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緣起
自然變幻
只有藜麥
知道答案
李旻果
著名環保工作者
天籽生物多樣性保護創始人
天籽藜麥豐收祭活動發起者
肖全
著名攝影師
天籽藜麥豐收祭活動發起者
孔寧
中國行為藝術家
李林妲
天籽藜麥豐收祭活動藝術家
大地豐收
深秋清晨的濃霧還未散去,玉龍雪山腳的麗江太安農田上,三位身著長袍的東巴已經在忙活著豐收祭祀事宜了。
李旻果和肖全走進一片紫色的麥穗中,「touch Quinoa(觸摸藜麥)」李旻果道。雙手輕撫上飽滿的麥穗,天籽藜麥豐收祭祀正式開始。
三位東巴點燃火把,在的朝陽下唱起神聖的禱告咒語。「藜麥豐收啊,驅走大地的病痛……」參加儀式的人們虔誠祈願,雙手合十放於胸前,進香、鞠躬、接受東巴的洗禮。
東巴的吟唱聲漸漸飄遠,隨著一同遠去的還有潔白的煙氣,抬頭一看,霧,也這在此時完全散了去。
雨林到雪山
李旻果堅持雲南熱帶雨林恢復與保護的工作已有十餘個年頭,再現珍稀植物、恢復雨林生態……某天,她卻突然覺得只守護身後的六千畝天籽山不夠了。
「雪山的雪是最潔淨的,雪化成水,流經草甸、森林、坡地、最終才來到雨林。」李旻果說道,「因此,我們也需要保護這潔淨的源頭。」
當她得知,玉龍雪山腳下的麗江太安鄉,因為種植馬鈴薯而往田地裡堆放了大量化肥和農藥時,她決心將天籽中對大地需求最少,又淨化土壤最好的古老種子——藜麥,播撒上去,以此淨化太安草甸。
起初,太安的鄉民都不知道藜麥是什麼,李旻果將其由來一一科普解釋,並告訴他們「撒下一把種子,無需過多照料,秋天就能收穫富含維生素與蛋白質的豐碩果實。」村民好奇嘗試,後來,當地著名的瑪卡大王也帶頭參與到藜麥的種植中來。
「大家都說藜麥是外來物種,我卻不這麼認為。」李旻果對於藜麥在太安的落地生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藜麥的力量
清晨的祭祀還未完全結束,一張繪有大地母親與成熟藜麥的畫作,便在眾人之力下於藜麥大地上鋪開。
「我第一次見到藜麥,就感受到了它的力量。」畫作作者、藝術家李林妲(Lilinda Margraf)說道,只要人們靜心感受,就能「看到」萬物的靈性。而藜麥的靈性就是它了溫暖的力量。
「我從小就看著媽媽做植物保護工作,從前她是保護雨林,但世界上需要保護的不僅是雨林。」李林妲談起母親與這片藜麥大地,語中充滿了讚嘆。「從她說她要種植藜麥,到說要做今天的藜麥豐收祭活動,我起初都覺得她在開玩笑,但是這一切都實現了!她的願力真是十分強大。」
「家人」的相伴
藝術祭上,各路藝術家的真情參與,讓整場活動都充滿了家的溫馨。
「藜麥的色彩豐富,果實飽滿,美麗異常。它與大地母親的關係,就像旻果與妲妲(李林妲、李宛妲)的關係,相互給予又相互獨立。」6年前,肖全因拍攝雨林精靈與母女三人結緣,從此便成為她們的好友和妲妲「不能常伴」的家人。
「我願意看到藜麥生長在這片高海拔大地上,為人類和自然帶來能量。我願意與旻果一起,同當地人好好商量,怎麼恢復這些被複合化肥汙染的土地。」
嫁給藜麥大地
正午的烈日剛過,藜麥地旁的土豆田上又熱鬧起來了,跨界藝術家孔寧和助手們一起拾起落在地上的藜麥麥穗,將它變成婚紗裙擺。
「我自己就像一個太陽人,太陽跟我說,去吧,去找你的戀人,找你永恆的戀人,那就是藜麥大地。」重達百斤的「婚紗」穿上身,年逾六旬的孔寧一邊喘著粗氣,卻一邊昂首挺立,像個驕傲而幸福的新娘。
「多年前,旻果感動了我,她以一己之力,堅守了一大片熱帶雨林,今天她對太安大地的保護依然感動著我。」最終,孔寧累倒在李旻果懷中淚流滿面。「我是帶著使命來到人間的,我是大地的孩子,我要保護自然。」
藜麥的答案
先鋒實驗音樂家寒鷹的鼓點在黃昏敲響,他的身影印著遠處的巍峨雪山,發出令人震撼的力量。
李旻果裹著薄毯,凝視雪山。良久,她開口說道:「或許我們找回藜麥的同時,就找回了一種文明。」
人類緣起 自然變幻
人與自然的關係
或許藜麥最終會告訴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