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核史丨進行原子彈試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020-12-06 澎湃新聞

02

◎胡仁宇 口述 申文聰 楊東 整理

任何曾為我國「兩彈」研製作出過貢獻的人或事都不應該被遺忘。無論是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院士等,還是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工人或者士兵;無論是眾所周知的北京九所、金銀灘221基地、新疆核試驗基地等前線陣地,還是隱身背後、鮮為人知的原子能所等其他研究單位或生產工廠;無論是對「兩彈」研製起關鍵作用的科學領域,還是生產工序上一個小小的環節……

而在這裡,我僅從個人的角度,談談「兩彈」研製中所經歷和了解的一些事情。

錢三強調我去九所,我夜以繼日投入到原子彈試驗核物理工作

1958年,我國核武器研製單位二機部九局、九所剛開始籌建時,真稱得上是「一窮二白」,既沒有實驗室,也沒有儀器、設備,甚至連必要的科技隊伍都沒有。二機部副部長、中科院原子能所所長錢三強就從所裡抽調了鄧稼先、林傳騮、王方定與我到九所,分別負責有關理論、電子學、放射化學和實驗核物理方面的籌建工作。

錢三強先生找我談話調我去九所時,我在國內休假期滿,正準備返回蘇聯繼續研究生學業。接到組織的任務,我沒有考慮自己的學業問題,愉快地接受了組織的安排,不再回蘇聯,我留在蘇聯的個人物品後來也由我的同學林傳騮帶回國。

剛到九所時,我們技術人員主要學習有關專業知識,準備相關的儀器、設備。那時,國家打算依靠蘇聯的援助發展原子能工業。但是,到了1959年6月,蘇聯卻單方面撕毀協議,陸續撤走專家、技術資料,不再對我國進行援助。

1960年5月的一天,九局組織我們骨幹科技人員召開動員交底會,傳達國家要自力更生研製原子彈的決定,提出要因陋就簡、「土法上馬」,越快越好。會後,我接受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組建加速器與中子物理研究室。對於當時研究生未畢業的我來說,這樣的重任無疑讓我既興奮又害怕:興奮的是可以參與到國家偉大的科研任務中,害怕的是擔心自己能力不足,完成不了任務。

鑑於當時九所一窮二白,二機部黨組決定,九所有關實驗核物理和放射化學方面的工作都先依託原子能所來進行,充分利用那裡的儀器、設備和科技力量。分配到九所的這一領域的新畢業大學生也要先到原子能所去,儘快開展原子彈點火中子源原料的製備、性能的測量、點火的中子效果測試,以及原子彈的臨界質量和臨界安全、輻射防護等研究。

懷著忐忑的心情,我帶領一幫剛畢業的大學生,來到原子能所開始組建實驗室,夜以繼日地投入到核物理科研工作中。原子能所非常支持九所的工作。1960年夏天,吳際霖、郭英會、朱光亞等九所領導到原子能所拜會時,錢三強先生曾表態,只要九所任務需要,原子能所一定當作重點來安排。當時,我負責有關實驗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王方定負責有關放射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原子能所安排在十室,由該室副主任劉允斌領導。而作為九所和原子能所的聯絡人,我每年都會將九所提交給原子能所的一份委託其承擔的科研任務清單帶給他們,包括項目名稱、研究內容、技術指標要求和進度等。

胡仁宇參加某次核試驗(左四)

從1958年到1963年,我直接參與了九所和原子能所合作的全過程。這期間,九所派到原子能所工作的科技人員近百人,其合作形式大致有三類:一是以完成九所某項重點任務為目標,在原子能所有關室的領導下,以九所科技人員為主,單獨設立一個組(有時也加入幾位原子能所的科技骨幹);二是任務安排到原子能所的有關室、組,由原子能所負責完成,九所派科技人員共同參加,如某些放射性同位素的生產;三是將九所的科技人員派到原子能所相應的科室實習,通過完成任務學習有關知識和技術,如輻射防護、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上參加實驗、質譜分析、放射性核素的生產和測量等。

