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滬蘇浙皖協同發展是必然。除了環澱山湖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三省一市」還能聯手做哪些事?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宣城市市長孔曉宏建議,在蘇浙皖交界處,規劃建設「一嶺六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試驗區(以下簡稱「一嶺六縣」試驗區)。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宣城市市長孔曉宏
所謂
「一嶺六縣」,由位於宣城市境內的上海白茅嶺農場,和江蘇省溧陽市、宜興市,浙江省長興縣、安吉縣,安徽省郎溪縣、廣德市組成
。
這裡堪稱是長三角「三省一市」無縫對接的天然功能區塊,東臨上海和蘇南,南臨浙江北部,西接皖江城市帶,且生態優勢明顯。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注意到,省界地區由於遠離省級行政中心,成為「經濟窪地」的概率往往會大一些。協同發展,無疑給邊緣地區帶來了崛起機遇。
蘇浙皖邊界地區亟待崛起
對於「一嶺六縣」之間協同發展,孔曉宏表示,這既是地理區位上同屬長三角一體化的自然使命,又是滬蘇浙皖區域協同發展的政治使命。
他認為,「一嶺六縣」山水相連、人緣相親。近年來,區內經濟融合日益緊密,產業合作不斷加快,生態優勢、空間優勢日益凸顯。
以「一嶺六縣」規劃建設長三角產業合作發展試驗區,更是高度契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定位和目標要求。
孔曉宏向澎湃新聞表示,「一嶺六縣」試驗區的規劃建設,將有助於上海進一步疏解非主導功能、拓展發展空間,有助於發揮蘇浙皖省際交匯區域資源優勢,形成創新引領的區域產業體系和協同創新體系,有助於形成和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雙輪驅動、競相發展的格局。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位於滬蘇浙交界地區,範圍包括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和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
同樣有著優越的生態底色,蘇浙皖交界處的「一嶺六縣」,能否聯手「再造」一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澎湃新聞注意到,「一嶺六縣」地區不光是蘇浙皖的交界處,也是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蘇錫常都市圈的交界處。
但相比北邊的南京,南邊的杭州,以及東側的上海及蘇南地區,地處省界的「一嶺六縣」,總體經濟實力還相對薄弱。
因此,放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一嶺六縣」地區的崛起,可謂亟待加速破局。
建議納入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體系
孔曉宏建議,要健全協調推進機制,由國家發改委牽頭開展專題調研,協調有關部委和滬蘇浙三省政府,合力推動「一嶺六縣」試驗區規劃建設。
他建議將「一嶺六縣」試驗區規劃建設,納入到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重要議事日程,並督促建立由宣城、常州、無錫、湖州和光明集團參與的市級協調議事機制,成立實體化運作的聯席會議。
同時,實行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支持設立「一嶺六縣」試驗區發展基金,建立科學合理的項目收益分配機制。
第二,要研究制定發展規劃。孔曉宏建議將「一嶺六縣」試驗區建設作為實施長三角製造業協同發展規劃重要內容,納入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體系。
他建議,比照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制定相關規劃,支持核心區落戶在「蘇皖合作示範區+上海白茅嶺農場」及周邊區域。
同時,協調蘇浙,將安徽宣城下轄的郎溪縣、廣德市納入寧杭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
第三,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孔曉宏建議出臺支持試驗區建設的政策意見,在金融、財稅、土地、能耗等方面,加大傾斜力度,加快區域政策體系高水平一體化。
積極支持「一嶺六縣」試驗區先行先試,在投資管理、自然資源規劃、要素流動、生態管控、公共服務等方面形成制度創新成果。
同時,以「高、新、綠」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引導滬蘇浙等地區產業化基地向「一嶺六縣」試驗區轉移,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牽動性的重大項目,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構建區塊鏈產業生態,實質性推動試驗區加快建設。
第四,要加快完善載體功能,圍繞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區域信息化互聯共享等方面做好頂層設計,重點支持和推進高速高鐵、航空航運等重點項目。
孔曉宏建議,加快推進寧杭高速公路二通道、寧杭高鐵二通道建設,打通省際「斷頭路」,進一步完善試驗區交通體系,等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