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後向散射技術:實現長距離低功耗的物聯網通信

2021-01-08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利用「遠程後向散射技術」,演示了一種幾乎以零功率運行的設備,它傳輸數據的距離最高可達2.8千米。這項研究突破了長久以來的障礙,有望實現一系列設備互聯。

關鍵字

物聯網、通信、智能設備

背景

對於如今的柔性電子設備和其他的傳感器來說,它們都無法採用傳統的、笨重的電池,又需要以非常低的功耗運行,因此無法與幾英尺或者幾米以外的其他設備通信。這一點就限制了它們在醫療監控、家居感知、智慧城市、精準農業等方面的應用。

為此,筆者曾經介紹過由美國華盛頓大學開發的「interscatter」技術,在這項技術中,一種稱為「後向散射」的通信技術成為了關鍵。這項技術並不是設備自身產生Wi-Fi信號,而是通過鄰近的行動裝置,例如智能手錶的藍牙傳輸創建Wi-Fi信號。設備只需要簡單地發射現有信號,就可以交換信息。因為這項技術能夠通過藍牙信號創建Wi-Fi信號,從而實現跨技術協議的通信,所以被稱為「interscatter」。

「interscatter」 技術將智慧型手機,智能手錶等智能設備中經常使用的藍牙,Wi-Fi 或者 ZigBee等模塊,作為信號的源或者接收端。「Interscatter」 通信的相關應用如下圖所示:(a)隱形眼鏡系統,可以後向散射來自智能手錶的藍牙信號,從而產生可以和手機通信的Wi-Fi信號,(b)植入大腦的接口,可以通過藍牙耳機與智慧型手機進行通信,(C)信用卡可以通過後向散射來自智慧型手機的藍牙信號,進行相互通信。

創新

今天介紹的創新成果也是與「後向散射」技術相關。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演示了一種幾乎以零功率運行的設備,它傳輸數據的距離最高可達2.8千米。9月13日,描述該系統的相關論文發表於普適計算大會(UbiComp 2017)。

這項研究突破了長久以來的障礙,有望讓一系列設備互聯,例如各式各樣的柔性電子設備,從捕捉關節炎患者活動範圍的膝蓋貼片,到用汗水來檢測運動員或者士兵疲勞度的貼片,這些設備對於搜集醫學相關的數據有很大的幫助。

技術

相比之下,華盛頓大學的「遠程後向散射」系統使用反射的無線電信號,以極低的功耗和成本傳輸數據,可靠地覆蓋4800平方英尺的房屋、有41個房間的辦公室、一畝蔬菜農場。

Paul G. Allen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領導教員和副教授 Shyam Gollakota 表示:

「目前為止,能夠進行長距離通信的設備會消耗很多能量。作為折衷,只消耗微瓦電力的低功耗設備,其通信距離就會很短。現在,我們已經展示出,我們能夠二者兼顧,這將改變許多工業和應用的遊戲規則。」

Jeeva Wireless 的CTO、Allen 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華盛頓大學的電氣工程博士 Vamsi Talla 表示:

「好多年來,人們一直在討論將連接性嵌入到日常的設備中去,例如洗衣粉、紙巾和咖啡杯。但是 ,問題是成本和功耗難以達到要求。這是首個能夠以最低成本將連接性嵌入到日常設備的無線系統。」

例如,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隱形眼鏡的原型,以及一個柔性的表皮貼片,它可以貼在人類皮膚上,它成功使用了遠程後向散射技術,在一個3300平方英尺的中庭傳輸信息。這比之前設計的隱形眼鏡3英尺的範圍,要大幾個數量級。

這個系統有三個組件:一個發出無線電信號的源,一個編碼反射信號信息的傳感器和一個昂貴的成品接收器用於解碼信息。當傳感器放置在信號源和接收器之間的時候,系統能夠傳輸數據的距離可達475米。當傳感器靠近信號源放置時,接收器可以在2.8千米之外的地方解碼信息。

使用反射的或者「後向散射」的無線電信號表達信息的好處就在於,傳感器可以在極低的功耗下運行,其能量可以由廉價、超薄、可印刷的電池或者從環境能量源提供,而無需笨重的電池。壞處就是接收器難以區分來自原始信號和其他噪音的極度微弱的反射。Allen 學院的博士生 Mehrdad Hessar 表示:

「這就像是在嘗試傾聽一堵厚牆的另外一邊的談話,你也許會聽到一些微弱的聲音,但是你聽不清楚具體說什麼。通過這項新技術,我們能夠基本上解碼這些單詞,即使談話本身很難聽到。」

為了克服這些問題,華盛頓大學的團隊為後向散射引入了一種新型調製,也稱為「啁啾擴頻」。通過多個頻率傳播反射信號,讓團隊即使在噪聲之下,也能夠獲取更大的靈敏性,以及在更遠的距離解碼後向散射信號。