1964年初,位於青海金銀灘的221基地的實驗室土建工程大部分已完成,原子彈的研製進入到關鍵時刻,急需各有關學科大力協同攻關。這時,九所核物理和放射化學領域的科技人才以及這些領域的設備也分批轉移到221基地,隨我們一同前去的還有原子能所的吳當時、李嘉樑、周眉清等負責臨界試驗的同志。此後,他們就一直待在了金銀灘上,再也沒回到原子能所。

在金銀灘上,我們很快就完成了搬到221基地的設備儀器的安裝、調試,投入到完成第一顆原子彈試爆前必須解決的任務中去。

將第一顆原子彈內球從青海運到新疆

胡仁宇在1964年10月16日核試驗現場

1964年8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代號「596」)完成了臨界安全試驗和所有的零部件加工任務,並在221基地組裝成功後,具備了前往新疆核試驗基地進行正式試驗的條件。

此時,我被任命為國家首次核試驗第九作業隊內球組組長。內球組的主要任務有兩項:一是保證「596」核心部件——內球運輸、組裝的臨界安全;二是把中子源放到應該放置的部位上。

1964年9月的一天,為了減少內球運輸過程中的震動可能帶來的損害,我們將內球放在一個充滿氬氣的鳥籠狀金屬容器中,該容器又被8根硬彈簧吊在一個木框架子中間。臨運輸前,有人提出,高空和地面的溫度存在較大的差異,或許會影響內球,建議將這個木框架子放置在一個裝滿棉被的大木箱中。最終,該建議得到採納。這樣做一是為了在運輸過程中減震,二是保證內球的溫度不發生大的變化。這樣的防護可以說是十分保險了。

不久,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我和221廠保衛、運輸人員一道,登上了從221基地去往西寧機場的專列。中途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在火車到達西寧貨運火車站的一個岔道上時,停了下來。在這裡,我們一待就是兩天。至於為什麼停留,沒人告訴我們,而我們出於已深深紮根腦中的「不該問的不問,不該說的不說」的保密意識,也一直沒開口問過。停留期間,有人專門給我們送來水和食物,但我們所在的火車廂裡,床位數比人數少,我們只能輪流休息。

一天凌晨,我們在睡夢中被叫醒,通知說可以去機場了。走出火車廂,天色已經蒙蒙亮了,火車外五步一崗、十步一哨,站滿了警衛哨兵,他們挨得非常近,一伸手就能夠著彼此。在這樣的嚴密保衛下,我們護送內球的一行人來到了西寧機場。

在飛往新疆的飛機上,除了飛行員外,就我和二機部保衛局副局長高倫二人。途中,高倫異常擔心,時常讓我到「內球」那裡測量放射性強度。我克服暈機的困難,每次都認真檢查。到了新疆核試驗基地機場,將內球交給九院院長李覺和副院長吳際霖後,一路懸著的心總算是踏實了,暗自高興終於順利完成了組織交給我的任務,沒有辜負組織的信任。當時,我心裡一放鬆,暈機的難受勁兒徹底湧了上來,躺了一個小時才緩過來。

國慶後不久,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部件全部轉移至試驗鐵塔附近的安裝工號進行組裝。在李覺、吳際霖等的親自監督下,內球組負責將內球清潔乾淨後安裝到指定的位置上。

當時,內球裝好後,李覺院長緊繃的神經鬆弛下來,還和我開了句玩笑,說:「小胡,你放進去的內球是真的嗎?」我嚴肅地回答:「院長,肯定是真的。」

1964年10月16日下午,在離「596」爆心幾十公裡處的一個小山坡上,指揮部給參觀核爆的人發了一副墨鏡,然後開始宣布紀律,規定在聽到爆炸倒計時的廣播時,必須背對爆心趴在地上,不許抬頭。當聽到廣播裡響起「起爆」的指令後,我們才起身轉向爆心方向,看到遠處火球翻滾,蘑菇雲冉冉升起,我國自行研究、設計、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頓時,參觀的人群像沸騰了一樣,歡聲如雷,有人把帽子拋向了天空,大家盡情地歡呼跳躍,這種歡快激動的場面以前我從未見過,終身難以忘懷。(口述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

