋放主要遵循擴散控制機理;釋放初期,存在濃度梯度及藥物的表面吸附,表現為突釋;釋放後期,擴散的驅動力減小,釋放達到平衡;隨著釋放的逐步進行,最終濃度梯度幾乎為零,釋放緩慢。經正交設計優化工藝,得載藥微球平均粒徑250&plusmn;14.6nm, 包封率67.2%,載藥量4.94%,表面葉酸含量1.35%。中心與中科院寧波材料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華南理工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Shiley眼科中心等國內外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渠道及科研合作關係。全年到位專項經費50萬元,自籌經費200萬元。發表論文5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項。

  新材料行業技術研究中心 溫州市新材料行業技術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納結構功能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及高分子材料。2010年完成200平方米實驗室用房的改造和裝修,擁有實驗室和辦公用房約3000平方米,各類大型研究設備總價值2000多萬元。中心有團隊成員38人,其中教授等高級職稱16人,副高級人員4人,講師等中級職稱18人;其中博士人21人,碩士13人(在讀博士3人);新增團隊成員5人,其中副高級人員2人,博士5人。全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入選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浙江省千人計劃)1人、溫州市特聘專家1人,溫州市551人才5人。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2人並授予博士學位1人,在讀碩士研究生89人,授予碩士學位19人;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90篇。承擔科研項目65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7項(其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1項),省部級項目26項,企事業單位委託項目20項,國際合作項目2項,科研經費達1720萬元。其中,本年度新增項目37項,新增項目包括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1項(其中國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省科技計劃、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項目17項,溫州市科技計劃等企事業單位委託項目9項,新增項目經費達617萬元。全年發表論文46篇,其中SCI論文收錄38篇,SCIE收錄4篇,影響因子大於2的論文15篇,在國際化學頂尖刊物Chem. Commun.發表論文3篇,浙江大學SCI-TOP論文11篇;科研成果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溫州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浙江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浙江省自然科學學術獎二等獎各一項;獲授權專利8項。全年邀請國內著名專家來校作學術報告、合作交流等17人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合作交流等34人次。中心目前與多個國家的大學、研究機構或公司建立廣泛的交流和合作關係,包括美國Duke大學、 SUNY Binghamton 及Baffalo分校、美國Nano Mas TM Technologies公司、美國Xintek公司、奧地利Electrovac公司、韓國國立全南大學、義大利聚合體化學和科技研究所、澳大利亞聯邦科工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Wolongong大學和臺灣遠東紡織公司等。聘任加拿大溫莎大學王繼昌教授、清華大學胡躍飛教授等人為中心聘任兼職教師。

  制筆行業技術研究中心 2010年,溫州市制筆行業技術研究中心有場地面積1895平方米,其中包括檢測實驗室面積200平方米,產品復配實驗室60平方米,合成實驗室20平方米,筆類產品設計室30平方米,墨水中試實驗室30平方米,筆芯中試實驗室100平方米,筆頭製造實驗室400平方米等。中心儀器設備資產總值1380餘萬元。主要儀器設備包括米克朗筆頭製造專機及輔助設備、日本電子6700掃描電子顯微鏡、小磨介磨設備、Color Eye 7000A分光光度儀、DV-III流變儀、視頻接觸角測量儀、納濾設備、金相顯微鏡、氙燈耐候儀、高低溫試驗箱、劃線儀、各種燒結爐等。中心有專職科研人員6名,其中博士2人,在讀博士2人,碩士1人,具有高級職稱4人;實驗室兼職科研人員15人,具有高級職稱7人;在讀碩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1名。