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專家預言未來生態危機,地球環境將被瞬間摧毀,我們何去何從

2020-11-24 怪力瓦舍

各位可曾知道,如今的人類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時刻。

人口暴漲、糧食危機、生態災難、能源枯竭、社會暴亂等等。

如果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長速度,到2099年,地球上的人口將會達到270億的高峰,嚴重超過了地球的負荷。

同時,過度使用化石能源將會導致環境汙染和氣溫升高。

而氣溫升高不僅會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還會使糧食減產。

有數據顯示,氣溫每升高一攝氏度,全球糧食將會減產17%。

試想一下,幾十年後的地球,大約也就是2035到2045年,一邊是人口激增,糧食需求越來越高。

一邊是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迫使可以耕種的平原面積減少,地下水枯竭,以及糧食大減產。

兩者結合起來,人類面臨的將是史無前例的巨大災難。

因饑荒而移民的人會越來越多,這也將導致國家失衡,不同族群間的矛盾激化,並引起大規模的衝突。真要是到那個時候,即使人類沒有滅亡,其實跟滅亡,也沒有多大區別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某些不靠譜的神棍言論,而是業界最頂尖的專家通過調研和考察得出來的結論。

我們在這裡講的大部分觀點都來自一部法國的紀錄片,以及同名書籍——明天。

這部紀錄片從未來的食物、能源、經濟等問題著手,一直到社會和教育,他們發現,每一個方面都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因為這部紀錄片質量足夠好,所以於2016年獲得了法國電影界最高獎項——愷撒獎。

今天,我們就把紀錄片和同名書籍結合起來,進行講解。

這本書的作者是西裡爾·迪翁,他之所以要做這期紀錄片和書籍,只因《世界報》上一篇重要的文章,徹底顛覆了他的世界觀。

傾覆點

文中提到,人類即將面臨一個傾覆點『tipping point』。

到那時候,生態系統的一連串退化,將徹底改變地球生物和氣候的平衡。

這種變化,將會以一種非常粗暴和突然的方式發生,以至於現在所有物種,都無法適應。

按這個思路推想下去,不止人類,地球上絕大多數物種,都面臨著滅種的危險。

而開篇我們提及的那些,僅僅是一小部分而已。

可能有些人不明白傾覆點是什麼意思,這其實是量變引起質變的引申。

但是,從量變到質變,不是那麼平緩和循序漸進的,而是突然改變。

不妨我們來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像是火爐上的水壺,在最初的幾分鐘都沒有多大動靜。然後,在某一秒,水突然沸騰並變成蒸汽。

我們的地球,正在經歷著類似的事情,如果你自信你還能再活二十年,那麼,你肯定能見證這場顛覆。

在歷史上,也曾有過類似的傾覆點,那就是1.2萬年前的冰河時期。

而現在,氣候變化的速度,是那個時候的10倍。

隨著傾覆點的臨近,我們已經發覺了一些巨大的變化。

比如,1970年世界人口只有37億,現在卻是78億,短短50年,人口翻了整整一倍。

與此同時,當下的物種滅絕速度之快,滅絕範圍之廣,簡直可以和恐龍滅絕時期相提並論。

僅靠大自然的演化,如果再把相同規模的生物多樣性再聚集起來,則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

氣候變化則會引起更加頻繁的自然災害和水平面上升。

在座的各位如果有關注新聞,一定會發現,最近幾年的各種自然災害數量越來越多,破壞力也越來越強大了。這就是傾覆前的預兆。

我們總是說,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這不是套話。然而,我們做到了嗎?我們沒有做到。

如果現在的人民依舊不作為,那麼,有朝一日,我們只能靜靜等著傾覆點的降臨,就像是末日降臨一樣,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被毀滅

儘管我們每個人都有危機感,也看過無數次世界毀滅的好萊塢大片。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大多數人民都是無動於衷的。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眼前的這些資源是怎麼來的,所以並不關心。書中把這稱之為「現實的虛擬化」。

另一個則是,所有人對未來都缺少願景,缺乏一種引人嚮往的生態觀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

我們不止一次地看過喪屍爆發、機器人戰爭、外星人入侵的好萊塢大片,卻從來沒有看過哪部大片是以減少二氧化碳為排放量主題的。而這才人類面臨的大危機。

基於這兩點,可以得知,大多數人對環境、糧食等關乎人類切身利益的問題是無動於衷的。

沒有人去管理,普羅大眾也對此不感興趣,難道20年後,我們真的要自取滅亡嗎?

