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研究表明,在過去5000年裡,人類基因變化的速度比其他任何時期都快100倍。也就是說人類在加速進化。
在之前,科學家認為,人類進化早在法老統治時期之前已經停止或維持一個恆定的速度,在《解剖學雜誌》上的研究揭示,人類手臂上「多出」一條動脈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當嬰兒在子宮內發育時,一種動脈通常是活躍的,這就是正中動脈,正中動脈一般描述是由骨間掌側動脈發出, 伴正中神經下行的一個細支,這是人類胚胎循環過程中的重要血管,把血液輸送到前臂和手部。但在嬰兒出生8周左右,正中動脈會消失,由橈動脈和尺動脈所取代。但自從19世紀末以來,正中動脈保留在前臂的情況有所增加。
在1981年發表的論文《變異的正中動脈》中就有介紹,研究人員在80具成年屍體i60側上肢中觀察到四例變異的正中動脈,其口徑較大,行於正中神經淺面至手掌,成為行於前臂正中的前臂第三條動脈幹。
當時研究人員總結,變異的正中動脈的起始可有三種形式: (1)高位起始,正中動脈起於肱動脈或是淺肱動脈的延續。(2)低位起始:正中動脈起於尺動脈或橈動脈。(3)正常起始:正中動脈起於骨同動脈。變異的正中動脈的經行可深可淺。
這些人的橈動脈和尺動脈都很正常,不管它是否參與手掌動脈弓的構成,它已成為口徑上與尺、橈動脈差不多的前臂主要動脈之一。
但多出的正中動脈引起了許多的麻煩,因為一般並不清楚這裡有條動脈,所以在處理截肢或斷肢再植手術時就會忽視。而且有些多出的正中動與肘部常用的穿刺靜脈鄰近,所以在靜脈穿刺時有些醫護人員會誤入動脈。
但19世紀80年代前後,這種情況的發生率為10%;但是到了20世紀,發生率上升到30%。現在研究團隊則發現目前有35%的人前臂上有這條血管,並且推測到2100年,大多數人都會有前臂正中動脈。這是在一個相當短的時期內很明顯的上升,這也意味著在這200多年的時間了裡,人類的進化在加快。
總體來說,保留正中動脈是有好處的,因為它增加了總體血液供應,並且可用作人體其他部位外科手術中的替換血管。
擁有正中動脈的人越來越多,這是人類仍在進化,而且是在加速進化的完美例子,除此之外,人類其他一些解剖學特徵的普遍性也在增加或減少,比如擁有智齒的人在不斷減少,這是人類臉部變小的結果,臉部變小使得可以容納智齒的空間減少;出生時腳上出現跗骨聯合的越來越普遍;擁有甲狀腺最下動脈的人越來越少,到20世紀末已完全消失了。
當然有些進化對於人類而言並不是好的,比如豆骨,這是是位於膝蓋後方肌腱中的一塊小骨骼,它的直徑不足1.3釐米,這是在我們靈長類祖先身體上發現的,它被稱為「骨骼闌尾」,因為它的存在是毫無意義的。
而隨著現代飲食讓人類變得更高、體重更大,也許我們的膝蓋承受更大壓力,導致我們長出更多骨骼緩解壓力。原本已經消失的豆骨開始出現,為肌腱提供一個光滑表面滑動來消除部分壓力。1918年全球11.2%居民體內存在豆骨,而截至2018年,全球39%居民體內存在豆骨。
但是這也造成膝蓋受力不均,增大軟骨損傷,甚至飽受骨關節炎之苦。它也可能在膝關節置換手術之後引發疼痛,因為多餘的骨骼通過鑽入大腿骨來保持其位置,當這部分骨骼被替換,將該骨骼移除後,骨骼位置將形成一個凹陷,當人們行走時,肌腱會從左至右產生「斷裂感」,出現疼痛。
在早前,美國猶他大學的人類學教授Henry Harpending。他的研究小組分析了270個人的390萬種單核苷多態性(SNPs),以尋找過去8萬年來遺傳變異的證據。這270個人分別來自中國漢族、日本、非洲約魯巴人部族以及北歐。經過仔細檢測,研究人員發現,有7%的人類基因正經歷著新近的、快速的變化。研究表明,進化速度並不是一直恆定的,新近存在著一個進化的加速。
人類正在不斷進化,從而去適應地球的變化,以及適應食物結構和社會體系的變化。只不過當我們自己身處於這種變化之中,就很難去發現而已。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現代進化理論,與達爾文的進化論有很多的不同,是在達爾文基礎上,經過科學研究實驗論證之後的繼承與發展,現代進化理論認為,進化是生物種群中實現的,而突變、選擇、和隔離是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過程中的三個基本環節。現代綜合進化論徹底否定獲得性狀的遺傳,強調進化的漸進性,認為進化是群體而不是個體的現象。人類的進化正是對現代進化理論的完美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