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原型屈原,文聖原型荀子,荀子和屈原同是戰國時期人物,二人是戰國夜空中的雙子星,也是戰國文化史上的無雙國士!下面我們來看看文聖哪裡來的自信與老夫子問道,並能夠打敗老夫子。
《天問》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一首長詩。屈原《天問》的篇幅僅次於《離騷》,全詩95節,172問,374句,1565字。
《天問》提出了涉及到宇宙生成、自然變化、神話故事、歷史傳說、社會現實等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等各種問題。表現了作者對某些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濃厚的道家色彩。
關於《天問》的創作,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曰:「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旻旻,仰天嘆息。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偉譎詭,及古聖賢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乃成《天問》。
而《天論》節選自《荀子·天論》 是戰國末期儒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著作,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有其客觀規律,和人事沒有什麼關係。主要思想是,社會是清明富足還是動蕩飄搖,也全是人事的結果,和自然界(所謂的「天」)也沒有什麼關係。即「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文章還明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荀子的這種思想,有力地否定了當時的各種迷信,強調了人力的作用。
《天問》與《天倫》都是作者對自然和社會深入思考的結果,是冥思苦想得以無限展開的精神升華。
老夫子與文聖從《天問》到《天倫》,這一問一答必定是老夫子落敗,這是偶然的,但是也包含著某種必然的成分。
而兩人這場論道,必然給寶瓶洲帶來更多文運,也為文聖一脈開枝散葉,打下深厚基礎!文聖一脈當興!
ps:在中國歷史上,實際上柳宗元的《天對》會對屈原的《天問》回答的比較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