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創立並擔任CEO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2017年的5月份公布「星鏈計劃」,「星鏈計劃」由近1.2萬顆衛星構成,包括4425顆低軌道衛星和7518顆軌道更低的衛星,通過數量龐大的衛星來為全球各地的用戶提供網際網路服務。隨著計劃的順利進行,SpaceX將星鏈計劃的衛星發射總數量從1.2萬顆提升到4.2萬顆衛星,其中1.2萬顆已獲批准,3萬顆已提交申請。
星鏈計劃並非全新的通信技術,原理簡言之是將地面基站天空化,SpaceX採用密集發星或許可以解決衛星的通量問題,但無法解決的是時延問題。按照現有邏輯,位於550公裡軌道的衛星延遲在4毫秒、1200公裡軌道的衛星延遲達8毫秒,這與5G的1毫秒時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星鏈計劃採用的是QV波段是毫米波裡面的一個比較空閒的頻段,它頻率更高,載荷量更大,然後為了解決高通量,就需要密集放星。但一旦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實施成功,地球上的一切秘密和數據,將被這張網全部收入囊中,地面上人和物,將無任何秘密可言,包括軍用、民用、政務、商務等一切信息和數據,甚至在馬斯克的星鏈面前,一切都是透明的,包括我們每個人。
星鏈計劃對於可以被覆蓋的普通用戶,星鏈通信服務的成本無疑超過當地運營商的基礎定價,因此星鏈計劃只能將重點放在解決無法網絡覆蓋的地區,但這些地區往往經濟價值較低,由於手機需要上行信號,所需功率較大,因此在連接衛星時需要額外購買SpaceX的專門衛星接收器設備,且價格不菲,這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而言無疑增添經濟負擔,因此星鏈計劃的真正目標人群,應鎖定在勘探隊、海洋研究、旅行驢友,想要在上述人群身上獲得高額盈利,以縮小數字鴻溝,很難通過星鏈計劃實現。
所以說星鏈計劃在民用上不可能取得效益,但不得不考慮出於軍事上的用途。以後都是無人機的時代,如果空間飛行器打起仗來,用衛星數據通訊網絡控制高密度網格的定位,這是多麼有效的一個工具,這是最好的用途。另外馬斯克的星鏈計劃計劃很可能會改變全球電信市場的競爭格局,雖然現在公布的計劃的主要目標用戶是目前尚未接入寬帶服務的偏遠地區用戶,但是當一個商品的價值被市場認可的時候,生產商實際上很難控制其目標用戶。
對於我國而言,4月20日,國家發改委在線新聞發布會中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將衛星網際網路首次納入新基建的範疇,這被看作是明確產業加速的標誌性事件。未來的5-10年,中國衛星網際網路無疑將邁入高速發展期,聯網商用之際,原有的單純科研將逐漸轉為科研+製造的雙模式,中國衛星需要敢於打破規則,縮小與強國之間的差距,並努力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星鏈星辰」。屆時,人類向未知的探索也將進入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