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工匠之心 為人民築城 創美好生活
■ 設計諮詢
在超大城市治理中擔當頂層「智庫」
從濱江商務區到歷史文化區,從地鐵小鎮到產業新城,無不凝結著武漢城建人的前瞻規劃和精心設計。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計之都」的武漢,集結眾多設計「國家隊」,如今迎來生力軍——武漢城建集團整合武漢二零四九集團、市工程諮詢部、鴻誠諮詢公司、華建新時代公司,形成全過程全產業鏈的設計諮詢板塊,力爭用3-5年時間,打造在全國有較強影響力、在華中地區有較強競爭力的一流設計諮詢板塊,為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服務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建設作貢獻。
「十三五」為城市留存多個地標
回望「十三五」,武漢城建集團設計板塊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產品和項目,為服務城市功能和品質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武昌濱江「龜蛇鎖江」核心景觀軸線上,中華路城市陽臺新增了三級親水平臺、階梯式觀江休憩空間和文化長廊,2019年7月建設完工,一經開放就受到市民及遊客追捧,成為新的城市地標。
這裡以建築景觀設計為骨,統合藝術裝置、植物造景、雕刻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在武漢市開創性地利用現狀防洪工程三級廂式防洪牆,增設步道串聯各級親水平臺。一座展覽館、三條文化長廊、四大文化主題,構建了一個嶄新的長江文化地標,並在今年的武漢設計日上,斬獲國際景觀設計大獎,被評為武漢2020年度園林景觀設計。
目前,武漢城建集團正在積極探索綠色能源、生態修復、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城市發展新課題的實施路徑。
開門編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
作為武漢城建「王牌軍」,武漢城建集團已經擁有規劃土地一體化策劃能力和規劃設計總承包能力。
一座現代化的空港國際商務新城正在黃陂醞釀實施中。其中,空港國際會展中心的淨展出面積是目前國博會展中心的3倍,還集合了大型體育中心、高鐵樞紐等,是武漢面積最大的規劃設計總承包項目。
今年8月21日,武漢城建集團成功中標武漢空港國際商務新城規劃技術服務項目。秉承「開門編規劃」的工作理念,與多家行業領先機構合作,在智慧城市、綜合交通、地下空間、體育建築設計等方面開展開創性規劃設計。項目從前期研究階段、到全面設計階段、再到推進實施階段,每一步背後都經歷了無數次的討論、修改論證,發揮規劃引領效應,確保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為空港新城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近年來,武漢城建集團還承擔了黃家湖地鐵小鎮、漢鋼、武船等重大項目的規劃土地一體化策劃工作,全程參與了漢口濱江國際商務區、漢陽歸元文化功能區、漢陽仙山村城中村改造、武漢設計中心等多個重點功能區、特色功能區項目的規劃策劃和開發建設。
合理優化設計,助力科學決策
一直以來,武漢城建集團站在城市可持續發展角度,為政府、企業在工程建設項目領域提供決策服務,充當投資決策的「智庫」。
先後承擔了如友誼大道快速化改造、東湖綠道、東湖隧道、市民之家、琴臺大劇院等重大項目諮詢。
在武漢圍繞東湖展開的東湖通道和兩湖隧道工程(東湖段)、東湖綠道、東湖水環境整治工程中,他們承擔了前期可行性研究報告評估和初步設計評審工作。
僅在東湖隧道項目就曾提出諮詢意見462條,實現方案和設計優化。為項目審定工程概算核減了7.1億元。其中在不影響功能的前提下,通過設計隧道結構淨高調整為6.1米,節約了工程投資約5000萬元。
據悉,僅在2019年,集團設計諮詢板塊完成各類項
目近1400個,為政府和企業提高投資決策科學化水平、保障和提升工程質量、發揮投資效益,乃至優化重大布局等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和智力支撐。
完善全過程產業鏈,創一流設計諮詢板塊
武漢城建集團正著力推進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探索多元發展路徑。
