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按: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論題,如果要詳細的論述,可以寫一部書了,而且許多的問題到現在是沒有標準的答案的,在這裡就簡要的談談個人的一些粗淺的看法,歡迎各位大神批評指正)
據說聖經創世紀裡面的該隱殺死了他的兄弟亞伯之後,被上帝流放了,上帝為了該隱及其後人能夠生存下去,就給了他一個非常不錯的地方,這地方就現在的南美洲。南美洲確實是一個特別受上帝眷顧的地方,其地理條件優越,各種礦產資源豐富,其中委內瑞拉的石油蘊藏量世界第一,智利的銅礦存儲量世界第一,還有豐富的銀礦稀土等資源,其地理位置也優越,氣候也不錯,適合種植各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可以說是天然的大農場。
讓人覺得很奇怪的是,有著這麼好自然稟賦的南美洲(其條件比起北美洲還好要不少),從1810年各國紛紛脫離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統治獨立之後,卻沒誕生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發達國家,雖然曾經的阿根廷在20世紀的上半葉按人均收入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甚至國家排名前十位,但是卻大而不強,其經濟主要來源是依靠畜牧業出口各種糧食經濟作物以及牛肉等等,並未建立起像美國那樣強大的依託工業為主的多元化經濟體系,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幾個亞洲發達國家,尤其是日本,日本在資源極其匱乏,國土又被地震瘋狂肆虐的情況下,硬生生的成為世界前三的發達國家,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圍繞著這個問題,社會學家,經濟學家,還有人類學家,為此都爭論得不亦樂乎,有時候覺得社會學和經濟學好玩就好玩在,沒有標準答案。
近期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資源詛咒(也叫做資源魔咒),就是說一個國家的資源太豐富了,民眾可以依靠單純的資源出口就過得悠哉遊哉,國民沒有了壓力,也就沒有了動力,就不會花心思去發展工業等其他方面了,反而使得整個國家不會成為一個經濟體系完備而強大的發達國家。典型的國家如現在的委內瑞拉,俄羅斯以及中東石油國家。
這確實是一個原因,縱觀近現代發展史,人類的工業文明進步的艱辛,估計足以媲美以前人類歷史上任何的大變革和變遷,是多少迫於生計的或者是有著偉大理想的人物,帶領著一大群人用自己的血汗一步步推進的,遠的不說,就說現在我們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就是在今天的網際網路行業,有多少人為此而殫精竭慮,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甚至二十幾個小時甚至累死猝死,這些人還是腦力勞動者!那其他行業的人的付出,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又有一個相反的例子,那就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的發展,開始也是依靠畜牧業,他被稱之為一個「躺在羊背上的國家」,但是其後來卻迅速的實現了從農業到工業的變革,沒有受到「資源魔咒」的影響,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發達國家。
在這裡給出我個人的一些淺顯認識,如有紕漏,歡迎指正:
1:文化的原因。
十幾年前我讀了當代著名學者亨廷頓主編的一本書《文化的重要作用》,就是著重論述文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推動。(亨廷頓這個大牛1980-1990年代寫了一本書,叫做《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預言了西方基督教文明必然會與伊斯蘭文明有一場大的衝突,美國911事件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以至於911事件後,這本純學術著作竟然成了最暢銷書,許多國家多次重印!不得不讓人佩服!,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去找來讀讀)。
回到正題,南美洲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天主教國家(包括北美國家墨西哥)----當年殖民南美的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是天主教國家,可以說是這兩個國家殖民的時候,順便把天主教也傳播過去了,天主教很大程度上追求在世的奢華與消費,比如說富麗堂皇的教堂,高貴典雅的塑像等等,天主教文化的許多因素,比如說對今世的忍耐,對貧窮的包容和接受,甚至追求一種貧困的生活並安於現狀,是不太利於資本主義的迅速崛起和發展的。
