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秘扇》這部影片是改編自華裔女作家鄺麗莎的同名英文小說,由王穎執導,李冰冰、全智賢、鄔君梅、休·傑克曼等出演的劇情電影。影片講述了分別發生在清末和當代兩個女人之間的悽美委婉的感情故事。
這部影片以清末發生在湖南江永的老同為切入點,用現代社會裡李冰冰飾演的妮娜和全智賢飾演的索菲亞這對從小玩到大的姐妹的感情為主線,把兩對女性的故事在不同的時空中交替展開,雖然時光流轉,但是永久不變的是那份永恆的友情、希望和愛。
在清末的湖南,女人互相結為姊妹並且長久地維持著親密關係而成一種風俗,根據人類學已有的民族志來看,幾乎是僅僅在中國才有的現象,這一現象自然也為西方女權主義者尤其是同性戀女性主義者所津津樂道。有位西方女學者(也是lesbian)就曾激情洋溢地援引順德的自梳女來為女人之間的passion做依據。也許我們應該感謝男女授受不親的儒家禮教,正是對男女之大防的嚴格約束,才鼓勵了女人順其自然地發展出了親密無間的姊妹情誼。你可以說姊妹情誼,僅僅是姊妹情誼,但這種關係並不是現在所謂的同性戀的關係,她只是反映了在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盛行的時代,女性因為地位低下而選擇的一種精神上的相互寄託而已,能有個知心的人傾訴心腸而已。
這部電影的主題絕對不是女版《斷背山》,其主題正如導演和主創所說,是超越了愛情友情親情之外的第四種感情。先說讓我體會到這部電影誠意的古代部分。雪花和百合,兩個在小時候命運就已經像自己的腳一樣被裹腳布纏上而無法自己掌控的女人,結為老同,成為一生的姐妹。承諾這個東西,在開始時並不顯示其真實面目,而要在往後的歲月裡逐漸揭露。兩個女孩一起吃飯睡覺成長,學習使用她們獨特的聯繫方式——女書。她們陪伴對方一起成長,最重要的歲月一起走過。之後各自嫁人,有了不同的生活,幾乎見不了面,可是彼此牽掛。她們在扇子上用女書書寫著兩個女人對生活的無奈、對對方的關心。這部電影裡,男人只是附屬品,特別是在古代,給人的感覺是冷漠無情、粗魯原始。離開陪自己長大了解自己的老同,嫁給自己完全不認識的男人,有人問過這些女人的感受嗎?看到兩個女人隨著命運掙扎,我的心真的是緊緊地收縮著,沒有辦法伸展,看到血跡斑斑的布裹著的三寸金蓮,看到兩個女人拖著三寸金蓮走進自己根本不認識的男人的洞房,看到兩個人在悲苦的生活裡書寫著女書就像書寫著希望,淚水都已經開始瀰漫。她們是對方的光,抵禦著無常世界的侵襲。當瘟疫蔓延,百合蒙起臉不怕傳染地照顧病重的公婆;當家道中落,雪花穿著村姑的衣服接受無常的命運,兩個女孩都在風雨裡成長為女人。這也正好說明了導演把握細節的敏銳,和觀察問題的視角。
現代劇情中,尼娜和索菲亞的一起成長、共同的興趣愛好、一起鬧一起瘋。索菲亞的父親在高考前去世,尼娜抱著傷心欲絕的她入睡;尼娜替索菲亞高考,為她做自己能做的一切只為了她過得更好;兩個人終究分開,一個回了韓國一個在離自己夢想很遠的地方打拼;然後拼命維繫的聯絡,誤會,誤會解除只是不想牽絆對方……這些都極易引起女性觀眾的共鳴。
在王穎導演看來,更重要的是要將這長期被忽視的中國女性歷史上的一頁搬上銀幕,呈現給東西方觀眾:封建時代中國男權社會中女性如何堅忍承受社會束縛頑強生長(生理/纏足與心理/身為女性所受種種限制),以誠摯無私、超越一切功利目的(性愛、階層、傳宗接代功能等)的情誼扶持彼此,並以女性間的秘密文字「女書」直抒胸臆、互通款曲;王穎更希望這份古典意味的真誠友誼可以令活在「社交網絡」時代、習慣於虛擬交流的年輕一代觀眾重新思考真實生活中朋友和友誼的價值。儘管性別偏見在中國依然存在,並因社會的資本主義化、女性的被物化而有嚴重之勢,封建時代女性之間在極端社會環境中那種心照不宣、相依為命的認同感已不復存在,「女書」也在冷酷的機械時代、喧囂的資訊時代失去其生長土壤,而如都市中被剝離其原始社會環境、只作為文物古蹟孤立保存的廟宇一樣,單純以文物和歷史民俗價值存世;而若友誼需要以「契約」方式監督忠誠度,則會比一紙婚書更不堪信任。
有些東西,無關自身的利益,也沒有值不值得,只是自己內心的選擇。同性之間的友誼,沒有自私,沒有欲望,沒有利益衝突,只是,單純的,生命交織處的依靠。正如電影裡說,我們每個人都在變,世界也在變,唯一不變的是內心。那麼,內心的這些東西,也就是我們唯一可以保證握住的,永恆的,記憶和維繫。
我們很多時候特別想要去尋找內心的力量,那麼這部電影豈不是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歷史和文化並不是冷冰冰的,我們知道「桃園三結義」,可是之前有多少人知道女書?又有多少女性的命運和感情在歷史的塵埃裡被淹沒?歷史和文化背後的東西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去追尋嗎?導演用誠意、演員用誠意理解體會詮釋好這部電影已屬不易,不能苛求太多,這也許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地方吧!
總之,好好珍惜身邊的人,好好欣賞優秀的電影,好好領悟中國神奇的古老文明。
當然,這只是小編的一些想法,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