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松乳菇首獲成功 結合造林助增收

2020-11-23 千龍網

菌根型食用菌的人工繁育,一直是學界和產業界的難題。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該所研究團隊開展的野生乳菇人工培育研究取得系列進展,也是3年幼齡林下松乳菇、紅汁乳菇培育出菇的首次報導。

松乳菇組屬乳菇屬紅菇科,囊括了大部分可食用、藥用且美味的乳菇,其中松乳菇與松露、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等名貴野生食用菌齊名,在北半球被廣泛採食。在雲南,松乳菇常被稱為谷熟菌、銅綠菌,深受各族群眾喜愛。

左圖為市場上銷售的乳菇,右圖為松乳菇菜餚。(圖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松乳菇組是典型的外生菌根型食用菌,與松樹共生關係密切,其菌根合成是人工培育的關鍵。2015年起,昆明植物研究所於富強博士團隊系統開展了乳菇菌種收集、培養基優化、菌根合成和共生機制等研究,使用了6種松樹和4種乳菇,其中14個組合形成菌根,10個為首次報導,8個組合表現優異,人工培育潛力較大。同時,還開展了外源競爭性雜菌、食菌昆蟲控制、基因組與轉錄組等相關研究。研究成果先後發表在《加拿大森林研究期刊》《菌物學報》等專業期刊上。

「自2018年4月始,我們陸續在雲南、貴州、湖南、四川等地先後建立乳菇種植園16個,總面積超過100畝。到今年11月,在貴陽兩個種植園的多棵樹下,松乳菇和紅汁乳菇分別出菇。而且令人欣喜的是,菌根苗移栽到出菇僅有兩年半時間。」於富強強調說,這一結果通過多人現場確認、視頻記錄、標本留存和微衛星DNA標記驗證。

貴陽松乳菇種植園及出菇情況。(圖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於富強介紹,不同於香菇等腐生型食用菌,菌根型食用菌的人工培育是利用樹木和真菌間的共生關係,通過無菌育苗、菌根合成、菌根苗移栽、種植園建立和後期管理,結合植樹造林,在苗木初長的3至5年間就可出菇,今後15至50年可持續採收,是貧瘠土壤、石漠化和礦區植被恢復,以及退耕還林和中低產田改造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菌根型食用菌的人工繁育,一直是學界和產業界的難題。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該所研究團隊開展的野生乳菇人工培育研究取得系列進展,也是3年幼齡林下松乳菇、紅汁乳菇培育出菇的首次報導。

松乳菇組屬乳菇屬紅菇科,囊括了大部分可食用、藥用且美味的乳菇,其中松乳菇與松露、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等名貴野生食用菌齊名,在北半球被廣泛採食。在雲南,松乳菇常被稱為谷熟菌、銅綠菌,深受各族群眾喜愛。

左圖為市場上銷售的乳菇,右圖為松乳菇菜餚。(圖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松乳菇組是典型的外生菌根型食用菌,與松樹共生關係密切,其菌根合成是人工培育的關鍵。2015年起,昆明植物研究所於富強博士團隊系統開展了乳菇菌種收集、培養基優化、菌根合成和共生機制等研究,使用了6種松樹和4種乳菇,其中14個組合形成菌根,10個為首次報導,8個組合表現優異,人工培育潛力較大。同時,還開展了外源競爭性雜菌、食菌昆蟲控制、基因組與轉錄組等相關研究。研究成果先後發表在《加拿大森林研究期刊》《菌物學報》等專業期刊上。

「自2018年4月始,我們陸續在雲南、貴州、湖南、四川等地先後建立乳菇種植園16個,總面積超過100畝。到今年11月,在貴陽兩個種植園的多棵樹下,松乳菇和紅汁乳菇分別出菇。而且令人欣喜的是,菌根苗移栽到出菇僅有兩年半時間。」於富強強調說,這一結果通過多人現場確認、視頻記錄、標本留存和微衛星DNA標記驗證。

貴陽松乳菇種植園及出菇情況。(圖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於富強介紹,不同於香菇等腐生型食用菌,菌根型食用菌的人工培育是利用樹木和真菌間的共生關係,通過無菌育苗、菌根合成、菌根苗移栽、種植園建立和後期管理,結合植樹造林,在苗木初長的3至5年間就可出菇,今後15至50年可持續採收,是貧瘠土壤、石漠化和礦區植被恢復,以及退耕還林和中低產田改造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相關焦點