解決方案

好在,有些小團體已經開始行動了。

史丹福大學教授安東尼·大衛·巴諾斯基(Anthony David Barnosky),同時也是生物學界的權威,他提出了六點建議。

第一點:把世界人口穩固在100億左右,讓高出生率國家的女性能夠接受教育,獲取避孕措施,享受醫療檢查等。

第二點:降低西方人的生態足跡。

通過這個措施,減少歐美發達國家的資源消耗水平,以此來平衡印度或者我國等發展中國家日益上升的消耗水平。

可能有人會說,你在這樣是不是對西方國家不公平。

並不是這樣。而是因為,世界資源有限,西方國家浪費了太多的資源和食物。

書中提到,一個美國人的生態足跡比孟加拉人大14倍。

美國人均糧食消耗量為1.6千克,是印度的4倍。而這其中,只有300克是麵包大米等主糧,其他全都是肉蛋奶。

這也造成了世界上有10億人處於飢餓狀態,同樣還有15億肥胖人士的兩極分化現象。

然後,他的第三點和第四點建議是:不再使用化石能源,和改變經濟模式。

第五點:每個人都應該集中精力,以我們自己的方式,為人類提供食物,而不是靠市場經濟。

最後一點就是:阻止物種滅絕危機。

全世界70億人,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出一點點努力,那麼,這些努力聚集在一起,將會促成很大的改變。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只有大家聯合起來,才能讓明天更美好。

然而,人類最大的挑戰並不是飢餓、貧窮,也不是可持續發展、和平、醫療、教育等等,而是我們組織在一起,去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以上就是從這部紀錄片和同名書籍中提取出來的幾個要點。

正如書中所說的,很多激進的生態運動,常常談論未來有多麼恐怖,而沒有解決方法。

但這部紀錄片不一樣,他們提供了很多種不同的方案。這些方案都是經過證明,已經可行的方案。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自行搜索去觀看,我們就不做劇透了。

