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大爆炸宇宙之父,伽莫夫,沒能得獎;最早預言宇宙微波背景的人,阿爾菲和赫爾曼,沒能得獎;最早發明探測宇宙微波背景儀器的人,迪克,沒能得獎。倒是最年輕的,皮布爾斯,得獎了。這應該就是命吧?
2019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名單。獲獎者中有一位宇宙學家,名叫詹姆斯 皮布爾斯。
詹姆斯 皮布爾斯 | Wikipedia/Juan Diego Sole
在他的獲獎理由中,有這麼一段話:「他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起發展起來的理論框架,成為了我們當前理解宇宙的基礎。」 這句話說的,是他於1964年與自己老師合寫的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們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的存在。巧的是,沒過多久,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真的被探測到了,從而成了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最強有力的證據。
說到這裡,你可能已經一頭霧水了。宇宙大爆炸是什麼東西?宇宙微波背景又是什麼東西?別急,且聽我從源頭慢慢道來。
愚人節的諧音梗
關於宇宙大爆炸,我們得從一個俄裔美國人說起。他的名字是喬治·伽莫夫。
喬治·伽莫夫 | wikipedia
伽莫夫出生在俄國,30歲的時候移民美國,成了華盛頓大學的教授。在那裡,他決定開始宇宙學的研究。
也正是在那段時期,伽莫夫遇到了兩個非常有天賦的學生,分別是拉爾夫·阿爾菲和羅伯特·赫爾曼。
拉爾夫·阿爾菲(左)和羅伯特·赫爾曼(右) | arvix.org
在1948年4月1日,也就是愚人節的那天,《物理評論》雜誌刊發了一篇伽莫夫團隊寫的論文。這是一篇很有愚人節特色的論文。在作者列表中,伽莫夫強行添加了一個對這篇論文沒有任何貢獻的人,那就是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漢斯·貝特。伽莫夫之所以要添加貝特,並不是因為他名氣大。而是因為阿爾菲、貝特、伽莫夫,合起來恰好能湊成αβγ。
伽莫夫也向赫爾曼提出了一個建議,讓他起一個筆名,叫德爾塔。這樣,這篇論文的作者就能湊成αβγδ。結果這個提議,遭到了赫爾曼的憤然拒絕。
如果我是赫爾曼,肯定後悔得腸子都青了。因為正是這篇發表在愚人節、頗有搞笑色彩的αβγ論文,首次提出了大名鼎鼎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嚴格地說,此理論應該稱為「宇宙熱大爆炸」理論,因為它首次提出宇宙起源於一個極為熾熱的狀態。但為了方便起見,我們還是稱它為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到底是個啥?
下面,我來給你科普一下宇宙大爆炸理論。這個理論說的是,創生之初的宇宙,是一個體積極小、密度極大、溫度極高的火球。由於溫度太高,火球內的光子具有極高的能量,可以輕鬆擊碎原子核。所以那時的宇宙,是一片極端混沌的存在。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火球會不斷地向外膨脹,從而讓它的密度不斷減小,溫度也不斷降低。經過130多億年的悠悠歲月,這個大火球就膨脹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宇宙大爆炸概念圖 | 東方ic
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以後,伽莫夫又單獨寫了一篇關於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論文,被《自然》雜誌接受發表。但沒過多久,阿爾菲和赫爾曼就發現這篇文章出了錯,倆人隨後也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糾錯論文。在這篇論文裡,他們偷偷地夾帶了一點私貨,挑錯之餘,順帶介紹了一下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
正是在這篇夾帶私貨的挑錯論文裡,阿爾菲和赫爾曼首次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的存在。
宇宙大爆炸的遺蹟
什麼是宇宙微波背景呢?答案是,宇宙大爆炸留下的遺蹟。你想啊,一個在130多億年前爆炸的火球,能有什麼東西留得下來?唯一有可能的,就是這個火球發出的光。
不過嚴格地說,這並不是宇宙創生那一刻發出的光。創生之初的火球過於熾熱,原子核和電子處於游離狀態,不斷地和光子相撞。這意味著,光處於一種被囚禁的狀態,無法自由地傳播。而在宇宙誕生38萬年以後,這個火球的溫度下降到3000K(開爾文),原子核與電子結合而形成原子,光子才得以自由穿行。
這些在宇宙誕生後38萬年發出的光,經歷了130多億年的悠悠歲月,終於到達地球。此外,這些光的波長,會被宇宙的膨脹拉長,從而變成微波波段的光。這些在宇宙誕生後38萬年發出、現在已處於微波波段的光,就是所謂的宇宙微波背景。
根據阿爾菲和赫爾曼的估算,宇宙微波背景的溫度應該是5K。不過,他們認為以人類當時的技術,根本探測不到宇宙微波背景。我們後面會看到,這是一個多麼要命的錯誤。
阿爾菲和赫爾曼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以後,在學術界獲得了什麼樣的反響呢?答案是,壓根沒人理睬。在那個年代,學術界一直把宇宙學視為一種玄學。玄學的研究,有誰會在乎呢?