今年10月,武漢城建集團一舉中標武漢廣電全媒體中心全過程諮詢服務,這是集團中標的首單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將從最有利於項目管理的角度出發,提供最優全過程諮詢服務,打造精品工程。
新平臺,新使命。「十四五」期間,集團設計諮詢板塊正在持續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策劃一批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項目,服務城市功能提升。整合提升高水平全過程設計產業鏈,探索推進以設計為主導的全過程工程諮詢和工程總承包。
■ 基礎設施
在大城崛起中打造傳世經典
武漢城建集團擁有一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鐵軍」,他們用專業過硬的技術、精細化的管理和「有溫度」的實施,不斷夯實城市底盤,助力武漢高質量發展。
武漢大道、右岸大道、後湖地區「五縱三橫」路網等一條條通暢大道的建設,不斷拓寬和延伸著城市筋骨;
黃鶴樓重建修復、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二期、琴臺藝術文化中心等一系列城市地標性建築精品,讓建築成為城市的名片;
東湖綠道、中山大道改造,城市公共空間的「慢生活」由此開啟。
武漢城建集團在市政基礎設施、公共建築方面留下諸多「代表作」。
「匠心」打造,與城市共生長
琴臺大劇院,這座在行業內被稱作「劇院標杆」的建築,2007年建成投用,13年過去了,江湖地位「巋然不動」。
世界十大知名樂團的柏林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來中國演出,如果臨時能加場,首選必然是武漢。只因琴臺大劇院一流的建築聲學效果,不僅能完美呈現樂團的演奏,甚至還能「加分」。正因如此,武漢人不需要趕赴北京、上海,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聽覺盛宴。
「琴臺大劇院外觀上的銅製鎖片和花飾,出自中國銅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之手;建築外立面的玻璃幕牆,每處玻璃之間的膠縫平整度高,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可以說是中國劇院建設的裡程碑建築。」琴臺大劇院的建設者——武漢城建人心中總有滿滿的自豪感。
月湖畔,如梯田般的琴臺美術館雛形已現,項目建成後將和琴臺大劇院、音樂廳,以及規劃中的武漢戲曲藝術中心一起,構建起武漢「兩江四岸」城市戰略中環月湖重要的文化片區。
項目專設施工「樣板間」,即實施每一處關鍵工藝之前,會在「樣板間」進行「試驗」,各方論證合理之後再實際應用,確保建築與設計「無二」,也保障建築質量的「高標準」。
建成後的琴臺美術館,未來可以承接國內外頂級藝術大師個展和巡展,武漢人今後不用出遠門就能參觀到高品質的藝術展。
2019年9月,由武漢城建集團代建的盤龍城遺址博物館正式向市民開放,作為湖北省首個集綠色三星建築和智慧博物館於一身的精品博物館,主體建築設計為半覆土建築,仿佛一件剛剛從山體間發掘出土的珍寶,其外牆是由黃色砂巖與紫銅、玻璃結合而成的開放式幕牆,展現3500年前古代夯土城牆的質感和殷商青銅器的滄桑。
菱角湖畔,武漢中心書城正在緊張建設中,預計2021年投入使用。該建築外形極具特色,由一座23層的塔樓和一座6層局部8層的裙樓組成,好似兩本打開的書,一本站立、一本躺臥,建築外立面通透的肌理好似翻開的書頁,未來也將成為武漢市標誌性文化地標。
這些城市經典地標性公共建築,守護著武漢的精神家園。
以人為本,市政工程更有「溫度」
國慶節武漢迎來大量外地遊客,東湖綠道當仁不讓成為遊客必去的熱門打卡地之一。從武漢的東湖,到世界級的東湖綠道,武漢城建集團在光榮榜上功不可沒。
從2013年開始,武漢城建集團工程管理「鐵軍」就駐紮在東湖邊,從東湖通道再到東湖綠道三期建設,處處都留下這些「鐵軍」銳士奮戰的身影。
作為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武漢城建集團專注於把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做精、做優,更有「溫度」。
去年改造的新華路是江漢區的一條主幹道,沿線增加了多處人行天橋,造型各異,靠近協和醫院附近的一座天橋,裝上電梯,市政項目不再是「冷冰冰」的鋼筋水泥,而是變得更有「溫度」,體現了「以人為本」。