相關焦點

  • 霍金留下的四大預言準不準,如成真的話,人類將何去何從?
    第三個預言——如果全球變暖持續加劇,人類將無法在地球生存,第四個預言——徹底開發人工智慧可能導致人類滅亡。而按照霍金的預言來看,如果人類不進行全球變暖的遏制,那麼地球最終可能和我們金星一樣,地表溫度將高達460°C,人類也將無法繼續生存。這就是霍金給人類地球預言「定義」的終極狀態。
  • 也許你了解地球的過去,卻猜不到地球的結局,地球的未來何去何從
    ,美國太空總署(NASA)認為,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一顆超新星釋放出了極強的伽馬射線,摧毀了地球上一半的臭氧層,當地球失去了臭氧的保護,使得太陽紫外線更加肆無忌憚地侵襲地球,令食物鏈分崩離析,導致大量生物死亡。
  • 40%的魚類面臨危機,人類在摧毀生態系統,很多魚已無法繁殖後代
    ,人類在摧毀生態系統,很多魚已無法繁殖後代據報導,在溫室效應引發的全球變暖大環境之下,如今,一個看起來相對嚴重的問題出現了,經過國外科學家們的調查研究,發現因為全球變暖導致的水溫普遍升高,可能日後會導致魚類再也沒有辦法自我繁殖,這意味著,全球40%的魚類極可能會因為「太熱」而滅絕。
  • 黃石火山將爆發? 美國科學家慌了, 人類該何去何從?
    2020年才剛剛過去幾個月,地球環境就出現了如此多災難性的事件,讓人們都活在惶恐之中。如今世界各國都面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侵襲,因為這場病毒讓人們措手不及,而美國的情況更加嚴重,流感病毒還沒有解決,新型冠狀病毒就開始肆虐了,這讓美國有點招架不住。
  • 火星男孩曾預言,2020年地球將面臨大災難,地球將靠火星人拯救
    文/行走天涯 火星男孩曾預言,2020年地球將面臨大災難,地球將靠火星人拯救 2012年的時候曾被瑪雅人預言是地球的世界末日,所以這一年到來的時候,很多人都擔心自己沒了家園,會消失的無影無蹤,可實際是多年時間過去了,地球並未消失,人類還依舊在地球上安居樂業
  • 霍金、火星男孩、神婆巴巴萬加預言地球,準不準?人類何去何從?
    2020年以來,不少人在討論霍金預言,火星男孩預言,「神婆」巴巴萬加預言等等,都說地球未來面臨問題多,同時還有人說今年可能是多災多難的人也不少,但是說「再有多久人類會滅亡?人類將何去何從?」這個問題的人並不多,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說,預言並沒有參考依據,也沒有大家說的多災多難問題,氣候問題偏多,都是正常的轉變過程。
  • 北極兩大冰蓋消失,人類都將遭殃,我們該何去何從?
    地球的環境問題是人類一直以來都在關注的話題,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地球的生態環境已經被破壞了,食物鏈的缺失,導致地球的生態系統更是處於崩潰的邊緣,然而地球變暖的問題依然在發生。,2020年就出現了一系列的極端氣候,這些反常氣候的頻繁發生,給人類造成了很大的困擾,而地球環境也因此陷入了惡性循環。
  • 有人曾預言,地球或將進入「寒冷期」,來看看專家給出的回應
    說到現在地球所面臨的問題,那人們肯定不會忘記提溫室效應。由於溫室效應會導致地球整體氣溫上升,且地球氣溫每升高一點點,都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影響,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霧霾嚴重等。所以這些年來,有不少人越來越擔心地球有一天會「熱爆」了。不過也有人曾預言,地球或將進入「寒冷期」。
  • 預言家預測:2020年安然度過,2021我們將何去何從?霍金的預言準嗎?
    >
  • 霍金生前曾留3大預言:2020年災難不停,人類該何去何從?
    文/行走天涯霍金生前曾留3大預言:2020年災難不停,人類該何去何從?霍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只可惜在2018年的時候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霍金的離開可能意味著人類的科學將會繼續停滯不前。如今世界上早就已經沒有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物理學家和科學家了,人類科學還想要大幅度前進的話,則必須出現一些能夠改變時代的偉人。留給人類的時間可能已經不多了,因為霍金生前曾經留下過3個預言。
  • 霍金預言:地球將在兩百年內毀滅 人類將移民外太空
    &nbsp&nbsp&nbsp&nbsp霍金預言指的是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在2011年接受訪問的時候,稱地球將在兩百年內毀滅,人類只有移民外星球才能夠繼續生存下去。霍金預言一出,立馬引起熱議。有學者表示,霍金預言不是建立在相關科學依據上,只能夠將霍金說的話理解為對人類的一種忠告。
