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地理蹊傾情首發編輯整理製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雖免費交流使用,但保留譴責直接拿過去作為自己成果的部分使用者的權利。
平時我們總說對流層對流層指的是大氣層中的對流層,並非大洋對流層(大洋對流層是指從海面至均勻層——海水溫度鹽度不隨深度變化的水層——之間海水對流作用明顯的水層,其厚度隨緯度增高而減小),但大氣對流層究竟是個什麼層你真的知道嗎?戳本文了解一下!
![]()
對流層其下界與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隨地理緯度和季節而變化,它的高度因緯度而不同,對流層從地球表面開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對流層頂,即平流層的起點為止。
![]()
![]()
對流層,因為其主要熱量的直接來源是地面輻射,所以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降低。青藏高原地區的對流層比相同高度的其它地區溫度明顯高,就是因為它提高了地面輻射的位置(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其上面同高度的對流層大氣距地面近)。但在一定條件下,對流層中也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現象,稱之為「逆溫現象」。
附逆溫:
對流層由於熱量主要直接來自地面輻射,所以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一般情況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6°C。
有時候出現下列情況:①海拔上升,氣溫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幅度小於6°C。這就是逆溫現象。逆溫現象往往出現在近地面氣溫較低的時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溫現象使空氣對流運動減弱,大氣中的汙染物不易擴散,大氣環境較差。
A發生時穩定性特別強(不利於垂直運動),易出現大氣汙染
B最有利於逆溫發生的條件是平靜而晴朗的夜晚
C日出前後的逆溫層最厚,日出後地面溫度升高,逆溫層慢慢消失。輻射逆溫:經常發生在晴朗無雲的夜間,由於大氣逆輻射較小,地面輻射散失熱量多,近地面氣溫迅速下降,而高處氣層降溫較少,從而出現上暖下冷的逆溫現象。這種逆溫現象黎明前最強,日出後逆溫層自下而上消失.這種逆溫現象主要發生在氣溫日較差的晴天晚上和黎明。地面熱量輻射散失,越接近地面空氣越冷,導致逆溫。過程為:
![]()
圖a為正常氣溫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無雲的夜間,地面輻射冷卻很快,貼近地面的氣層也隨之降溫。離地面愈近,降溫愈快,離地面愈遠,降溫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開始的逆溫(圖b);隨著地面輻射冷卻的加劇,逆溫逐漸向上擴展,黎明時達最強(圖c);日出後,太陽輻射逐漸增強,地面很快增溫,逆溫便逐漸自下而上地消失(圖d、e)。輻射逆溫厚度從數十米到數百米,在大陸上常年都可出現,以冬季最強。冬季夜長,逆溫層較厚,消失較慢。
圖片來自福建氣象局
資料綜合自網絡
地理蹊
地理愛好者的家園
歡迎關注 | 分享
您的支持就是小蹊的動力
轉載需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