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起落落的業績數字,動蕩曲折的商業故事,往往最能吸引人們的眼球,但是在鄧康明看來,「所有的業務都是假的,都是表象,只有背後的組織生態和幹部體系是真正的原動力。能夠讓組織生生不息的就是這麼一個不斷實踐的防熵增的過程。」
在人力資源和組織發展領域,原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首席人力官鄧康明是一個傳奇般的存在。他被稱為阿里鐵軍幕後的推手,幫助阿里奠定了長期發展的制度基礎。
近日,我們很高興約到他的時間,請他就如何在阿里空降落地、怎麼做企業文化管理、組織如何做到生生不息等問題分享了自己的洞察和見解。以下,Enjoy:
常識君|有話說
口述:鄧康明,原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首席人力官
訪談:嶽佔仁
來源: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
01
新的東西
往往創造於混亂的環境中
"
@管理的常識:您給人的印象是一位「有企業家精神的職業經理人」。
在加盟阿里之前,您長期在跨國公司做職業經理人。到阿里之後,在這個創業團隊裡能夠很快地適應創業文化,跟馬雲也有很默契的合作。能不能談談這裡面的一些體會?
"
鄧康明:
我們稍微抽離出來一點來談這個問題。
我覺得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都需要兩種類型傾向性的人。一種人是天生的對於新的、未知的和不確定的東西有容忍和傾向性。另外一種是對於確定性以及風險和收益之間的關係特別敏感的人。
如果企業處在一個比較早期的階段,它的市場、用戶、產品、服務處在一個比較不確定的迭代試錯的狀態下,它可能就更需要一種對於未來的好奇,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容忍和堅持,這些要素對於早期的階段成功是比較重要的。
而在越過這個階段,當企業的規模比較大了之後,市場份額有了,用戶群體也有了,產品服務越來越定型了,在這樣的狀態下,相對地來說,對於穩定更敏銳的人會相對更加適合。
而從空間維度來看,當你處在不同的級別,負責不同的事情的時候,對於人的傾向性也有不同的要求。
級別越高的人,例如馬雲,對於未來的、未知的事,他天然充滿了好奇和喜歡;對於所有穩定的事,他天然地有危機感。而級別相對較低的人,相對來說,他更喜歡去把今天穩定的事更加改善。
我覺得所謂「職業經理人」「企業家精神」,我們不能把標籤貼得這麼厲害。比如你剛才說,我以前是「職業經理人」,我自己從來沒有這麼想過。
另外,我個人覺得,中國還不存在一個成熟的職業經理人群體,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際上還沒有真正經過工業化時代和資本推動時代的洗禮。
我工作了30年,15年在跨國公司,15年在阿里。其中服務過的三四家跨國公司都是世界500強。從你們的視角看我可能是一個職業經理人,但我自己從來沒這麼想過。這也是為什麼我在跨國公司任職的時候,常常會跟不同的領導吵架。
所謂職業經理人,是指交給你任務,你想辦法全力去完成。我稍微多了一點點,交給我任務,我要想想為什麼,有沒有更好的任務,可以讓這個事情變得更好。
跨國公司的好處是全球化、規範化、標準化,所有的體系都非常成熟。但遺憾的是,當你落在了某個區域裡面,比如說中國區或者華東區的時候,它的全球化策略可能並不是最佳的。大家有共識的事,一定會幹得很好;但是不太適合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生很多爭論。
我很難講為什麼我會跟阿里比較適合,可能主要是個人稟賦上的原因。因為,首先,我在想加入阿里之前已經下定決心,不在跨國公司那種成熟體系裡幹了。十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在一個大的體系裡面,個人的能動性是很受限的。
當時我就立了一個願望,要在一家民營企業裡幹夠十年。我原來在跨國公司的同事,也有去民營企業的,都是一兩年就撐不下去了,各種血淋淋的狀況出來。
當時我就告訴自己,不管發生什麼情況,我都得忍住,除非他們「殺了我」,趕我走,否則我都不會離開,我一定要在一家中國的民營企業裡撐夠十年。
戰略選擇上清楚了,接下來中間都是一些小的周折,你就不會因為這些小的周折改變自己的願望。
第二,我自己覺得,在要做的事情和在做事的方法上,我跟阿里的味道自然契合。
我去阿里的時候,公司還很小,破破爛爛,跟跨國公司完全不一樣。而我對這樣的狀況感覺更好,在亂糟糟的環境中你可以「亂中取勝」。
在一個成熟的環境裡你只能複製一些東西,而在一個混亂的環境中卻往往能創造出新的東西。從這些角度上看,我跟馬雲、跟阿里的味道自然有些契合。雖然這十多年裡面也有許多周周折折,上上下下,很艱苦,但總體上來說還行。
02
越想證明自己的時候
失敗的概率越大
"
@管理的常識:您從外企向民營創業公司轉型,戰略很明確,但過程還是很有挑戰性的。
空降兵落地,一般來講需要迅速地完成一兩件事情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您當時是怎麼做到的?
