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白居易一千多年前就發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嘆,陶淵明喝多了酒就張牙舞爪彈無弦琴,可這都屬於個人行為,真正在大劇院演出的那還得數老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有個大出風頭的作曲家叫作拉蒙特·揚格,他就是「無聲音樂」的代表人物。
拉蒙特·揚格曾「創作」過一部「樂曲」,這個曲子最大的特點是,越是音樂專業人士越「演奏」不好!而世界上但凡還能算是個人的,卻都可以不經過任何培訓而直接「演奏」。
其具體方法如下:「演奏」這部樂曲的人,只要往臺上一站,放出一隻早就準備好的花蝴蝶,讓它在場子裡自由的飛來飛去,蝴蝶啥時候從窗口飛出場子,這部音樂作品啥時候演奏完畢。
至於這部「樂曲」的準確演奏時間,誰也說不準,關鍵得看劇場的窗戶是多是少,尺寸是大是小,蝴蝶是壯是老,運氣是差是好。
當時有「看」過這部「樂曲」的音樂評論家這樣說:「蝴蝶在場中飛舞,這件事情本身便是音樂,音樂的世界不能只靠聲音來表現,還要加上視覺的因素,使它更具有戲劇性。」
尼瑪真不愧是專家!
不過普通觀眾好像並不買帳,說實話,這曲子「看」一遍還行,第二遍就沒人願來了。想想也是,與其花錢買票到劇場裡看一隻蝴蝶「獨唱」,怎麼著也不如到公園看無數的赤橙黃綠青藍紫蝴蝶「合唱」。
還免費。
最後沒辦法了,眼瞅著一個觀眾都沒有了,於是拉蒙特·揚格又做了一首新「曲子」,命名為「三四三」。
這「曲子」比上面那首容易讓人接受,至少他用上了鋼琴。
演奏者用胳膊肘在鋼琴的鍵盤上連續敲打十二分鐘,敲足343下之後,便站起來向觀眾深鞠一躬:親愛的朋友們,今天的演出到此結束,再見!
再見?再也不見!!!看你這「三四三」,還不如「一二一」呢。
有個裝B貨死賴著不走,閉著眼一臉的憧憬:「哎呀真好聽!」周圍很多人都翻白眼,想痛A他一頓。
另一位美國先鋒藝術家約翰·凱奇最著名的樂曲是1952年創作的《4分33秒》,這首「曲子」更徹底,不僅一個音符都沒有,演奏者動都不帶動一下的。參加演出時,演奏家走上舞臺,跟個傻瓜一樣往那兒一坐,坐足4分33秒後,連琴鍵都沒有碰一下就宣布演出結束。
觀眾們不幹了,嗷嗷叫著抗議。
約翰·凱奇說了,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應該被抹平,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從希望到失望到絕望的過程」,《4分33秒》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聽」完了絕望吧同志們?
按約翰·凱奇的說法,這曲子任何樂器都能演奏,還可以合奏,只是一般人喜歡用鋼琴。曲子分三個樂章,三個樂章每段結束時演奏者都要裝模作樣翻頁樂譜,而鋼琴演奏者做出的開合琴蓋、擦汗等動作,演奏期間聽眾聽見的各種聲響,別管是打嗝還是放屁,都是音樂的組成部分。
好多年前,BBC在倫敦巴比堪中心搞了場交響樂團音樂會,《4分33秒》是曲目之一,這是該樂曲首次在英國演出,還在BBC電視頻道播出。為了不讓大家以為是自家的電視或收音機出了問題,BBC為此還做了特別提醒:突然發現收音機和電視不出聲,千萬不要大驚小怪,更別急著換臺,您此時正欣賞的是百年一遇、世界著名的先鋒藝術家約翰·凱奇最知名的大作《4分33秒》。
好好「聽」吧同志們,絕對「不虛一聽」,您可真有耳福!
為了確保有效轉播,BBC還專門關閉了一套緊急備用系統,該系統是專為電臺突然毫無聲音時,作為備用插入準備好的內容。
而演出樂團還一本正經地對該樂曲進行了多次「排演」,一幫音樂家認真調好樂器,跟傻子似的往那一坐。端坐4分33秒,齊活兒!排練很圓滿!
…
你看著像胡鬧吧?好玩的是這曲子還真有版權。
2002年,約翰·凱奇的出版商把英國音樂家邁克·巴特給告了,控告他剽竊凱奇作品,因為他的「行星」搖滾樂隊唱片中有長達一分鐘的無聲沉默。我們凱奇沉默了4分33秒,你丫「功力「不夠,只無聲了1分鐘,可這也是剽竊!
好玩的是官司居然還打贏了,巴特最終支付了高達6位數的罰金。
絕對現實版的「沉默是金」。
有一個留學於美國紐約朱麗雅音樂學院的日本作曲家一柳慧真沒白白出國深造,此君可謂是深得「無聲音樂」之精髓。
1961年8月回日本前,一柳慧先將他創作的一部樂譜寄回日本讓他的朋友們先睹為快。一柳慧的朋友翻開哪一頁也找不到樂譜,只看到有幾滴墨水滴在紙上,當然後來他們知道了,敢情這就是「樂譜」。
據日本「先鋒派」音樂評論家黛敏郎稱,他曾經在紐約「聽」過這部樂譜的首次「演奏」,當時演奏者在自己面前擺上剛從菜市上買回來的幾顆綠色的豆子,然後瞪著倆大眼珠子凝視了足足十分鐘以後,這部樂譜就被「演奏」完畢。
再後來,現場「演奏」不行了,沒人「聽」也沒人「看」了,於是「先鋒派音樂人」的熱情由實踐轉向理論,各種先鋒理論新鮮出爐,這幫人宣稱要拋棄傳統的音樂創作規律,而依照「數學方法」甚至採用「量子力學的方法論」,或者用誰也不知道是啥玩意的「新的數量記述方法的情報理論」來作曲。
聽著耳熟吧?這些天被「公式相聲」掄蒙了吧?其實是音樂圈玩剩下的,早玩爛了的梗。
在種種理論指導下,先鋒音樂家們又創造了「圖形樂譜」,在紙上隨便亂畫一通,便代表樂譜,而演奏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或當時偶然的衝動隨意演奏」。當他們演奏的時候,有的不用任何樂器,有的用破瓶子爛罐子紙盒子木箱子可樂罐洗腳盆……總之可以抓到什麼就拿什麼當樂器。
另外,演奏者不需要任何音樂訓練和舞臺技巧,既可以只練不說,也可以念咒呻吟跳大神,發出任何像人或不像人的聲音。
說句題外話,竊以為現在到醫院裡隨便抓個醫生過來開個藥方,都可以稱得上是最前衛的「圖形樂譜」,病人們倒真的是「完全根據自己的理解或當時偶然的生理反應隨意猜測」醫生寫的到底是什麼。
你看得懂醫生們的「鬼畫符」嗎?
說穿了,現在還有鼓吹量子力學作曲的嗎?這也是公式相聲的未來。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