伽莫夫、阿爾菲和赫爾曼,就這樣成了宇宙學的先烈。後來伽莫夫還是留在學術圈,但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寫科普書上了。至於阿爾菲和赫爾曼,則先後放棄了學術界的生涯,轉行去了工業界。
在經歷了1948年的高潮後,宇宙大爆炸理論很快就陷入了沉寂。這一沉寂,就是15年。
一直過了15年,才出現另外一群對宇宙大爆炸感興趣的人。這群人有一個領袖,名叫羅伯特·迪克。
羅伯特·迪克 | wikipedia
尋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迪克是普林斯頓大學天文系的教授。為了完成探測宇宙微波背景的艱巨任務,他在學校招收了好幾名研究生,其中最有才華的,就是咱們在本文一開頭就見到的詹姆斯 皮布爾斯。
終於輪到我出場了 | princeton.edu
1964年,迪克與皮布爾斯合作寫了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裡,他們幾乎是重複了阿爾菲和赫爾曼的研究工作,再次預言宇宙微波背景的存在。區別僅僅是,迪克與皮布爾斯認為宇宙微波背景的溫度應該是3K左右。或許是因為年代久遠,他們根本沒意識到阿爾菲和赫爾曼曾經做過相同的研究,還以為自己是原創。因此,這篇論文隻字未提阿爾菲和赫爾曼的研究。
「理論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這並不能讓迪克滿意。他決定申請經費,自己來尋找聖杯般的宇宙微波背景。
1965年的一天,當迪克和他的團隊成員一起吃午餐的時候,他接到了一通電話。這通電話,讓迪克的夢想化為泡影。
打電話的是兩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分別叫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
阿諾·彭齊亞斯(左)和羅伯特·威爾遜(右)| wikipeia/Kartik J/Victor R. Ruiz
一年以前,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在貝爾實驗室的支持下,建造了一個大型的射電望遠鏡,希望測試遠距離通訊技術。這臺射電望遠鏡有一個巨大的喇叭口,裡面裝著能接收無線電和微波信號的天線。此外,這個喇叭口的方向也可以任意調整。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從建好望遠鏡的第一天起,就遇到了一個巨大的麻煩:喇叭口裡的接收天線總會不斷發出「燒開水」般的刺耳噪音。更奇怪的是,不管他們怎樣調整天線的方向,這種噪聲都不會消失。換句話說,這種噪音來自於宇宙中的各個方向,而且完全不受晝夜和季節的影響。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超大射電望遠鏡 | NASA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懷疑望遠鏡本身出了問題。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排除故障,最後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有一對鴿子在喇叭口裡築了窩,並在天線上拉了很多鴿子屎。所以,他們就清理了這個鴿子窩,還把整個喇叭口都徹徹底底地打掃了一遍。
做完清潔工作以後,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又打開了儀器。他們異常沮喪地發現,那個折騰了他們近一年的噪聲,依然存在。
當彭齊亞斯被這個神秘噪音折磨得精疲力盡之際,他的一個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的朋友,給他帶來了福音。這個朋友給彭齊亞斯寄去了一篇論文,那正是迪克與皮布爾斯合寫的預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論文。
看完論文之後,彭齊亞斯終於明白自己發現了什麼。那折磨他整整一年的神秘噪音並不是命運的詛咒,而是上天的眷顧。
登上神壇的大爆炸理論
然後,他就和威爾遜一起,給迪克打了一通電話。他們告訴迪克,自己已經發現了迪克想要尋找的東西。放下電話以後,迪克無奈地向還在吃午飯的團隊成員說到:「各位,我們已經被人搶先了。」
1965年的夏天,《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發表了兩篇劃時代的論文。在第一篇論文中,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簡短地報告了他們發現的無處不在的微波噪音。而在第二篇文章中,迪克等人把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與大爆炸理論的終極預言,也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聯繫在了一起。
宇宙微波背景的發現,讓沉寂了整整15年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在一夜之間登上了神壇。也正是由於這個史詩般的發現,宇宙學才登堂入室,成為了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科學。
根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繪製的圖像 | NASA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兩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劃時代的論文。有3個人,就對這兩篇論文極為不滿。他們是我們的老熟人:伽莫夫、阿爾菲和赫爾曼。
原因很簡單。他們15年前的工作,已經被世人遺忘了。所以這兩篇發現和解釋宇宙微波背景的論文,對他們3個人隻字不提。
阿爾菲曾經向一個記者抱怨道:「我沒有受到傷害嗎?他們考慮過我的感受嗎?他們甚至沒有邀請過我去看看那個該死的望遠鏡!」
由於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至於對宇宙學貢獻更大的那5個理論家,全都沒能戴上諾獎的桂冠,直到本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揭曉。
10月8日,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5人中最年輕、也是唯一在世的皮布爾斯。由於諾獎向來不給死人,這回終於不再有任何爭議了。
熱大爆炸宇宙之父,伽莫夫,沒能得獎;最早預言宇宙微波背景的人,阿爾菲和赫爾曼,沒能得獎;最早發明探測宇宙微波背景儀器的人,迪克,沒能得獎。
倒是最年輕的,皮布爾斯,得獎了。
這應該就是命吧?
作者:王爽
編輯:大琳砸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