作為長江主軸的重要通道,改造提升後的右岸大道,增強了道路排水功能,並採用國內先進海綿城市理念,實現「雨天不積水,步行不溼鞋」。右岸大道建設強調生態保護優先,在中華路到民主路之間有一批上世紀60年代種植、胸徑在80釐米以上的法桐,按照規劃均需遷移,但考慮到樹齡較大,移栽以後無法存活,建設管理公司為此調整道路線型,保留了這一片法桐,也留住老武昌的城市記憶。
三環線北段是武漢最繁忙的交通骨架之一,也將東西湖區與城市中心區分隔。未來,武漢城建集團將以「雲臺」方式建設該項目,「以人為本、生態優先」,通過覆土的線型結構體跨越三環線,輔以大量生態綠地和慢行系統,一個「雲臺」的寬度相當於幾個美國紐約的高線公園,融合交通、生態、服務配套等多功能,市民可由此跨越三環,連通南北。這種模式在全世界都是開創性的。
解區域之困,增城市韌性
武漢中央商務區,是武漢中心城區的一片城市功能區,三條地鐵換乘、一座超高層的摩天大樓——武漢中心地下四通八達的骨幹網道路系統,建設之初就為長遠的發展做好最優化的基礎設施配套。
武漢城建集團承擔著武漢中央商務區基礎設施建設任務,為這一城市重要功能區形成了區域交通網絡和片區道路循環,全面打通對外聯通主次幹道,基本完成商務區公園綠地、水面湖泊,環衛、公交、社會服務等公用配套設施工程項目建設,全面提升了商務區的環境品質。下穿復興灣特大鐵路橋頂管工程曲線頂管下穿新工藝還創造了湖北首例,具有裡程碑意義。
集團承建的漢江大道是穿越市中心區的快速道路,是全市快速路網的一條重要射線,如今從漢陽到漢口,從機場沿常青路到漢陽,漢江大道成為大家穿城而過的首選。對於疏解漢口、漢陽中心城區交通壓力,方便市民出行,推動武漢中央商務區聯動發展,提升武漢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商務區水利路綜合管廊及道路排水工程也在加緊建設,將成為武漢韌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 生態園林
在綠色版圖上鋪陳生態畫卷
從東湖綠道到武漢江灘,從街頭綠地到城市公園,在武漢綠化版圖上,武漢城建集團的「生態作品」隨處可見,讓市民盡享家門口的詩意生活。
目前,集團借助國企改革重組的東風乘勢而為,正在整合現有資源,構建園林生態建設與生態運營兩大業務協同發展格局,並積極探索水生態綜合治理業務,推動武漢構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高質量發展。
生態建設,樹立精品園林樣板工程
深秋的武漢園博園,層林盡染,各式園子裡的花木爭奇鬥豔,很多年輕人身穿漢服前來留影,是市民遊客絕佳的拍攝場地。
園博園,如今已是武漢的一張靚麗名片,從上世紀90年代的生活垃圾場,蛻變為眼下的生態園林,修復後成為「城市綠肺」,項目所涉及武漢江漢、礄口、東西湖3個區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新增1.2平方米。這次生態修復,讓項目斬獲2015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40獎、2016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以及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等多個國內外大獎。
同樣堪稱生態回歸樣本的還有戴家湖公園,曾經因為發展,一湖碧水變為一池煤灰和垃圾堆,如今在武漢城建集團的助力下涅槃重生,蝶變為一座綜合性生態公
生態園林園,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園林可以塑造城市形象。位於珞喻路、魯磨路交會處的光谷綜合體項目,地下是武漢重要的交通樞紐,地上是絢麗的七色「星河」雕塑和充滿特色的園林綠化。
「依據光谷廣場『一元、二儀、三才、五行、六合、九宮』的總體思路,周邊5個廣場的園林綠化施工分別選用了銀杏、梧桐、烏桕、紅楓、欒樹,對應金、木、水、火、土文化主題,營造不同的生態景觀,綠化施工面積4萬平方米。」項目榮獲了武漢市2020年度園林綠化優質工程金獎。
站在城市文化和生態理念的前沿,武漢城建集團以半個世紀以來的數百項品質化生態景觀工程,打造出了一個個未來城市發展樣本。
長江主軸龜山景區景觀提升、機場二通道生態帶、軍運會控規綠地街頭建綠……「十三五」期間,武漢城建集團生態園林業務涵蓋了湖北省內眾多優秀項目,承
