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是由誰發現?

2020-09-03 360百科知識

自古以來,在人們的經驗中,太陽光是一種白色光,就是你在正午直視太陽所能看到的顏色(僅作事實描述,該行為會損害眼睛,切勿嘗試)。但是這種基於樸素經驗的認知因一位天才的出現而被顛覆,他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科學家艾薩克·牛頓。

稜鏡分光

1665年至1666年間,一場導致8萬人死亡的世紀大瘟疫席捲倫敦,劍橋大學為避免學生之間互相傳染而停學關閉,牛頓回到家鄉躲避瘟疫。而正是這兩年,百無聊賴的牛頓創造力爆發,同時在力學、數學和光學三個不同的方向取得突破,不過今天我們只討論他在光學方面的研究。

大約在1666年,牛頓首先在光學實驗中發現當太陽光通過三稜鏡後,會被分解成七種顏色的光。



牛頓認為這是由於不同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造成的,這種現象被稱為色散,牛頓這一發現也成功解釋了彩虹產生的原因。



不過由於當時牛頓對於光的性質認識的偏差,他並沒有正確解釋這種現象。他當時認為光是一種粒子,而不同顏色的光粒子與透明介質相遇會產生不同的折射率,這在當時來說,解釋也還是挺合理的。

雙縫幹涉實驗——光是波?

到了19世紀初,一位天才的英國醫生、英國皇家學院自然哲學教授託馬斯·楊做了一個物理史上最偉大的實驗——楊氏雙縫實驗,無可置疑地證明光是一種波,因為只有波具有幹涉的現象,牛頓對稜鏡分光的解釋不成立了。

不過這位什麼都懂的天才利用該實驗同時測量出不同顏色光的波長,他提出不同的顏色的光對應著不同的波長,而波長越長,折射率越低,波長越短,則折射率越高,以此完美解釋了牛頓的稜鏡分光實驗。



太陽光譜裡的神秘暗線

同樣在19世紀初,一位同是英國的物理學家威廉·沃拉斯頓升級了牛頓的稜鏡分光實驗,在太陽和三稜鏡之間增加了一道狹縫,讓太陽光經過狹縫後照射到三稜鏡上,他從三稜鏡分解出的連續光譜中發現了一些暗線,但他當時並不知道這是什麼。

12年後的1814年,一位德國的物理學家約瑟夫·夫琅和費製造了一臺分光儀,它除了在太陽與三稜鏡之間增加了一道狹縫,還在狹縫與三稜鏡之間再增加了一個準直透鏡,使經過了狹縫的太陽光又變成了平行光,然後又在三稜鏡後面增加了一個望遠鏡。結果,夫琅和費從望遠鏡裡看到了在太陽光譜中存在大量密密麻麻的暗線,他花了約三年的時間,從太陽光譜裡一共數出了570多條暗線,我們現在把它稱為夫琅和費線。但跟沃拉斯頓一樣,他同樣不知道這些暗線是怎麼回事。


化學元素光譜裡的特徵亮線

到了19世紀中期,一位德國的化學家羅伯特·本生發明了一種改良型的煤氣燈,現在稱為本生燈。這種燈是由特定比例的空氣-煤氣的混合氣體完全燃燒產生的高溫火焰。在煤氣不完全燃燒時,火焰呈黃色,溫度較低,當增加空氣比例,讓煤氣充分燃燒,火焰溫度會越來越高,火焰顏色會越來越紫,當空氣-煤氣的混合比例達到3:1時,火焰的溫度接近甚至超過1000度,火焰變得接近無色,其實是所發的光大部分不可見了。



本生想要利用本生燈來發現新元素,它把各種粉末投入無色火焰中,發現含有不同元素的粉末在本生燈的高溫無色火焰裡燃燒時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但是隨著他測試的不同元素越來越多,他發現有些不一樣的元素放在本生燈裡燒時會發出的光的顏色基本上一樣,肉眼根本無法區分。

本生有一個好朋友,物理學家古斯塔夫·基爾霍夫,他得知本生的疑惑後,提出可以用夫琅和費分光儀來看光譜。果然,在本生燈裡高溫燃燒下,原本看起來相同顏色的不同元素所發的光經過了分光儀後,從望遠鏡裡看到了截然不同的亮線。他們不停地燒,不停地觀察,把所有他們已知的元素都燒了個遍,而他倆也把不同元素的亮線位置都記住了。



化學家本生由此發現了一種尋找新元素的方法——光譜分析法。不過我的這篇文章要講的其實並不是化學,而是物理,因此我們要繼續跟隨物理學家基爾霍夫的腳步。

天體物理學的革命——光譜分析法揭示太陽元素之謎

在和本生一起進行的本生燈燃燒實驗裡,基爾霍夫已經記住了大量元素的特徵光譜線(亮線),當他把這些亮線跟夫琅和費光譜儀中太陽光譜裡的暗線一一比對後驚奇地發現,這些本生燈燃燒下產生的亮線在太陽光譜裡同樣位置下卻是暗線。基爾霍夫很納悶,這是表明這些元素太陽上都沒有嗎?

