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的發現過程,居然能讓我笑出鵝叫

2021-01-15 果殼

2019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名單。獲獎者中有一位宇宙學家,名叫詹姆斯‧皮布爾斯


詹姆斯‧皮布爾斯 | Wikipedia/Juan Diego Sole


在他的獲獎理由中,有這麼一段話:「他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起發展起來的理論框架,成為了我們當前理解宇宙的基礎。」 這句話說的,是他於1964年與自己老師合寫的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們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的存在。巧的是,沒過多久,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真的被探測到了,從而成了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最強有力的證據。


說到這裡,你可能已經一頭霧水了。宇宙大爆炸是什麼東西?宇宙微波背景又是什麼東西?別急,且聽我從源頭慢慢道來。



關於宇宙大爆炸,我們得從一個俄裔美國人說起。他的名字是喬治·伽莫夫。


伽莫夫出生在俄國,30歲的時候移民美國,成了華盛頓大學的教授。在那裡,他決定開始宇宙學的研究。


也正是在那段時期,伽莫夫遇到了兩個非常有天賦的學生,分別是拉爾夫·阿爾菲和羅伯特·赫爾曼。


拉爾夫·阿爾菲(左)和羅伯特·赫爾曼(右) | arvix.org


在1948年4月1日,也就是愚人節的那天,《物理評論》雜誌刊發了一篇伽莫夫團隊寫的論文。這是一篇很有愚人節特色的論文。在作者列表中,伽莫夫強行添加了一個對這篇論文沒有任何貢獻的人,那就是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漢斯·貝特。伽莫夫之所以要添加貝特,並不是因為他名氣大。而是因為阿爾菲、貝特、伽莫夫,合起來恰好能湊成αβγ


伽莫夫也向赫爾曼提出了一個建議,讓他起一個筆名,叫德爾塔。這樣,這篇論文的作者就能湊成αβγδ。結果這個提議,遭到了赫爾曼的憤然拒絕。


如果我是赫爾曼,肯定後悔得腸子都青了。因為正是這篇發表在愚人節、頗有搞笑色彩的αβγ論文,首次提出了大名鼎鼎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嚴格地說,此理論應該稱為「宇宙熱大爆炸」理論,因為它首次提出宇宙起源於一個極為熾熱的狀態。但為了方便起見,我們還是稱它為宇宙大爆炸)。


下面,我來給你科普一下宇宙大爆炸理論。這個理論說的是,創生之初的宇宙,是一個體積極小、密度極大、溫度極高的火球。由於溫度太高,火球內的光子具有極高的能量,可以輕鬆擊碎原子核。所以那時的宇宙,是一片極端混沌的存在。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火球會不斷地向外膨脹,從而讓它的密度不斷減小,溫度也不斷降低。經過130多億年的悠悠歲月,這個大火球就膨脹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以後,伽莫夫又單獨寫了一篇關於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論文,被《自然》雜誌接受發表。但沒過多久,阿爾菲和赫爾曼就發現這篇文章出了錯,倆人隨後也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糾錯論文。在這篇論文裡,他們偷偷地夾帶了一點私貨,挑錯之餘,順帶介紹了一下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


正是在這篇夾帶私貨的挑錯論文裡,阿爾菲和赫爾曼首次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的存在。



什麼是宇宙微波背景呢?答案是,宇宙大爆炸留下的遺蹟。你想啊,一個在130多億年前爆炸的火球,能有什麼東西留得下來?唯一有可能的,就是這個火球發出的光。


不過嚴格地說,這並不是宇宙創生那一刻發出的光。創生之初的火球過於熾熱,原子核和電子處於游離狀態,不斷地和光子相撞。這意味著,光處於一種被囚禁的狀態,無法自由地傳播。而在宇宙誕生38萬年以後,這個火球的溫度下降到3000K(開爾文),原子核與電子結合而形成原子,光子才得以自由穿行。


這些在宇宙誕生後38萬年發出的光,經歷了130多億年的悠悠歲月,終於到達地球。此外,這些光的波長,會被宇宙的膨脹拉長,從而變成微波波段的光。這些在宇宙誕生後38萬年發出、現在已處於微波波段的光,就是所謂的宇宙微波背景


根據阿爾菲和赫爾曼的估算,宇宙微波背景的溫度應該是5K。不過,他們認為以人類當時的技術,根本探測不到宇宙微波背景。我們後面會看到,這是一個多麼要命的錯誤。


阿爾菲和赫爾曼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以後,在學術界獲得了什麼樣的反響呢?答案是,壓根沒人理睬。在那個年代,學術界一直把宇宙學視為一種玄學。玄學的研究,有誰會在乎呢?


