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清水,放進去一個塑膠袋,幾分鐘後塑膠袋溶化於水,演示人拿起杯子一飲而盡。這可不是一場魔術表演。演示人是智利SoluBag公司總經理羅貝託·阿斯泰特。前不久,該公司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舉行了這場轟動全球的新聞發布會。
這項技術完全屬於「中國製造」,技術研發方為華南理工大學高級工程師崔躍飛。神奇的水溶性塑膠袋原料是聚乙烯醇(PVA)。「PVA不但能溶於水,且是綠色、環境友好型的塑料。」不過,崔躍飛認真強調,「即使該材料無毒無害,也不建議吃、喝,因為材料不是食物,食品生產和工業產品生產的環境和技術要求是有差異的」。
崔躍飛的這項技術為全球解決「白色汙染」提供了一條新路徑。
6年長跑 率先取得水溶性材料技術突破與PVA結緣源自崔躍飛對科研的不斷追求。他最初研究氨基樹脂,但感覺在此領域難以再取得新突破。恰逢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處於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製造業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材料是發展製造業的基礎。特別是大型電器生產企業,每年都要用上幾萬噸塑料。他們迫切需要質好價低的塑料。」崔躍飛說,當時,受眾多企業的研發委託,他開始開展這個方面的研究。
「為了降低價格,最初添加了部分不環保的低廉原料。但從長遠來看,這絕對不是一個好辦法。」崔躍飛敏銳地嗅到未來市場的變化方向。2002年,他進入環保材料領域,研發水溶性材料,也就是生產水溶性塑膠袋的原材料。
未知領域充滿了新奇,也布滿荊棘。崔躍飛遇到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讓PVA的生產變成像生產塑料一樣簡單」。塑料具有可塑性,一般通過加熱達到熔點以上,實現流動性。可PVA並不具備這種熱可塑性。「PVA熔點在220℃—230℃,一開始按傳統塑料的加工方法生產PVA,沒想到加熱到180℃後它就開始分解,完全失去流動性。整個設備被黏住無法使用。」崔躍飛說,沒有任何現成的研究成果可借鑑,只能摸索著前進。
為了降低PVA的熔點溫度,實現180℃以下的低溫加工。他找來各種原料與之一一匹配,最終篩選出幾種適合的原料。可原料中有一些有害、不符合環保要求,他就不斷篩選、替代。「從第一代技術升級到目前產業化量產的第三代技術,先後篩選了近500種原料,最終淘汰掉常規使用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質。」經過長達6年的「長跑」,崔躍飛終於完成無毒無害冷水可溶性聚乙烯醇材料的熱塑性加工技術突破,擁有36個相關專利,形成專利池。
該技術的成功對產業有另一重要意義。我國PVA的年產能已達到100萬噸以上,居世界第一。由於應用領域較窄,出現產能過剩。「如果可用作環保產品的原料,很快就能提升產業鏈。」崔躍飛凝重地說。
歷經坎坷 產品終於實現量產崔躍飛掌握的這項技術很快被企業相中。2008年,一家印尼企業找其合作,考慮了一陣,他讓對方再等半年,等他完成中試試驗。然而,一到生產線上,根本就無法做出實驗室裡漂亮的東西。「完全不行,宣告失敗。」崔躍飛直搖頭,「實在太難了。」之後6年間,他的足跡踏遍全國各地的塑料加工設備廠,尋找能與產業化匹配的設備,一年跑七八次南京,每次跑八九家廠,不斷嘗試,失敗了重來。
正在他一籌莫展時,2015年9月,他在華南理工大學偶遇聚石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楊正高。聽完崔躍飛的講述後,楊正高非常興奮地說:「傳統行業正面臨著發展天花板,公司正在尋找新的增長點,要不我們一起合作。」雙方一拍即合。
楊正高說:「雙方約定,項目進行孵化的前期投入,包括場地、人員、設備、原料、相關測試、認證等投入全部由公司負責,即使失敗崔老師也不需負擔一分錢。合作孵化期間,由崔老師保留部分關鍵性的專利技術和關鍵性原料。」
說幹就幹。雙方一起到全國各地選購設備,展開市場調研。2015年10月底,第一臺中試原料造粒機進入中試場地。2016年4月,第一批中試量產原料產品生產出來,終於成功了。「項目得以順利進行,離不開南京歐立擠出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樊凱的幫助,離不開楊正高的大力支持。」崔躍飛一再強調要感謝支持他的企業,「產業化太不容易了。」
其時,智利SoluBag公司的羅貝託·阿斯泰特已在中國尋找這種材料兩年多,當他看到崔躍飛這項技術,立刻與其合作,負責國際市場推廣和銷售。這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今年7月,智利頒布『禁塑法』,將禁止全國所有超市、商鋪向購物者提供塑膠袋,智利有可能成為南美洲首個『禁塑』國家。」崔躍飛也十分看好此市場的前景,他說,「每年有800萬噸塑料流入海洋,導致海洋生物死亡。減少白色汙染,不僅是智利,且是全球保護環境的必然趨勢。」
技術成熟 全面產業化還缺市場從一個想法到實現產業化,崔躍飛用了15年。回想起科研成果轉化的歷程,他有話說。「首先面臨的是研究經費問題。」他說,全世界範圍內,大家都在尋找環保的塑料材料,可還只停留在想法,難以立項,「研發經費都是靠以前其他項目所積累下的資金」。
「科研成果轉化中,最為關鍵的是中試,畢竟實驗室與工業化、產業化還是有距離的。但目前的風投只關注成品,不管中試。假如風投能在中試階段就進入,實驗室技術轉化率必定大為提高。」崔躍飛說。在他看來,成果轉化還離不開所在學校的政策支持。
在PVA水溶性材料和產品研發成功後,2016年6月,聚石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和崔躍飛正式成立廣東聚益新材有限公司,並通過華南理工大學轉讓了3項相關技術性專利。
華南理工大學創新性地對專利成果進行分級分類,採用專利池打包、轉讓、實施許可、作價入股創辦企業等多種模式盤活專利資產,專利技術轉讓指標排名位於全國高校前列。「我近幾年通過學校授權專利已轉讓了9項,許可了1項,轉化率達50%以上。」今年3月,崔躍飛的另一核心專利技術轉讓給廣東創新威環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該項目參加了2018年「創客中國」廣東省創新創業大賽及第二屆「創客廣東」大賽,在1660個參賽項目中,殺入12強順利進入了決賽。
「PVA材料具有水可溶性,溶入水中幾分鐘後就會消失,不會汙染和破壞水源水質。當它溶於水形成膠液滲入土壤中,具有土壤改良作用,可增加土壤的團粘化、透氣性和保水性,延緩化肥的流失,特別是對鉀肥有增效作用,有利於作物的生長;特別適合於沙土改造。」崔躍飛說,該技術成熟,完全可進行市場化,目前唯一缺的是市場。
「新材料如何導入市場,讓市場接受,讓民眾認可,還需要時間。評價一項技術是否成功,要看其能否全面推開應用。」他說,「目前第三代技術生產的原料單價僅為普通通用塑料的1.5倍左右,希望到第五代技術時實現與普通通用塑料價格相近的成本,進入一次性包裝和消費薄膜應用領域。我正在尋找更多企業共同推廣該技術。」
(原題為《中國技術讓塑膠袋無毒無害溶於水 這碗「塑料湯」,智利企業家幹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