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洲豬瘟防控知識問答
1.什麼是非洲豬瘟?
非洲豬瘟(簡稱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法定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2.非洲豬瘟的歷史發生與分布
1921年,東非國家肯亞首次確認非洲豬瘟疫情。之後,於1957年傳入歐洲,1971年傳入美洲,2007年,首次傳播至歐亞接壤的喬治亞,迅速傳入俄羅斯,並在高加索地區定殖。2012年,傳入烏克蘭,2013年傳入白俄羅斯。2014年傳入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2016年傳入摩爾多瓦,2017年傳入捷克,羅馬尼亞。
2018年8月傳入我國遼寧(2018.8.1,瀋陽市瀋北新區五五社區發生非洲豬瘟疫情,是我國首次發生的非洲豬瘟疫情)。
3.非洲豬瘟的臨床症狀?
非洲豬瘟的潛伏期為5-19天,嚴重病例一般在感染後2-10天死亡,依據臨床症狀程度不同,可分為超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
超急性型:無症狀突然死亡。
急性型:體溫升高至42℃,沉鬱,厭食,耳、四肢、腹部皮膚有出血點、發紺。眼、鼻有黏液膿性分泌物,嘔吐,便秘,糞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蓋,或腹瀉,糞便帶血。步態僵直,呼吸困難,病程延長則出現神經症狀。妊娠母豬在妊娠的任何階段均可出現流產。
亞急性型:症狀較輕,病死率較低,持續時間長。體溫波動無規律,常大於40.5℃。呼吸窘迫,溼咳。關節疼痛、腫脹。病程持續數周至數月,有的病例康復或轉為慢性病例。
慢性型:呼吸困難,消瘦或發育遲緩,體弱。關節腫脹,局部皮膚潰瘍、壞死。通常可存活數月,但很難康復。
4.非洲豬瘟的流行病學?
易感動物:家豬和野豬對非洲豬瘟均易感。各年齡段豬均可感染。軟蜱是非洲豬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和傳播媒介。
傳播方式:非洲豬瘟在豬—野豬—蜱—豬間傳播。
5.非洲豬瘟對養豬業的危害?
非洲豬瘟引起豬發病死亡,一旦發病,發病率和病死率可達100%,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
6.非洲豬瘟傳染人嗎?
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
7.如何防控非洲豬瘟?
因目前沒有可預防該病的疫苗,防控非洲豬瘟應做到以下幾點:
嚴格出入境檢驗檢疫,嚴禁夾帶動物及其製品入境。
嚴禁從有非洲豬瘟疫情的國家或地區進口豬及其產品。
進口豬及其產品的入境運輸工具的監督、檢查、登記和消毒,防止運輸工具機械傳播。
對途經我國或在我國停留的國際航班、火車、航行船舶的廢棄物和泔水等嚴格進行無害化處理。
加強養豬場(戶)防疫監管,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加強生豬屠宰廠(點)監管,嚴格落實屠宰企業主體責任,進一步強化屠宰檢疫和肉品品質檢驗,保障上市畜產品安全。
防止豬接觸受非洲豬瘟病毒汙染飼料、肉製品、器械等。
遠離野豬,防止被軟蜱等吸血昆蟲叮咬。
一旦發生疫情,立即採取措施,嚴防疫情擴散。
8.如何進行鑑別診斷?
要注意與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和圓環病毒感染等動物疫病鑑別診斷。
如果免疫過豬瘟的豬無症狀突然死亡,或出現步態僵直,呼吸困難,腹瀉或便秘,糞便帶血,關節腫脹,局部皮膚潰瘍、壞死等症狀,可懷疑為非洲豬瘟。
(責編:孝媛、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