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拿著收穫的海參
捕撈隊伍返航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崔荔媛 見習記者 田津銘 煙臺報導
目前正是秋季海參捕撈季,連日來,芝罘區芝罘島街道各海參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每天都在忙著捕撈海參。近年來,芝罘島海參養殖業迅猛發展,已成為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
11月13日,記者隨船出海探訪芝罘島深海野生參捕撈、加工過程。當天海上風浪較大,海參捕撈量不多。「今天不太適合撈參,風平浪靜的時候比較適合,因為沒風的時候水比較清,能看清哪裡有海參。」「水猛」劉保現說道。
船員接「水猛」上船
捕參隊伍通常由四人組成,兩名「水猛」負責下海撈參,另外兩名船員負責配合猛子收放輸氧管線。由於單次下海作業時間較長、海底實際情況複雜,傳統的後背式氧氣罐並不是最佳選擇,捕撈船配備了空氣壓縮機,通過數十米長的管線向水猛輸送氧氣。可以說,輸氧管就是猛子的「生命線」。船上的船員會不斷向海中下放氧氣管並時刻注意水下情況。當猛子需要上岸或遇到特殊情況時,他們會拉拽氧氣管向船員發送信號,船員看到提示便收管保護猛子回到船上。
捕撈野生參的海域,水深在10-13米之間。「下海撈參作業一次的時間在1個小時到2個小時之間。」劉保現稱,一天最多下海5次,每人每天能夠捕撈100-200斤海參。由於常年在該片區捕撈海參,劉保現每次下海都能清楚地知道哪個地方海參多,哪個地方海參少。
漁民們處理海參
回到岸邊,漁民們將撈到的海參放到大盆中稱重。掂量比手掌還長的海參,漁民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今年海參收成很好,較往年相比翻了一番還多,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有價有市。」隆海實業捕撈經理高樂毅說。野生鮮海參上岸後,有的直接被消費者買走,有的則會被簡單處理。工人們用小刀在海參底部開縫,擠出內臟,之後將其放入專門的大鍋中煮3分鐘左右。
據了解,芝罘島附近海域的海參屬於深海野生參,不需要人工投餵餌料,海底藻類豐富可以滿足海參的生長需求。野生海參皮質厚、肉質鮮、口感好,營養價值更高。高經理介紹,海參的平均收穫年齡是3-5年,捕撈時,我們會將小海參放回大海,形成良性生態循環,目前芝罘島出產的海參大小為1-4個頭,曬乾後為30-40個頭到90-100個頭之間,大小不等,品相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