後來它想到一種巧妙的方法,用氫在純氧裡燃燒,然後用所產生的高溫火焰去烤石灰棒,石灰棒會發出明亮的白光,而這白光在分光儀裡是一段連續的光譜,類似沒有暗線的太陽光。然後他在石灰棒和分光儀之間放一盞本生燈,用鈉鹽放在上面燃燒,結果神奇的事情出現了,原本在本生燈燃燒下應該出現的鈉元素黃色亮線不見了,在應該出現亮線的那些位置出現了暗線。



基爾霍夫恍然大悟,原來亮線和暗線都是同一種元素造成的!在明亮的純白光背景下,原本黃色的亮線就會變成暗線,那麼太陽的暗線就是由於在連續的太陽白光背景前面存在各種元素,它們的溫度比太陽光源的溫度低,因此吸收了背景的明亮白光從而產生了暗線。基爾霍夫由此打開了天體物理學的一扇大門——用光譜分析法確定遙遠天體的元素構成!

這些元素所產生的譜線稱為元素的特徵譜線,其中亮線是發射譜線(簡稱發射線),暗線是吸收譜線(簡稱吸收線)。基爾霍夫利用這些特徵譜線成功確定了太陽上的元素構成。



元素特徵譜線的特異功能——光譜頻移得到相對速度

隨著光譜分析法在遠方恆星與星系中的應用,科學家發現了光譜中的特徵譜線除了能確定遠方天體的元素構成外,還有一個額外的功能:確定天體與地球的相對速度。

19世紀奧地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克裡斯琴·都卜勒提出的一個效應,稱為都卜勒效應。他指出輻射波長會隨波源相對運動的變化而變化,波源靠近觀察者時,波長會變短,波源遠離觀察者時,波長會變長。



由於元素特徵譜線的頻率是固定的,因此,在地球上觀測到的特徵譜線頻率就可以作為基準。當天體遠離我們時,特徵譜線頻率會降低,波長會變長,光譜中會向紅端移動,稱為紅移。相反,當天體靠近我們,特徵譜線頻率會升高,波長變短,光譜向藍端移動,稱為藍移。而天文學家就根據這種都卜勒頻移效應測量了大量恆星和星系與我們的相對速度。



宇宙量天尺

隨著天文觀測和理論發展,科學家找到一些稱為「量天尺」的特殊天體,首先發現的是一種光度會產生周期性變化的恆星,稱為造父變星,這種恆星的絕對光度與其變化周期存在對應關係,因此在通過三角視差法得到一些造父變星的真實距離後,科學家就可以根據其視亮度和變化周期計算出它的距離。



?後來又發現一種特殊的超新星,是由吸食伴星物質突破錢德拉塞卡極限的白矮星發生超新星爆發產生的,由於它們剛好突破錢德拉塞卡極限,因此在理論上它發生超新星爆發時的絕對亮度是相同的,這種超新星被稱為Ia型超新星。科學家利用造父變星校正了Ia型超新星的亮度與距離關係以後,一把超級量天尺就產生了,科學家可以用它測量出數十億光年的距離。



宇宙量天尺+都卜勒頻移——宇宙正在膨脹

這時,一位載入史冊的天文學家出現了,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愛德文·哈勃。他利用Ia型超新星觀測確定了24個河外星系的距離後分析它們的光譜,發現離我們越遠的星系光譜紅移越厲害。根據都卜勒頻移效應,這意味著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越快。而這剛好符合比利時宇宙學家喬治·勒梅特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做出的理論預言——宇宙正在以一定的速率膨脹。



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核物理學家喬治·伽莫夫根據哈勃的發現提出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現代宇宙學標準模型——宇宙大爆炸模型正式確立。