"
鄧康明:
這個事我當時也想得很清楚。
第一,心態上不著急於證明自己。
確實,作為一個外來人,我是在聚光燈下的,當時我是接替彭蕾擔任人力資源副總裁,馬雲的十八羅漢都在看,你到底能幹什麼?我能感覺到這裡面的聚光燈和壓力。
但是我也告訴自己,當你越想證明自己的時候,你的心態變了,手法就會變,出事的概率很大。所以不要著急,心要擺平。
我也告訴很多從跨國公司到民營企業裡的人,你想要證明自己的時候,失敗的概率會超過不想證明自己的時候。這聽上去有點怪,但事實上就是這樣。
人的心態一定要靜。心中一定要無私,出發點一定要於公,你就不怕。
這個心態上的分別在哪裡?
當你想要證明自己,你就會用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套路去做事。如果你心態不著急,就會從當下最應該解決的事情去思考,結合自己過去的經驗,從客戶出發,這樣出事的概率會小,做成的機會會大。
當然,你還必須要做事,而且要儘快做事。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用系統取代人、提升效率、改善整個流程、節約成本。
我加入阿里的時候,整個公司有一千七八百人,而做人事工作的就有小一百號人。我就想,是不是一定要這麼多人?這些事用30個人能不能幹?這樣不僅節省成本,同時也會節約人的注意力,為公司創造價值。
當時我做得很細,讓每個人用一個Excel表格,統計每天具體幹哪些事情,幹每一件事情花了多長時間。然後把表格匯總起來,計算工資花了這麼長時間,五險一金處理花了這麼長時間,面試人花了這麼長時間,跟獵頭公司談花了這多長的時間……我就發現好多工作是事務性的。
凡是事務性跟標準化的事,都可以用機器代替。我很快做出一個規劃,建議公司用PeopleSoft軟體系統取代人工來做這些事,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讓數據更及時,更準確。
當時馬雲問我,有哪家網際網路公司用PeopleSoft?我說沒有。他說我們幹嗎要用?會不會有問題?我說PeopleSoft過去一直是大型公司在用,你要不要成為網際網路領域第一家用PeopleSoft的公司?