伽莫夫、阿爾菲和赫爾曼,就這樣成了宇宙學的先烈。後來伽莫夫還是留在學術圈,但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寫科普書上了。至於阿爾菲和赫爾曼,則先後放棄了學術界的生涯,轉行去了工業界。


在經歷了1948年的高潮後,宇宙大爆炸理論很快就陷入了沉寂。這一沉寂,就是15年。


一直過了15年,才出現另外一群對宇宙大爆炸感興趣的人。這群人有一個領袖,名叫羅伯特·迪克。



迪克是普林斯頓大學天文系的教授。為了完成探測宇宙微波背景的艱巨任務,他在學校招收了好幾名研究生,其中最有才華的,就是咱們在本文一開頭就見到的詹姆斯‧皮布爾斯。

1964年,迪克與皮布爾斯合作寫了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裡,他們幾乎是重複了阿爾菲和赫爾曼的研究工作,再次預言宇宙微波背景的存在。區別僅僅是,迪克與皮布爾斯認為宇宙微波背景的溫度應該是3K左右。或許是因為年代久遠,他們根本沒意識到阿爾菲和赫爾曼曾經做過相同的研究,還以為自己是原創。因此,這篇論文隻字未提阿爾菲和赫爾曼的研究。


「理論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這並不能讓迪克滿意。他決定申請經費,自己來尋找聖杯般的宇宙微波背景。


1965年的一天,當迪克和他的團隊成員一起吃午餐的時候,他接到了一通電話。這通電話,讓迪克的夢想化為泡影。


打電話的是兩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分別叫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


阿諾·彭齊亞斯(左)和羅伯特·威爾遜(右)| wikipeia/Kartik J/Victor R. Ruiz


一年以前,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在貝爾實驗室的支持下,建造了一個大型的射電望遠鏡,希望測試遠距離通訊技術。這臺射電望遠鏡有一個巨大的喇叭口,裡面裝著能接收無線電和微波信號的天線。此外,這個喇叭口的方向也可以任意調整。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從建好望遠鏡的第一天起,就遇到了一個巨大的麻煩:喇叭口裡的接收天線總會不斷發出「燒開水」般的刺耳噪音。更奇怪的是,不管他們怎樣調整天線的方向,這種噪聲都不會消失。換句話說,這種噪音來自於宇宙中的各個方向,而且完全不受晝夜和季節的影響。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懷疑望遠鏡本身出了問題。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排除故障,最後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有一對鴿子在喇叭口裡築了窩,並在天線上拉了很多鴿子屎。所以,他們就清理了這個鴿子窩,還把整個喇叭口都徹徹底底地打掃了一遍。


做完清潔工作以後,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又打開了儀器。他們異常沮喪地發現,那個折騰了他們近一年的噪聲,依然存在。


當彭齊亞斯被這個神秘噪音折磨得精疲力盡之際,他的一個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的朋友,給他帶來了福音。這個朋友給彭齊亞斯寄去了一篇論文,那正是迪克與皮布爾斯合寫的預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論文。


看完論文之後,彭齊亞斯終於明白自己發現了什麼。那折磨他整整一年的神秘噪音並不是命運的詛咒,而是上天的眷顧。


然後,他就和威爾遜一起,給迪克打了一通電話。他們告訴迪克,自己已經發現了迪克想要尋找的東西。放下電話以後,迪克無奈地向還在吃午飯的團隊成員說到:「各位,我們已經被人搶先了。」


