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以來,重慶氣溫不降反升,最近幾天頻頻拉響高溫預警。不少人都好奇,溫度是怎麼測量出來的,是不是放一個溫度計在室外就可以了呢?當然不是,測量溫度的專業儀器比我們想像的更多更複雜。到底多炫,讓我們一起到重慶氣象觀測站和氣象臺一探究竟吧!
這個白色的小箱子就是我們平時俗稱的百葉箱,它的學名叫自動溫度儀,是我們每天看到的天氣預報中溫度的來源。據渝北國家氣象觀測站工作人員介紹,百葉箱裡放置了溫度、溼度傳感器,會自動將氣溫、溼度等數據傳到觀測站的系統中,所以每個具體時間點的溫度多少可以一目了然。
走過路過的,千萬別以為這是水桶,其實這是專門負責雨量測量的儀器。為了保證測量的準確性,雨量測量儀是封閉式的,好擔心暴雨一下子就把它裝滿了。其實降雨經過傳感器測量後,在底部能直接排走啦。
看著埋在土裡的這個「小可愛」了嗎?這就是檢測地表溫度的鉑電阻溫度傳感器,它半露在地表上。因土壤和草地本身屬性不同,測出來的溫度也不同。
這可不是讓你「躺著中槍」的道具,而是高大上的鉑電阻溫度傳感器。它們一個測量水泥路面溫度,另一個測量瀝青路面溫度,由於材質不同,同樣的環境下產生的溫度也不同。地表溫度通常比測得的氣溫高一些,正午直曬下的地面可能達到60攝氏度,但人體感知的溫度還是氣溫更準確、更有參考意義。
在近40攝氏度的高溫下,各式各樣的精密測量儀器在這片佔地625平方米的渝北國家氣象觀測站的觀測臺上工作,然後把反映高溫的數據一條一條傳播出去。
儘管觀測儀器越來越先進,最終還是要靠氣象工作人員把採集到的數據做進一步分析處理。
這是位於九龍坡區陳家坪的新一代天氣雷達樓,看著像不像《星球大戰》等科幻片裡的建築呢?位於塔頂的雷達能偵測到半徑200多公裡範圍內的雲層變化,重慶有4座這樣的雷達,覆蓋所有區縣及周邊部分地區。
重慶市氣象信息與技術保障中心雷達科的工作人員正在塔樓中的工作室裡觀察接收到的雷達信號,密密麻麻的儀器和線路看得人眼花繚亂。
這就是重慶氣象局的「大腦」,天氣預報會商室。工作人員正通過屏幕,觀察雷達和衛星發回的信號,從而判斷有無短時強對流天氣。
據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每天早上都會在天氣預報會商室,通過視頻進行全國天氣會商,每天下午重慶市內部也有會商,也就是各個區縣之間相互交流當天的天氣情況。
通過對衛星和雷達信號進行觀測和分析,重慶市氣象局16日發布了高溫紅色預警信號。據了解,高溫預警信號一般都是上午發布,工作人員會參考上午11時的氣溫,從而預測下午5點鐘左右一天會出現的最高氣溫是多少,來決定是否發出高溫預警信號。
天氣預報給出的氣溫數值,是通過對最具代表性地區的數據分析得出的。哪天大太陽,哪天會下雨,工作人員一刻都不敢放鬆,通過忙碌專業的分析,為市民做好氣象服務。
(華龍網)
原標題:高溫是怎麼測量的?帶你打探重慶氣象觀測站的神奇儀器