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演示對流層散射通信技術

2021-01-08 臺海網

來源:中國國防報

據外媒報導,英軍在最近的「陸軍作戰實驗2020」中演示了對流層散射大容量超視距通信技術。

對流層散射通信是指利用大氣對流層對無線電波的反射作用進行通信的一種技術。對流層是大氣層的最底層,包含大量不均勻介質,如空氣渦流、雲團和水汽等。它們對無線電波的折射率不同,當無線電波從其中通過時,會發生散射現象。部分無線電波被反射到遠處地面,即所謂對流層散射通信。在試驗中,對流層散射通信的有效作用距離達上千千米。

除可進行超視距通信外,對流層散射通信還具有以下優點。

抗幹擾能力強。由於散射通信通常採用大口徑拋物面天線,波束較窄,方向性較強,因此通信信號很難被竊取或幹擾。另外,對流層散射通信主要依賴渦流和雲團等傳播介質,與電離層無關。因此,只要設備本身無損,即便發生核爆,也不會影響通信質量,這也是對流層散射通信的獨有優勢。此外,太陽黑子、磁暴和雷電等現象對其影響也不大。

通信容量大。對流層散射通信的通信容量雖比微波通信和衛星通信小,但比短波通信大,既可傳送海量語音信號,又可傳送高速數據和電視信號,且可靠度較高。

通信距離遠。對流層散射通信距離一般約300千米,最遠可達1000千米,可跨越高山、湖海、沙漠等自然障礙,採用多站接力時,通信距離可達數千千米。

鑑於對流層散射通信的巨大價值,近年來各國在該領域投入不小精力。去年5月,美國雷神公司宣布,將向美國陸軍提供新的對流層散射通信系統,確保美軍能夠在競爭環境下獲得安全通信數據。據報導,此次英國展示的對流層散射通信系統被稱為緊湊型超視距移動遠徵終端,可為超視距通信提供大容量、低延遲數據鏈路,且不依賴衛星或多個視距中繼器。據稱,這套移動遠程終端僅重25.4千克,數據傳輸速率在5兆至60兆,一名士兵用15分鐘即可安裝完畢並投入使用。這套移動遠程終端將與英軍裝備的戰術通信系統一起,構成一套完整的移動通信裝備,提供超視距通信能力。(蘭順正)

(來源:中國國防報)