擔了城市綠化建設的重要使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獲得國際級獎項、國家級獎項80餘項,省級獎項200餘項、市級獎項600餘項。
生態運營,打造園博園特色品牌IP
在園博園逛花燈會,來一場花園馬拉松,舉辦一場浪漫的花園婚禮;在漢口裡逛廟會,參加文化節,帶著孩子去長江文明館來一場研學之旅……如今,這些活動成為不少武漢人周末閒暇時的必備節目。
「古有黃鶴樓,今有園博園」。武漢園博園佔地213.77公頃,擁有專類園林117座,以及大河生命館、長江文明館、漢口裡等主體建築,如何運營好園博園,最大限度發揮價值? 這一直是管理團隊思考的問題。
「十三五」期間,通過高標準謀劃、高水平打造,以武漢園博園為載體,成功創建「大河對話」論壇、國家級的長江文明館、華中最大的武漢自然博物館、文化節、幸福婚禮等一批文化品牌,園博燈會·漢口裡廟會成為全國十大廟會之一。
今年自加入「與愛同行、惠遊湖北」活動以來,武漢園博園(含漢口裡)共計接待121.5萬人,同比去年增長144.2%。如今,武漢園博園已成為國家級園博園中生態改善功效最大、園林環境養護最佳、經濟效益運營最好的園博園。
依託園博園運營這一核心優勢,武漢城建集團成為全國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全產業鏈供應商以及中國園博園運營全過程服務商,並形成武漢特色,成功在外地開拓新市場。2016年至今,先後主導並參與兩省五地5個園博園的建設運營工作,創造產值近億元。
未來,武漢城建集團要逐步將園博園、漢口裡、長江文明館等打造成為武漢最優秀的IP品牌與展示平臺,集親子教育、戶外休閒、傳統文化於一體。
跨越式發展,力爭挺進全國行業第一方陣
「十四五」時期是園林生態板塊戰略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武漢城建集團將著力構建園林生態建設、生態運營兩大業務板塊,積極拓展水環境生態綜合治理領域,
力爭在「十四五」期末,實現園林生態建設集團上市發展,整體進入全國園林綠化行業第一方陣,實現跨越式發展。
今後,武漢城建集團將加快實現由園林綠化工程向水環境、生態環保工程等領域的擴展,實現板塊業務轉型發展。同時,還將加大鄉村開發的力度,實現生態修復和鄉村振興。
目前,武漢城建集團正在全力推進位於梁子湖旁的「楓香雲堡」項目,通過運用農村集體閒置用地進行美麗村灣建設,開展林下經濟種植、林業康養、農業種養殖等試點建設,形成綜合性生態開發的示範展示基地。
生態園林,三分靠種,七分靠養。在新時期,武漢城建集團將加大科技創新,強化BIM技術與GIS集成應用在業務領域的實踐;加大苗木智慧管養系統開發力度,完善園林動態數據監測系統、智能滴灌調度系統等,提升施工養護機械化水平,形成園林養護全生命周期服務;探索形成「5G+智能化監管」技術體系,積極打造5G智能苗圃,構建全方位、全過程的苗圃智能化管理。
今年5月,武漢城建集團成功申報「武漢市苗木科技創新示範園建設項目」,計劃3年內建設完成科學化、標準化、機械化、規模化的苗木科技創新示範園,打造綜合性苗木科技創新示範基地。這是其探索智慧苗圃建設和運營標準化產品的成果之一。
未來,武漢城建集團將「立足武漢,面向湖北,放眼全國」,站在全市高度謀劃一系列生態治理項目,推動生態建設市場做大做強;又依託園博園的產品影響力,以「園發經驗、武漢方案」力爭實現園博會從設計、施工、監理、運營等全產業鏈輸出管理模式,利用集團全國化經營網絡拓展省內外新興市場,持續優化市場布局,實現內外雙循環發展。
■ 建築施工
在科技創新中引領高質量發展
黃鶴樓,武漢久負盛名的歷史文化地標,由武漢城建集團重建修復,該工程榮獲我市首座國家建築行業最高榮譽——「魯班獎」。
琴臺大劇院136米長的琴鍵鋼飄帶,辛亥革命博物館的V字型鋼結構外觀,市民之家如手一樣的鋼結構於地面拼裝,一次提升到位,漢陽國博洲際酒店夢幻的「空中鳥巢」……在武漢每開車5分鐘,就會看到武漢城建集團建造的高水平之作。
捧回「魯班獎」的武漢城建集團,將在建築施工領域的轉型升級中繼續領軍。
「魯班」專業戶賦能,實現「化學反應」
建築是城市流動的名片和符號。
臨空港大道邊,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項目展示中心,外觀造型獨特,室內沒有一根立柱橫梁,全靠屋頂一張由鋼結構組成的異形大網垂入地面進行支撐,鋼結構內全是玻璃幕牆,而每一塊玻璃都不一樣。
2017年8月,國家網安人才基地項目在武漢破土動工。武漢城建集團積極響應國家「網絡強國」戰略,肩負起「國家隊」的建設使命與責任擔當,歷經3年時間,成功跑出「加速度」。
