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如何形成?對我們的地球有著怎樣的影響?

2020-12-05 快聽學長說

最近天氣又炎熱起來,所以我們發現每天晚上各種廣場公園人變得多了,很多朋友在散步的時候抬頭望向天空,什麼都沒有,只有一輪月亮孤獨的呆著,很多同學就產生了疑問,就是與我們朝夕相處的月球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自古以來,在我們的文化中,月球和太陽一樣,都是十分神奇的物質,不論是在神話故事裡還是在古文詩詞中,這就體現出其實古人也想知道月球是怎麼來的,但是礙於時代的局限性沒有辦法展開研究。

提起月球的起源,各種說法層出不窮,我們今天為大家介紹幾種支持的人比較多的說法供大家參考,當然如果你有自己的見解我們也不否認。

分裂和俘獲

分裂和俘獲其實準確來說是兩種學說,首先就是分裂說。

就說地球在誕生之初,自轉速度的相當快的,我們今天地球自轉一圈是23小時56分4秒,但是最開始不是,很有可能轉一圈只用幾分鐘,在這樣極高的轉速之下就產生了極大的離心力,所以有很多邊緣的巖石就被拋出去了。在這裡說一個客觀事實,就是其實我們的地球是越轉越慢的。隨著時間推移當地球轉速逐漸降下來後,不再拋出其他物質,這些跑出去的物質就逐漸聚合成為了我們今天的月球。

俘獲說其實正好和這個相反,說月球其實早就形成了,但不是在我們地球周圍形成的,只是在一次偶然路過的時候,被我們地球的巨大引力俘獲了,最終留在了身邊成為了地球的一顆衛星。

那麼這兩種方法,其實在單純物理學上來講,都是講得通的,但是我們考慮星球起源這麼複雜問題,如果之運用單一學科,顯然不太靠譜。

外星監視說

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外星監視說,這種說法支持的人數完全不亞於其他說法,就說月球其實不是和其他星球一樣形成的,而是一顆被外星人刻意建造的星球,為什麼建造這顆星球呢,就是用來監視我們的地球,我們之前在做金字塔視頻的時候提到,在壁畫上有很多疑似外星人存在的壁畫,所以這就說明外星人很有可能 在很久之前造訪過我們地球,那時候還沒有人類,也正是那次造訪為人類的誕生埋下了種子,有興趣的觀眾可以翻看我們以往的作品。

主流觀點

目前科學界主流的觀點,叫做大碰撞說。

在地球誕生之初,當時的太陽系還十分雜亂無序,不像現在大家都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所以那時候經常發生一些行星碰撞,大概在45億年前,有一顆叫做忒咿呀地,和火星直徑大小差不多的一顆行星和地球碰撞了。

那麼這次碰撞又引發兩種觀點,第一種就是當時的地球和現在差不多,就是陸地狀態和海洋狀態和現在一樣的,那麼由於這次撞擊十分激烈,

很多撞擊碎屑飛到了太空中,所以殘留的原先地球和這顆星球

就成為新地球,大量的碎屑匯聚成為了月球。

第二個觀點就是當時地球和今天不一樣,當時的地球表面布滿了熔融狀態的物質,類似巖漿,那麼這顆星球飛速撞擊而來,使得地球上的一片地區的巖石和熔融物質向外噴射,噴射出去的這部分成為了月球。

那麼大碰撞學說是受到科學支持的,20世紀60年代,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登上月球,採集回了巖石標本,發現月球和地球年齡差不太多,月球大概是40多億年,地球是50億年左右。

2019年1月我國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發現,月球的巖石其實深度不同密度區別也很大,表面是密度小的斜長巖石,深處月幔部分有橄欖石和輝石,所以這就讓碰撞說的地球熔融狀態說更加顯得可信。

為什麼我們從古至今一直都執著於探究月球的起源呢?首先就是因為探究月球怎麼來的,有助於幫我們認識地球是怎麼來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月球對我們地球的影響十分巨大。說兩個最主要的,也是一切影響的核心問題。

潮汐現象

什麼是潮汐呢?簡單來說就是海水在太陽和月亮的共同影響下周期性的漲落活動,白天叫做潮,晚上叫做汐。

我們知道宇宙萬物皆有磁場,月球作為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球,所以自然不容忽視,我們地球上的萬物都受到月球磁場的影響。

海洋在收到磁場影響之後,海水就會凝聚到接近月球的兩端,那麼這部分就叫做高潮,剩餘部分叫做低潮,看圖大家很容易懂了,這也就成為了我們見到的海水潮起潮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球自轉減速

我們在曾經說到就是地球的自轉速度其實是越來越慢的,那麼是為什麼呢?也和月球相關。

地球自轉一圈是一天,月球繞地球一圈大概是一個月,所以月球繞地球的速度其實是低於地球自轉速度的,當我們前面說的潮汐現象發生時,海水和地球表面就會產生摩擦,大家都學過能量守恆定律,所以地球自身的能量就被散失掉了,所以等於月球間接性的拖住了地球自轉的腳步,讓地球轉得越來越慢。