相關焦點

  • 散射通信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軍事無線通信技術也獲得了巨大發展,出現了散射通信、無線雷射通信、紅外通信、移動通信、衛星通信等新的通信形式。
  • 通信領域突出成就之一:散射通信
    散射通信是指利用對流層及電離層中的不均勻性對電磁波產生的散射作用,進行的超視距通信。分電離層散射通信,對流層散射通信和流星餘跡通信。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散射通信是早期雷達技術的一個分支,因為其使用了雷達最基本的原理,也就是通過向相應的目標(大氣層的對流層)發射電磁波並接收回波來確定目標的信息。
  • 平流層和對流層是什麼?
    我們平時可能會聽到平流層和對流層,坐飛機的時候也會經過這些層,那麼這些都是什麼意思呢?地球大氣層在了解平流層和對流層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個概念,地球大氣層。大氣中氣體散射藍色光較多,因此天空大大氣層主要作用是保護地表避免太陽輻射直接照射(尤其是紫外線),減少同一天內出現極端的溫度差
  • 遠程後向散射技術:實現長距離低功耗的物聯網通信
    導讀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利用「遠程後向散射技術」,演示了一種幾乎以零功率運行的設備,它傳輸數據的距離最高可達2.8千米。這項研究突破了長久以來的障礙,有望實現一系列設備互聯。為此,筆者曾經介紹過由美國華盛頓大學開發的「interscatter」技術,在這項技術中,一種稱為「後向散射」的通信技術成為了關鍵。這項技術並不是設備自身產生Wi-Fi信號,而是通過鄰近的行動裝置,例如智能手錶的藍牙傳輸創建Wi-Fi信號。設備只需要簡單地發射現有信號,就可以交換信息。
  • 衝上雲霄「躲」子彈 軍事通信信號這樣抗幹擾
    美國大型國防合約商雷神公司於近日宣布,它將向美國陸軍提供新的對流層散射通信系統,確保美軍部隊能在戰爭環境中具備數據通信能力。  大洋彼岸的舉動,讓不少人對這一專業通信技術產生了好奇。究竟何為對流層散射通信技術?其「三抗」能力為何如此之強?它的技術原理又是什麼?針對上述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業內相關專家。
  • 對流層、平流層與高層大氣
    對流層:貼近地面的大氣最低層。整個大氣的3/4和幾乎全部水汽、雜質都集中在這一層。是大氣中最活躍.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層。人類生活在對流層的底部。對流層有以下特點:   (1)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因為地面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因此離地面越高,氣溫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氣溫下降6攝氏度。(2)對流運動顯著。該層上部冷、下部熱,利於空氣的對流運動,對流層即因此得名。
  • 對流層與平流層
    大氣層的垂直方向上,氣溫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由此產生了三種截然不同大氣運動方式,並形成三個不同的層次,從下到上依次為對流層、平流層、高空大氣層。今天,我們重點了解對流層和平流層。根據對流層溫度垂直遞減規律,你能計算出上圖中A、B兩地的氣溫值嗎?不得不說明的是,恰恰是因為對流層溫度下熱上冷,才形成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冷卻凝固、成雲致雨的對流運動形式。
  • 地球大氣對流層
    大氣的最下層稱為對流層,它是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大氣層,空氣的移動是以上升氣流和下降氣流為主的對流運動,所以叫做「對流層」。
  • 對流層保衛戰
    偉大的對流層平均厚度約10千米幾乎所有的人類活動都在這裡完成這是我們一生中無可替代的生存空間(國際空間站拍攝的大氣層,對流層是最靠近地面的一層,圖片來源@NASA)▼>然而工業時代以來我們的對流層卻變得越發渾濁到了2013年全年平均35.9天裡北京的對流層是這樣的(請橫屏觀看,大霾下的北京,近處可見國貿CBD,遠處是太行山,攝影師
  • 平流層:對流層,我的汙染,從來與你有關丨大氣悟理
    導讀:對流層(大氣的最低層,平均厚度在8-16km左右)和平流層(對流層之上,距地表約10~50公裡處的大氣層)是與人類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大氣層。我們已經知道對流層內嚴重的空氣汙染可能影響氣候變化。那麼,你知道對流層與平流層之間也會「交流」嗎?通過大氣交換,對流層汙染將被帶到平流層,從而影響全球。平對流層的交換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 平流層:對流層,我的汙染,從來與你有關丨大氣悟理
    導讀:對流層(大氣的最低層,平均厚度在8-16km左右)和平流層(對流層之上,距地表約10~50公裡處的大氣層)是與人類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大氣層。我們已經知道對流層內嚴重的空氣汙染可能影響氣候變化。那麼,你知道對流層與平流層之間也會「交流」嗎?通過大氣交換,對流層汙染將被帶到平流層,從而影響全球。平對流層的交換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 【環保科普】對流層是個啥?
    平時我們總說對流層對流層但對流層究竟是個什麼層你真的知道嗎?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對流層在大氣的最下層,從地球表面開始向空中伸展,直至對流層頂,即平流層的起點為止。它的厚度不一,在8至17千米之間,會隨季節和緯度的變化而變化。
  • 對流層頂——高空飛行的重要指標
    □陳克軍  對流層頂位於對流層的頂部,是一個過渡層,厚度為幾百米到一兩千米。不要小看這薄薄的一層,飛機在高空飛行時,它可是一個重要指標。  對流層頂,就像一個分水嶺。在它的上面是平流層,晴空萬裡,氣流平穩,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它的下面是對流層,雲雨雷電,變幻萬千,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 課外地理 | 對流層是個什麼東西?
    平時我們總說對流層對流層指的是大氣層中的對流層,並非大洋對流層(大洋對流層是指從海面至均勻層——海水溫度鹽度不隨深度變化的水層——之間海水對流作用明顯的水層,其厚度隨緯度增高而減小),但大氣對流層究竟是個什麼層你真的知道嗎?戳本文了解一下!
  • 平流層再添新成員 空客A380遇到了都要叫爸爸 將為通信帶來革變
    畢竟飛艇具有許多性能上優勢,通過現代技術製造的飛艇,依靠空氣浮力駐空,並帶有推進系統,由太陽能為其提供能源,可實現垂直起降、能懸停於任意位置上空,而且飛艇可工作於平流層之上,不受對流層惡劣天氣影響,可全天侯全天時連續工作。隨著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對於大型長航時平流層飛艇的研究越來越熱。
  • 「十二五」國家863計劃「可見光通信系統關鍵技術研究」主題項目...
    2013年4月23日,國家863計劃信息技術領域「可見光通信系統關鍵技術研究」主題項目啟動會在河南鄭州召開。    該項目由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聯合國內多家優勢單位共同承擔,旨在開發可見光(波長380nm-780nm)新頻譜資源,研究可見光通信系統在複雜信道條件下非相干光散射畸變檢測、調製編碼、光電多維復用與分集、最佳捕獲檢測等關鍵技術,建立可見光通信實驗系統並開展典型應用示範,為可見光通信這一新型綠色信息技術的產業化奠定基礎。
  • 網絡通信後向散射系統的傳輸、組網與調度簡介
    後向散射系統的傳輸:提升吞吐、通信質量和通信距離是後向散射傳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對於網絡系統而言,吞吐量越大意味著這個系統單位時間內成功傳輸的數據越多,系統性能越好。影響吞吐量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信噪比、信道狀態等。
  • 深度解讀紫外光通信技術
    紫外光在大氣中的散射作用使紫外光的能量傳輸方向發生改變,這為紫外光通信奠定了通信基礎,但吸收作用帶來的衰減使紫外光的傳輸限定在一定的距離內。因此紫外光通信是基於大氣散射和吸收的無線光通信技術。 選擇紫外「日盲」波段光波進行傳輸信號時,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很少受到大氣背景噪聲幹擾。
  • 地球生命的保護傘,大氣的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對流層大氣的溫度是近地面熱,越往高空氣溫越低,大約每上升1千米氣溫下降6℃,因為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量來源。因而地面溫度的高低就會決定對流層的厚度,全球對流層的平均厚度約為12千米,而在低緯地區厚度可達17至18千米,而高緯地區僅有8至9千米,中緯度地區厚度約為12至13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