相關焦點

  • 宇宙大爆炸是什麼?宇宙大爆炸是怎麼發現的?
    所以後來人們就把最初那次爆炸性的宇宙開端稱為大爆炸。加莫夫還預言宇宙大爆炸後,隨之而來的反應是宇宙存在一種微波輻射。在這個過程中,輻射的波長逐漸的由短到長,強度也由強變弱,直到變成了微波輻射。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為了證實家莫夫的預言,開始在茫茫的宇宙中探尋大爆炸的遺蹟。
  • 如果宇宙由奇點大爆炸而來,那麼奇點又是如何來的?
    所謂的穩態理論就是科學家認為宇宙是一個靜止穩定的環境,可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科學家發現很多有關宇宙的謎團,用穩態理論很難做出解釋。反而是大爆炸理論能夠解釋很多的宇宙謎團,所以最後奇點大爆炸成為了科學界對宇宙起源主流的理論。
  • 是誰放置的宇宙大爆炸奇點?難道真的是造物主嗎?
    我們所熟知的宇宙由無數行星、恆星、等實物組成,還有各種微小塵埃組成,甚至還存在著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人類從古代就開始研究宇宙,但是時至今日,人類對宇宙的了解還只是皮毛。宇宙中還有無數奧秘等待著人類去發現,去探索。正因為宇宙的神秘性和未知性,很多人都認為宇宙是神造的,是造物主創造的宇宙,創造的生命。一切都是冥冥之中安排妥當的。
  • 探索發現:宇宙大爆炸說,那麼宇宙大爆炸的原點在哪
    宇宙大爆炸本身就是一個理論,所以要尋找宇宙大爆炸的原點,可以說是在理論中進行推論。宇宙大爆炸的理論上說,宇宙誕生之前,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也沒有物質和能量。大約150億年前,在這片四大皆空的「無」中,一個體積無限小的點爆炸了。
  • 科普宇宙:淺談宇宙大爆炸
    新生嬰兒的哭泣,誰想到老年人的斷氣。新生校園的青春相聚,誰想到畢業生暗自離去。每日新月升起,誰見黃昏日離。新舊總在交替之中。即使是宇宙,都有坍塌的一天,只是周而復始。談談宇宙,宇宙主流觀點形成於宇宙大爆炸。根據宇宙正在超光速膨脹,星系與星系,恆星與恆星之間正在相互遠離,反推宇宙是由一個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奇點爆炸而形成。那麼宇宙未形成之前是什麼?解釋是,「之前「」是一個時間概念。宇宙大爆炸之後才產生了空間和時間。是大爆炸之後才有的概念,所以宇宙大爆炸沒有時間,也就沒有「之前」。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的?
  • 宇宙大爆炸才出現的空間,那宇宙大爆炸之前有沒有空間?
    廣闊的草原,蔚藍的天空,深邃的宇宙,我們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空間的存在。如果現在有人說,在宇宙誕生之前不存在時間與空間,你會相信嗎?如果宇宙誕生之前不存在時間與空間,那麼這一切又從哪裡來?最為關鍵的是,宇宙誕生之前的狀態是什麼?誰來盛放這海量的物質? 如果說之前是模糊宇宙學,那麼現在就一定是精確宇宙學了,不僅需要理論,也更需要實際觀測的支持。
  • 在宇宙大爆炸理論下,地球和太陽誰更年輕?
    但是,人類目前能探索的宇宙還不到一光年,對於直徑900多億光年的宇宙來說,比盲人摸象還誇張。科學家主要通過觀察、計算和想像,很多理論都得不到證實。沒準那一天,宇宙學的根基就被推翻了,但真的到了推翻的那一天,人類應該已經掌握了部分宇宙的真實。回歸正題,在宇宙大爆炸體系當中,地球和太陽誰更年輕?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有必要知道什麼是宇宙大爆炸理論。
  • 宇宙揭秘: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如何被發現的?
    哈勃發現天空中那些模糊區域並不是聚集起來的氣體,而是其他的星系,宇宙中的星系不是數千個,而是數千億個。與這項發現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哈勃的觀察引發出一項影響更甚遠的結論:宇宙正在擴張,每個星系都漂移得越來越遠。
  • 美國科學家發現宇宙大爆炸確鑿證據
    原標題:美國科學家發現宇宙大爆炸確鑿證據   美國科學家17日宣布,他們發現了原初引力波穿越嬰兒宇宙留下的印記,這是宇宙剛剛誕生時急劇膨脹的首個直接證據。引力波是在100年前由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現象,這一發現將最終補上宇宙誕生圖景中最後一片缺失的拼圖,幫助解答宇宙誕生之謎,被認為是諾貝爾獎級別的重大成果。
  • 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是否產生了宇宙的所有物質
    1923年哈勃通過對星雲距離的測量最終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後來又發現了普遍的星系紅移,推測宇宙在膨脹,自然宇宙的過去比現在小,最小為零,這樣宇宙大爆炸理論就漸漸地形成了。可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存在:宇宙大爆炸產生的物質是宇宙的全部還是部分?可以發現當年宇宙學家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但現有的證據無法證明:宇宙大爆炸一定產生了宇宙的全部物質,這僅僅只是個假設。
  • 宇宙大爆炸真的發生過嗎?我們的世界是被「誰」設計的?
    我們應不應該相信宇宙大爆炸理論?或者說,是誰設計了宇宙?哈勃根據自己找到的規律,推算出算宇宙年齡大約18億歲,而地質科學家檢測發現地球的年齡超過了30億歲。這怎麼可能?後來,德國天文學家巴德用大幅提升精度的望遠鏡,發現造父變星其實有兩類,一類熱而明亮,一類比較暗淡,哈勃沒有推測準確,是因為沒有區分這兩類。
