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Bromine),元素符號Br,原子序數35。溴單質是有揮發性的紅棕色液體,活性介於氯與碘之間。溴蒸氣具有腐蝕性,並且有毒。安東尼·巴拉爾和卡爾·羅威分別在1825年和1826年獨自發現了溴。
溴的化學性質十分活潑,所以不會以單質形式存在於自然界,而是以無色結晶滷化鹽的形式存在。溴在地殼中相對稀少,但溴離子的高溶解度讓它大量積聚於海洋中。溴多數分布在美國、以色列和中國。商業上,可以從滷池中分離溴。
溴與其化合物可被用來作為溴化阻燃劑、淨水劑、殺蟲劑、染料等。
在高溫條件下,有機溴化合物會解離形成自由溴原子,使自由基連鎖反應終止。這個效應讓有機溴化合物成為實用的阻燃劑,每年生產出的溴,過半作為此用途。
存在於大氣中的揮發性有機溴化合物容易被紫外線太陽光分解,成為溴自由基(自由溴原子),造成臭氧層破損(氟、氯都有相似機理)。因此許多有機溴化合物已不再被使用。
曾是常用消毒藥劑的紅藥水中含有溴和汞。在照相術中,溴和碘與銀的化合物擔任感光劑的角色。除此以外,溴化合物仍被使用於鑽井液及工業上有機化合物的反應中間體。
Bromine來自希臘文 Bromos(βρῶμος,意為公山羊的惡臭),因此日文中便將其意譯為「臭素」。漢語中的「溴」字,原出處為《荀子·勸學篇》:「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這裡的溴,也寫作滫,指臭水。十九世紀徐壽引進西方的化學知識體系,寫著《化學鑑原》時,用溴這個生僻字指稱第35號化學元素,此後溴這個字就有了全新的意義。
1826年,剛剛取得藥劑師學位的年輕化學實驗室助理巴拉爾在鹽沼中的海苔的灰燼中發現了一種棕黃色的液體。這些海苔是用來製備碘的,巴拉爾從有著飽和氯的海苔灰溶液中分離出了溴。他發現產物的性質介於氯與碘之間,因此他試著證明該化合物是一氯化碘(ICl),但在失敗後他確信自己發現了一個新元素,並把它稱之為Rutile(意為紅色),而他的導師約瑟夫·安哥拉達則建議稱之為Muride,源自拉丁文字Muria(意為滷水)。然而,在他發表的論文中,巴拉爾把新元素的名字從Muride改成了Brôme。
卡爾·賈古柏·羅威在1825年從巴特克羅伊茨納赫村裡的水泉中分離出了溴。羅威在含有飽和氯的礦物鹽溶液中,用二乙醚提取出了溴。二乙醚蒸發後,留下了一些棕色的液體。他用此液體作為他工作在利奧波德·格梅林實驗室申請了一個職位。由於他的發表被延遲,所以是巴拉爾最先發表了成果。
文案 | 李家驥 劉肇漢
卡片設計 | 劉肇漢
卡片數據和信息來源為"PSE-PRO" by Nikita Chernykh,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