中心開設與制筆技術相關的精細化工綜合實驗、應用化學綜合大實驗等課程。幫助企業培養檢測技術人員20餘人次。作為主要研究單位聯合全國15家大型企業及高校申報「制筆行業關鍵材料及製備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聯合全國14家大型企業及高校申報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制筆行業關鍵材料及製備技術研發及產業化」課題——「原子筆墨水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 聯合全國3家大型企業及高校申報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制筆行業關鍵材料及製備技術研發及產業化」課題三「筆頭與墨水匹配技術評價體系及新型筆頭研發」。獲批溫州市經貿委《筆類產品檢測中心》項目建設。協助溫州市亞一筆業有限公司申報並獲批平陽縣筆類自動化設備製造基地用地。「筆用水性墨水進行產業化」、「筆用籤字筆墨水開發」、「高性能油性原子筆製造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筆用不鏽鋼材料」等項目結題。2010年,中心協助溫州市天豐文具有限公司和溫州市天好筆業有限公司建立產品檢測實驗室,協助湖南婁底富厚文具有限公司進行筆類及文化用品產品生產線設計及規劃。

  省皮革行業創新服務平臺 2010年,浙江省皮革行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浙江省皮革工程重點實驗室、溫州市皮革行業技術研究中心)全面啟動院士工作站工作。續聘海寧富升裘革有限公司周永根、張建新分別擔任兼職教授和兼職高級工程師,新聘德國貝克吉利尼公司的李漢華工程師,高級技術人員達6位。6月,皮革方向3名碩士研究生畢業離校;7月,從吉林大學引進一名高分子材料專業的優秀應屆博士研究生;9月,6名皮革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新生補充進來。實驗室工作人員37人,其中正高級職稱人員12人,副高級職稱人員9人,中級職稱人員13人,初級職稱人員1人,其他2人。青年骨幹教師柴玉葉、周建飛入選溫州市551人才計劃第二層次,青年骨幹教師鄒祥龍入選溫州市551人才計劃第三層次。截至年底,1名在職人員從大連理工大學博士畢業,另有3名在職人員分別在大連理工大學、四川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攻讀博士學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將溫州大學學院路校區原化學樓與生物樓(U型連體樓)作為皮革學科新的場地,其中第一期啟用化學樓1~5層和生物樓1層,生物樓2層及以上樓層作為皮革學科發展的預留房。8月起對皮革學科第一期用房開工改造, 12月3日驗收, 12月9日遷入新址。本次改造學校投入200餘萬元,遷入新址後場地總面積達到5729平方米。2010年,實驗室平臺固定資產投入總值1623.58萬元,儀器設備總值1423.58,其中,專用儀器設備投入1384.59萬元,實驗室改造和基礎設施投入200餘萬元。2010年,針對綠色皮革化學品和製革汙染防治技術等主要研究方向,實驗室承擔「500萬標張/年製革園區清潔生產與廢物循環利用的關鍵技術及示範」、「基於汙染物易處理的清潔製革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等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縱向科研項目11項,縱向項目總到位經費258萬元,加快「皮革綠色化學品」方面重大創新成果的推廣力度,「製革工業綠色化學品的研究開發」項目的接產單位兄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維生素K3和全球第三的粉狀鉻鞣劑生產企業。通過建立製革清潔生產示範線,推廣「節水降耗技術,減少製革汙染排放」重大創新成果。在水頭製革基地規模化推廣非鉻類金屬鞣劑鞣製技術。成果轉化所獲社會經濟效益,開發功能性新材料,創立新的高吸收鉻鞣理論,解決在皮革鉻鞣高吸收方面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已在浙江聖雄皮革有限公司(溫州)、海寧兄弟皮革有限公司、海寧市富升裘革有限公司、海寧瑞星皮革有限公司等企業中推廣應用。致力於皮革汙水中氨氮處理方面的研究,聯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進行攻關,解決皮革汙水中氨氮難以處理達標的問題,相關研究成果已在海寧兄弟皮革進行了半年的中試,目前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繼續在企業中推廣非鉻類金屬複合鞣劑鞣製技術、低硫化鹼保毛脫毛、裘皮浸酸液循環利用、高吸收鉻鞣、溼整飾工段廢水回用到準備工段的中水回用等清潔生產和節水新技術,推廣系列皮革綠色化學品技術。這些技術推廣新增產值約17 800萬元和新增利稅約3761萬元。組織參加第八屆全國皮革化學品學術交流會、第16屆全國金屬有機化學學術討論會等活動。「製革工業綠色化學品的研究開發」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論文22篇,其中SCI論文9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

