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訊7月上旬,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最新氣候預測稱,未來5年(2020-2024年),每年全球年均氣溫有可能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水平至少高出1℃,並且,其中至少一年的氣溫高出1.5℃的可能性達到20%。這意味著,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經濟活動放緩,但遏制氣候變化所面臨的局面仍不樂觀,甚至《巴黎協定》所設計的目標可能提前瀕臨「破產」。
WMO秘書長佩特裡·塔拉斯表示:「這項研究表明,要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即把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遠低於工業化前水平2℃,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進一步限制在1.5℃以內,已面臨巨大挑戰。」
根據這項研究,在未來5年內,全球有一個或多個月份比工業化前平均氣溫至少高出1.5℃的可能性約為70%;其中至少一年的年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至少高出1.5℃的可能性約為20%,而這種可能性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加。
同時,科學家預計,受氣候變化影響,海平面氣壓異常會導致西歐出現更多風暴;北極升溫幅度將達到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熱帶和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氣溫變化幅度則是最小的。
該預測綜合考慮了自然變化、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但該預報模型並未納入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所導致的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排放變化。
「WMO已多次強調,新冠肺炎疫情所引發的工業和經濟活動放緩,無助於持續和協調的氣候行動。這是因為,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存活壽命非常長。今年短時期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下降,並不會推動全球二氧化碳大氣濃度的下降。」塔拉斯說。
也有不少科學家擔心,疫情過後,為儘快恢復經濟,人類生產活動將更不加節制,溫室氣體排放可能迎來「報復性增長」。塔拉斯呼籲:「氣候變化對人類未來幾個世紀的威脅,可能比新冠肺炎疫情更為深遠。各國政府應抓住經濟重啟的機會,將氣候行動納入復甦計劃。」
這項研究由WMO發起的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所推動, 由英國氣象局牽頭,來自中國、西班牙、德國、加拿大、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瑞典、挪威和丹麥的氣候預測團隊共同參與。
當前,地球平均氣溫已比工業化前高出1℃以上。過去5年,也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
(來源:世界氣象組織 編譯:劉淑喬)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7月16日三版 責任編輯:王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