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領域突出成就之一:散射通信

2021-01-08 電子工程專輯

 中國最活躍的射頻微波天線雷達微信技術群

電子獵頭:幫助電子工程師實現人生價值! 

電子元器件:價格比您現有供應商最少降低10%

射頻微波天線新產品新技術發布平臺:讓更多優秀的國產射頻微波產品得到最好的宣傳!發布產品歡迎聯繫管理,專刊發布!強力曝光!

小電招聘:一個專注於快速幫助電子工程師找到理想工作的欄目即將上線,敬請工程師們關注!


散射通信是指利用對流層及電離層中的不均勻性對電磁波產生的散射作用,進行的超視距通信。分電離層散射通信,對流層散射通信和流星餘跡通信。經過散射的電波能量向多個方向發送,在超視距遠方接收點的信號能量將很微弱並有衰落現象,因此在散射通信系統中需要大功率發射機、高增益天線和高靈敏度接收機,並採用分集接收方式。

由於散射通信單跳跨距遠、抗毀、抗擾和抗截獲能力強,具有跨越山丘、海灣、沙漠等複雜地形進行全天候可靠通信等特點,因此在軍事通信一直受到高度重視。美國、俄羅斯等國一直在持續不斷的發展散射通信技術、更新散射裝備,散射通信已成為各國戰略、戰區及戰術通信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通信手段。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散射通信是早期雷達技術的一個分支,因為其使用了雷達最基本的原理,也就是通過向相應的目標(大氣層的對流層)發射電磁波並接收回波來確定目標的信息。在散射通信中,照射到對流層中的電磁波,在遇到湍流、氣旋、雲團等不均勻介質時會向著各個方向散射,這其中朝斜前方向射去的電磁波是能達到很遠地方的(300-1000千米)。當遠處高靈敏的接收機,將散射來的微弱電磁波接收下來,從而實現了通信。

對散射通信來說,對流層中的介質越多通信效果自然也越好,因此通常越靠近赤道的地方上空的對流運動旺盛,對流層也相對較厚,散射通信效果越好,比如說散射通信在海南使用要比在東北性能表現更好。

相對於依賴電離層的短波通信,對流層的散射不懼怕高空核爆。恰恰相反,核爆衝擊波所引發的湍流和氣旋會更活躍,給對流層散射通信更為有利。同時,散射通信也不會受到雷電、太陽黑子、極光等的影響,所以散射通信系統的抗毀性極強,傳輸的可靠度極高。

對流層散射通信的容量雖然比不上衛星通信,但也要比短波通信大很多,達到16兆比特/秒。採用了方向性好的圓形拋物面天線,散射通信的發射波束很尖銳,方向性很集中,防偵聽和抗幹擾能力較強。

散射通信最大的不足是其信號衰落和傳輸損耗太大,所以不得不採用千瓦級大功率發射機、高增益天線、高靈敏度接收機、多副發射和接收天線。這就給對散射通信設備的小型化帶來巨大障礙,特別是在早期,設備的體積和功率都已經達到了恐怖的程度。圖為俄羅斯境內廢棄的散射通信站。

散射通信系統主要由散射通信機、供電設備、交換機以及其它一些相應配套設備組成,其研發難度還是比較大的。目前的研製單位集中在極少數的幾家中,如美國的雷錫恩、俄羅斯的莫斯科無線電以及我國的電子科技集團。圖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展出的點對多點小型散射系統模型。

散射通信系統興起於50年代,那時衛星才剛上天不久,作為當下主流的軍事通信方式的衛星通信尚無從談起。所以美蘇兩極的技術較量就在散射通信、當時最為重要的軍用通信領域展開。蘇聯和美國以散射通信系統來建立橫亙本土,並與盟國相連的完整的通信鏈路網絡,整個通信網絡的跨度之長、工程之浩大都令人嘆為觀止。

1955年,美國在阿拉斯加冰封的大地上開始了第一座散射通信系統的巨型天線陣的建設,到了1958年,美國終於從西起阿留申群島通過加拿大北海岸地區與本土建立了包含71座巨型天線陣的「White Alice」散射通信網絡。

「White Alice」散射通信網絡系統擁有3種規格的天線尺寸,分別對應不同的發射功率。其中最大的天線口徑達到了37米,有10層樓那麼高,擁有50千瓦的超大功率發射機。這個功率,完全可以將從前面飛過的鳥殺死。