  溫州泵閥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2010年,浙江省溫州泵閥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制定完善《儀器設備管理辦法》、《會員制度》、《檔案管理制度》等制度,建立泵閥創新研究與服務中心、檢驗中心、信息與網絡服務中心、培訓中心、特種泵閥新產品數位化設計與仿真實驗室。組織浙江省泵閥產品質量檢驗中心、永嘉縣泵閥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永嘉縣泵閥行業協會、溫州中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編撰《永嘉泵閥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規劃》,參與科技部舉行的答辯,幫助永嘉縣成功申報「國家級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範區」。遴選50項專利、40項科技成果彙編成冊組織專家與泵閥企業多次科技對接。研製零摩擦閘閥、微摩擦閘閥、零摩擦球閥,微摩擦球閥和三級嵌套式閥杆等6種產品或技術,申請國家專利。其中1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獲授權,4種產品與企業籤訂聯合開發與推廣協議。開展閥門設計方法、泵的基礎及選用、AutoCAD計算機輔助製圖、電焊基礎理論、泵和電機測試等技術培訓活動,培訓學員535人次。首次作為閥門檢驗和試驗操作實習基地,對永嘉縣科技中心60多名大學生進行開放訓練。開展技術諮詢159場次,諮詢人次1400餘次。依託「中國泵閥網」初步完成了「網上專家諮詢與交流平臺」的更新與建設工作,運行調試。申報「用於水處理多功能控制閥檢測的智能化系統研究與開發」等各級科技項目30餘項,承接省部級項目7項,獲得發明專利1項;承接來自泵閥企業的「固液兩相流流量測試技術開發」等29項技術服務項目,通過平臺服務產生經濟效益近3000萬元。承接永嘉縣軟課題1項,負責編制「永嘉縣十二五泵閥科技發展規劃」。由平臺負責的溫州市重大項目「超硬耐蝕塗層在球閥球體上的應用及裝置研究」的裝置部分完成,進行塗層工藝的研究。平臺核心層單位省質檢中心完成國家級閥門質量檢驗中心完成建設,基本解決全省乃至周邊地區95%以上閥門產品的檢測、研究和開發等共性技術難題,具備A級閥門型式試驗的能力。全年平臺舉辦10次學術會議,委派有關專家參與中國通用機械泵行業技術工作大會、閥門專家技術國際交流會議、油氣長輸管線全焊接球閥國產化專家論證會、第四屆全國泵站建設交流研討會暨中水網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臺灣氣動液壓閥門協會調研、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水液壓專業委員會等行業會議或活動。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2項。

  溫州先進位造技術研究院 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溫州先進位造技術研究院爭取縱向科技項目8項,合同金額164.5萬元,實獲補助金額48萬元。籤訂橫向合作項目3項,實際合同金額170萬元,實現到帳19萬元。實現科技開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的總收入達到760萬元。科技項目結題1項。研究院分別與中國皮革和皮鞋工業研究院溫州研究所、溫州盤古世紀發展有限公司、溫州通爾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皮革與製鞋新型沾合材料研究所、軟體新技術研發中心和自動化技術研發中心。成立雷射技術與服務和數控技術與服務兩個成果轉化平臺。開展科技成果項目的對接、轉化和落地工作。重點在雷射皮革表面微孔化專機、一體化智能開關櫃、智能化可窺膠囊、柔性太陽能薄膜電池設備、鋰離子動力電池等項目方面與溫州眾多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洽談,皮革表面雷射微孔化專機項目與溫州皮革研究所、溫州巨康鞋業公司達成合作開發協議、一體化智能開關櫃項目與溫州大亞電器集團達成合作開發協議、用於醫療診斷的智能化可窺式膠囊與溫州八達機電公司達成初步合作開發協議、柔性太陽能薄膜電池生產設備專機項目與溫州合一機械有限公司籤訂共同開發協議等。研究院現有的雷射技術應用、電氣裝備、太陽能電池、數控技術應用與成果轉化四個領域的團隊支撐方面,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並落實相關的可實際依託隊伍,相應支撐專家增加6位(兼職);新增工程技術人員4人;引入學校材料學院趙建生教授常駐研究院工作,研究院成立以趙建生教授為首的材料科學研究所,申報專利4個(正在受理3個)。組織參加2010年溫州新能源與節能技術成果交易會、溫州機械行業博覽會及各地組織的科技成果專項對接活動。組織中層幹部赴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工業研究院進行學習考察,參加在清華大學舉行的「溫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培育」培訓班學習。參加全市科技項目管理培訓班和市高新技術企業協會組織的企業財務管理培訓班。印發研究院工作簡報6期。11月20日研究院茶山基地工程奠基。