武漢城建集團見證武漢大城建設的飛速發展,為武漢帶來諸多「魯班工程」和城市地標,在裝配式建築、綠色建造、建築業轉型升級方面也做出諸多探索和實踐,其產業觸角也延伸至省內、省外市場。
目前,集團正進一步整合內部資源,發揮更大的產業效應,實現整合重組後的「化學反應」。
文明施工引領,著力開拓外埠市場
物料堆放整齊,各種機械封閉施工有條不紊,藍天白雲、綠地草坪,太陽能路燈噴出水霧,開啟自動噴淋降塵。橙色調的工地上,規章制度、安全提示很醒目……
走進武漢城建集團東西湖區金銀湖大廈建設項目工地,仿佛進入一個大花園。目前,集團在武漢類似這樣的花園式工地就有50多個,通過人防加技防,尤其是大力推行「智慧工地3.0」以來,多個工地的文明施工提檔升級。
在武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中,文明施工管理也是重要一環,關乎城市形象。對文明施工管理,武漢提出高標準嚴要求,開展了全市範圍內的整治提升大行動。武漢城建集團內部也制定了高於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
今年3月,武漢城建集團成功中標浙江紹興項目蛟裡2號地塊及鏡湖03-04-1號地塊設計施工總承包,標誌著加快「走出去」的發展步伐。
作為對文明施工要求同樣很高的浙江市場,「武漢工地」在該城市的工地監管評比之中名列前茅。今年7月29日,鏡湖地塊項目的主要道路硬化和現場文明施工觀摩獲得當地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管理中心的通報表揚。
「走出去」的效應是疊加的,不僅是接到一個業務,更多的是通過「走出去」的學習、對標,可以將外地市場的經驗「帶回來」,進一步提升本地項目的管理水平和自身能力。
武漢城建集團將積極在建築施工板塊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建築施工板塊的外埠市場布局已「雛形初現」。以武漢市場為「大本營」,省內為軸,輻射鄂東、鄂西、荊宜片區,進一步打響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同時,向省外市場進行輻射,目前已經布局4個片區,涉及安徽、江蘇、廣西、海南、甘肅、上海、重慶、成都、西安等多個省份和城市,在明年有望實現產值翻番。
進軍裝配式建築領域,引領綠色建造
武漢城建集團早早布局裝配式建築、綠色建造、新基建等領域。其位於東西湖的裝配式產業園正式投產,在現有3條生產線滿負荷生產的情況下,今年,又追加2條新的生產線,為市場供應預製混凝土部品構件。目前有1/3的量是供應武漢以外市場。
裝配式產業園具有強大的智能建造、綠色建造、高品質建造能力,未來將打造一條「設計—生產—施工—管理」的裝配式建築產業鏈。今年,該裝配式產業園被正式認定為國家級第二批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為其市場拓展擦亮「金字招牌」。
2018年4月,武漢城建集團在黃岡投資建成華中區域最大的裝配式建材生產廠。目前,集團正致力於綠色、高性能、特殊混凝土的生產應用,在武漢市較早推廣綠色高性能混凝土,並率先在全市生產地下連續牆商品混凝土。在綠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依託現有的技術研發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推動科技與生產相融合。
■ 房地產開發
在家園建設中傳遞城市溫度
大城崛起,國企先行。
武漢城建集團以「締造城市價值,建設美好生活」為企業使命,參與見證城市的蛻變,與城市共生長。
從「建廣廈」到「興家園」,武漢城建集團從簡單規模增長到高質量發展,每一步都融入這個大時代,融入城市肌理。
從一家城市開發企業躋身為全國50強房地產企業,從單一住宅開發商向城市綜合運營商轉型,武漢城建集團演繹了中國現代企業發展的歷史詩篇。
目前,武漢城建集團以重慶區域、東南區域、華中區域三點為支撐,房地產類在建項目開發面積逾1200萬平方米。
深耕武漢做現代城市綜合運營商
因城市而生,與城市共榮。武漢城建集團始終參與、見證著武漢人居飛躍式的發展變革。從武漢市首個商品房小區臺北西村,到新中式別墅住宅「武漢院子」打造;從武漢開發區、東湖高新區再到武漢中央商務區等片區開發;從單一的住宅小區、商業綜合體,到現在城市綜合體、TOD綜合體、智慧社區等全面「開花」,武漢城建集團實現了從傳統房地產開發商向現代城市綜合開發、配套服務運營商轉型。
「房地產首先要以人為本,蓋老百姓買得起的好房子。」這是武漢城建集團國企擔當的承諾。