同時期,在美國的支持下,挪威、丹麥、西德、英國、荷蘭、法國、希臘和土耳其等國的沿線開始建設供歐洲盟軍司令部使用的「Ace High」散射通信網絡。該系統共由49個站點組成,總跨度達14000千米。除此之外,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也都建立了橫跨全境的大規模散射通信網絡,由此可見當時各國對這一戰略級通信技術的重視程度。

蘇聯在60年代修建了「地平線」對流散射網絡,站點自東向西橫跨全境。蘇聯與其陣營的華約國家也採用類似方式建立了戰略通信體系。而且在蘇軍中散射通信系統的運用比例上更高,分別佔其戰略與戰術通信裝備比重的30%和40%。與美國的一樣,這些散射通信系統的巨型天線現今已多半廢弛,或站點拆除或成為景點。

隨後60年代中後期,衛星通信憑藉著覆蓋範圍廣、通信容量大、傳輸質量好和可靠性高等諸多方面的優勢迅速取代了散射通信的主導地位。但轉眼進入本世紀後,對衛星的軟硬幹擾/殺傷手段逐漸在豐富,衛星通信的一些弊端逐步顯現。

光纖通信是軍事通信方式的新起之秀,但發展之快技術上已步入了第三代,其超大的信息容量、良好的保密性和抗幹擾能力,迅速取代了50年代利用散射通信技術建立的預警網絡。只不過光纖通信覆蓋範圍有限,只能承擔起主幹線路傳輸的任務,在許多條件下還需要衛星通信以及散射通信等其他方式的承接傳遞。圖為我國海軍的新型布纜船。

和散射通信工作方式類似的短波通信,是通過在大氣層中電離層的折射來實現通信的。短波通信也曾在各國陸軍和海軍艦艇中曾被廣泛使用,後來衛星通信的出現同樣對其產生了不小衝擊。只不過短波通信憑藉設備簡單、成本低廉、機動靈活、抗毀性強、可迅速組網等的優勢重新獲得重視,仍是當今遠距離通信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只不過微波通信的數據通信速率只有2.4千比特/秒,僅相當於家庭寬帶最普通上網速率的十分之一。

而近年來得到較快發展的微波中繼通信,傳輸容量則要比散射通信大得多,傳輸質最也更高。只不過微波通信作用距離近,遠距離傳輸時需要中繼站,不適宜像短波通信和散射通信那樣伴隨機動部隊作戰。所以說,較於其他軍事通信方式,散射通信技術上並不落伍。雖說各有千秋,但散射通信的一些優勢優點,已經在其他通信方式上實現了。

衛星、光纖、微波等高速通信手段,設備複雜,建設周期長,維護費用高。特別是需地面中心站,一旦中心站在戰時受損被毀,通信就會立刻癱瘓。而像散射通信,建設投入小、組網靈活、後期維護費用低,在通信衛星和有線傳輸網絡被摧毀、敵方電子幹擾強烈的情況下,仍可以安全可靠的完成信息的傳輸任務。圖為蘇俄裝備的戰術級散射通信設備。

所以在80年代末,散射通信的使用轉向以體積較小的戰術級通信為主。在隨後爆發的海灣戰爭和車臣戰爭中,美俄兩國的散射通信設備都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AN/TRC-170是目前美軍裝備的唯一散射通信裝置,雖然服役時間已經較長,但也在不斷升級。在海灣戰爭中,百餘部該型散射裝備投入戰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利用較大的信息傳輸容量和適應野外條件下作戰的優勢,可用於國土防空、快速反應部隊指揮以及應急通信等情況,例如配屬空軍部隊是目前散射通信系統在公開資料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通過散射通信將防空系統與上級指揮中心或全軍光纖網絡實現了連結。

軍用散射通信的最新發展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軍用散射通信也在不斷進步,以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裝備小型化,大功率發射機、大口徑天線和高山建站是傳統散射通信不能迴避的3個問題,但是這都是現代機動作戰所不能適應的。隨著天線小型化、固態功放和數字通信技術的進步,散射設備小型化已經成為可能,單兵智能化、背負式散射通信電臺已經在研製之中。微波散射一體化,能夠同時兼有微波傳輸和散射傳輸的功能,當通信距離為視距且無阻擋時,可採用視距微波鏈路;當距離超出視距或者尚未超出視距,但是中間有山丘等障礙物遮擋,可採用散射鏈路,用這種一體化設備組建野戰通信網,可以大大增強通信網的機動性和抗毀能力。

歡迎射頻微波雷達通信工程師關注公眾號

中國最純粹的射頻微波雷達通信工程師微信技術群,歡迎您的加入,來這裡一起交流和討論技術吧!進群記得備註方向和公司名稱哦,我們將邀請您進細分群!

