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北鬥微光。從太空俯瞰,地球是一顆蔚藍色的美麗星球,其表面佔大多數面積的是海洋,而被海洋包圍著的則是陸地。我們人類就生活在地球的這些陸地上。那麼,我們所生活的地球究竟是怎麼來的呢?小編帶你了解一下關於地球形成的一些學說。
關於地球的起源,從古到今,人們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說法。如我國遠古時代,有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西方基督教的《聖經》裡,也有上帝花了六天工夫創造世界的敘述。我國古代說法:「混沌既分,陰陽剖判,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那時候的人們認為,最初宇宙是混混沌沌的,待混沌一分開,陽和陰、天和地也就分清楚了,輕清的物質上浮變成藍天,重濁的物質往下凝聚變成大地。這種說法儘管提到了物質的上浮和下凝,但是它並沒有說明混沌是怎樣分開的,也沒有解釋地球和太陽以及與其他行星的關係,因而,地球的起源問題並未說清楚。
到了18世紀,法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了有關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他指出:太陽系是由一團瀰漫在太空中的物質微粒凝聚而成,通常這些物質微粒瀰漫成雲狀,叫做「星雲」。同時,康德還認為,形成太陽系的物質微粒,最初分布在比今天太陽系大得多的空間範圍裡,這些微粒在這個範圍裡飄浮。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物質微粒互相吸引,密度大的微粒吸引附近密度小的微粒,逐步形成團塊;較大的團塊又吸引較小的團塊和微粒,成了中心團塊(又名引力中心);中心團塊又不斷吸引周圍的微粒和團塊,變得越來越大,直至最後凝聚成太陽。
有些團塊或微粒,在向中心團塊遷移的過程中,由於相互碰撞,產生偏移,它們並沒有落入中心團塊中,而是在其引力的作用下,圍繞中心團塊旋轉起來。之後這些團塊和微粒又各自形成小的引力中心,吸引四周的微粒,最後凝聚成行星。一般而言,行星四周的微粒也有類似的凝聚過程。按照康德的「星雲說」,人們把地球的形成歸結於「沒有落到太陽中心的微粒凝聚作用」。事實上,「星雲說」是康德提出的一種假說,這一理論把太陽系的形成解釋成為星雲物質按其客觀規律運動發展的一個過程。
此後,另一位比康德晚幾十年的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與之相似的觀點,並且還用數學計算進行了論證。儘管後來的許多科學家發現「星雲說」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但是大多數的人們還是接受了這種假說。有趣的是,「星雲說」可謂是到目前為止,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假說之一,許多科學家都從各方面不斷地完善了這種說法。
眾所周知,地球不僅是我們人類的共有家園,而且也是其他生物所共有的家園。愛護地球,珍愛生命,要從從認識地球的形成開始。作為太陽系的一顆行星,地球的外部被氣體包圍著。其實,在最初形成時,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煤球。隨著溫度的逐漸降低,這個煤球中較重的物質下沉到中心,形成地核;火球較輕的物質漂浮到地面,冷卻後形成了地殼。大約在45億年以前,地球的大小就已經和今天的地球相差不多了。原始的地球上,既無大氣,又無海洋。
在最初的數億年間,由於原始地球的地殼較薄,加上小天體的不斷撞擊等原因,造成地球內熔融物不斷上湧,因而,地震與火山噴發也就隨處可見。地球內部蘊藏著大量的氣泡,在火山噴發過程中,從內部升起形成雲狀的大氣。這些雲中充滿了水蒸氣,然後又通過降雨落回到地面,降水填滿了窪地,注滿了溝谷,最後積水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到了距今25億年至5億年的元古代,地球上出現了大片相連的陸地,於是地球就形成了。事實上,無論從哪方面來解釋,地球的起源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那麼,它到底是怎麼起源的呢?這還有待今後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小編認為:地球的形成應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相關的學說也有很多種,比如「大爆炸理論」、「 共同形成說」、「彗星碰撞說」等等。那麼,你所了解和認可的都有哪些呢?親愛的朋友,希望你也能開動腦筋,為地球家園的形成展開想像吧,或許你也能成為一種學說的開山鼻祖呢!
(免責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