  • 地球正在走下坡路,未來或將進入冰河期,人類該何去何從?
    地球正在走下坡路,未來或將進入冰河期,人類該何去何從?人類是地球上最特殊的高等生命體,不得不說人類誕生的條件還是極為苛刻的,不僅要有充足的水源,每天還要呼吸氧氣,陽光也是或不可缺的一部分,如果這些條件少了其中之一,人類的生存狀況都將受到威脅,地球對人類而言非常重要,除了地球之外,還有一顆星體也至關重要,那就是太陽,太陽照射出的光可以給很多生物帶來能量,很多生物是需要通過光合作用才能生存。
  • 預言地球2060年將發生「大事件」,程式設計師將是人類最吃香的職業?
    今日話題地球未來40年的幾個預言以及一些很可能要降臨的大事件這預言是怎麼來的呢?渠道一般只有兩個,第一個是預言家們根據各種方式推斷出來的預言,而第二個則是未來的人類穿越回來告訴我們的一些消息,而其中未來人又分兩種,一種是真實穿越過來的未來人,另一種則是通過網絡穿越的未來人也被稱作「網絡穿越者」。在過去的幾年裡,最有名的網絡穿越者莫過於名叫KFK的未來人了,他曾經在網絡論壇上對未來的40年做出了預言,一度引發全民熱議,他都預言了些什麼?
  • 地球狀況不容樂觀?220位專家表示,未來10年人類要面臨5大危機!
    如此龐大的人口,使地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我們就能夠感受到周邊環境的變化。據新聞報導,南、北兩極地區溫度直線飆升,北極圈在6月份的溫度已突破37.8度。這些現象的出現,意味著留給人類的時間還剩下多少呢?如今,全球變暖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巨大難題。我們似乎用盡了方式,都無法使地球降溫。試想一下,當南北極的冰川消融殆盡之後,那些地勢比較低的地區將會被雪水淹沒。
  • 220名科學家警告,人類將面臨這5大危機,人類未來該如何應對?
    更重要的是隨著人類人口的不斷增加,這種幾乎無法調節的矛盾變得越來越強烈,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地球生態已逐漸失去平衡,而近幾年以來,極端天氣導致的自然災害也頻繁發生,為此,不少的科學家們對人類活動的加劇和地球環境的承載能力開始擔憂,人類未來究竟還將面臨哪些危機?
  • 2050年人類將迎來危機,地球或重新洗牌,我們親手埋下惡果
    年末短短一年的時間有又增長了1.07%,如果人口增長得不到良好的控制,預計到2050年,地球上的總人口數量將會突破100億大關! 可是如果人類未來星際移民的計劃失敗了,人類又該何去何從呢?
  • 生態系統崩潰、極端氣候惡化,專家:地球將會變得很危險
    由澳洲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教授布拉德肖(Corey Bradshaw)引領的跨國科學團隊,13日在《維護環境與生態前瞻》期刊發布研究成果,警告各國領袖若繼續逃避問題、不思考如何解決,將會迎來恐怖後果。
  • 2060年地球生態環境將極度惡化?
    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去世之前預言地球在2060年會發生毀滅,人類會失去賴以生存的家園。
  • 保加利亞盲眼神婆預言今年將出現全球經濟衰退,而且將摧毀歐洲
    說來有趣,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唯物主義世界觀,但是,目前世界上確實存在著一些我們無法用科學解釋的現象。而一些號稱是預言的說法,則又給我們不時面臨的災難性事情添上了神秘色彩。據英國《每日星報》4月18日報導,著名的保加利亞盲眼神婆,巴巴·萬加(Baba Vanga )預言說今年將出現全球經濟衰退,而且將摧毀歐洲。而不少人都擔憂,她對世界的又一個悲觀預言很有可能再次成真。據巴巴的追隨者稱,這位著名的通靈大師生前曾發出警告,警告人類將迎來災難。她預言了一場全球經濟危機,這場危機可能在英國脫歐和新冠病毒爆發後重創歐洲,歐洲大陸將逐漸走向末路。
  • 「書評」地外文明入侵地球,面對衝突人類將何去何從?
    而同樣是劉慈欣的作品,硬核科幻《流浪地球》被搬上銀屏,卻確立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這時的地球,沒有天外來客,而是浪跡宇宙,尋找安適的家園。地球在太空中浪跡天涯,上演著「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式的故事。你可曾想像,如果宇宙中某個地外文明發現地球,它們會作何感想?地球文明能否引得他們好奇,地外文明與地球文明衝突時,地球上的我們又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