近年來,武漢城建集團不斷探索多元化業務,在房地產開發領域提出「一主多元、兩輪驅動」發展戰略,賦予房地產更多的時代元素,如文旅+地產、金融+地產、頤養+地產、農業+地產、教育+地產,產生更多的附加值,做強房地產產業鏈。
10月27日,武漢黃陂灄水河畔,甘露山下,機器轟鳴,世界級一站式文旅綜合體——武漢甘露山文旅城正式開工。該項目由武漢城建集團聯袂融創中國打造,規劃用地1.1萬畝,總投資達700億元,將打造可同時容納5000人的室內娛樂冰雪綜合體。建成後,將形成娛樂、度假、康養、田園四大片區的度假文旅核心,迎接八方來客。
據不完全統計,武漢城建集團目前已經參與200餘個商品房項目開發建設,100多個土地整理開發項目,以及多個城市片區綜合開發和產城結合項目。
同時,集團搶抓歷史機遇,與萬科、融創、電建、建發、華發等全國多家品牌房企合作,積極謀求轉型發展,正從深耕本土走向布局全國。
目前,重慶、廈門、紹興、荊州等均有房地產項目成功落地,廣州、深圳、廈門還有一些項目正在洽談中。其中,紹興新開發項目融創奧璟園以大組團+濱水景觀社區為特色的高端住宅項目,首批洋房已開盤在售中。
精工匠心做品質生活引領者
「住家就講究一個安心舒適,這裡基本滿足了我對家的所有要求。」11月17日,華發中城薈小區5棟居民曹國鋒介紹,小區裡綠樹成蔭,鬧中取靜,全屋都有除霾系統、淨水系統和地暖系統。「購物、休閒、文化、商業等各種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物超所值。」
位於武漢中央商務區華發中城薈總建築面積50萬平方米,
聘請全球一線設計團隊,用工藝品做細節,為武漢首個「藝術+科技」的房地產項目,每次開盤即「秒光」,成為武漢有品質、有品位的城市地標。
精工品質,匠心鍛造。一直以來,武漢城建集團注重住宅項目設計流程的管控標準,確定了「華、漢、菁、和」四個產品線名稱,滿足不同購房者需求,通過穩定質量標準為實現產品快速複製提供保障。
基於「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科技,建成統建新幹線、天成美景、天成美雅等一批智慧社區;基於TOD模式和「住行合一」的人居理念,打造地鐵時代·常青城和地鐵時代·雲上城項目;基於住宅產品的多樣化需求,引進泰禾院子、建發璽院系列產品,成為武漢新中式豪宅標杆之作;基於「健康+」的全新戰略,在中城光谷龍山湖、光谷188國際社區等項目為城市「健康居住」提供全新可能。
「城建出品,必出精品。」除規劃設計環節精心打造外,集團還著力推進綠色健康住房發展理念,打造符合新時代居住理念的智能、綠色及科技類住宅,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助力民生做宜居之城溫度傳遞者
「這裡的地段很好呀,出門5分鐘就能上地鐵!」11月17日,江岸區丹亭懿府居民肖詩兆介紹。小區內景觀綠化宜人,人車分流,戶型寬敞明亮,跟以前的棚戶區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我的好多朋友來看我,都不相信這裡是還建房!」
對品質的精益求精,換來的是老百姓的口碑。這是武漢今年交付首個還建房項目,佔地6.1萬平方米,建有10棟34層樓房、共安置2493戶。所有樓房均獲市級結構優質證書,8號樓還獲得了武漢市建設工程黃鶴獎。
為響應國家「租購併舉」號召,武漢城建集團助力民心民生工程,開展保障性住房和租賃住房等建設及運營管理。
目前,已承擔了數百萬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棚改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其中青山棚戶區改造工程、惠民居公租房等項目,成為武漢市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標杆,有效改善了武漢的人居環境。
安居是美好生活的起步,物業服務傳遞著城市溫度。近年來,武漢城建集團圍繞「項目+黨建」,積極打造國企主導型「紅色物業」品牌,得到業主的讚賞。
旗下管理物業總面積約為400多萬平方米,服務小區30多個,先後有13個項目共獲得27項國家、省市級榮譽。特別是今年疫情期間,集團物業團隊勇挑雷神山醫院8萬方物業管理重擔,深入到最危險的ICU和隔離區病房開展保潔服務,與醫護人員一起送出1941名康復患者,被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文章來源:長江日報)
(責任編輯:DF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