相關焦點

  •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它與地球有怎樣的聯繫?
    月球起源說正月十五在這個闔家歡樂團聚的日子裡,我們協同家人抬頭會看到一輪皎潔的明月在遠處高高掛起,頓時我們會感嘆月亮的明亮與皎潔。自古以來人們對月亮都有著極高的讚賞與追捧,比如古代的詩仙李白在詩中高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來表達對月亮的喜愛。於是人類就產生了好奇,月亮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
  • 我們真的需要月亮嗎?月球究竟對人類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一樣,因為地球的引力在不斷減小它的自轉速度最終趨於平衡。而反過來,因為月球存在,地球受月球引力,牛頓第三定律。地球的自轉也在減速,而且地球的自轉軸(地球儀上貫穿球體的軸)也因此穩定下來沒有擺動。
  • 我們真的需要月亮嗎?月球究竟對人類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月亮存在的最大意義是穩定了地球的自轉。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一樣,因為地球的引力在不斷減小它的自轉速度最終趨於平衡。而反過來,因為月球存在,地球受月球引力,牛頓第三定律。地球的自轉也在減速,而且地球的自轉軸(地球儀上貫穿球體的軸)也因此穩定下來沒有擺動。這些創造了地球穩定的晝夜、穩定的氣候帶、穩定的四季變化。
  • 地球和月球是如何形成的?
    知道了這些,我們就可以來聊一聊地球和月球是如何產生的了。要了解地球是如何產生的,首先,我們就得先搞清楚太陽系是咋來的,更聚焦一點,就是太陽是咋來的?我們都知道地球屬於行星,但同樣是行星也有很多不同,比如:類似於地球這樣的叫做類地行星,還有類似於木星那樣的氣態行星,還有小行星。不同的行星命名方式,對應著不同的產生機制,由於我們這次探討地球的形成,因此後兩者在這裡就不講了。我們就來說說類地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 地球失去月球會怎樣?科學家:月球正偏離地球,模擬器展示畫面!
    地球失去月球會怎樣?科學家:月球正偏離地球,模擬器展示畫面!月球是我們了解最多的一顆星球了,也是我們用肉眼可見的一顆星球,除了月球之外,其他的一些星球在我們看來都是一些小星星,每當夜晚的時候抬頭仰望月亮,欣賞月景,中秋節吃月亮賞月,這也是中國的文化傳統。那麼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月球在地球上消失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沒有了月亮我們該怎麼辦?月球正在偏離地球?失去月球會怎樣?
  • 月球上的山脈是如何形成的?地球需要數千年,而月球僅需幾分鐘
    審核:小文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有許許多多高高低低的山脈,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以世界之巔著稱的珠穆朗瑪峰、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落基山脈、阿爾卑斯山等,大大小小的山脈形成了世界種種奇觀。地球上的這些高大山脈基本上由於地殼內部的垂直運動,而引起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擠壓,從而形成表面巖石隆起,因此一座座高大山脈拔地而起。地球上形成這些高大山脈需要千萬年之久。其實月球跟地球也一樣,在月球上也是有大大小小的山脈,而且月球上最高的山脈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或許有人聽說過月球上的環形山,但其實月球上也有很多像地球上一樣的大山脈。
  •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有了地球,月球是如何出現的?水又從何而來?
    毋庸置疑的是,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適合居住的地方。但是,你知道它是如何出現的嗎?與其他行星相比,它具有什麼特點呢?地球的誕生要了解地球是如何形成的,那就有必要回顧一下發生在大約50億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太陽爆發了,塵埃和氣體雲在太陽周圍旋轉著。
  • 如果月球突然加速離開地球,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
    大約在46億年月球形成了,其直徑大約為3475千米,重7.35×10^22千克,這只是地球質量的百分之一,而月球的大小其實也就是地球的四分之一,不過月球上不同地區卻有著天差地別的溫度,有低至零下173攝氏度的嚴寒,也有高達127攝氏度的炎熱。
  •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怎樣形成的?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對地球的來歷往往會發生濃厚的興趣,經常會提出這類問題:地球是從哪兒來的?它一開始就是現在這個模樣嗎?」他根據當時的天文觀測資料,認為宇宙中存在著原始的分散的物質微粒,這些物質微粒產生圍繞中心的旋轉運動,並逐漸向一個平面集中,最後中心物質形成太陽,赤道附近平面上的物質則形成地球等行星和其他小天體。這個「星雲說」後來漸漸形成了太陽系起源學說的一種流派。 地球是太陽系裡的天體,地球的起源和整個太陽系的起 源是分不開的。
  • 地球上的潮汐是怎樣形成的?