  • 野生食用菌松乳菇首次在中國人工培育成功
    中新社昆明11月20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開展的松乳菇人工培育研究取得系列進展,並於近日在貴陽種植園內出菇。這是中國首次有充分證據顯示的松乳菇人工培育成功。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研人員首次人工培育成功食用菌松乳菇
    松乳菇菌根形態特徵(解剖鏡下觀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博士於富強及其團隊開展的乳菇人工培育(栽培)研究取得系列進展,並在貴陽種植園內出菇。這是我國首次有充分證據顯示松乳菇實現人工培育,也是3年幼齡林下松乳菇、紅汁乳菇栽培出菇的首次報導。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研人員首次人工培育成功食用菌松乳菇---中國...
    松乳菇菌根形態特徵(解剖鏡下觀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博士於富強及其團隊開展的乳菇人工培育(栽培)研究取得系列進展,並在貴陽種植園內出菇。這是我國首次有充分證據顯示松乳菇實現人工培育,也是3年幼齡林下松乳菇、紅汁乳菇栽培出菇的首次報導。
  • 野生食用菌松乳菇首次實現人工栽培,吃貨們衝呀
    掌上春城訊近期,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野生食用菌松乳菇的人工培育(栽培)。松乳菇組隸屬於乳菇屬紅菇科,包括了大部分可食用或藥用且美味的乳菇,這其中以松乳菇最為著名,與塊菌(松露)、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等名貴野生食用菌比肩,在北半球各國被廣泛採食。在我國各地,乳菇常被稱為谷熟菌、銅綠菌(雲南),紫花菌、樅樹菌(貴州),寒菌、樅菌(湖南),雁來蕈、重陽菌(江蘇),松樹蘑、嘎吱蘑(安徽),松傘(山東)等,深受各地市民的喜愛。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研人員首次人工培育成功食用菌松乳菇
    松乳菇菌根形態特徵(解剖鏡下觀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博士於富強及其團隊開展的乳菇人工培育(栽培)研究取得系列進展,並在貴陽種植園內出菇。這是我國首次有充分證據顯示松乳菇實現人工培育,也是3年幼齡林下松乳菇、紅汁乳菇栽培出菇的首次報導。松乳菇組屬乳菇屬紅菇科,是典型的外生菌根型食用菌,與松樹具有專性共生關係,菌根合成是實現人工培育的關鍵環節。研究人員表示,自2015年開始,菌根合成使用了6種松樹與4種乳菇,其中14個組合形成菌根,10個為首次報導,8個組合表現優異,在人工栽培上潛力較大。
  • 谷熟菌首次實現人工栽培,吃貨們衝呀~
    10月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野生食用菌松乳菇的人工培育(栽培)。松乳菇組隸屬於乳菇屬紅菇科,包括了大部分可食用或藥用且美味的乳菇,這其中以松乳菇最為著名,與塊菌(松露)、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等名貴野生食用菌比肩,在北半球各國被廣泛採食。在我國各地,乳菇常被稱為谷熟菌、銅綠菌(雲南),紫花菌、樅樹菌(貴州),寒菌、樅菌(湖南),雁來蕈、重陽菌(江蘇),松樹蘑、嘎吱蘑(安徽),松傘(山東)等,深受各地市民的喜愛。
  • 銅綠菌首次實現人工栽培,吃貨們衝呀
    10月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野生食用菌松乳菇的人工培育(栽培)。松乳菇組隸屬於乳菇屬紅菇科,包括了大部分可食用或藥用且美味的乳菇,這其中以松乳菇最為著名,與塊菌(松露)、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等名貴野生食用菌比肩,在北半球各國被廣泛採食。在我國各地,乳菇常被稱為谷熟菌、銅綠菌(雲南),紫花菌、樅樹菌(貴州),寒菌、樅菌(湖南),雁來蕈、重陽菌(江蘇),松樹蘑、嘎吱蘑(安徽),松傘(山東)等,深受各地市民的喜愛。
  • 道縣:大球蓋菇搶「鮮」上市 助農脫貧致富
    紅網時刻永州4月1日訊(通訊員 何少軍)3月31日,筆者走進道縣仙子腳鎮石山腳村松盛食用菌植專業合作社大球蓋菇產業扶貧基地,撥開覆蓋的稻草,露出一團團、一簇簇「小腦袋」,長著紅紅的菌帽,白色的菌柱,東一簇、西一叢,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長勢十分喜人,農戶們正忙著採摘,不一會兒,一箱箱新鮮圓潤的大球蓋菇就擺在眼前。
  • 美味寒菌實現半人工栽培
    長沙的寒菌,湘潭的雁鵝菌,懷化的樅菌,還有益陽的重陽菌,郴州的銅鑼菌……各地稱謂雖不同,指的都是同一美味山珍,國際通用學名為紅汁乳菇。4月14日從省林科院獲悉,經過該院專家的技術攻關,紅汁乳菇在我省已實現半人工栽培。  長沙市嶽麓區的含浦茶場內,專門栽種了20畝馬尾松,朵朵蘑菇正破土而出。
  • 首屆中國松乳菇節在貴州舉行