  溫州泵閥工程研究院 2010年,蘭州理工大學溫州泵閥工程研究院調整理事會組成,永嘉縣科技局局長傅朝宗擔任泵閥平臺常務副理事長、溫州市科技局副局長匡連庭副擔任監督委員會主任。永嘉縣泵閥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溫州市中環信息有限公司加入理事會。制定出臺《儀器設備管理辦法》、《會員制度》、《檔案管理制度》等制度。研究院會員現有30多家。依託泵閥院、浙江省機電院建立泵閥創新研究與服務中心,依託省質檢站建立泵閥產品檢驗中心,依託中國泵閥網建立信息與網絡服務中心,依託永嘉泵閥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建立培訓中心。編撰《永嘉泵閥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規劃》,協助永嘉成功申報「國家級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範區」。依託「中國泵閥網」初步完成 「網上專家諮詢與交流平臺」更新與建設工作。全年申報科技項目30多項,發表論文14篇;承接軟課題1項,負責編制永嘉縣「十二五」泵閥科技發展規劃。到帳科技經費349萬元,其中省撥經費106萬元,市撥經費25萬元,縣撥經費206萬元。與企業籤訂技術開發、技術轉讓和合作協議11項,合同金額49.3萬元。遴選50項專利、40項科技成果彙編成冊,組織專家與泵閥企業開展多次科技對接和成果推廣活動。研製的零(微)摩擦閘閥、零(微)摩擦球閥和三級嵌套式閥杆等6種產品或技術,申報專利5項,2項專利獲得授權,其中4種產品與溫州金科特種閥門廠,溫州捷宇閥門製造有限公司、華夏閥門有限公司,京東閥門大型製造有限公司籤訂聯合開發與推廣協議。雙浮球式氣閉液開閥等2項專利在浙東高中壓閥門有限公司轉讓。全年培訓學員近400人次,諮詢人次500餘次。邀請國內泵閥行業13位知名專家為研究院「十二五」規劃論證。引進大學本科生5人。參加「2010中國新能源與節能技術交易會」,委派有關專家參與中國通用機械泵行業技術工作大會、閥門專家技術國際交流會議、油氣長輸管線全焊接球閥國產化專家論證會、第四屆全國泵站建設交流研討會暨中水網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臺灣氣動液壓閥門協會調研等行業會議或活動。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閥門論壇中,研究院杜兆年教授榮獲發明二等獎一項。

  浙江溫州輕工研究院 2010年,浙江溫州輕工研究院有正式員工31人,其中科研人員20人,管理人員11人,副高或研究生以上學歷13人。獲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1項,浙江省科技廳公益性技術應用研究計劃項目1項,溫州市科技計劃項目25項,獲批總經費達419萬元。1個發明專利「一種高強度、可降解再生捆鈔、綑紮帶」、1個實用新型專利「與環保型綑紮紙袋匹配的綑紮機械」獲授權。為浙江科一合成革有限公司轉讓發明專利所有權1項。與省內外21家企業實現橫向合作或技術服務26項,合同金額190.317萬元。 「真皮纖維革溼法生產線設計及產業化」、「蘑菇調味汁開發及生產線設計」在蒼南企業投產,「羊棲菜深加工及新產品開發」、「貓耳朵特色食品自動加工設備的開發」在洞頭企業產業化,「硬幣自動收款機開發」、「平板型大功率LED照明燈具」等成熟項目與企業洽談產業化合作。與浙江金海蘊生物有限公司、浙江明泰標準件有限公司等企業籤訂共建企業研發中心、開展全面科技合作協議。參加2010年中國(溫州)新能源與技術交易會。投資40萬元成立溫州市首家鞋類公辦培訓學校——輕工院鞋樣設計培訓中心。推進輕化工研究室、創意與設計工作室、機電工程中心、輕化工中試試驗室、軟體開發部等6個研究室建設。利用院網站、院《工作簡報》以及新聞媒體等渠道,將最新科研動態及時傳達給各行各業、各級政府及各部門,輕工院網站運行良好。
    大院名校溫州聯合研究院 2010年,國家大院名校溫州聯合研究院舉行5期國家大院名校縣(市)行活動,引導聯合研究院10家入駐單位專家到洞頭、龍灣、瑞安、永嘉、永嘉烏牛等地企業、行業進行項目對接。攻關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3項,獲經費185萬元;承擔省科技計劃項目2項,獲經費支持35萬元,承擔市計劃項目59項,獲經費支持1104萬元,承擔縣(區)級計劃項目10項,獲經費支持238萬元,橫向項目155項,爭取科研經費3593.6萬元。杭州電子科大學的「智能型電氣定位器開發與產業化」、上海理工大學的「汽車管型氧傳感器」獲科技部的重點支持。合肥工業大學向樂清市東元電氣科技有限公司轉讓「百千瓦級太陽能光伏併網用逆變控制功率調節產業化技術」,輔導企業成功產業化。

相關焦點

  • 長寧縣中醫醫院成為鄭州大學吞咽障礙研究所臨床科研基地