  • 宇宙大爆炸理論可能錯誤嗎?誰會質疑這個理論?
    關於宇宙的誕生,科學界普遍認為是源於一場大爆炸,那麼大爆炸理論可能是錯誤的嗎?說起來,還是很值得懷疑。我們收集了大量的數據。我們知道在宇宙早期(非常非常早)就發生了快速的膨脹。關於宇宙是否在大爆炸之前以某種形式存在,宇宙膨脹是否發生在更大範圍的事物上,存在著一些爭論。但是一旦膨脹發生在我們所稱的宇宙中,它就切斷了我們探索在那之前發生的事情的能力。自從我們注意到宇宙正在膨脹以來,大爆炸的觀點在90年左右的時間裡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挑戰。
  • 什麼是宇宙大爆炸?我們怎麼發現的?是什麼為大爆炸提供動力?
    大爆炸是宇宙中最早的已知事件。我們可以追溯約138億年的宇宙歷史,直到一個被稱為「大爆炸」的火熱時期。當時,宇宙非常炎熱和密集。實際上,我們今天觀察到的所有事物包括我們能看到的最遠的星系,都被裝在比葡萄柚小的空間中。自從大爆炸以來,我們的宇宙一直在膨脹和冷卻,使星系、恆星、行星和生命得以形成。如果沒有人記錄宇宙,那麼我們怎麼知道當時的宇宙呢?
  • 宇宙大爆炸的發現過程,居然與愚人節有關?
    在這篇論文中,他們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的存在。巧的是,沒過多久,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真的被探測到了,從而成了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最強有力的證據。 說到這裡,你可能已經一頭霧水了。宇宙大爆炸是什麼東西?宇宙微波背景又是什麼東西?別急,且聽我從源頭慢慢道來。
  • 愛因斯坦錯失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科學家又是怎麼發現的?
    而這個世界到底有多大就取決於宇宙到底有多大。因此,古人意識到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集合是很自然的,這只不過需要具備一點抽象能力而已。除了這樣的宇宙觀,一些古代的學者還提出了一些宇宙模型,比如:天圓地方的宇宙模型。再比如,古希臘羅馬時期由託勒密最終完善好的地心說模型。
  • 宇宙起源於宇宙大爆炸,無窮小的奇點為何會爆炸出如此浩瀚的宇宙?
    宇宙——廣袤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瀰漫物質的總稱。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又是廣闊宇宙中的一員,但對於宇宙我們了解的知之甚少,關於宇宙的起源,至今還沒有誰能準確地解釋,只能說宇宙起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宇宙是一個物質世界,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
  • 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糊弄人的嗎?來看看諾貝爾獎都頒給誰了
    引言:人類在宇宙面前渺小得不能再渺小,導致人類在探索宇宙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但一部分領軍人類科學的人物又想對宇宙進行深入研究,於是各種關於宇宙演化、現象的理論被提了出來。你還認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糊弄人的嗎?來看看諾爾爾獎都頒給誰了。
  • 「大爆炸宇宙論」認為;宇宙是由一個奇點爆炸而生。
    宇宙20世紀西方科學界提出了「大爆炸宇宙論」。認為大約137億年前,宇宙內所有物質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濃縮成為一個體積很小,密度極大,溫度在100億度以上的熾熱緻密奇點。隨著輻射減退,溫度迅速下降,後來便逐漸形成了浩瀚無際的宇宙空間,星系、星雲、恆星、行星、流星、生命、宇宙萬物。其後、國內學者便在此理論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總結補充。提出了廣宇自然的結構理論:描繪了廣宇自然的普遍規律,勾畫了關於大爆炸的起點前後,以及內外關係等未明確的部分。
  •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麼樣的?宇宙是如何來的?
    宇宙是如何來的?現有的宇宙觀認為我們的宇宙是來源於大爆炸,無數億年前,宇宙發生了大爆炸,於是有了各星系,各個行星,各個恆星以及其它的一切物質。但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什麼樣的?這就誰也說清了,但這並不能阻擋科學家去尋找答案。
  •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麼樣的?宇宙是如何來的?
    現有的宇宙觀認為我們的宇宙是來源於大爆炸,無數億年前,宇宙發生了大爆炸,於是有了各星系,各個行星,各個恆星以及其它的一切物質。但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什麼樣的?這就誰也說清了,但這並不能阻擋科學家去尋找答案。    英美等國的宇宙學研究專家在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時,分別發現了比現在宇宙還要古老的恆星,其壽命居然超過了138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