    經常在海邊玩的人會發現海水常出現規律性的漲落現象,海水會快速地上漲然後迅速下降,那麼地球上的潮汐是怎樣形成的呢?潮汐只是海水才會出現的現象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潮汐不僅僅是海水的運動,地球的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都會產生規律性的運動。潮汐可分為固體潮汐、海洋潮汐和大氣潮汐,它們分別是固體,液體和氣體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固體變形,海水升降、漲落與進退等周期性變化。
  • 如果月球被摧毀,會對人類造成怎樣的影響?科學家:影響大了!
    前言:如果月球被摧毀,會對人類造成怎樣的影響?科學家:影響大了!假如失去了月亮,我們人類會有怎樣的影響?從古至今,很多東西都會跟月亮扯上關係。如果沒有它詩人不會賦有月亮的詩;歌者無法在歌頌月亮;我們不能在月光下漫步,海洋中也不會有潮汐,我們不能再欣賞到日食或月食了。這對世界來說都是一種遺憾。更有一個大膽的理論提出,如果月亮根本不存在,地球是不會存在生物的。因為地球如果沒有這麼一顆大衛星,它的自轉的傾斜角就不會晃動。沒有達到23.5度的黃赤交角,就不能給我們帶來四季變化。
  •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它真的是地球一部分嗎?《山海經》內自有答案
    眾所周知,月球是我們除地球之外最熟悉的天體之一,甚至懸掛在天空中的太陽也無法與之相比。在古代時期,無論是關於月亮的詩句還是傳說,稱得上是比比皆是,正因如此,我們與月亮的關係也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在天文學中,月亮被稱為月球,古時又稱太陰、玄菟、嬋娟、玉盤,是地球的衛星,同時也是太陽系中第五大行星。
  • 月球如果突然消失不見!對我們地球和人類,將有多大的影響?
    從古代開始直到現在,我們人類就對於天上的月亮,都有著特殊的情感。甚至對於月球有著無限的想像,有關月球的很多傳說也一直流傳到現在。有人說月球和地球,差不多是同時誕生的。但是有科學家推測,月球形成的時間可能比地球還要早。 古時候,人們沒有太空探測設備。隨著太空望遠鏡的發明,人類才知道,月球只是一顆到處都是隕石坑的星球。並沒有民間傳說的那些神話故事。
  • 土星和木星都有光環相伴,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為何地球只有衛星?
    土星和木星都有光環相伴,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地球只有衛星?在我們有能力飛出地球之後,見識了太陽系內的8大行星,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驚奇的發現,每顆星球的環境都是各不相同的,有些星球擁有著美麗的光環,而有些星球只有衛星陪伴,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差距呢?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當中,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都有著美麗的光環陪伴,而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是沒有光環的,只有衛星。那麼陪伴在這些星球周圍的光環到底是什麼呢?
  • 月球未解之謎1:月球是如何形成的?何時來到我們的世界?
    它的存在對我們是那麼的重要,那麼的特別,可是你是否也和蘇軾一樣考慮過這個問題,它究竟是什麼時候來的?究竟是怎麼誕生的呢?是和地球一同誕生?還是被地球吸引過來?還是有其他什麼故事呢?撞擊說在20世紀92年代以後,大家更加相信這個個更加壯烈,更加震撼的假說:大約在45億年前,一個火星大小的行星和地球擦肩而過,激烈的撞擊產生了很多碎片,最大的碎片慢慢融合其他碎片後,慢慢形成了現在的月球。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顆行星正面撞擊地球,使兩顆行星都粉碎了,只剩下兩個地核,並且形成了一片類似甜甜圈的星雲,最後慢慢冷卻凝結,形成了現在的雙星系統。
  • 忒伊亞,太陽系過去的一顆行星(月球來源)撞擊形成現今的月球
    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這些年人類重返月球又興起熱潮。可見人們對月球的痴迷程度只增不減,而它又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知道太陽系有著八大行星,可是以前還存在過一顆行星,不是冥王星,而是一個叫做忒伊亞的行星,據說月球的來源也與其有著很大的關係
  • 科學家發現,月球被地球腐蝕數十億年,一種新物質正在形成
    它是一種在地球上廣泛存在的氧化物礦物,它主要是鐵和氧氣發生反應而形成的。 不過,月球上並沒有氧氣,吹到月球上的太陽風中,也是氫氣,是絕對不可能和月球上的原始金屬鐵反應產生赤鐵礦的,那麼,這種本不應該出現在月球上的物質,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 月球對地球生物影響巨大,可以說沒有月球,就不會有人類的出現
    有太多的理論證明,月球不僅僅是地球軌道上的夥伴,它對地球的生命起源有著不可分割的作用。我們需要一個平靜合理的太陽,堅實的地面,適宜的溫度,適當的化學物質和液態水。但是月球呢?為什麼說月球也這麼重要呢?,有人說月球是地球分裂出去的(分裂說),也有人說在太陽系形成早期和地球一起形成的。
  • 月球和地球的氧同位素幾乎相同:可證明月球的形成
    【每日科技網】  有關月球的形成,大多數的人們則支持碰撞事件,如今科學家又再一次對形成月球的碰撞事件進行研究發現,碰撞事件的效應非常強大,由它產生的結果就是年輕地球物質和較大天體的碰撞結合在一起,在月球形成之前,地球的表面就擁有了大量的水資源。
  •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
    通過對月球隕石以及月球土壤樣品的分析,月球的起源理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