用手指按住就可以加入微信技術群哦!

電子萬花筒平臺自營:Xilinx ALTERA ADI TI ST NXP 鎂光 三星 海力士內存晶片 等百餘品牌的電子元器件,可接受BOM清單,缺料,冷門,停產,以及國外對華禁運器件業務!


歡迎大家有需求隨時髮型號清單,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給您呈上最好的報價,微信(QQ同號):1051197468 也希望您把我們的微信推薦給採購同事,感謝對平臺的支持與信任!


與我們合作,您的器件採購成本將相比原有供應商降低10%以上!!不信?那您就來試試吧!!歡迎來撩!!



相關焦點

  • 散射通信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軍事無線通信技術也獲得了巨大發展,出現了散射通信、無線雷射通信、紅外通信、移動通信、衛星通信等新的通信形式。
  • 英軍演示對流層散射通信技術
    來源:中國國防報據外媒報導,英軍在最近的「陸軍作戰實驗2020」中演示了對流層散射大容量超視距通信技術。對流層散射通信是指利用大氣對流層對無線電波的反射作用進行通信的一種技術。對流層是大氣層的最底層,包含大量不均勻介質,如空氣渦流、雲團和水汽等。
  • 網絡通信後向散射系統的傳輸、組網與調度簡介
    後向散射系統的傳輸:提升吞吐、通信質量和通信距離是後向散射傳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對於網絡系統而言,吞吐量越大意味著這個系統單位時間內成功傳輸的數據越多,系統性能越好。影響吞吐量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信噪比、信道狀態等。
  • 無線通信原理
    「散射」就是信號在許多不同方向上擴散或反射。散射發生在一個無線信號遇到尺寸比信號的波長更小的物體時。散射還與無線信號遇到的表面的粗糙度有關。表面也粗糙,信號在遇到該表面是就越容易散射。在戶外,樹木會路標都會導致行動電話信號的散射。
  • 可見光通信的研究
    ,因此很多研究機構和電信運營公司加入到無線光通信的研究領域中來,特別是日本、歐洲、美國等國家在可見光通信的領域已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VLCC關於可見光通信的研究範圍比較寬廣,根據具體的應用場景可分為室內移動通信、可見光定位、可見光無線區域網接入、交通信號燈通信、水下可見光通信等。在可將光通信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Samsung公司展出過工作距離為1 m的雙向可見光通信系統;中川研究室還開發了基於可見光通信的超市定位及導航系統,而且是面向商業化的產品。
  • 遠程後向散射技術:實現長距離低功耗的物聯網通信
    關鍵字物聯網、通信、智能設備背景對於如今的柔性電子設備和其他的傳感器來說,它們都無法採用傳統的、笨重的電池,又需要以非常低的功耗運行,因此無法與幾英尺或者幾米以外的其他設備通信。這一點就限制了它們在醫療監控、家居感知、智慧城市、精準農業等方面的應用。
  • 量子通信的問與答(上) 什麼是量子通信
    國內外量子通信領域多名重要人士參加了會議,包括美國物理學家本內特(Charles H. Bennett)、加拿大密碼學家布拉薩德(Gilles Brassard)、牛津大學教授埃克特(Artur K. Ekert)、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等人。眾多著名科學家在出席相關會議時,均對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
  • 深度解讀紫外光通信技術
    紫外光在大氣中的散射作用使紫外光的能量傳輸方向發生改變,這為紫外光通信奠定了通信基礎,但吸收作用帶來的衰減使紫外光的傳輸限定在一定的距離內。因此紫外光通信是基於大氣散射和吸收的無線光通信技術。 選擇紫外「日盲」波段光波進行傳輸信號時,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很少受到大氣背景噪聲幹擾。
  • 潘建偉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為啥與諾貝爾獎無緣呢?
    潘建偉院士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被一些網友冠之為「量子力學之父」,那麼他有可能在近期獲得諾貝爾獎嗎?這是不少網友關心的問題,現在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可能性。潘建偉院士如果一直從事的是目前這類研究課題,他永遠也得不到諾貝爾獎。因為這類研究不是諾貝爾獎的鼓勵對象。
  • 九州量子趙義博:量子通信不能替代傳統通信,產業化亟需市場化機制
    【文末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中國工業科技新聞的權威觀察家】 無論是量子通信的累累碩果還是量子計算的節節突破,近年發展迅猛的量子信息應用可謂世界科技界的「當紅炸子雞」。作為對抗量子計算超強「攻擊」能力的「盾」,量子通信由於能保證信息傳輸的絕對安全性,成為近幾年國際科研競爭的焦點領域之一。
