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阿里首席人力官鄧康明:防熵增,首先要在幹部上做文章

2020-12-06 管理的常識

起起落落的業績數字,動蕩曲折的商業故事,往往最能吸引人們的眼球,但是在鄧康明看來,「所有的業務都是假的,都是表象,只有背後的組織生態和幹部體系是真正的原動力。能夠讓組織生生不息的就是這麼一個不斷實踐的防熵增的過程。」

在人力資源和組織發展領域,原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首席人力官鄧康明是一個傳奇般的存在。他被稱為阿里鐵軍幕後的推手,幫助阿里奠定了長期發展的制度基礎。

近日,我們很高興約到他的時間,請他就如何在阿里空降落地、怎麼做企業文化管理、組織如何做到生生不息等問題分享了自己的洞察和見解。以下,Enjoy:

常識君|有話說

口述:鄧康明,原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首席人力官

訪談:嶽佔仁

來源: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

01

新的東西

往往創造於混亂的環境中

"

@管理的常識:您給人的印象是一位「有企業家精神的職業經理人」。

在加盟阿里之前,您長期在跨國公司做職業經理人。到阿里之後,在這個創業團隊裡能夠很快地適應創業文化,跟馬雲也有很默契的合作。能不能談談這裡面的一些體會?

"

鄧康明:

我們稍微抽離出來一點來談這個問題。

我覺得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都需要兩種類型傾向性的人。一種人是天生的對於新的、未知的和不確定的東西有容忍和傾向性。另外一種是對於確定性以及風險和收益之間的關係特別敏感的人。

如果企業處在一個比較早期的階段,它的市場、用戶、產品、服務處在一個比較不確定的迭代試錯的狀態下,它可能就更需要一種對於未來的好奇,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容忍和堅持,這些要素對於早期的階段成功是比較重要的。

而在越過這個階段,當企業的規模比較大了之後,市場份額有了,用戶群體也有了,產品服務越來越定型了,在這樣的狀態下,相對地來說,對於穩定更敏銳的人會相對更加適合。

而從空間維度來看,當你處在不同的級別,負責不同的事情的時候,對於人的傾向性也有不同的要求。

級別越高的人,例如馬雲,對於未來的、未知的事,他天然充滿了好奇和喜歡;對於所有穩定的事,他天然地有危機感。而級別相對較低的人,相對來說,他更喜歡去把今天穩定的事更加改善。

我覺得所謂「職業經理人」「企業家精神」,我們不能把標籤貼得這麼厲害。比如你剛才說,我以前是「職業經理人」,我自己從來沒有這麼想過。

另外,我個人覺得,中國還不存在一個成熟的職業經理人群體,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際上還沒有真正經過工業化時代和資本推動時代的洗禮。

我工作了30年,15年在跨國公司,15年在阿里。其中服務過的三四家跨國公司都是世界500強。從你們的視角看我可能是一個職業經理人,但我自己從來沒這麼想過。這也是為什麼我在跨國公司任職的時候,常常會跟不同的領導吵架。

所謂職業經理人,是指交給你任務,你想辦法全力去完成。我稍微多了一點點,交給我任務,我要想想為什麼,有沒有更好的任務,可以讓這個事情變得更好

跨國公司的好處是全球化、規範化、標準化,所有的體系都非常成熟。但遺憾的是,當你落在了某個區域裡面,比如說中國區或者華東區的時候,它的全球化策略可能並不是最佳的。大家有共識的事,一定會幹得很好;但是不太適合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生很多爭論。

我很難講為什麼我會跟阿里比較適合,可能主要是個人稟賦上的原因。因為,首先,我在想加入阿里之前已經下定決心,不在跨國公司那種成熟體系裡幹了。十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在一個大的體系裡面,個人的能動性是很受限的。