價值

團隊最新的遠程後向散射系統可以帶來一種長距離通信的傳感器,它消耗的能量是在相似距離傳輸數據的現有技術千分之一不到。對於為數十億的日常設備帶來連接性的物聯網來說,這是一項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突破性進展。

遠程後向散射系統將由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家和電氣工程師創辦的衍生公司 Jeeva Wireless 進行商業化,且預計6個月內進行銷售。

這些傳感器非常便宜,預計每件產品的成本約為10到20美分。想要測量土壤溫溼度的農民,可以負擔得起覆蓋整個農田的傳感器,從而決定如何進行有效地播種和澆水。其它一些潛在應用還包括:在「智慧」城市中監測汙染、噪音、交通狀況的傳感器陣列、能夠全天候地無線傳輸心臟病患者信息的醫療設備。

參考資料

【1】http://www.washington.edu/news/2017/09/13/uw-team-shatters-long-range-communication-barrier-for-devices-that-consume-almost-no-power/

【2】http://longrange.cs.washington.edu/files/loRaBackscatter.pdf

相關焦點

  • 物聯網後向散射系統的誕生與技術原理之探討
    令人欣慰的是,低功耗感知元器件、低功耗處理晶片、低功耗通信等技術的出現,為物聯網擺脫電池束縛帶來了希望。物聯網節點能否在擺脫電池束縛的同時依然感知世界?竊聽器雖小,蘊含的技術卻耐人尋味,其本質是聲波震動的感知,利用聲波震動對所反射的無線射頻信號進行調製,實現了不需要電源供電的通信,為無源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帶來曙光。什麼是後向散射呢?當電磁波與天線相互作用時,它們被天線吸收或沿不同方向散射,傳統意義上,沿著入射方向的散射稱為後向散射。但這些散射在通信系統中都可以看作是後向散射或者背向散射。
  • 物聯網後向散射研究的機遇與挑戰
    後向散射技術本身低功耗,一旦節點功能確定,在節點中實現計算功能,耗電佔大頭的FPGA可以流片做成AISC,這樣系統的功耗會進一步降低。雖然後向散射技術將無線通信的功耗降低了若干個數量級,並且有了多個後向散射通信系統實現,但是在生活中普遍使用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 物聯網通信協議全解析
    隨著物聯網設備數量的持續增加,這些設備之間的通信或連接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思考課題。通信對物聯網來說十分常用且關鍵,無論是近距離無線傳輸技術還是移動通信技術,都影響著物聯網的發展。而在通信中,通信協議尤其重要,是雙方實體完成通信或服務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和約定。
  • 物聯網低功耗廣域網絡(LPWAN)技術全面詳解
    物聯網希望通過通信技術將人與物,物與物進行連接。在智能家居、工業數據採集等區域網通信場景一般採用短距離通信技術,但對於廣範圍、遠距離的連接則需要遠距離通信技術。LPWAN技術正式為滿足物聯網需求應運而生的遠距離無線通信技術。
  • 網絡通信後向散射系統的傳輸、組網與調度簡介
    後向散射系統的傳輸:提升吞吐、通信質量和通信距離是後向散射傳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對於網絡系統而言,吞吐量越大意味著這個系統單位時間內成功傳輸的數據越多,系統性能越好。影響吞吐量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信噪比、信道狀態等。
  • 8大常見物聯網通信協議
    物聯網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連接和通信。物聯網使遠程和分散物體(設備,傳感器節點,網關單元,雲伺服器)之間的連接和通信成為可能。  物聯網通信協議的專業知識對於理解物聯網系統至關重要。這些有線或無線協議不僅充當通信媒介,還為物聯網網絡提供增值功能。
  • 物聯網專用的低功耗廣域網絡盤點
    物聯網的基本單元「物」的廣泛分布,使得這一產業對無線廣域網的需求劇增,除了不斷提升的3G/4G/5G寬帶網絡外,低功耗廣域網絡(LPWAN)無疑是物聯網通信層最引人矚目的領域了。根據Analysys Mason的研究,單單這些LPWAN技術,到2023年前就可以為全球添加30億的連網數量。
  • 【論文精選】新一代低功耗廣域物聯網海島水產養殖環境監測系統
    【論文精選】新一代低功耗廣域物聯網海島水產養殖環境監測系統2019-01-11 17:2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業工程學報        瀏覽量: 6020 次作為新一代物聯網技術,低功耗廣域網能以低速率進行遠距離通信,其中LoRa運行於ISM免授權頻段(433/868/915&nbspMHz等),可由用戶自建,單跳距離達數百上千米。而傳統Zigbee多跳無線傳感網,其單跳距離僅幾十米,長距離需多跳中繼轉發,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