而且我告訴他,你這樣做了以後,花多少錢,帶來的收益是多少。他說,如果我是第一家的話,那你就試試吧。
我7月份加入阿里,9月份就做了這個事。到10月份,我就開始做第二個事,推動阿里價值觀的演化和調整,從「獨孤九劍」進化到「六脈神劍」。
來到阿里以後,我很快就意識到,價值觀對阿里極其重要。我常常在不同的場合,看到一個人被評價為價值觀不好,很快這個人在名利上就受到影響。我就知道這個公司對價值觀是非常認真的。
所以我做的第二個事情也是一種戰術上的選擇,就是要搞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事。
在10月份啟動這件事,11月份就用「六脈神劍」替代了原來的「獨孤九劍」。整個過程是非常風險跟麻煩的,細節就不講了。「六脈神劍」用了十多年,到2019年,逍遙子接班以後把它升級為新「六脈神劍」。
回到你剛才的問題,職業經理人進到民企,要看到現在的環境跟我十幾年前進民企的時候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我認為,所謂的空降兵首先在心態上一定要端正,告訴自己,我是有價值的,我的價值已經在過去十幾年的經歷裡得到證明了,不需要刻意證明自己。
第二,不要察言觀色太多。
如果察言觀色太多,比如我要是天天猜馬雲怎麼想,馬雲想做什麼,你猜不了,猜不透。
當你花太多的精力去察言觀色的時候,別人會認為你是另外一類人,是官僚體制裡面的馬屁精,靠那些東西上臺的。
所以自己要先想清楚,不要過度察言觀色,不是不察言觀色,但千萬不要去猜,而是去理解這個公司在這個階段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
第三,要做一些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事,比如價值觀的改變,要敢於冒一些風險。
如果說我在加入阿里的頭半年裡面有什麼經驗教訓,大概就是這一些。
03
級別越高的人
越要「聞味道」
"
@管理的常識:您曾經說,HR的輸入是戰略、輸出是企業文化。這體現了HR在企業裡具有的非常關鍵的戰略價值。
好多中國企業不知道怎麼管理企業文化,或者管理得不太好。從一個專家的視角來看,一個公司怎麼看它的企業文化有沒有問題?
"
鄧康明:
第一,文化是一個結果。
很多企業說我要做文化,其實不存在做文化這件事情本身。企業的使命願景、戰略選擇、商業模式、業務決策,服務誰、不服務誰,什麼樣的客戶,用什麼樣的方式服務這些客戶,以及你要用誰做幹部、不用誰做幹部,這一系列的行為最後沉澱下來的那個東西叫做文化。
所以很難說,可以設立一個文化部門來做文化,文化是以業務和組織幹部為核心,以制度為出發點,不斷做決策,最後形成的那個東西。
第二,怎麼測評文化?
我們可以通過商學院教的那些正規套路,用那些工具和問捲來測;也可以通過走動式,花兩天時間到公司裡跟不同的人談一談,就可以感知到這個公司的文化。
比如,公司上下對戰略和使命了不了解,認不認同,跟不同層級的人聊一下就會了解。
文化有一個重要的實踐功能,大家要上下同欲,左右同心。同心的出發點是一個錨定的東西,這就是企業的使命和戰略,對這一點到底大家明白不明白;
其次,企業使用幹部的標準是什麼,用誰不用誰,你今天用張三,明天用李四,後天用王五,張三又下來了,李四又晉升了,這些事情體現了一個公司到底看重的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能力,什麼樣的個性。
有的公司在自己的使命、願景、價值觀、戰略和制度裡倡導大家以客戶為導向,希望大家敬業,帶好團隊,以身作則,但是實際上在幹部決策上,並沒有真的從這些原則出發,而是任人唯親,山頭主義。通過這些你就可以感知到公司文化上存在的問題。
"
@管理的常識:阿里著名的方言,「聞味道」,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
鄧康明:
2008年、2009年的時候,我停下了所有外部機構的培訓服務,我們自己專門開發了一個針對中高層幹部的培訓課程「三板斧」:揪頭髮、照鏡子、聞味道。這是「聞味道」正式誕生的時間點。
在此之前,馬雲本身是一個喜歡walking around(走動式管理)的人,不時地到公司裡走來走去,到處看一看,他是一個聞味道的人。
有時候在走過一個團隊以後,回來跟我說,老鄧,這個地方你看一看,我感覺有點問題;或者半夜打電話跟我說,這個副總裁我感覺最近狀況不太對。這就是典型的聞味道。
聞味道確實是阿里一個重要的管理手段,在管理團隊、解決問題的時候經常使用,甚至在招人的時候,也要「聞聞這個人的味道」,級別越高的人越要聞味道,感知一下他個性上跟我們所期待的「三觀」是不是符合的。
04
想讓組織發生變化
考核和激勵是最重要的兩個手段
"
@管理的常識:關於企業文化,很多公司有一個通病,就是文化落不了地,老闆設想了一套東西,提出了一些概念和口號,但是只是停留在紙面上。
您在輔導企業的時候,一般會給他們什麼建議?怎麼去改變這種狀況?