原標題:《口述核史丨進行原子彈試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相關焦點

  • 口述核史丨我在基地「要害部門」研製「核心材料」
    來源:中核集團04◎謝建源 口述 蔡皛磊 整理我們口中的「草原」,就是青海省海晏縣境內金銀灘草原的銀灘。1964年3月至1967年7月期間,我在那裡參加研製生產原子彈、氫彈的「會戰」。沒有試驗方法可借鑑、沒有試驗的儀器設備、也沒有試驗的場地,什麼現成的條件都沒有,我們就自己創造條件,自己改裝設備。比如進行輕材料的粉塵爆炸試驗時,我們揀來廢棄不用的手套箱,用它來模擬機加工時的密閉工況,配合當時一種較為簡陋的橄欖型吸塵器進行爆炸試驗。那個手套箱是一個用M8螺釘緊固的很結實的有機玻璃箱,壁厚約2釐米,高度20釐米,長、寬各為60釐米。
  • 口述核史丨數百次爆轟實驗成就「青春之歌」
    進廠前的「千裡情深」我們為「596」實驗節約了寶貴時間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是「596」。源於1959年6月蘇聯政府決定暫緩向我國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製造原子彈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槍法,把裂變材料瞬間堆集在一起實現超臨界產生核爆炸,這種方法簡單、費核材料,不可能小型化;另一種是內爆法,靠內爆過程瞬間把裂變物壓緊實現超臨界。
  • 日讀核史丨再難也要轉
    日讀核史丨再難也要轉 2019-09-04 1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日讀核史丨鈾,要自己「濃」
    日讀核史丨鈾,要自己「濃」 2019-09-27 20: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口述核史丨「搞定」第一顆氫彈的輕材料
    來源:中核集團15◎ 呂志清口述 王煊昌 整理我是1964年從哈工大畢業的,一畢業就被分配到了二機部,1964年9月28日到達西寧,並被分入二二一廠102車間輕材料壓製成型組(當時叫做老三組)。隨後102車間臨時成立了一個安全組,專門針對這個原材料的安全性做了很多實驗,比如材料粉塵中如果有一個閃點,達到一定濃度就有可能造成爆炸,大家就會想很多辦法解除隱患;比如用手套箱做一個密閉容器,來試驗出它的一些特性,以進一步保證安全。
  • 【遇見章貢】睡在海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它們是怎樣睡覺的呢?神秘夢幻的海底世界那些絢麗多彩的珍奇生命悄無聲息地發生著怎樣奇妙的變化呢?去過那麼多次海洋館是時候解鎖海洋館新玩法啦~有專業的科普老師進行海洋啟蒙增長自然科學知識之外還能在海洋館過夜!
  • 生活在外星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生活在外星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NASA這組海報為你描繪。今日推薦文章《NASA科學家的復古海報設計,你有多久沒有仰望過頭頂的星空了》,來自頭條號術納。NASA有一個下屬機構叫做噴氣推進實驗室,這個聽起來非常專業的實驗室建於1936年,一直以無人飛行器探索太陽系的中心,他們的飛船到過全部已知的大行星。
  • 原子彈直徑殺傷力這麼巨大,那原子彈爆炸圖片又是怎樣的拍攝?
    現今為止世界上原子彈的爆炸次數寥寥可數,因為這種武器除了會在實驗中試爆之外,是戰爭中是被聯合國禁止使用的,其次就是擁有原子彈的國家並不多。原子彈爆炸的瞬間會產生放射性輻射,直徑的殺傷力可達一百多公裡,一旦被核輻射汙染,身體就會產生變異,在這種危害下又是怎樣拍攝他爆炸的瞬間的呢?為了把這珍貴的原子彈爆炸畫面完美保存下來,美國開發了一種超高速的攝像機,這種攝像機可以在原子彈爆炸的範圍之外很好捕獲爆炸瞬間,攝影師也不會受到原子彈對身體的危害。
  • 路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看著自己喜歡的男生和女朋友秀恩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03 — 路痴的體驗就是在學校我都用過高德地圖>看著自己喜歡的男生和女朋友秀恩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英國口述歷史館館長:英國口述史一開始就關注草根
    因此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口述歷史以一種運動的形式在英國出現,以重新達到平衡,回到針對普通人的研究中去。從這方面來講,(英國口述歷史的)起源與美國很不同。在美國,口述歷史最初大多是關於美國社會的精英歷史,要到很後面,工人階層、普通人的歷史才開始成為比較重要的一部分。但英國的情況正相反,口述歷史從一開始就非常草根,關注普通人的經歷。騰訊文化:英國口述歷史的興起跟大眾工業的發展有關係嗎?
  • 瀕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人死之時,通往死亡之鄉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呢?嚴格地講,這個問題始終是個難題。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經歷或體驗到死亡。死亡只是一瞬間,當人們還能體驗死亡時,實際上他根本沒有死,還保持著意識;當已經死亡時,體驗就無從談起。