  • 詳解無線通信原理和LoRa擴頻通信技術
    電池供電的設備(如水錶)一般只能使用微功率無線通信,這樣一來就限制了其通信距離。現在,SemTech公司推出的LoRa射頻,因為採用了擴頻調製技術,從而在同等的功耗下取得更遠的通信距離。 2013年SemTech公司推出SX1276/8系列的擴頻調製射頻晶片,它的實現方式非常巧妙,整個解調器引擎只需要50K個門。
  • 英軍演示對流層散射通信技術
    來源:中國國防報據外媒報導,英軍在最近的「陸軍作戰實驗2020」中演示了對流層散射大容量超視距通信技術。對流層散射通信是指利用大氣對流層對無線電波的反射作用進行通信的一種技術。對流層是大氣層的最底層,包含大量不均勻介質,如空氣渦流、雲團和水汽等。
  • 【技術貼】雙無線電連接:在物聯網應用中實現兩全其美
    從本地連接到智慧型手機或彼此相連(通過或不通過網際網路連接)的設備 藍牙、Zigbee、Thread和超低功耗藍牙[BLE]等技術可實現較短距離的點對點通信。在許多情況下,它們將手機作為雲網關。近程通信的優勢在於可獨立工作,而對雲網絡無任何要求。
  • 物聯網架構各個層次使用的是什麼通訊協議
    物聯網架構各個層次使用的是什麼通訊協議 物聯網共享經濟資 發表於 2020-03-18 15:42:41 如下圖所示,本文從以下幾個維度對物聯網常見的幾種協議進行闡述
  • 物聯網通信模組行業研究:2021,終局之戰重塑行業格局
    當 前國內晶片產業逐步成熟、物聯網政策鼓勵下各種應用場景不斷湧現,通信模組行業有望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網絡基礎設施發展帶動萬物聯網需求,通信模組需求有望實現快速增長。隨著通信基礎的逐步完善,萬物互聯的趨 勢勢不可擋。疫情期間物聯網市場仍在增長。
  • 雙無線電連接:在物聯網應用中實現兩全其美
    本文著重論述了將近程和遠程通訊方式結合在一起使用的需求,以顯著提高物聯網設備的整體性能和多功能的特性。同時本文將重點聚焦在低功耗藍牙(BLE)和Sigfox技術上,因為它們已被視為優化物聯網產品技術架構的首選項。
  • 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
    來源:中國青年報記者今天從中國航天科工獲悉,「行雲二號」01星、02星近日實現了建立鏈路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雙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的最新突破。至此,兩顆衛星自發射入軌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核心技術均得到驗證。
  • 物聯網無線通信技術盤點 藍牙/WiFi/Zigbee誰能成主流?
    物聯網無線通信技術盤點 藍牙/WiFi/Zigbee誰能成主流? 佚名 發表於 2016-08-03 15:25:26   物聯網,萬物互聯。
  • 4項無線技術對比:誰更適合物聯網領域?
    4項無線技術對比:誰更適合物聯網領域? 為了更好的服務最終用戶,公共事業公司和市政局開始擴展智能計量系統,以解決實時數據不斷增長的問題。據來自GSM聯盟的數據,其中移動手持和個人計算機僅佔1/4,其餘的是採用非用戶交互方式與其他機器通信的自主互連裝置。當前我們的網際網路正在快速發展成為無線裝置互連的全球資訊網 - 物聯網(IoT)。為了更好的服務最終用戶,公共事業公司和市政局開始擴展智能計量系統,以解決實時數據不斷增長的問題。
  • 淺談物聯網技術NB-IoT/LoRa/eMTC和藍牙/WiFi的關係
    在引進LoRa技術後,Sensoro開發了嵌入近場和遠場通訊協議的無線電通訊晶片。近場通訊以低電功耗藍牙實現,遠場通訊以擴展LoRa連接協議實現。將該傳感器嵌入晶片,可實現原始室內定位場景溶解熱的垂直擴展。
  • 物聯網創新智能生活六大應用實例
    三、 智能冰箱家用智能冰箱可以實現在家庭的任何角落對它進行遠程控制,在無需視線只要在遠端看到顯示屏就能知道冰箱內的庫存情況,甚至冰箱會把裡面的溫度、庫存、和將要過期產品都傳送到手機顯示屏上,同時可以雙向通信…想想這時間多麼「可怕」的事情…可用數位訊號控制器:AM3352
  • 藍牙智慧門禁,打造物聯網時代安防新標配
    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門禁系統在便捷度、安全性和人性化等方面有了質的飛躍,逐漸形成具有網絡化、智能化多位一體的綜合管理系統。門禁系統經歷了從有線到無線的發展過程,有線方案是通過布置到每個門點的線纜進行聯網和控制,具有初裝費用高、施工時間長、無法移動、變更空間小、維護成本費用高、覆蓋面積也小、擴展困難等缺陷。但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無線系統方案逐漸成為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