當時我就立了一個願望,要在一家民營企業裡幹夠十年。我原來在跨國公司的同事,也有去民營企業的,都是一兩年就撐不下去了,各種血淋淋的狀況出來。

當時我就告訴自己,不管發生什麼情況,我都得忍住,除非他們「殺了我」,趕我走,否則我都不會離開,我一定要在一家中國的民營企業裡撐夠十年。

戰略選擇上清楚了,接下來中間都是一些小的周折,你就不會因為這些小的周折改變自己的願望。

第二,我自己覺得,在要做的事情和在做事的方法上,我跟阿里的味道自然契合。

我去阿里的時候,公司還很小,破破爛爛,跟跨國公司完全不一樣。而我對這樣的狀況感覺更好,在亂糟糟的環境中你可以「亂中取勝」。

在一個成熟的環境裡你只能複製一些東西,而在一個混亂的環境中卻往往能創造出新的東西。從這些角度上看,我跟馬雲、跟阿里的味道自然有些契合。雖然這十多年裡面也有許多周周折折,上上下下,很艱苦,但總體上來說還行。

02

越想證明自己的時候

失敗的概率越大

"

@管理的常識:您從外企向民營創業公司轉型,戰略很明確,但過程還是很有挑戰性的。

空降兵落地,一般來講需要迅速地完成一兩件事情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您當時是怎麼做到的?

"

鄧康明:

這個事我當時也想得很清楚。

第一,心態上不著急於證明自己。

確實,作為一個外來人,我是在聚光燈下的,當時我是接替彭蕾擔任人力資源副總裁,馬雲的十八羅漢都在看,你到底能幹什麼?我能感覺到這裡面的聚光燈和壓力。

但是我也告訴自己,當你越想證明自己的時候,你的心態變了,手法就會變,出事的概率很大。所以不要著急,心要擺平。

我也告訴很多從跨國公司到民營企業裡的人,你想要證明自己的時候,失敗的概率會超過不想證明自己的時候。這聽上去有點怪,但事實上就是這樣。

人的心態一定要靜。心中一定要無私,出發點一定要於公,你就不怕。

這個心態上的分別在哪裡?

當你想要證明自己,你就會用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套路去做事。如果你心態不著急,就會從當下最應該解決的事情去思考,結合自己過去的經驗,從客戶出發,這樣出事的概率會小,做成的機會會大。

當然,你還必須要做事,而且要儘快做事。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用系統取代人、提升效率、改善整個流程、節約成本。

我加入阿里的時候,整個公司有一千七八百人,而做人事工作的就有小一百號人。我就想,是不是一定要這麼多人?這些事用30個人能不能幹?這樣不僅節省成本,同時也會節約人的注意力,為公司創造價值。

當時我做得很細,讓每個人用一個Excel表格,統計每天具體幹哪些事情,幹每一件事情花了多長時間。然後把表格匯總起來,計算工資花了這麼長時間,五險一金處理花了這麼長時間,面試人花了這麼長時間,跟獵頭公司談花了這多長的時間……我就發現好多工作是事務性的。

凡是事務性跟標準化的事,都可以用機器代替。我很快做出一個規劃,建議公司用PeopleSoft軟體系統取代人工來做這些事,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讓數據更及時,更準確。

當時馬雲問我,有哪家網際網路公司用PeopleSoft?我說沒有。他說我們幹嗎要用?會不會有問題?我說PeopleSoft過去一直是大型公司在用,你要不要成為網際網路領域第一家用PeopleSoft的公司?

而且我告訴他,你這樣做了以後,花多少錢,帶來的收益是多少。他說,如果我是第一家的話,那你就試試吧。

我7月份加入阿里,9月份就做了這個事。到10月份,我就開始做第二個事,推動阿里價值觀的演化和調整,從「獨孤九劍」進化到「六脈神劍」。

來到阿里以後,我很快就意識到,價值觀對阿里極其重要。我常常在不同的場合,看到一個人被評價為價值觀不好,很快這個人在名利上就受到影響。我就知道這個公司對價值觀是非常認真的。

所以我做的第二個事情也是一種戰術上的選擇,就是要搞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事。

在10月份啟動這件事,11月份就用「六脈神劍」替代了原來的「獨孤九劍」。整個過程是非常風險跟麻煩的,細節就不講了。「六脈神劍」用了十多年,到2019年,逍遙子接班以後把它升級為新「六脈神劍」。

回到你剛才的問題,職業經理人進到民企,要看到現在的環境跟我十幾年前進民企的時候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我認為,所謂的空降兵首先在心態上一定要端正,告訴自己,我是有價值的,我的價值已經在過去十幾年的經歷裡得到證明了,不需要刻意證明自己。