  • 新冠大作戰丨漫畫圖解新冠病毒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生物​?
    新冠大作戰丨漫畫圖解新冠病毒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生物​?新冠病毒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生物?讓我們通過漫畫一探究竟。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原標題:《新冠大作戰丨漫畫圖解新冠病毒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生物​?》
  • 擁有150 以上的智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有人在網絡上提出疑問,擁有150以上的超高智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個問題把那些隱藏在網絡海洋中的高智商人群給炸出來,遺憾的是,未能炸出愛因斯坦或者霍金。好了,下面我們作為普通人,就來看看擁有150以上智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吧。網友Chris Worth說,他13歲的時候智商達到177,他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 成功爆炸首顆原子彈
    中央果斷決定,自力更生,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核武器研究院很快組成三大部──理論部、試驗部、總體部,排列出原子彈的各項技術關,分工到各研究小組,分配到每個人,全面開始攻關;在長城外面很快建立了小型爆炸物理試驗場,迅速開展了試驗工作;在青海草原建立大型爆炸物理試驗場和特種炸藥澆注車間,以及其它相應配套的自動控制、機械加工等場地,各項理論研究和實際試驗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 用英語學英語/掌握英語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用英語學英語/掌握英語是怎樣的一種體驗?我們鼓勵有了高中及其以上英語基礎者要開始有目的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用英語學習英語,用英語讀懂英語」,開始把英語作為學習英語的「理解語言」。可是,幾人做得到?所以,用英語學英語/掌握英語是怎樣的一種體驗?這體驗就是:脫離中文依然可以讀懂/理解英語。
  • 在北極,人類有著怎樣的探險史?丨文化客廳
    在《冰雪王國》的主角喬治·德隆所進行的北極探險,實際上是英國北極探險的延續和創新。德隆的北極探險,也代表著美國南北戰爭後全面崛起的縮影。在書裡,德隆出場的身份是朱尼亞塔號的副指揮官,準備前往格陵蘭島,去救援被困的北極星號。北極星號是美國北極探險歷史上初嘗試。北極星號的船長叫查爾斯·弗朗西斯·霍爾。霍爾的第一次探險就以慘敗告終。霍爾是一位心事重重、性情古怪的空想家。
  • 牙裂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牙裂是怎樣的一種體驗?牙齒發生隱裂後,患者一側牙齒在某個部位不敢咀嚼食物,平時遇冷熱即痛,特別是早晨刷牙含第一口冷水時,感覺特別明顯。有的患者甚至還會出現牽涉痛及放射痛,即半邊頭痛。這種疾病不僅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還是中青年喪失牙齒的一個重要原因。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內情
    中央果斷決定,自力更生,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核武器研究院很快組成三大部──理論部、試驗部、總體部,排列出原子彈的各項技術關,分工到各研究小組,分配到每個人,全面開始攻關;在長城外面很快建立了小型爆炸物理試驗場,迅速開展了試驗工作;在青海草原建立大型爆炸物理試驗場和特種炸藥澆注車間,以及其它相應配套的自動控制、機械加工等場地,各項理論研究和實際試驗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 我國原子彈試驗成功,世界各地反應都不相同,其中有一個與眾不同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那麼當時的世界各國,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都是什麼反應?讓我們來看看:美國:憂心忡忡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兩個團體之一的美國,在得知中國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後,全國上下都是憂心忡忡。10月16日,美國白宮,總統的新聞秘書裡迪,拿著剛得到的電報,急匆匆地敲響了總統詹森辦公室的大門。面對裡面正在開會的美國領導層,裡迪說道:"剛剛得到消息,中國爆炸了一顆原子彈!"
  • 金屬油罐安裝後應進行的試驗包括( )。
    金屬油罐安裝後應進行的試驗包括( )。 2019-01-24 15:03  來源:  字體:大小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