    長寧縣中醫醫院成為鄭州大學吞咽障礙研究所臨床科研基地2021-01-09 20:30 來源:宜賓新聞網鄭州大學吞咽障礙研究所長寧縣中醫醫院臨床科研基地授牌儀式舉行。1月9日上午,鄭州大學吞咽障礙研究所長寧縣中醫醫院臨床科研基地授牌儀式在長寧縣中醫醫院學術報告廳舉行。鄭州大學吞咽障礙研究所所長、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曾西,長寧縣衛健局副局長王承良,長寧縣中醫醫院院長李華橋、在院領導班子及相關人員出席了授牌儀式。
  • 北鬥衛星成功發射,科研基地「變身」旅遊勝地
    隨著中國的開放和全民科普的需要,一些昔日神秘的科研基地如今已成為熱門旅遊勝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已成為西昌旅遊的必去之地,每年都有不少遊客前去參觀遊覽。 2020年4月28日起,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景區已面向所有航天愛好者們正式恢復對外開放。
  • 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 即將亮相「長城慢直播」
    長城網訊(記者 郝錦婷)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項目是2022北京冬奧會的重要備戰工程,位於保定淶源七山滑雪度假區的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在11月21日基本竣工,國家跳臺滑雪隊和越野滑雪北歐隊兩支隊伍即將進駐,首次在該訓練基地展開2022年冬奧會的備戰訓練。
  • 之江實驗室首個科研「飛地」AI莫幹山基地開工建設
    中新網湖州12月19日電(錢晨菲)19日,記者從之江實驗室獲悉,之江實驗室·AI莫幹山基地正式開工建設。該基地位於湖州德清莫幹山,是之江實驗室的首個科研「飛地」。位於杭州的之江實驗室成立於2017年9月,是中國最早成立的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科研機構之一。
  • 學校與諸城石橋子鎮共建教學科研與學生就業實踐基地
    學校與諸城石橋子鎮共建教學科研與學生就業實踐基地 7月3日,青島農業大學與諸城市石橋子鎮人民政府共建 「教學科研與學生就業實踐基地」揭牌儀式在諸城市石橋子鎮舉行。石橋子鎮黨委書記張曉升,青島農業大學教務處處長田義軻、農學院副院長張恩盈等出席儀式。
  • 青海冷湖火星營地被授牌為「火星研學旅行實踐教育科研科普基地」
    孫睿 攝中新網西寧9月27日電 (孫睿)記者27日從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委宣傳部獲悉,該市冷湖火星營地被授牌為「火星研學旅行實踐教育科研科普基地」。冷湖火星營地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芒崖市冷湖鎮以西60公裡處的俄博梁雅丹地區,距離敦煌機場270公裡,距離德令哈機場430公裡。火星營地佔地面積約80畝,可同時容納60人睡眠艙住宿,100人帳篷住宿。
  • 青島藍谷又添一國家級海洋科研平臺!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地所東部地調科研基地實驗樓交接
    2020年1月19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與青島市藍谷管理局舉行東部地調科研基地實驗樓交接儀式。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所長、黨委副書記吳能友和青島藍谷管理局局長、黨委副書記肖焰恆等出席交接儀式並講話。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黨委書記姜玉池,青島藍谷管理局副局長王學東、副局長賈強,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儀式。
  • 人字洞遺址科考工作站 科研科普基地落戶繁昌縣
    中科院古脊椎所人字洞遺址科考工作站、科研科普基地在繁昌掛牌8月19日上午,中科院古脊椎所人字洞科考工作站和中科院古脊椎所繁昌科研科普基地落戶安徽省繁昌縣。據了解,人字洞遺址是1998年5月由國家「九五」攀登專項《早期人類起源及其環境背景研究》安徽課題組在繁昌進行地質古生物調查時發現。
  • 港媒關注:中國推進建月球科研基地計劃
    吳偉仁曾說,對潛在的月球科研站來說,南極是頗受歡迎的建站地點,那裡可能有超過180天左右的連續光照,提供了長期從事科研研究的基礎環境。他說:「我們要通過嫦娥八號驗證部分技術,為以後各國一起共同構建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報導稱,中國有著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力爭在2030年左右實現載人登月。
  • 港媒關注:中國推進建月球科研基地計劃
    吳偉仁曾說,對潛在的月球科研站來說,南極是頗受歡迎的建站地點,那裡可能有超過180天左右的連續光照,提供了長期從事科研研究的基礎環境。他說:「我們要通過嫦娥八號驗證部分技術,為以後各國一起共同構建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
  • 淄博中院與山大法學院舉辦院校合作共建籤約暨教學科研實踐基地...