第二,不要察言觀色太多。

如果察言觀色太多,比如我要是天天猜馬雲怎麼想,馬雲想做什麼,你猜不了,猜不透。

當你花太多的精力去察言觀色的時候,別人會認為你是另外一類人,是官僚體制裡面的馬屁精,靠那些東西上臺的。

所以自己要先想清楚,不要過度察言觀色,不是不察言觀色,千萬不要去猜,而是去理解這個公司在這個階段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

第三,要做一些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事,比如價值觀的改變,要敢於冒一些風險。

如果說我在加入阿里的頭半年裡面有什麼經驗教訓,大概就是這一些。

03

級別越高的人

越要「聞味道」

"

@管理的常識:您曾經說,HR的輸入是戰略、輸出是企業文化。這體現了HR在企業裡具有的非常關鍵的戰略價值。

好多中國企業不知道怎麼管理企業文化,或者管理得不太好。從一個專家的視角來看,一個公司怎麼看它的企業文化有沒有問題?

"

鄧康明:

第一,文化是一個結果。

很多企業說我要做文化,其實不存在做文化這件事情本身。企業的使命願景、戰略選擇、商業模式、業務決策,服務誰、不服務誰,什麼樣的客戶,用什麼樣的方式服務這些客戶,以及你要用誰做幹部、不用誰做幹部,這一系列的行為最後沉澱下來的那個東西叫做文化。

所以很難說,可以設立一個文化部門來做文化,文化是以業務和組織幹部為核心,以制度為出發點,不斷做決策,最後形成的那個東西。

第二,怎麼測評文化?

我們可以通過商學院教的那些正規套路,用那些工具和問捲來測;也可以通過走動式,花兩天時間到公司裡跟不同的人談一談,就可以感知到這個公司的文化。

比如,公司上下對戰略和使命了不了解,認不認同,跟不同層級的人聊一下就會了解。

文化有一個重要的實踐功能,大家要上下同欲,左右同心。同心的出發點是一個錨定的東西,這就是企業的使命和戰略,對這一點到底大家明白不明白;

其次,企業使用幹部的標準是什麼,用誰不用誰,你今天用張三,明天用李四,後天用王五,張三又下來了,李四又晉升了,這些事情體現了一個公司到底看重的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能力,什麼樣的個性。

有的公司在自己的使命、願景、價值觀、戰略和制度裡倡導大家以客戶為導向,希望大家敬業,帶好團隊,以身作則,但是實際上在幹部決策上,並沒有真的從這些原則出發,而是任人唯親,山頭主義。通過這些你就可以感知到公司文化上存在的問題。

"

@管理的常識:阿里著名的方言,「聞味道」,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

鄧康明:

2008年、2009年的時候,我停下了所有外部機構的培訓服務,我們自己專門開發了一個針對中高層幹部的培訓課程「三板斧」:揪頭髮、照鏡子、聞味道。這是「聞味道」正式誕生的時間點。

在此之前,馬雲本身是一個喜歡walking around(走動式管理)的人,不時地到公司裡走來走去,到處看一看,他是一個聞味道的人。

有時候在走過一個團隊以後,回來跟我說,老鄧,這個地方你看一看,我感覺有點問題;或者半夜打電話跟我說,這個副總裁我感覺最近狀況不太對。這就是典型的聞味道。

聞味道確實是阿里一個重要的管理手段,在管理團隊、解決問題的時候經常使用,甚至在招人的時候,也要「聞聞這個人的味道」,級別越高的人越要聞味道,感知一下他個性上跟我們所期待的「三觀」是不是符合的。

04

想讓組織發生變化

考核和激勵是最重要的兩個手段

"

@管理的常識:關於企業文化,很多公司有一個通病,就是文化落不了地,老闆設想了一套東西,提出了一些概念和口號,但是只是停留在紙面上。

您在輔導企業的時候,一般會給他們什麼建議?怎麼去改變這種狀況?