1965年的夏天,《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發表了兩篇劃時代的論文。在第一篇論文中,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簡短地報告了他們發現的無處不在的微波噪音。而在第二篇文章中,迪克等人把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與大爆炸理論的終極預言,也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聯繫在了一起。


宇宙微波背景的發現,讓沉寂了整整15年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在一夜之間登上了神壇。也正是由於這個史詩般的發現,宇宙學才登堂入室,成為了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科學。


根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繪製的圖像 | NASA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兩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劃時代的論文。有3個人,就對這兩篇論文極為不滿。他們是我們的老熟人:伽莫夫、阿爾菲和赫爾曼。


原因很簡單。他們15年前的工作,已經被世人遺忘了。所以這兩篇發現和解釋宇宙微波背景的論文,對他們3個人隻字不提。


阿爾菲曾經向一個記者抱怨道:「我沒有受到傷害嗎?他們考慮過我的感受嗎?他們甚至沒有邀請過我去看看那個該死的望遠鏡!」


由於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至於對宇宙學貢獻更大的那5個理論家,全都沒能戴上諾獎的桂冠,直到本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揭曉。


10月8日,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5人中最年輕、也是唯一在世的皮布爾斯。由於諾獎向來不給死人,這回終於不再有任何爭議了。


熱大爆炸宇宙之父,伽莫夫,沒能得獎;最早預言宇宙微波背景的人,阿爾菲和赫爾曼,沒能得獎;最早發明探測宇宙微波背景儀器的人,迪克,沒能得獎。


倒是最年輕的,皮布爾斯,得獎了。


這應該就是命吧?


關於宇宙學更詳細的內容,可以關注作者今年10月即將出版的新書《宇宙奧德賽:穿越銀河系》。

多年以後,汪淼回想起自己被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嚇哭的那個夜晚。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受生物圈2號的啟發,我們試圖將整個大自然裝進一本日曆。366個物種「入住」其中,更有「收藏」了53張手繪插畫的物種畫廊……‍每周,這裡還要進行一次「嚴肅」的知識研討,像是「熊貓為啥長得一身黑白色?」、「大象嗅覺究竟有多厲害?」什麼的……這就是《物種日曆2020》,明年,讓你的桌面變得更有趣!