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大都是基督新教國家,比如是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奧地利,北歐國家,澳大利亞,(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屬於天主教國家,法國是天主教佔大部分,基督新教佔小部分)。
**********
在這裡插講一下宗教基礎知識,天主教,東正教(主要是在俄羅斯等東歐國家),基督新教這三大派系都 統稱為基督宗教,他們都信奉上帝和耶穌,但是又有很多不同:
(1)東正教和天主教都尊崇聖母瑪利亞,基督新教則沒有。如果你在電影裡面聽到有人說「聖母瑪利亞」之類的言語---那基本可以肯定是天主教或東正教。
(2)東正教和天主教是有聖像的,比如說聖母瑪利亞和耶穌,以及耶穌的門徒的雕塑,而基督新教沒有。
國內很多教堂,如果您看到裝修得富麗堂皇,裡面有很多雕像或者人物畫像的,那一般是天主教堂。
如果您看到的教堂裡面沒有雕像或者畫像,裝修的非常簡樸,只在中央大堂上面樹立一個大大的十字架的,那一般是基督新教---我們簡稱為基督教。
其實上面的區別方法有點脫褲子放屁了,在國內,新教的教堂稱之為「基督(教)堂」,天主教的教堂稱之為「天主堂」。
*************
德國歷史上一個和馬克思(也就是我們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社會主義理論奠基人卡爾·馬克思)齊名的社會學家,叫做馬克斯·韋伯(通常我們叫他 韋伯),他則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為什麼誕生在歐洲而不是其他的地區,主要因素就是歐洲的重商主義和基督新教的崛起!(參考其最著名的作品《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他的許多觀點和我們熟知的馬克思是不太一樣的,甚至是相左的)。
新教倫理講求的是在世的救贖,要求信徒通過努力的工作和幫組他人來進行自我修煉---說白點就是:如果我通過自己的努力創辦了一個大企業,使得很多人有了工作,同時也使得他們辛勤努力的工作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那我就對國家社會有益,我也就更能得到神的恩典和救贖!(這是博士我的個人理解,這個論題非常大,如果詳細論述也需要一本書才行。)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最先通過大航海殖民和貿易富有起來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威尼斯等國家地區,卻沒有發生工業革命這種偉大的社會變革,卻要有新教國家英國來率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再逐漸影響到其他歐洲國家。
2:社會經濟體制和資源魔咒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南美的殖民是以資源和財產的掠奪為主,他們開採礦產資源,建立大型的農業莊園,其目的是為了將所得運回本國養活本國的貴族和富人,他們並沒有像英國殖民者那樣將本國的社會體制在殖民地那裡複製重建,相反,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在殖民地那裡實施的是比本國都要落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奴隸莊園制(雖然他們帶去並傳播開了了天主教),以至於南美各國擺脫了西葡兩國的殖民統治,社會經濟體制卻還是原來的落後的社會體制,加上資源魔咒,無法促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南美在獨立之後,他們長期處於一種戰亂狀態,也無法像美國那樣建立一個遠見卓識且務實的政府推動社會的各項改革(美國獨立之後幾乎是沒什麼大改革的,唯一談得上大改革的就是廢除奴隸制,這跟當年英國人統治時期把英國類似的社會體制在美國複製重建有關係),經濟制度問題加上資源魔咒,使得他們先後錯失了兩次次工業革命。
仔細想想,當年的我們也是錯過了兩次工業革命,而且19世紀末的時候比這些國家更慘。
3:20世紀的民粹主義
二戰後,南美又多了個問題,那就是民粹主義思潮的泛濫,前面我們多次說過這種思潮和經濟政策只會導致經濟的衰退,尤其是當時最富有的阿根廷,貝隆將軍上臺後為了取悅民眾,採取激進的民粹主義經濟政策,將原本富有的阿根廷拖入泥沼,後來的歷屆政府,都沒有徹底根除經濟上的民粹主義,使得國家走走停停,失去了大好機遇。
相反,阿根廷的鄰國智利,在依靠軍事政變上臺後,依靠自己的鐵腕大力根除民粹主義,實施自由化的經濟政策,反而為智利的發展鋪墊好了道路,雖然現在還不是一個發達國家,但是因為經濟體制建設和市場的開放程度,他是最有可能成為南美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發達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