"

鄧康明:

要讓文化落地,創始人自己首先要想清楚,文化對我到底重不重要,使命、願景、價值觀對企業到底重要不重要,在做資源決策的時候,我是不是能夠做到知行合一。

很多企業只是把一些口號「上牆」,好的企業、有文化的企業你看不到牆上有任何東西,但凡上牆的,大概率是做給別人看的,不是做給自己的。

一個有文化的企業,真的相信文化對自己重要的企業,它在公司的使命、戰略、組織和人上面,肯定是有一套邏輯在裡面一以貫之地不斷實踐下來的。

第二,文化確實需要一定的儀式感,需要很多活動來體現。

比如阿里每年一度的年會,在年會上做出的表彰、獎勵,體現出阿里文化中用人的原則是什麼;

再比如每年5月10號的阿里日,公司會邀請所有員工,如果你願意,可以帶自己的爸爸媽媽、老婆孩子來阿里,馬雲會跟大家匯報阿里在做什麼事情,為什麼做這些事情,公司目前進展得怎麼樣,這體現了阿里文化的另外一部分,就是作為一個大的社會生態是一部分,阿里怎麼處理跟利益相關者的關係。

"

@管理的常識:一個企業文化變革的問題,現在好多企業在戰略上求變,比如傳統企業在謀求數位化轉型,或者面向全球變局時代做出戰略調整。

當企業的戰略發生變化以後,文化怎麼去跟著改變?

"

鄧康明:

我覺得不要談文化怎麼變,文化自身是變不了的只有在戰略定了以後,實現戰略的制度、路徑變了,產品實現的方式和營銷的方式變了,這時你文化也就變了。

因為這個時候你所需要的人跟以前不一樣了,他們需要具備不同的思想觀念和技能,你要麼換人,要麼訓練人變。考核也要相應地改變,要開始獎勵新的行為方式。

這都是落地的東西,人的行為方式要變,你要給他獎懲,他才會變,要麼就換人。

考核期要變,用人的方式要變,訓練人的方式變,激勵和獎懲人的方式要變,這些變了,你才能夠實現戰略的改變。當這些實踐不斷發生的時候,自然就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

戰略上調整了以後,我們要往這個方向改變,考核和激勵是重要的讓人的思想和行為發生變化,從而讓整個組織發生變化的最重要的兩個手段

但凡你業務上有調整的時候,考核和激勵以及考核激勵的力度和資源都要相應地調整。它最後一定落在了資源分配上,這是個行為學和經濟學的事。

05

防熵增

首先要在幹部上做文章

"

@管理的常識:最後請您談一談組織,這是現在很多企業家開始關心的事情,怎麼讓組織持續保持健康和活力,以及這兩年比較熱的詞,防止「熵增」。

請您談一談您理解的健康的、能夠生生不息去競爭和發展的組織,它應該具有哪些特點,怎麼去保持這些特點?

"

鄧康明:

第一,組織的核心是幹部。所以如果要保持組織的生生不息,就要讓你的幹部始終有活力。

如果我們抽絲剝繭地分析,有很多因素在影響組織的健康狀況,市場環境、用戶、技術進步,等等,但回到組織內部看,最重要的還是用什麼人擔任不同層級的幹部,以及隨著外部條件的變化,幹部如何進退、成長和消亡。

靜態地來看是幹部本身決定的,動態地來看是幹部的迭代決定的,總之最重要的載體的就是幹部。

反過來說,如果要讓公司生生不息,防止熵增,防止熵增所帶來的寂滅,就要不斷地在幹部這個層面上做文章。

以阿里來看,公司是有一個長遠的規劃的。馬雲幾年前說過60年代的人要退掉,過了一個階段又說75年以前的人要退掉,這種幹部替代就是防熵增的一個重要手段。

靜態地來看,企業要使用體現使命、願景、價值觀的幹部。你要尋找和訓練(包括輪轉)一批人具備在使命、願景、價值觀的作業系統上做事的能力,讓他們成為勝任的幹部。但是所有的幹部都會老化,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他們就會產生路徑依賴。