傳送門就在這,戳~

相關焦點

  • 笑出鵝叫什麼意思什麼梗? 笑出豬叫的變種了解一下
    笑出鵝叫什麼意思什麼梗? 笑出豬叫的變種了解一下時間:2019-10-04 14:09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笑出鵝叫什麼意思什麼梗? 笑出豬叫的變種了解一下 指大笑時因為嗓子倒氣兒的頻率快而發出咯咯咯的聲音,聽起來很像鵝的叫聲。笑出豬叫的變種。 有時也被形容成鵝鵝鵝鵝地笑。
  • 宇宙大爆炸的發現過程,居然與愚人節有關?
    在這篇論文中,他們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的存在。巧的是,沒過多久,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真的被探測到了,從而成了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最強有力的證據。 說到這裡,你可能已經一頭霧水了。宇宙大爆炸是什麼東西?宇宙微波背景又是什麼東西?別急,且聽我從源頭慢慢道來。
  • 聽某女星說英語,我笑出了鵝叫,你們呢?
    我一想到她腦海裡浮現的就是她那貌美如花的神顏。古力娜扎的起點其實很高,學生時期就憑藉一張藝考照片走紅網絡,被網友封為北影最美藝考生。隨後她籤約上海唐人電影製作有限公司,並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軒轅劍之天之痕》飾演女媧後人雪兒,與胡歌、劉詩詩等當紅演員合作。
  • 老外給中國小吃取「洋名」,翻譯笑出鵝叫:雙螺旋結構油炸棍!
    老外給中國小吃取「洋名」,翻譯笑出鵝叫:雙螺旋結構油炸棍!網友:我見過最牛的油條翻譯是叫雙螺旋結構油炸棍,老外常常排隊買著吃。每次聽著他們說出這麼長的名字時,都笑出鵝叫。其實外國人對菜名的執著,還不止一點,畢竟在國外名字越長越有深意,如果你在國外遇見一個名字有很多單詞組成的人,他很有可能是個大貴族成員。
  • 探索發現:宇宙大爆炸說,那麼宇宙大爆炸的原點在哪
    我不知道這個原點距離我們多遠,就如同我不知道世界到底上有沒有神存在,好吧,說遠了,我們還是先來說說宇宙大爆炸吧!剛剛誕生的宇宙是熾熱、緻密的,在一個無限小的點之中,隨著宇宙的迅速膨脹,其溫度迅速下降。最初的1秒鐘之後,宇宙的溫度降到約100億度,這時的宇宙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形成的一鍋基本粒子湯。隨著這鍋湯繼續變冷,核反應開始發生,生成各種元素。
  • 網友說出原因讓人笑出鵝叫……
    魚翅,絕對是最頂尖的食材之一,哪怕無數的人說魚翅並沒有啥營養,但是買的人依舊絡繹不絕,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吃魚翅的人好像從愛不吃鯊魚肉,這是為啥?網友說出原因讓人笑出鵝叫……
  • 宇宙大爆炸是什麼?宇宙大爆炸是怎麼發現的?
    所以後來人們就把最初那次爆炸性的宇宙開端稱為大爆炸。加莫夫還預言宇宙大爆炸後,隨之而來的反應是宇宙存在一種微波輻射。在這個過程中,輻射的波長逐漸的由短到長,強度也由強變弱,直到變成了微波輻射。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為了證實家莫夫的預言,開始在茫茫的宇宙中探尋大爆炸的遺蹟。
  • 宇宙大爆炸真的是爆炸嗎?了解宇宙大爆炸過程中的細節
    但是,羅伯特的能量在破殼而出之後發現了更多的空間,並且無限制地擴張。因此,它就一直在擴張。 隨著能量的散布,羅伯特生了三個孩子, 夸克(上夸克和下夸克,它們是從子宮裡出來的!)
  • 第十篇:宇宙的膨脹與大爆炸
    上一篇提到愛因斯坦因為「宇宙常數」而「甘拜下風」,那麼「宇宙常數」是怎麼提出的呢?時間回到1917年,愛因斯坦焦慮了,在他深入研究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式後,發現宇宙不可能是一個「靜態」宇宙,要麼收縮,要麼膨脹,沒有固定的大小、無論怎麼樣,愛因斯坦都無法接受自己親手算出的結果。
  • 宇宙大爆炸理論有哪些證據,在大爆炸之前宇宙又是什麼?
    宇宙大爆炸理論在一百多年前,科學家都認為宇宙是穩態的,甚至愛因斯坦在建立廣義相對論時發現宇宙的不穩定性,還錯誤地引入「宇宙學常數」來抵消這個不穩定,從而得到了穩態的宇宙模型。後來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現遙遠星系存在明顯的紅移現象,總結出哈勃定律,進而發展成宇宙大爆炸理論,該理論認為:
  • 宇宙揭秘: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如何被發現的?
    哈勃發現天空中那些模糊區域並不是聚集起來的氣體,而是其他的星系,宇宙中的星系不是數千個,而是數千億個。與這項發現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哈勃的觀察引發出一項影響更甚遠的結論:宇宙正在擴張,每個星系都漂移得越來越遠。
  • 人類首次在實驗室「製造」出「宇宙大爆炸」