    中國山東網11月16日訊(記者 徐鳳超 通訊員 孫明建)為進一步提升全市法院隊伍專業化、規範化建設,搭建院校司法實踐和理論資源的共享平臺,11月13日,淄博中院與山東大學法學院舉辦合作共建協議籤約暨教學科研實踐基地揭牌儀式。
  • 港媒關注:中國推進建月球科研基地計劃_杭州網
    吳偉仁曾說,對潛在的月球科研站來說,南極是頗受歡迎的建站地點,那裡可能有超過180天左右的連續光照,提供了長期從事科研研究的基礎環境。他說:「我們要通過嫦娥八號驗證部分技術,為以後各國一起共同構建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報導稱,中國有著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力爭在2030年左右實現載人登月。
  • 中科院古脊椎所在繁昌建人字洞遺址科考工作站、科研科普基地
    8月18日上午,「中科院古脊椎所人字洞科考工作站」和「中科院古脊椎所繁昌科研科普基地」揭牌儀式在繁昌縣舉行。人字洞遺址科考工作站和科研科普基地的設立,標誌著人字洞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科研科普工作進入了新階段,對推動人字洞遺址保護利用項目建設和古人類相關領域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是胡夫金字塔的100倍,外星人的科研基地?
    是胡夫金字塔的100倍,是外星人的科研基地?在地球上萬物生長都和水資源息息相關,如果沒有水,大部分的生命力都將面臨枯竭,但是對地球上所擁有的71%的海洋資源,我們的了解卻少之又少。尤其是海洋的底部,還有很多我們會發現無法解釋的東西。
  • 賞向日葵花海玩「貓貓兔」,省農科院楊渡科研創新基地...
    今天(10月10日)是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楊渡科研創新基地公眾開放日,此前農科院聯合小時新聞送福利,就是請讀者10月10日從杭州乘車去位於海寧的楊渡試驗基地賞花、遊園、採摘。(之前報導看這裡:挖番薯摘水果擼兔子,賞花海稻田!
  • 國內首個低空應急管理教學和科研基地成立
    馭劍實驗室主任孫永生介紹,實驗室將結合低空安全管理五要素「人、機、環、管、防」的特點規律,探索和研究低空合作目標監管、非合作目標探測反制技術,形成應用、感知、運行監管和安全防範整體解決方案,攻關5G網絡在低空探測技術及應用,努力搭建服務低空經濟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為探索我國低空安全管理技術架構、運行概念和發展路線圖作出貢獻,同時作為培養碩士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實踐基地為公安系統輸送專業人才從事
  • 俄航天局局長:俄羅斯和中國或聯手在月球上建立科研基地
    他說,兩國或聯手在月球上建立科研基地。俄羅斯航天局局長強調,他敬佩中國同事。
  • 農業部再批覆一批實驗室/科研基地 2.4億儀器需求爆發
    北方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科研基地(西北地區)建設項目甘肅農業大學14431220.5購置馬鈴薯種植機械測試平臺、三坐標測量儀、雷射切割機、自動焊接系統等儀器設備32臺(套)。完善田間灌溉、排水、電力、道路等配套工程。
  •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下科研基地項目,耗資1.35億美元
    但是這些項目多適用於淺海探險,如今有專家要在水下建立世界最大同時,也是最先進的水下科研站,當前整個科研站的設計方案已然出爐,整個項目的耗資金額預計在1.35億美元左右。整個空間站之中除了儲備一些先進的探險設備之外,還需要設置一些生活場所,儲備人類生活所需要的物質,以供人們在此生活至少三十天的時間,按照他們的規劃,整個空間站至少要容納十二人,將其建造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個水下科研基地。
  • ...年度工作總結會暨教學科研基地籤約授牌儀式在永豐縣官山林場舉行
    11月27日,由南京林業大學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南方低效人工林改造與特色生態產業技術」課題2:低效用材林結構優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2020年工作總結會議暨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教學科研基地籤約授牌儀式在永豐縣官山林場圓滿舉行,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研究員、項目跟蹤專家張旭東,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