由於今天技術和市場瞬息萬變,消費者也在不斷變化,過去讓你成功的東西大概率會成為你今天取得成功的障礙。所以你必須要揚棄掉過去的東西,要不斷學習,改變自己。

但這個過程非常艱難,所以我們要從組織的角度上,要有計劃地讓新的一輩替換掉老的一輩。這是生物學的自然規律。

組織到一定階段以後為什麼會機械化、官僚化、僵化、山頭主義?就是因為人到了一定的時候必然形成路徑依賴。而你要抵抗它,實現熵減,就必須破壞那個穩定狀態。

熵增是因為它是孤立系統,沒有外力做功,你必須做功才能熵減。對於組織來說就是要不斷更迭幹部隊伍,有的幹部要退掉。

這跟個人德行、能力沒有必然關係。你雖然會覺得我還挺能幹,精力也夠,但是組織就是需要集體性地更迭,就像鄧小平說的,我們老一輩全部退了,一樣的道理。

組織本身要形成防熵增的規則,通過制度來保障這件事。就像華盛頓說的,我只當兩屆總統,同樣的道理。

一個組織要形成生生不息的活力就需要有一個好的制度,用制度來抵抗人性中那些自然的不好的東西。

體系上要不斷更迭,組織才能不斷隨著市場的變化,用戶習慣的變化,不斷地提供新的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不斷贏得市場競爭,而這需要一輩一輩的幹部隊伍,就像毛毛蟲變成蝴蝶一樣,不斷地老的退去,新的出來,量變積累到質變,組織就開始變得強大起來。

阿里就這麼強大起來的,阿里今天已經不再是我想做這個,我想做那個,而是因為我有這樣的能力,已經有了這樣的組織生態和幹部體系,所以做事成功的概率大過失敗的概率。

所有的業務都是假的,都是表象,只有背後的組織生態和幹部體系是真正的原動力。能夠讓組織生生不息的就是這麼一個不斷實踐的防熵增的過程。

"

@管理的常識:組織要防熵增,怎麼先自我覺察到熵增的危險?

"

鄧康明:

我們不要把結果跟過程混淆了。組織要成長,必然會走向官僚化和機械化,它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在過程中間,你是不能覺察結果的,但是結果你永遠可以判斷跟visioning(預見)

剩下的問題就是我們在過程中間,怎麼來預防這個情況?組織大了就要拆小,有山頭主義的時候就把人調開。就是這些辦法,它沒有那麼科學,也沒有那麼複雜。

所以企業家只能一路對抗,要有這樣的意識。

第一,要知道自己的組織一定會往官僚化的方向走,否則說明你根本沒有成長。企業成長了才會出現官僚,才會佔山為王,才會搶利益分配,沒東西的時候你分什麼呢?

第二,要知道一旦到達了那個結果狀態,組織就不能成長,業務就沒有發展

所以一路要往那個方向成長,一路要防止那個狀況出現。這中間要做組織架構上的拆分,要做人員調轉,就是為了防止那個結果的出現。而不是說感知到公司有官僚了,才想辦法解決官僚的問題;如果公司已經出現官僚了,才去想辦法解決,那就已經晚了。

它始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們一路都要防止那個結果的出現,雖然那其實是極難避免的。

關於作者:鄧康明,自1990年起,曾服務於楊森、達能、甲骨文、微軟等跨國公司,任中國區或大中華區人力資源負責人。2004年加入阿里巴巴,任人力資源副總裁,後成為阿里巴巴集團首席人力官、資深副總裁、合伙人,執行董事,2013年離職創業。2015年6月出任阿里影業集團營運長(COO) 、執行董事,2016年底離職。現為眾海投資創始合伙人、領教工坊領教。