  • 量子通信技術,開啟一個新的通信時代,我國在此領域的探索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量子通訊是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型交叉學科,是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碼通信、量子遠程傳態和量子密集編碼等,近來這門學科已逐步從理論走向實驗,並向實用化發展。高效安全的信息傳輸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 衝上雲霄「躲」子彈 軍事通信信號這樣抗幹擾
    不同於民用領域,在軍事領域,通信技術會面對幹擾更多、更複雜的環境。於是,為滿足作戰需要,對流層散射通信技術問世。這種軍事通信方式,以抗毀、抗幹擾和抗截獲(以下簡稱「三抗」)能力強、傳播距離長等技術優勢在軍事通信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中國在天基量子通信領域取得新的裡程碑
    這顆衛星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家潘建偉的創造力,它幫助他和他的同事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使曾經深奧的量子密碼學領域成為主流。潘的團隊在6月15日《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介紹了一種使用Micius的安全的量子消息傳遞方法。這一成就使世界(或至少是中國)距離實現真正不可破解的全球通信距離更近了一步。
  • 我國首臺量子直接通信樣機研製成功,在量子通信領域再進一步
    安全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話題,大家無時無刻都在追求人身安全、信息安全以及通信安全,而目前技術飛速發展想獲取信息的方式有很多,通信的安全性也越來越需要更多的投入。正是不法分子鑽了技術的進步的空子,通信安全的需求才會越來越高。
  • 可見光通信比5G移動通信快十倍 專家建言江蘇搶佔制高點
    亨通公司負責人介紹,新一代光纖在僅有頭髮絲十分之一粗的空間裡「騰籠換鳳」,通過優化摻雜物質、改變波導結構,讓光的散射更少,反射傳輸更順暢,它的外觀與普通光纖並沒區別,外表被一層厚厚的塑料護套保護著,單根直徑250微米。而保護包層內部的「玻璃絲」,光傳輸直徑只有9微米,卻是真正的「主角」。
  • 法美科學家因量子力學領域突出成就獲諾貝爾獎
    法美科學家因量子力學領域突出成就獲諾貝爾獎     當地時間   中新網10月9日電 據外電報導,當地時間9日11點45分(北京時間17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教授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與美國標準技術研究所教授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以表彰他們在量子力學領域所做出的突破性研究
  • 量子通信 在金融等領域加速應用
    【編者按】 從應用市場來看,金融行業基於廣泛、多樣化應用場景,在量子通信應用領域展現出了引領性的探索成果。量子通信作為高級別的安全通信手段        從應用市場來看,金融行業基於廣泛、多樣化應用場景,在量子通信應用領域展現出了引領性的探索成果。        量子通信作為高級別的安全通信手段,已經佔領全球網絡信息安全的戰略高地,一單獲得產業化突破,迎來廣闊的市場空間。
  • 微波通信有多種優點,對許多專用通信更為重要
    2.特點和通信方式在無線電通信方面,過去國際通信大都採用短波,在國內長途通信方面,短波也是一種重要手段。但是,短波波段電臺太多,頻率擁擠,互相干擾的現象很嚴重;而且短波容易受晝夜變化和外來幹擾的影,太陽黑子爆發時還可能使通信中斷因此短波通信是很不穩定的,微波通信卻沒有這些缺點。
  • 為中國衛星通信傾注一生
    本報記者 曾詩陽 常 理30多年來,衛星通信融入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專家、第五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孫晨華的生命,她深度參與我國寬帶、移動、抗幹擾衛星通信全體系研製建設,是我國衛星通信領域的帶頭人之一,為實現我國衛星通信由依賴引進到獨立研發、中國創造的重大轉型作出了突出貢獻。日前,孫晨華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 量子通信成為現實,「墨子號」是最大功臣,首次實現千裡級通信
    審核-小文近些年來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其中「墨子號」作為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裡的主要系列,一直承擔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據光明網6月28日的報導,近日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再次取得新成就,由我國主導的科研團隊利用該衛星在兩個相距甚遠的地方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跨越上千公裡的量子密鑰分發,該成就有望為量子通信的現實應用鋪墊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