    來自雲貴川湘等食用菌科研機構和企業百餘家以主題為「紫氣東來、花好月圓、菌苑共贏」開展了松乳菇、野生菌與健康專題學術研討、菌產品展銷、文化交流,現場還頒發了食用菌企業突出貢獻獎,推出優秀食用菌企業。與會代表共同認識到對原產地進行保護,設置松乳菇原產地保育重要性,一致呼籲通過普及松乳菇科學知識及地方立法等措施保護我國珍稀鬆乳菇野生資源,並提出了《中國松乳菇保護與發展(貴州)倡議書》。
  • 仙居:人工繁育淡水石斑魚獲得成功
    仙居:人工繁育淡水石斑魚獲得成功 台州新聞 責任編輯:- 台州在線 台州網絡電視臺
  • 狼鰻人工繁育首獲成功,有望兩年後上...
    文/圖 半島記者 張婧 毛梓權(署名除外)今年八月,一種來自北極圈的美味——狼鰻在我國實現首次人工繁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與青島、煙臺等地院所和企業合作研究的狼鰻人工繁育技術通過了專家的現場驗收。這是國內狼鰻人工繁育首次取得成功,也預示著此前只能靠捕撈野生資源獲得的珍稀魚類有望迎來廣闊的產業化前景,進入大眾的餐桌。
  • 我國再次成功繁育出兩隻高山兀鷲 人工繁育技術更為成熟
    李江寧 攝中新網西寧5月17日電 (李江寧)5月17日,西寧野生動物園首次對外公布2020年最新繁育的高山兀鷲。兩隻雛鳥為中國人工繁育的第三隻和第四隻高山兀鷲,目前兩隻雛鳥各項身體指標穩定,身體健康。這是繼2017年和2019年西寧野生動物園人工繁育出國內第一隻和第二隻高山兀鷲後,今年再次成功繁育出的第三隻和第四隻高山兀鷲。
  • 甘肅省首隻人工繁育北極狼幼崽誕生
    我省首隻人工繁育北極狼幼崽誕生每日甘肅網蘭州訊(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瞿娟)近日,蘭州極地海洋世界冰川極地區的北極狼思思產下了1隻小北極狼幼崽,這是省內第一隻進行人工繁育的北極狼幼崽。據了解,蘭州極地海洋世界採取人工隔離餵養,並通過監控視頻隨時觀察。北極狼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能活到17歲以上,在野外平均壽命只有7歲。在工作人員精心照料和保護下,可有效延長壽命,這對保持和恢復整個北極狼的種群數量十分必要。
  • 4萬尾小海馬人工繁育成功 安家鰲山灣(圖)
    他們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經過長期的繁育,突破了海馬養殖中的眾多疾病難題,成功實現海馬的人工繁育。    「冬季南方的環境適合海馬幼苗快速生長,而到了春夏,青島的海水溫度和環境,又正好是海馬生長的最佳條件。這種繁育方法,是根據南北方海洋環境特點,為養殖海馬量身制定的。」
  • 海南一養殖基地人工繁育珊瑚成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明超)海南一養殖基地宣布近期成功在人工可控環境下繁育該基地負責人認為,成功進行人工可控A屬珊瑚的有性繁殖在國內是重大突破,對低成本、大面積恢復海洋珊瑚礁具重要意義。
  • 瀕危「國鳥」褐馬雞人工繁育成功 將放歸野外
    褐馬雞   有中國「國鳥」之稱的瀕危野生動物褐馬雞,在北京已成功實現人工繁育記者從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了解到,通過2至3年的努力,將有首批人工繁育的褐馬雞放歸野外,緩解瀕危困境。   包括褐馬雞在內,本市已有10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實現人工繁育。其中,大型猛禽草原雕的人工繁育成功在國內還是首次。   讓褐馬雞遠離瀕危   褐馬雞,別名又叫角雞,是中國獨有的珍稀鳥類,屬於世界瀕危物種。
  • 吃樹葉蛋糕 做頸部SPA 江蘇首隻人工育幼長頸鹿舉行「成鹿禮」
    7月12日,常州淹城野生動物世界首隻人工育幼長頸鹿「小黑」迎來它3周歲生日,一大早,工作人員就忙碌起來,採摘了最新鮮的桑樹葉、女貞樹葉、刺槐樹葉,再加以精料,香甜可口的水果西瓜,為長頸鹿「小黑」製作了一份特別的樹葉生日蛋糕,精心打造了一場特別的「成鹿禮」。
  • 我國人工飼養的雲豹成功繁育雙胞胎
    我國人工飼養的雲豹成功繁育雙胞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0日 09:4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成都4月19日電(記者苑堅)四川省長寧縣人工飼養的一對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雲豹,日前產下一對雙胞胎
  • 新疆瑪納斯推動良種繁育和肉牛育肥 助農牧民致富增收
    央廣網瑪納斯4月2日消息(記者蔣雪嬌 瑪納斯臺記者楊世明)新疆瑪納斯縣堅持以「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為核心,積極調整畜牧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牛、羊等牲畜良種繁育,同時做好肉牛育肥工作,使牲畜良種率不斷提高,有效提高了農牧民的收入,加速了畜牧產業化發展。   記者見到馬洪兵時,他正忙著給自家的牛餵養飼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