"
鄧康明:
要讓文化落地,創始人自己首先要想清楚,文化對我到底重不重要,使命、願景、價值觀對企業到底重要不重要,在做資源決策的時候,我是不是能夠做到知行合一。
很多企業只是把一些口號「上牆」,好的企業、有文化的企業你看不到牆上有任何東西,但凡上牆的,大概率是做給別人看的,不是做給自己的。
一個有文化的企業,真的相信文化對自己重要的企業,它在公司的使命、戰略、組織和人上面,肯定是有一套邏輯在裡面一以貫之地不斷實踐下來的。
第二,文化確實需要一定的儀式感,需要很多活動來體現。
比如阿里每年一度的年會,在年會上做出的表彰、獎勵,體現出阿里文化中用人的原則是什麼;
再比如每年5月10號的阿里日,公司會邀請所有員工,如果你願意,可以帶自己的爸爸媽媽、老婆孩子來阿里,馬雲會跟大家匯報阿里在做什麼事情,為什麼做這些事情,公司目前進展得怎麼樣,這體現了阿里文化的另外一部分,就是作為一個大的社會生態是一部分,阿里怎麼處理跟利益相關者的關係。
"
@管理的常識:一個企業文化變革的問題,現在好多企業在戰略上求變,比如傳統企業在謀求數位化轉型,或者面向全球變局時代做出戰略調整。
當企業的戰略發生變化以後,文化怎麼去跟著改變?
"
鄧康明:
我覺得不要談文化怎麼變,文化自身是變不了的,只有在戰略定了以後,實現戰略的制度、路徑變了,產品實現的方式和營銷的方式變了,這時你文化也就變了。
因為這個時候你所需要的人跟以前不一樣了,他們需要具備不同的思想觀念和技能,你要麼換人,要麼訓練人變。考核也要相應地改變,要開始獎勵新的行為方式。
這都是落地的東西,人的行為方式要變,你要給他獎懲,他才會變,要麼就換人。
考核期要變,用人的方式要變,訓練人的方式變,激勵和獎懲人的方式要變,這些變了,你才能夠實現戰略的改變。當這些實踐不斷發生的時候,自然就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
戰略上調整了以後,我們要往這個方向改變,考核和激勵是重要的讓人的思想和行為發生變化,從而讓整個組織發生變化的最重要的兩個手段。
但凡你業務上有調整的時候,考核和激勵以及考核激勵的力度和資源都要相應地調整。它最後一定落在了資源分配上,這是個行為學和經濟學的事。
05
防熵增
首先要在幹部上做文章
"
@管理的常識:最後請您談一談組織,這是現在很多企業家開始關心的事情,怎麼讓組織持續保持健康和活力,以及這兩年比較熱的詞,防止「熵增」。
請您談一談您理解的健康的、能夠生生不息去競爭和發展的組織,它應該具有哪些特點,怎麼去保持這些特點?