本文為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獨家專訪原創首發,轉載請與我們取得聯繫。

相關焦點

  • 阿里鐵軍幕後推手鄧康明:資源永遠有限,要讓有限的資源做到最大產出
    終於,我們邀請到了鄧康明老師來分享如何解決組織發展中的各種關卡問題。鄧康明老師是原阿里巴巴資深副總裁、首席人才官,他主導了阿里巴巴HR體系化建設,從B2B業務開始建立和推行「政委體系」,是阿里鐵軍的幕後推手,參與創建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
  • 阿里任小楓:「無人商店」出發點不是為減少人力成本
    6月26日,前亞馬遜資深主任科學家任小楓正式確認加入阿里巴巴,擔任阿里人工智慧核心團隊iDST的副院長和首席科學家。28日,他從西雅圖飛回中國,先後在北京和杭州了解阿里多個部門的業務情況和技術需求。另一個是這個公司業務布局很廣,(我)有很多東西可以做。阿里業務中,很多場景多少都能用上計算機視覺技術,比如淘寶購物的以圖搜圖、優酷土豆的視頻雲。Q:上次回杭州是什麼時候?這次回國,與阿里各部門接觸,有什麼感受?A:上次回杭州是兩年前。心態不一樣, 以前是帶孩子回來玩的,這次是來工作的。
  • 熵增定律:為什麼熵增定律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2.2人力資源的開放性  華為微觀永動機模型的開放性體現在炸開人才金字塔塔尖,在全球能力中心進行人才布局;通過戰略預備隊培養未來領袖,加強跨部門人員流動;以及堅持吐故納新、淘汰惰怠。  首先,在組織結構上炸開人才金字塔的塔尖,實現全球能力中心的人才布局。  華為人才機制原來是金字塔結構。
  • 華為常說的「熵增熵減」到底是什麼?
    華為管理的導向性用語是努力熵減防止熵增,我們就從熵減熵增概念在華為管理中的具體表現入手,看看為什麼華為管理做的事,可以裝進社會動機理論的筐。熵增與大公司病 熵增方面,華為董事陳黎芳的一篇解讀熵理論與華為管理的文章,引用了華為活力模型,明確說明華為管理中的熵增內涵。 模型對熵增的描述分為企業與個人兩個層面。 企業層面包括組織懈怠,流程僵化,技術創新乏力,業務固定守成。
  • 華為常說的「熵增熵減」到底是什麼?
    華為管理的導向性用語是努力熵減防止熵增,我們就從熵減熵增概念在華為管理中的具體表現入手,看看為什麼華為管理做的事,可以裝進社會動機理論的筐。02熵增與大公司病熵增方面,華為董事陳黎芳的一篇解讀熵理論與華為管理的文章,引用了華為活力模型,明確說明華為管理中的熵增內涵。
  • 匯聚101位人力資源精英 拉勾舉辦中國網際網路人才官領袖峰會
    7月20日,由拉勾網主辦的中國網際網路人才官·,峰會在北京朗麗茲西山花園酒店盛大舉行,吸引眾多人力資源行業專家,以及101位,網際網路公司人力資源高管,共同見證了人力資源行業有史以來最,的峰會。
  • 「喬諾商學院」熵增定律:為什麼熵增定律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在華為微觀活力引擎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華為人力資源的水泵,把人的活力充分激發出來,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反人性的。在任正非的腦海中,以人為本,是留給國家層面去做的事情。企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引擎,以人為本就會失去發展動力、最終熵死。人力資源水泵的工作原理就是用價值分配撬動價值創造。任正非認為,「企業的活力除了來自目標的牽引、來自機會的牽引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利益的驅動。
  • 量子科學家施堯耘加盟阿里,出任阿里雲量子技術首席科學家
    量子技術領域重量級人物施堯耘已經確認加入阿里巴巴,擔任阿里雲量子技術首席科學家。施堯耘教授在阿里巴巴的主要工作和角色是組建並負責阿里雲量子計算實驗室。施教授說,阿里雲不僅強力支撐量子,也是未來量子應用的輸出渠道。阿里做量子計算的源動力就是要做好雲計算。
  • 黎曉宏:巡視幹部首先要管好自己,做遵守紀律的標杆
    要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新發展理念為標尺,對照看齊找差距,透過現象看本質,善於從政治上駕馭問題、歸納問題,重點看黨的領導是強還是弱、黨的建設是實還是虛、全面從嚴治黨是嚴還是寬,充分發揮政治巡視作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拓寬視野。
  • 睽違5年後,Intel終於迎接旗下第三位首席技術官-Michael Mayberry
    打開APP 睽違5年後,Intel終於迎接旗下第三位首席技術官-Michael Mayberry 發表於 2018-02-05 05:44:02
