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訊 7月3日晚,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王樹濤教授通過騰訊會議「大家在線」為廣大師生作了題為《仿生界面生物粘附研究最新進展》的學術報告,本次報告是生命科學學院2020年度青島大學「活力生命」論壇第7講(總第27講),報告會由生命科學學院劉愛驊教授主持,相關專業師生100餘人在線參與。
生物界面粘附是界面化學研究中的前沿熱點之一,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生命的奧秘、還對發展新型功能界面材料和相關技術有著重要意義。向自然學習,為發展新材料源源不斷的提供新原理和新思路。近年來,其團隊研究了幾種生物界面上的特殊粘附現象,井受此啟發發展了系列仿生粘附可控界面:(1)揭示了鳥類羽毛耐撕裂的性能是源於羽毛上的鉤-槽鉤機械級聯互鎖結構,顛覆了傳統認為的簡單鉤槽互鎖結構;發展了仿蜻蜓幹態粘附材料,解決了傳統仿蒼耳尼龍粘扣易壞、噪音大等問題;發展了仿腎小管內壁的抗礦物粘附界面材料;(2)提出結構匹配和分子識別的協同仿免疫界面識別理念。利用化學刻蝕。氣相沉積、電化學沉積、模板復形、電紡等技術構築了系列仿免疫CTC捕獲晶片;提出界面乳液聚合方法,構築了系列形狀可控(從Janus到多孔)與表面化學可控的仿免疫磁珠微球;(3)提出了生物流體「自泵浦」模型。發展了生物流體粘附可控界面材料,促進了功能布料和傷口癒合輔料升級換代。報告內容引起了在線參與師生的極大興趣,與會人員紛紛表示聆聽該講座受益匪淺。
王樹濤,研究員,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中科院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從事仿生多尺度粘附可控界面材料的研究,創新性地提出了拓撲匹配與分子識別協同的界面識別理念。併合成了系列可控粘附界面材料,如高效貼附、抗粘附界面材料、生物特異識別粘附界面和器件等方面研究。曾獲2013年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14年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2016年科技部領軍人才,2016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7年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17年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等獎勵與支持。發表SCI論文200餘篇,包括Nature, Sci. Adv., Angew. Chem., Adv. Mater., JACS, PNAS, Nat. Rev. Mater., Chem. Rev.,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等,引用15000餘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