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乾癟的肌肉重新煥發年輕活力?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上,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給出了一個特別的答案:基因編輯。
在臨床醫學鄰域,肌肉萎縮、退化向來被視為人體衰老的重要表現。雖然一般認為,通過運動、補充蛋白質等手段,可以緩解這種症狀。但隨著年紀增長,人體細胞的代謝障礙越來越嚴重,肌肉還是會不可避免的老化。
而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則從基因層面解決了細胞代謝障礙,讓小鼠肌肉「重返18歲」。
在實驗中,研究團隊給老鼠添加了名為卵泡抑素的基因。這種基因可以阻止肌肉中一種蛋白質的活性,從而抑制肌的生長,提升肌肉質量。
實驗顯示,在沒有增加運動量,並持續接受高脂肪食物投餵的情況下,這些「超級小鼠」的肌肉質量直接翻了1倍,它們的力量也幾乎增加了1倍,重返年輕狀態。
除此之外,與未接受基因治療的幼鼠相比,實驗小鼠身上軟骨損傷更小,關節炎細胞和蛋白質數量更少,代謝問題更少,心臟和血管更健康。同時,這些小鼠對疼痛的敏感度也明顯降低。
研究人員稱,如果後續實驗證明安全,許多人將從中受益,典型如那些患有肌肉萎縮症的患者,以及相當一部分老年群體。「或許健身教練會因此事業。」
不過,也有專業人士認為,既是該技術被證明安全,短期內也難以走向臨床。
數據顯示,歐盟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近年來只批准了6款細胞和基因療法產品,雖然 FDA預計,2022年之前將批准40種基因療法,但目前在FDA備案的細胞和基因治療新藥研究申請(IND)總數已超800個。
在抗衰老領域,逆轉肌肉年齡並不是這兩年才興起的新焦點。
2013年,哈佛大學教授David Sinclair就在《Cell》上發文表示,給相當於人類60歲的年老小鼠使用NAD+補充劑後,其肌肉中的線粒體功能,恢復到了「20歲」年輕小鼠的水平。
其後幾年,NAD+補充劑迅速實現了商業化,如Sinclair實驗室原材料供應方GenaНabеr,其艾沐茵已多次位列京.東成交量榜首。
註:David Sinclair與GeneНaЬеr創始人王駿合影
相對於補充人體自有的NAD+,華盛頓大學基因療法的推廣難度無疑更高。
一方面,基因療法目前技術還不夠成熟,缺少足夠的成功實樣本。另一方面,大眾對「基因技術」的接受度依然較低。
近日醫藥媒體STAT報導,近期兩名患有罕見神經肌肉疾病的兒童,在Audentes Therapeutics公司接受高劑量基因療法臨床實驗後遭遇不幸。
而早在上世紀末,基因治療領域就發生過相似的死亡事故:1999 年,18 歲男孩傑西·格爾辛格,因患有尿素循環障礙,接受了基因療法的臨床試驗後死亡。
有調查顯示,我國約七成民眾對轉基因食品抱抵制態度。即使在美國,近期其農業部也發文強調「某些轉基因小麥未流入市場,不會帶來食品安全問題」 。
和有著10以上萬樣本數據,已得FDA-Gras認證,且單副成本不到200美元的NAD+療法相比,基因編輯抗衰老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即便如此,近年來基因技術依然頗受市場看好。美銀美林分析師費利克斯認為,基因組科學、大數據和抗衰老技術的創新,可能很快會將人類的健康壽命延長至遠遠超過100歲。
中科院院士饒子和也曾表示,「國內開展細胞和基因治療臨床研究逐年增加,每年新增臨床研究數量僅次於美國,已成為世界上細胞治療臨床研究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並在部分疾病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人體衰老是否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在很多科學家看來,既是也不是。 「衰老」不可避免地會到來,但結果卻並非不可逆轉。
David Sinclair 曾表示,「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我們不能長壽。我們的壽命至少可以再延長40年,甚至可能再延長120年。」
人類身體架構於基因之上,基因組學成為抗衰老領域的重點課題也在情理之中。但以現有的技術水平,恐怕還無法在短期內實現基因層面的長壽。
美銀美林報告認為,除了基因組學之外,抗衰老領域其他幾個子主題:大數據/人工智慧健康、未來食物、「逆齡」和「登月醫學」也是熱門方向。如換血療法、清除衰老細胞、幹預免疫、納米機器人等技術,就受到了資本廣泛關注。
2019年,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就曾宣布,其已經找到了高效實現腦機接口的方法。其團隊開發了一種定製晶片,植入大腦後,可以讀取和放大來自大腦的信號。
註:腦機接口示意
馬斯克認為,如果腦機接口成功,其實年齡不再重要。因為人隨時可以保存住自己最好的狀態,就像遊戲存檔一樣的。這樣就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衰老問題。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或許人類停止衰老、逆轉衰老的時代或許就要到來。
不過短期內實現「人人長壽」可能還不太現實。在NAD+領域,從David發現其作用,到艾沐茵取得商業成功,就已經用掉了四五年時間,而且價格仍然居高不下。
清楚衰老細胞、基因療法、腦機接口等技術,要從商業化到廣泛普及,需要的時間可能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