  • 首席醫官免費聽書
    首席醫官免費聽書簡介:首席醫官免費聽書就來喜馬拉雅,喜馬拉雅採用最輕鬆的讀書方式,讓用戶通過聽書來閱讀,體驗到最愉悅的閱讀方式此後,他亦醫亦官,醫人醫國,左右逢源,救死扶傷,淡泊名利,眾望所歸,逐漸成長為國內中醫界翹楚,真正的首席醫官。
  • 熵增定律:為什麼熵增理論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特別是硬體體系更要開放,不開放就是死亡。」與此同時,華為每年淘汰幹部10%,員工淘汰5%。每年18萬人會淘汰5千人到9千人來激活這個團隊。原因是因為,大腦裡面整天要想的事情太多,一會要做這個,一會要做那個,一會這種情感,一會那種情感。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堆積在一起,就會擾亂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無法的專注的做一件事情。類似的還有作息不規律、飲食不規律、懶散等等,都是因為事情總趨於熵增。如果我們不主動投入能量做熵減,生活就會脫離我們的掌控。
  • 熵增定律:為什麼熵增理論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任正非說:「我們一定要避免封閉系統。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特別是硬體體系更要開放,不開放就是死亡。」與此同時,華為每年淘汰幹部10%,員工淘汰5%。每年18萬人會淘汰5千人到9千人來激活這個團隊。②遠離平衡態這怎麼理解?
  • 前Polycom首席工程師馮津偉入職阿里,專注下一代人機自然交互
    阿里巴巴iDST智能語音交互團隊研究員馮津偉11月30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前Polycom(寶利通)聲學設計和信號處理首席工程師(Principal Engineer)馮津偉入職人工智慧核心團隊iDST,擔任智能語音交互團隊研究員,將負責語音交互設備端的聲學設計和信號處理研究工作。
  • 任小楓阿里「三調」,現任高德地圖首席科學家
    另外,他在其個人主頁上也介紹稱,他目前的工作地點仍為西雅圖,繼續負責西雅圖、舊金山灣區、北京、杭州等區域的計算機視覺人才招募。截圖自阿里巴巴達摩院官網主頁截圖自任小楓在華盛頓大學官網的個人主頁2017 年 6 月,阿里正式對外公布消息稱,亞馬遜前資深主任科學家任小楓重磅加盟阿里 iDST,擔任首席科學家和副院長,負責西雅圖團隊的搭建。
  • 前Polycom首席工程師馮津偉入職阿里 iDST再迎大牛級人物
    ­  11月30日消息,阿里巴巴今日宣布,前Polycom(寶利通)聲學設計和信號處理首席工程師(Principal Engineer)馮津偉入職人工智慧核心團隊iDST,擔任智能語音交互團隊研究員,將負責語音交互設備端的聲學設計和信號處理研究工作。­  這是繼今年6月任小楓入職後,iDST迎來的又一位大牛級人物。
  • 詳解讓無數人頓悟的熵增定律
    」註:愛丁頓說自己是除愛因斯坦之外,世界上唯一一個真正懂相對論的科學家,雖然看起來有點能吹,但應該也挺牛。最近大熱的電影《信條》,諾蘭大神的新作,也引用了「熵」作為整部電影的核心思想。他把熵增作為時間之失,用逆熵來穿越時空。好多人走出影院大呼沒有看懂,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解開「熵」的秘密。
  • 詳解讓無數人頓悟的熵增定律-虎嗅網
    同樣企業也如此,可能你前面做了很多努力,效果甚微,但是不要氣餒,打破熵增的要素是非線性的,總有一天,你一個微小的投入就會帶來巨大的突變。比如亞馬遜,它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失敗最多的企業了,但他們對失敗非常包容,因為他們不斷在賭「每次小的努力和嘗試,都有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超額驚喜」。
  • 「熵增」
    用物理的語言去說「熵增」,可能你無法感同身受。那麼我們就從企業家和個人的角度來分別闡述。在企業家眼裡,「熵增」絕對是一個恐怖的名詞。中國最大的民族企業華為的董事長任正非認為:企業發展的自然法則就是「熵增」的過程。
  • 京東物流原CEO王振輝離職 京東原首席人力資源官餘睿接任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錢玉娟 繼陳生強卸任京東數科CEO的消息發出後,僅僅過去10天時間,12月30日,京東集團又發出公告稱,京東物流原CEO王振輝辭去京東物流CEO一職,董事會已任命前京東首席人力資源官餘睿為京東物流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