    宇宙的起源是什麼?你可能會回答,是大爆炸。那麼,大爆炸的起源又是什麼呢?或者說,這個爆炸,是怎麼「點燃」的呢?這是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們幾十年的問題。天文學家可以模擬出宇宙從大爆炸開始之後所經歷過的 138 億年的漫長曆程,但卻對大爆炸本身是怎麼啟動的——這個宇宙的時間零點,知之甚少。
  • 大爆炸如何能誕生我們的宇宙
    有一天你四周環視了一下然後問道:我是怎麼到這裡來的?這個棋盤是怎麼到這裡的?這一切都是怎樣開始的?你的宇宙——這個棋盤,正在變大。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越來越大!它的邊界在向你能看到的所有方向膨脹。據你所知,好像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引起這種膨脹,它似乎就是棋盤的本質。但請等一下。如果它正在並且一直都在變得越來越大,那麼這也就是說在過去,它一定越來越小。在某些時間,很久很久以前,在最開始的時候,它必須非常非常的小,以至於無限小。
  • 還是「宇宙大爆炸」?——這才是宇宙的本源!
    將「宇宙大爆炸」做為「宇宙起源」,這種論調在天文學領域泛濫久矣!自科學家發現了「宇宙背景微波輻射」之後,「宇宙大爆炸」假說的擁躉者好像又找到了支持假說的有力證據。其實,「宇宙背景輻射」,只能證明「宇宙是一個有機整體」,而與「宇宙大爆炸」根本就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 宇宙起源於宇宙大爆炸,無窮小的奇點為何會爆炸出如此浩瀚的宇宙?
    目前最主流的理論是宇宙來自大爆炸,但為什麼能爆炸出這麼大的宇宙呢? 目前為止,宇宙大爆炸模型是科學界達成共識的關於宇宙起源的理論,是目前最符合邏輯和具有廣泛證據支撐的科學理論。
  • 我為什麼不喜歡宇宙大爆炸理論
    這裡,我不想談相不相信大爆炸理論,因為我根本不喜歡這個說法。大爆炸學說是根據天文觀測中大量發現的「紅移」現象推論出宇宙在膨脹,然後逆時間軸進行演算推出大爆炸這一猜想。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觀察一個繩索足夠長的鞦韆蕩漾時,可能在有限的觀察時間內只會得到它在朝某一個方向運動的數據,根本發現不了它在做往復運動。
  • 宇宙誕生於大爆炸,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又是怎樣呢?
    那是因為我的表達雖然語法正確,卻毫無意義。動詞、名詞、形容詞等都在正確的位置,但這個表達仍然沒有意義。好吧,「大爆炸前」就是這樣。沒有意義的表達。 現在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不公平的,因為你的直覺告訴你,「大爆炸之前」應該有意義……畢竟,每一時刻都有一個「之前」,二期每種影響都有其原因。但在這一點上,我必須請求你們放棄所謂的直覺,轉而採用數學的嚴謹。
  • 大爆炸、暗物質與宇宙的命運
    宇宙到底是如何構成的?這個問題困擾了人類千百年的時間。按照目前宇宙物理學的理論,宇宙起源於一場宇宙大爆炸。宇宙的形成是目前人類的終極問題,對於宇宙大爆炸的探索,科學家們是否已經有答案了呢?宇宙是如何膨脹的?宇宙有可能還會再爆炸一次嗎?暗物質又如何被發現?人類是否將會陷入永恆的孤寂?
  • 宇宙大爆炸是一個黑洞?看看科學家們給出的答案!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一直謹慎地討論,標準的FRW大爆炸模型與黑洞或白洞有所不同。但真實的宇宙可能與FRW宇宙不同,至此,我們可以消除它是一個黑洞或白洞的可能性了嗎?我不會繼續進一步討論如奇點是否真實存在的問題,我將會假設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在之前對於大爆炸是一個黑洞的爭論依然存在。黑洞的奇點存在於未來,但至今對宇宙的觀測顯然證實了大爆炸是過去發生的。
  • 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是否產生了宇宙的所有物質
    可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存在:宇宙大爆炸產生的物質是宇宙的全部還是部分?可以發現當年宇宙學家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但現有的證據無法證明:宇宙大爆炸一定產生了宇宙的全部物質,這僅僅只是個假設。對宇宙模型,使用不完全歸納推理如下:(1)託勒密時代,人類將地球看成是宇宙的中心,是獨一無二的,結果發現地球只不過是一顆繞太陽運行的普通行星;(2)哥白尼時代,人類相信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是獨一無二的,結果發現太陽只不過是銀河系中無數恆星中的普通一員;(3)二十世紀初人類又認為銀河系是宇宙的全部,是獨一無二的,結果發現銀河系只不過是總星系中一顆普通的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