"
鄧康明:
第一,組織的核心是幹部。所以如果要保持組織的生生不息,就要讓你的幹部始終有活力。
如果我們抽絲剝繭地分析,有很多因素在影響組織的健康狀況,市場環境、用戶、技術進步,等等,但回到組織內部看,最重要的還是用什麼人擔任不同層級的幹部,以及隨著外部條件的變化,幹部如何進退、成長和消亡。
靜態地來看是幹部本身決定的,動態地來看是幹部的迭代決定的,總之最重要的載體的就是幹部。
反過來說,如果要讓公司生生不息,防止熵增,防止熵增所帶來的寂滅,就要不斷地在幹部這個層面上做文章。
以阿里來看,公司是有一個長遠的規劃的。馬雲幾年前說過60年代的人要退掉,過了一個階段又說75年以前的人要退掉,這種幹部替代就是防熵增的一個重要手段。
靜態地來看,企業要使用體現使命、願景、價值觀的幹部。你要尋找和訓練(包括輪轉)一批人具備在使命、願景、價值觀的作業系統上做事的能力,讓他們成為勝任的幹部。但是所有的幹部都會老化,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他們就會產生路徑依賴。
由於今天技術和市場瞬息萬變,消費者也在不斷變化,過去讓你成功的東西大概率會成為你今天取得成功的障礙。所以你必須要揚棄掉過去的東西,要不斷學習,改變自己。
但這個過程非常艱難,所以我們要從組織的角度上,要有計劃地讓新的一輩替換掉老的一輩。這是生物學的自然規律。
組織到一定階段以後為什麼會機械化、官僚化、僵化、山頭主義?就是因為人到了一定的時候必然形成路徑依賴。而你要抵抗它,實現熵減,就必須破壞那個穩定狀態。
熵增是因為它是孤立系統,沒有外力做功,你必須做功才能熵減。對於組織來說就是要不斷更迭幹部隊伍,有的幹部要退掉。
這跟個人德行、能力沒有必然關係。你雖然會覺得我還挺能幹,精力也夠,但是組織就是需要集體性地更迭,就像鄧小平說的,我們老一輩全部退了,一樣的道理。
組織本身要形成防熵增的規則,通過制度來保障這件事。就像華盛頓說的,我只當兩屆總統,同樣的道理。
一個組織要形成生生不息的活力就需要有一個好的制度,用制度來抵抗人性中那些自然的不好的東西。
體系上要不斷更迭,組織才能不斷隨著市場的變化,用戶習慣的變化,不斷地提供新的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不斷贏得市場競爭,而這需要一輩一輩的幹部隊伍,就像毛毛蟲變成蝴蝶一樣,不斷地老的退去,新的出來,量變積累到質變,組織就開始變得強大起來。
阿里就這麼強大起來的,阿里今天已經不再是我想做這個,我想做那個,而是因為我有這樣的能力,已經有了這樣的組織生態和幹部體系,所以做事成功的概率大過失敗的概率。
所有的業務都是假的,都是表象,只有背後的組織生態和幹部體系是真正的原動力。能夠讓組織生生不息的就是這麼一個不斷實踐的防熵增的過程。
"
@管理的常識:組織要防熵增,怎麼先自我覺察到熵增的危險?
"
鄧康明:
我們不要把結果跟過程混淆了。組織要成長,必然會走向官僚化和機械化,它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在過程中間,你是不能覺察結果的,但是結果你永遠可以判斷跟visioning(預見)。
剩下的問題就是我們在過程中間,怎麼來預防這個情況?組織大了就要拆小,有山頭主義的時候就把人調開。就是這些辦法,它沒有那麼科學,也沒有那麼複雜。
所以企業家只能一路對抗,要有這樣的意識。
第一,要知道自己的組織一定會往官僚化的方向走,否則說明你根本沒有成長。企業成長了才會出現官僚,才會佔山為王,才會搶利益分配,沒東西的時候你分什麼呢?
第二,要知道一旦到達了那個結果狀態,組織就不能成長,業務就沒有發展。
所以一路要往那個方向成長,一路要防止那個狀況出現。這中間要做組織架構上的拆分,要做人員調轉,就是為了防止那個結果的出現。而不是說感知到公司有官僚了,才想辦法解決官僚的問題;如果公司已經出現官僚了,才去想辦法解決,那就已經晚了。
它始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們一路都要防止那個結果的出現,雖然那其實是極難避免的。
關於作者:鄧康明,自1990年起,曾服務於楊森、達能、甲骨文、微軟等跨國公司,任中國區或大中華區人力資源負責人。2004年加入阿里巴巴,任人力資源副總裁,後成為阿里巴巴集團首席人力官、資深副總裁、合伙人,執行董事,2013年離職創業。2015年6月出任阿里影業集團營運長(COO) 、執行董事,2016年底離職。現為眾海投資創始合伙人、領教工坊領教。
本文為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獨家專訪原創首發,轉載請與我們取得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